1、作者信息姓名 刘长春 电话 13954650978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邮件 K单位 山东省垦利县教研室教学设计教学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第十章两极地区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取“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个主要特征作为框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主要特征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编写符合“课程标准”中“认识区域”的要求,能使学生认识到本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同时,教材编写者重视地理信息的提供,展示了多个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培养学生从地理图像中
2、获取地理信息和利用提取的有效信息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生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地理的最后一课,是世界地理的终结篇章,学生在前面的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因此可采取以教材中提供的图表等材料(可适当补充)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和探究,引导学生展开教学。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
3、报、整合问题。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2、案例教学法,提供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案例帮助教学。3、比较法,通过比较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1、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 ppt去呈现音乐、图片等信息来帮助教学;2、教学导入用 ppt呈现极地地区小视频和几个极地地区典型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展示相应的图片来帮助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等相关问题,展示我国泰山站建站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去学习并加深印象,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3、通过 ppt展示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可以形
5、象、直观的去理解知识。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新课导入播放一段视频,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视频中出现的动物;然后展示观察到的动物的图片:企鹅、鲸、海豹、北极熊。然后导入他们生活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极地地区。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ppt课件中的图片、视频一、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展示“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读图,找出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两极地区的海陆组成。读图,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地图回答问题。ppt图片展示合作探究: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1、展示南极地区的与气候相关的三
6、段文字和图片读图,总结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2、展示南北极地区气温、降水、风力的比较表格读图,总结南北极地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原因。读图,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ppt图片以及表格二、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展示我国的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和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分布图以及新建站泰山站的相关视频。读图,找出南极和北极各有哪些考察站,并分析南极地区建站时间为什么都在 2月读图,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ppt图片、视频展示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展示体现极地地区环境问题的几幅图片读图,分析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读图,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ppt图片展示小结南极地
7、区 北极地区海陆状况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被北美洲、亚洲、欧洲包围气候特点酷寒、烈风、干燥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资源特点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科学考察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2001年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 字左右1、目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前提、情感前提等实际;问题设计科学、巧妙,有思考价值,难度适宜,数量适中。2、运用案例教学法。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通过多媒体以“材料展示-信息提取分析-探究结论”为主线开展教学,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在“学会”的过程中,获得“会学”的方法。3、利用谈话法。教师教态自然, 有激情、热情与爱心,及时把握和运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反馈矫正及时,多元评价,恰当鼓励,富有课堂教学智慧;学生乐观自信,热情高涨(态度)、参与度高(广度)、思维活跃深刻(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