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傳中的春秋筆法及其影響,小組成員: 傅珺 蔣小涵 羅梅 馬建華 賴春輝,含義 出處 具體解釋 特點 後世應用 左傳中的春秋筆法具體實例 對後世的影響,含義,春秋筆法是孔子首創的描述寫法,稱“微言大義”,在敘事時暗含褒貶,委婉的表達作者的傾向。左丘明概括為“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具體解釋,所謂“春秋筆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曆史敘述方法和技巧。顧名思義,一種筆法而已
2、,或者說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是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即在文章的記敘之中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不是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出來。 春秋筆法作為中國曆史敘述的一個傳統,來源於據傳春秋。由於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曆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匯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後世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特點,“善善惡惡”,即強烈的倫理化定向闡釋,力求以述史的方式,來“彰善瘴惡”,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規範。 將曆史的記述與“采善貶惡”、“垂空文
3、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的倫理與政治意義結合起來了。這種為政治而作史的思想,正是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的核心意蘊。 “寓褒貶,別善惡”。西晉的杜預認為:春秋記載的史實,“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數句以成言”,“褒則書字,貶則稱名,褒貶在於一字,褒貶雖在一字,不可單書一字以見褒貶。”孔子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內含“微言大義”。 濃縮凝煉言簡意賅、委婉含蓄味深意遠、准確適度合情入理。 不隱惡不抑善。 從文章寫作的角度:精於文理,用字准確,行文婉曲,含義隱蔽而深刻,可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據實記事、規範取事用辭、使之善惡自見的直書筆法。 明道達義、書法不隱、彰明善善惡惡的變書筆法。 “春秋筆法”最
4、重視謂語動詞的選擇,如“拭”、“克”,都如法官判決時量刑一樣,十分講究分寸,適用場合;如“及”、“會”則賦予各個詞以不同意義;如“假”則是為了隱諱某種不合“禮”的行為。其次在稱名上很講究,如同一“叔孫僑如”,一會兒用族姓,一會兒舍去族姓,稱趙盾、鄭伯,都表達了深意在內。再次是直書與不書,天子不該向魯國要車而要了車,就毫不隱晦地寫出來;而“魯嘻公二十年”:“梁亡”。就因指責梁亡是梁君咎由自取,所以不寫出是秦滅掉的。最後是不該寫而寫上,如“郭庶其”一條,則是為了懲惡勸善。,後世應用,微而顯: 杜預在春秋左氏傳中解釋: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例如為了忘卻的紀念“她的體質是弱的,也並不美麗”。魯迅先生意
5、在表明“意志是強的,思想美麗”。 志而晦: 文字簡約,含義隱晦。例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殺指無罪而殺,弑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這是春秋筆法中比較知名的動詞。,婉而成章: 委婉,避諱。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中國古代的特有現象,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民國成立後廢除,清朝文字獄是人盡皆知。 盡而不汙: 客觀詳盡的記錄,不偏離,歪曲,隱瞞。例如紀念劉和珍君“從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撲”。從背部入表明偷襲,屠殺,其一是手槍表明有軍官參與,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懲惡而勸善: 不僅記敘,還進行主觀評價,
6、使善者名垂青史,惡者遺臭萬年。例如:五人墓碑記對被殺五人應在曆史留下印記,不厭其煩的記錄了五人的名字“顏佩韋、楊念如、沈揚、馬傑、周文元”。 據說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曆史時,暗含褒貶。後世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這種作法被稱為微言大義1或者春秋筆法,被中國古代的傳統所褒揚。宋歐陽修組織編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大量運用春秋筆法。,左傳中的春秋筆法,1.“鄭伯克段於鄢”這一句話相當於這個故事的一個標題。今本左傳對“鄭伯克段於鄢”這一句話的闡釋是: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
7、不言出奔,難之也。” 在如此這般的深度闡釋中,就連 “鄢”這個地名,都暗含了孔子的批評:因為,按那個時候的史書規範,一國之君在自己的國境之內誅殺自己的臣子,是不書地名的,只有“當國”的人才會加地名。春秋原文也沒有這個地名,孔子在“筆削”時有意加上這個地名,就是為了批評那個受寵自驕的公叔段實際上已處於“當國”的“不臣”地位。,(鄭伯)遂置薑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穀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
8、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薑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鄭伯發毒誓不再見他的母親,但是這個在提倡以孝為本的時代是不符合禮制的,故而馬上又後悔了,於是穎考叔上演了一場食肉遺羹的教化劇,並獻出了掘地及泉相見的計策,使得對毒誓後悔不迭的鄭伯與母親武薑在流著黃泉的隧道中相見了,而且“遂為母子如初”,表面上看母子關系和好了,但是這個“初”字卻是耐人尋味,“母子如初”,當初母子關系怎麼樣呢?,如前文所述,一方面是武薑厭棄鄭伯,希望廢掉鄭伯的王位繼承權;另一方面是鄭伯處心積慮暗中謀劃對付武薑和共叔段,企圖解除隱患。由此可見他們
9、的母子各懷鬼胎,相互暗算,關系並不好,故而鄭伯和武薑和好如“初”的那種母子關系也好不到那裏去,大概只是恢複到往日的表面上的母子關系罷了,可見這個“初”字大有深意。,2.桓公二年,“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於稷,以成宋亂。”“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看似“弑”“亂”等尋常字眼,卻從側面揭露了諸侯行賄作亂的行為。“襄公十四年,己未,衛侯出奔齊”一個“奔”字寫出了衛侯的狼狽,對衛侯的褒貶不言自明。“昭公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公孫於齊,次於陽州,齊侯唁公於野井”描寫了魯君失去社稷,逃奔齊國的情形,一個“唁”字表現了對魯君的責備。,3.春秋桓公元年:
10、“鄭伯以璧假( 借) 許田”鄭國拿田來和魯國交換許田,因價值不相當,加上塊璧。照規矩,諸侯的田不能互相交換,所以寫成用璧來借許田,這是避諱的說法。桓公十五年: “天王使家父來求車”按照禮節,除了規定的貢物外,天子不能向諸侯要東西,這裏老實寫出,不加隱諱。襄公二十一年: “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邾庶其是個沒有名望的人,他的名字沒有資格寫進春秋裏去,因為他帶了土地來投奔,孔子憎惡他出賣祖國的土地,所以記上他的名字顯示他的罪狀。,4.春秋莊公二十三年載秋丹桓公楹。”即用朱漆漆桓公宮內的柱子。據穀梁傳,天子諸侯之屋柱用微青黑色大夫用青色,士用黃色,用赤色者為非禮,故而春秋加以實錄,實際上,作者於這客觀
11、冷靜的敘事中隱含著對莊公的譴責。又如春秋嘻公十九年梁亡”。梁國本來是秦國所滅,作者卻不說秦國滅掉梁國其目的於指責梁君虐待人民,民不堪命而四處逃散,實際上為梁君自取滅亡。,5.晉靈公不君選自左傳.宣公二年,文章寫晉靈公搜刮民財,殘酷暴虐,最終被臣下殺死,贊揚了趙盾的敢於直諫,忠於國事和董狐的不畏權貴,秉筆直書的精神.孔子在裏寫道“晉趙盾弑其君夷皋,”按的義例,凡是被殺的國君稱名,是因為國君無道,這裏稱晉靈公夷皋的名,就是直書晉靈公無道,而在中稱其為“晉靈公”,“靈”是他的諡號,諡法稱“亂而不損曰靈”,此為無道君隱諱的說法. 晉靈公昏庸無道,最終被自己的女婿!趙盾的同族趙穿殺死於桃園.但是,晉國的
12、太史董狐卻寫道“:趙盾弑其君”.董狐記事的原則是不隱晦事實真相,評價事實的標准是當時被普遍認可的禮.之所以直書“趙盾弑其君”原因有兩方面:第一,他逃亡,卻沒有逃出國境,按照當時的禮法,臣下逃離了國境,君臣之義就斷絕了,就可以不承擔效忠君主的責任了:第二,他回來後沒有聲討趙穿,趙穿是趙盾的族人,晉靈公的女婿,按照禮法,趙穿殺死國君是大逆不道的行為,趙盾作為正卿,返回國都後應該立刻聲討趙穿,但據左傳記載他沒有。客觀事實雖然是趙穿殺死了晉靈公,但在董狐看來,趙盾作為晉國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應該對晉靈公之死承擔責任,所以直書“趙盾弑其君”也是合乎禮法標准的。,6.在秦晉殽之戰中駐鄭秦將祀子自
13、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其中的“潛”字,作者不用“遣”,深含貶刺之意,即是春秋筆法。秦師襲鄭,路遙千裏,且途經晉、周、滑等國,豈有“潛”之道理?諷刺了祀子是個笨伯,在軍事方面毫無真才實嘗,說明了“潛師襲鄭”這一主張完全是歪門斜道,暗示了殽山一戰秦軍必敗的結局。,論春秋筆法對後世的影響,對後世史書,撰寫的影響,中國的史學發達興盛,與史書的“資治”,密切相關。而這“資治”的傳統,正起因,於左傳“善善惡惡”、“拔亂世,反,之正”的“微言大義”之話語模式,這或,許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注重官修史書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中國煌煌二十五史的,影響,它們絕不是毫無褒貶的純客觀歷史
14、,記錄,而恰恰是春秋左傳奠定的學術,話語方式(微言大義)的延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春秋,筆法”對中國傳統史學批評的,示範作用是顯著的,但其影響,卻具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意義。,對古代文論,的影響,同樣,這種“依經立義”,模式,也必然對中國,的“微言大義”話語,古代文論產生深刻,的影響。,對後世寫作,的影響,當春秋筆法由修,史義例變為文章楷模,後,就成為一種對中國,敘事散文創作影響很,大的寫作範式,那就是,追求行文的簡潔和義,蘊的豐富,對後世禮,的影響,“春秋筆法”是禮的,委婉性在古史寫作,中的直接表現,它所,包含的歷史褒貶的,隱晦性思想,又是含,蓄理論最古老的思,想淵源,並成為後世,含蓄觀的重要構成,因素。,對現代新聞,的影響,“春秋筆法”在新聞寫,寫作中的運用。在“春秋,筆法”的具體運用中,把,新聞背景材料、新聞事實,描述、事件前景分析在,寫文章中貫穿得行雲流水、,銜接巧妙,不露斧鑿痕跡,又有很多寫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