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人体反射和形态 评定技术,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反射发育具有以下特点:时间性:特定的反射均在一定阶段出现或消失。损害发生的标志:反射发育水平的延迟或倒退常因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破坏。,一、脊髓(原始)水平反射,脊髓反射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核传导的运动反射,受到刺激后肢体肌肉出现完全的屈曲或伸展动作模式。脊髓水平的原始反射一般在妊娠28周到出生后2个月出现,超过2月?,实训二,1.屈肌收缩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中立位,双下肢伸展,刺激一侧足底。 反应: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应,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
2、失时间:出生后12m,2.伸肌伸张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刺激屈曲位的足底。 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2m,3.交叉性伸展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中立位,一侧下肢屈曲,另一侧伸展,将伸展位的下肢做屈曲动作。 反应: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屈曲位的下肢立即伸展。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2m。,4.交叉性伸展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中立位,双下肢伸展,在一侧大腿内侧给予轻轻叩打刺激。 反应: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关节跖屈(典型的剪刀状体位)。 出现
3、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2m。,5.抓握放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卧位,对手掌或脚掌持续加压。 反应:手指或足趾屈曲。 出现时间:手掌抓握,出生时;足趾跖屈,妊娠28w。 消失时间:手掌抓握,出生后46m;足趾跖屈,出生后9m。,6.惊吓(Moro)反射,检查方法:任意体位,突然大声地喊叫或发出刺耳的噪声。 反应:上肢突然伸展或外展,大哭。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终生保持。,二、脑干(张力性)水平反射,在出生后前46个月,脑干反射的阳性或阴性的存在可见于正常儿童,超过6个月?,脑干水平反射静止的姿势反射,是肌肉张力的“调整反应”。全身肌张力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变化而发生
4、变化。,实训二,前庭外侧核红核,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检查者将被检查者头部转向一侧。 反应:头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另一侧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犹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m,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检查者取坐位),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前屈。 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46m。 消失时间:812m。,3.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使被检查者头部尽
5、量后伸。 反应:两上肢伸展或伸肌的肌张力增高,两下肢屈曲或屈肌的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46m。 消失时间:812m。,4.仰卧位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伸展,保持仰卧位。 反应: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m。,5.俯卧位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俯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伸展,保持俯卧位。 反应: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或不能完成头部后仰、肩后伸、躯干及上、下肢伸展动作。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m。,6.联合反应,定义: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处于休息状态的肢体
6、所产生的不随意运动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或检查脑瘫患儿时,令患儿一只手用力握物。 反应:对侧的肢体出现同样的动作身体的其他部位肌张力明显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3m。 消失时间:89y。,7.阳性支持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保持立位,让被检查者脚掌着地地跳数次或脚掌坚定地着地。 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僵硬伸展(拮抗收缩);甚至引起膝反张;踝关节跖屈。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6m。,8.阴性支持反射,检查方法:帮助患者保持立位,使之成自我负重位。 反应:伸肌张力未缓解,阳性支持持续存在。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8m。,三、中脑水平的反应,中脑水平的反应是获得性运动
7、发育成熟的标志,影响头与身体在空间的关系。,实训三,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当皮质控制增加时,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5岁末时消失。,调正反应是在红核上方的中脑整合的,不包括大脑皮质。,(一)调正反应,1.颈部调正(调整)反射(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被检者头主动或被动向一侧旋转。 反应:整个身体随着头的旋转而向相同方向旋转。 出现时间:出生后6m。 消失时间:6m以后。,2.身体调正反射(躯干旋转调整反应),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被检查者的头主动或被动地向一侧旋转。 反应:身体分节旋转,即头部先旋转,接
8、着两肩旋转,最后骨盆旋转。 出现时间:46m。 消失时间:出生18m。,3-6. 头部迷路性调正反应,检查方法:将被检查者的眼睛蒙上,检查体位可以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倾斜。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出生2m。 消失时间:终生。,检查方法:被检者睁眼,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倾斜。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出生2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7-10. 视觉调整反应,11. 两
9、栖动物反应,检查方法:患者俯卧位、头置正中,两下肢伸直、两上肢向头上伸直,将骨盆一侧抬起。 反应:骨盆抬起侧的上肢、髋、膝屈曲。 出现时间:出生后6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二)自动运动反应 1. 拥抱反射,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半卧位,检查者一手置于被检查者颈后部,将头部和躯干突然向后放下。 反应:上肢外展外旋,伸展 (或屈曲),各手指伸展并外展,吓哭后双上肢屈曲、 内收并于胸前交叉。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4m,3. 保护性伸展反应,定义:是指在重心超出支持面时,为达到稳定和支持身体的目的而作出的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取坐位、跪位、站立位或倒立位(降落伞反应),被检者通过主动
10、或被动地移动身体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反应:双上肢或双下肢伸展并外展以支持和保护身体不摔倒。 出现时间:上肢,出生后46m;下肢,出生后69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四、大脑皮质水平反应,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的发育标志着平衡反应发育成熟。 平衡反应的成熟标志着运动发育进入人类等两足动物阶段,才可能出现较高水平的、复杂的运动功能。,出生后6个月平衡反应开始出现,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相互之间有效作用,1-2.平衡反应倾斜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于平衡板或体操球上呈仰卧位、俯卧位、坐位、膝手卧位或站立位,通过倾斜平衡板或移动体操球来改变身体重心。 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翘起(上斜)
11、的一侧躯干向上弯曲,同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对侧肢体(平衡板下斜侧)出现保护性伸展反应。 出现时间:俯卧位,出生后6m;仰卧位和坐位,出生后78m;膝手卧位,出生后912m;站立位,出生后1221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3.平衡反应姿势固定 检查方法:被检者呈坐位、膝手卧位、跪位或站立位,通过外力(检查者推患者躯干或将上肢向一侧牵拉)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 反应:推被检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牵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 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m;膝手卧位,出生后9
12、12m;跪位,15m;站立位,出生后1221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4.平衡反应迈步及跳跃反应,检查方法:被检者取立位,检查者握住其双上肢,向左、右、前及后方推动被检者。 反应:为了维持平衡,脚相应地向侧方或前方、后方迈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 出现时间:出生后1518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5.足背伸平衡反应,检查方法:患者呈站立位,检查者两手握患者腋下,使患者向后倾斜。 反应:头、胸调正,足背伸。 出现时间:出生后15 18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五、其他常用的神经反射,(一)浅反射:是由身体表面部分的感受器,如皮肤或黏膜的刺激引起的同侧肌肉急速收缩反应。 (二)深反射(腱
13、反射):是刺激肌腱、骨膜和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 (三)病理反射:是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引起或下运动神经元失去高位神经中枢抑制而释放出的反射现象。,实训三,浅反射的反射弧除了脊髓节段的反射弧外,还有冲动循脊髓上升至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再经皮质下进入椎体束下行至脊髓前角细胞。意义:脊髓反射弧的中断或椎体束的病变均可引起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即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均可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1)腹壁反射,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呈膝立位以使腹壁松弛。然后用尖端钝的针沿肋骨缘自上而下、从外向内、按上、中、下三部分轻划腹壁皮肤。,正常人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
14、腹壁肌收缩,脐向腹壁侧移动。 上部反射消失见于T78脊髓节段病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T910脊髓节段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T1112脊髓节段病。 双侧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症患者。 一侧腹壁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损或脊髓反射中枢障碍。 老年人、肥胖患者、经产妇,可见两侧腹壁反射的减弱或消失。,临床意义:,(2)肛门反射,检查方法:用棉签干轻划肛门周围的皮肤。临床意义:引起肛门括约肌收缩为正常,马尾神经损伤情况下反射减弱或消失。,2. 深反射(腱反射),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其反射弧仅有两个神经元,即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连接而成,其传导速度快。,(1)肱二头肌反射,检查方
15、法:检查以左手托住病人屈曲的肘部,并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的肌腱上,然后以叩诊锤叩击检查者的拇指。正常反射为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前臂快速屈曲。,(2)膝腱反射,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仰卧位:检查者用左手在腘窝处抬起双侧小腿,足跟离床,使膝关节屈曲约120,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肌腱。两侧同时检查对比。坐位:两小腿自然下垂,足跟离地,用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肌腱。 正常反应为股四头肌收缩,小腿前踢。,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抑制或中断。一般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多为器质性病变如周围性瘫痪、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所致; 深反射亢进
16、:反射中枢以上部位的损害(皮质运动区损害、椎体束病变)引起深反射亢进。因此,深反射亢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多见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这是由于脊髓反射弧因失去上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而呈释放现象。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反射增强,亦可因超限制而致反射消失。,临床意义:,3.病理反射:1岁半以内的婴儿由于椎体束尚未发育完善,可以出现这些原始保护反射。以后随着椎体束发育的成熟,这些反射被抑制。,常用的病理反射检查方法,(1)霍夫曼征(Hoffmann征),检查方法:腕关节轻度过伸位,检查者用示指和中指夹住患者中指的第2指骨,用检查者的拇指向掌侧弹拨中指的指甲。当检查者用手指从
17、掌面弹拨病人的中指指尖引起各指屈曲反应时,称特勒姆内征(Tromner征)。 临床意义:由于中指深屈肌受到牵引而引起其余四指的轻微掌屈反应,称为Hoffmann征阳性。如一侧出现阳性反应,则为上肢椎体束征,亦较多见于颈髓病变。,(2)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检查方法:用竹签由足跟开始沿足底外侧向前轻划,致小趾根部,再转向足大趾。 临床意义:正常时可以引起足大趾及其他四趾跖屈。如足大趾缓缓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则为巴彬斯基征阳性,见于椎体束损害。,临床意义:阳性表现均同Babinski征。,(3)欧本汉姆征(Oppenhiem征)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病人的胫骨前侧用力由上向下加压推动。 (4)戈尔登征(Gordon)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下肢伸展,医者用手握挤腓肠肌。 (5)卡达克征(Chaddock征)检查方法:体位同上,医者用竹签划足背外侧。,六、检查注意事项,1.检查中仔细观察被检查者对于刺激的反应。 2.检查时应采用标准姿势,以使评定准确。 3.检查时需要患者合作,肢体放松。 4.腱反射检查时叩诊锤叩击力量要均等。 5.深浅反射检查时,对称性的反射减弱或增强未必都是神经损害的表现,而反射的不对称性则是神经损害的有力指征。因此,检查时须左右侧对比、上下对比。如有差别,常提示某一侧或某一部位有病变。,Thank You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