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80 元至元十七年 元政府将攻日本,特置日本行省(官署),任阿剌罕为右丞相,范文虎为右丞,李庭为参知政事,张禧为平章政事。招讨使都实探求黄河何地发源,循流而上,历时 4 月始得,有泉百余,清澈不可逼视,登山下望,灿若明星,因命名为火敦脑儿,汉语译为星宿海。1281 元至元十八年 元政府大举攻日本,阿剌罕卒于军,中书左丞阿塔海代之。阿塔海尚未至,范文虎已进泊日本平壶岛(日本长崎县北),忽遇台风,战舰皆覆,范文虎等诸将大惧,乘坚舟逃去,弃士卒 10 余万于五龙山下,众乏食无主,相推张百户为帅,伐木作船为归计。日本侦知之,大军来攻,元军死六七万,余众二三万悉被掳至八角岛。日军尽屠元军中之蒙古人
2、、高丽人、汉人(淮河以北故金属民),而留唐人(淮河以南故宋属民)为奴,10 万之众逃归者败卒仅 3 人。1282 元至元十九年 元杀故宋信国公文天祥。益都(山东青州)千户王著,以中书左丞相阿合玛贪敛害民,使人伪为皇太子(真金),俟阿合玛出见,用铜锤击杀之。元世祖忽必烈命斩王著及其党。寻尽得阿合玛罪恶,大怒曰:“王著杀之是也。”屠阿合玛子侄,籍没其家。占城国(越南平定)屡囚元使臣,元占城行省(官署)右丞唆都,率战舰千艘,由广州泛海攻之。1283 元至元二十年 唆都陷占城京都,占城王子补的退入山谷,断元军归路,元军死战,始得引还。元又攻缅甸,诸王相答吾尔统军分道而进,陷江头城(缅甸杰沙城),遣使招
3、降,缅甸王拒之,元军再陷其京师太公城(杰沙城南 80 公里),缅甸王出奔,仍不降。元政府设万户府,任忙哥岱为达鲁花赤(总管),朱清为中万户,张瑞为千户,专事海运。1284 元至元二十一年缅甸反攻,元诸王相答吾尔军败,元世祖忽必烈发云南军赴援。元欲再攻占城,向安南(越南河内)假道,安南王陈日烜拒之,于是改攻安南,任皇子镇南王脱欢为帅,左丞李恒、右丞唆都为副,分六道进兵。1285 元至元二十二年元陷安南首都,安南王弟陈益稷降元,然值盛暑霖雨,元军中大疫,引还。安南追击,元军大溃,李恒、唆都皆战死。诛暴敛吏中书右丞卢世荣。1286 元至元二十三年元封陈益稷为安南王。元政府另置尚书省,将中书省权移之。
4、1287 元至元二十四年元再攻安南,镇南王脱欢任元帅,率安南行省(官署)右丞相奥鲁赤、平章政事乌马儿、参知政事樊楫,渡富良江,陷其京师,安南王陈日烜奔敢喃堡。诸王乃颜据(辽宁)辽阳叛,窝阔台汗国一任汗海都于金山(阿尔泰山)遥应之,擒斩,然对海都不敢用兵。1288 元至元二十五年元攻安南军,陷敢喃堡,陈日烜遁入海,元军乃还。陈日烜收散卒 30 万据东关,断元归路,元军且战且行,大败,奥鲁赤、樊楫,俱战死,脱欢间道奔还。忽必烈极怒,命脱欢终身不得入见。寻陈日烜遣使赴元,献金人代己罪。尚书右丞相桑哥于尚书省门前为己立德政碑。1289 元至元二十六年窝阔台汗国一任汗海都东攻,陷和林(蒙古哈尔和林),宣
5、慰使怯伯叛应之,北方大震。缅甸久为元军所困,不能支,上表向元帝称臣,降为属国。1291 元至元二十八 尚书右丞相桑哥奸慝事败,下狱斩,仆其德政碑,废尚书省,并入中书省。福建、河南行省(官署)上书,请诏书用汉语。1292 元至元二十九年 爪哇囚元使臣,黥面放归。元政府命泉府太卿亦黑迷失、(河南)邓州万户史弼、2福建行省右丞高兴,并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统军 2 万,战舰 500 艘,泛海击爪哇。1293 元至元三十年 爪哇王与邻国葛郎构兵,被杀,爪哇王婿土罕必阇耶退保麻喏歇,闻元军至,奉地图迎降,共击葛郎,擒葛郎王。史弼遣使送土罕必阇耶还国,土罕必阇耶中途杀元使,发兵反攻,元军大败,且退且战,行
6、300 里始得登舟还(福建)泉州,士卒死 3000 余人。1294 元至元三十一 元世祖忽必烈卒,孙成宗铁木儿嗣位。1299 元大德三年 元皇兄甘麻拉之子海山出镇漠北。1300 元大德四年 云南行省(官署)左丞刘深,请攻八百媳妇(泰国清迈),元成宗铁木儿许之。1301 元大德五年 窝阔台汗国汗海都卒,子察八儿嗣位。刘深击八百媳妇,征调苛暴,贵州(贵阳)土官宋隆济、水西(贵族黔西)土官妻蛇节,先后起兵叛,围刘深于穷谷中,梁王松山遣兵救出之。1302 元大德六年 宋隆济攻贵州(贵阳),刘深军粮道断,引兵退还,追兵伏击,士卒死亡略尽。元成帝铁木儿无奈,罢征八百媳妇。海运万户宋清、张瑄,富甲天下,江南
7、僧石祖进诬以十罪,免二人官,寻斩之。1303 元大德七年 湖广行省(官署)平章刘国杰击蛇节、宋隆济。蛇节屡败出降,被杀。宋隆济遁走。刘深丧师辱国,斩于市。1304 元大德八年 元成宗铁木儿封皇侄海山为怀宁王。1305 元大德九年 大都(北京)建天寿万宁寺,塑“欢喜佛”,其状淫亵,伯牙吾皇后见之,以帕遮面,命拆除。元成宗铁木儿有疾,伯牙吾皇后遣海山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其母出居怀州(河南沁阳)。1307 元大德十一年 成宗铁木儿卒,伯牙吾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谋立安西王阿答难。右丞相哈剌哈孙密遣使赴怀州迎爱育黎拔力八达至,囚伯牙吾皇后及阿答难,送上都(内蒙古正蓝旗)。海山寻由漠北返至上都,杀伯牙吾皇后及
8、阿答难。海山即位,是为武宗。1308 元至大元年 番僧横暴日甚,元武宗海山下诏:“殴番僧者断其手,詈番僧者截其舌。”1309 元至大二年 八百媳妇攻中国边境,元云南行省(官署)右丞相算只儿威击之,受贿而还,八百媳妇攻边如故。1310 元至大三年 山东、河南连年大旱、大水,十室九空。元武宗海山诬武卫新军都指挥使郑阿儿思兰谋反,下狱,17 人皆斩。1311 元至大四年 元武宗海山卒,弟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嗣位。1312 元皇庆元年1313 元皇庆二年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生母弘吉剌太后专权,其宠幸恶中书平章政事张珪持正,会爱育黎拔力八达赴居庸关(北京昌平),弘吉剌太后召张珪至宫门,责其违抗懿旨,杖之
9、几死,免官家居。1315 元延佑二年 元帝帝位应由武宗海山子和世(王束)嗣,右丞相铁木迭儿固位取宠,请立皇子硕德八剌为太子。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遂封和世(王束)为周王,出镇云南(昆明)。1316 元延佑三年 太史令郭守敬卒。周王和世(王束)至延安,西奔金山(阿尔泰山),西北诸王咸率部附之。1317 元延佑四年 弘吉剌太后幸臣右丞相铁木迭儿贪虐日甚,中外切齿,免官。蒙古诸部贫乏,往往卖女于民间为婢。31319 元延佑六年 铁木迭儿复任太子太师。1320 元延佑七年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卒,弘吉喇太后命铁木迭儿复任右丞相,锐意报复,诬集贤殿学士杨朵儿只、平章政事萧拜柱、上都(内蒙古正蓝旗)留守贺胜等
10、违抗懿旨,悉杀之。皇太子硕德八剌寻即帝位,是为英宗。祖母弘吉剌太皇太后见其英明,悔曰:“我不拟养此儿。”1321 元至治元年 元政府迁周王和世(王束)弟图铁木儿于琼州(海南琼山)。漠北大风,羊马殆尽,蒙古人流散,多以子女卖于回回或汉人为奴婢,元政府命有司悉代为赎回。1322 元至治二年 元政府禁汉人不得执兵器、打猎及习武艺。铁木迭儿及弘吉剌太皇太后先后卒。1323 元至治三年 元英宗硕德八剌自上都还大都(北京),至南坡(上都西南),御史大夫铁失率所领兵作乱,杀硕德八剌及右丞相拜柱。时晋王也孙铁木儿行猎于图剌之地,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奉可汗玺绶往迎,也孙铁木儿遂于龙居河(克鲁伦河)即帝位,遣右丞
11、相旭迈杰赴大都,诛铁失。1324 元泰定元年 元政府召图铁木儿由琼州(海南琼山)还大都(北京),封为怀王。1325 元泰定二年 元政府迁怀王图铁木儿出居建康(江苏南京)。1328 元泰定五年元致和元年元天顺元年元天历元年正月,再迁怀王图铁木儿居(湖北)江陵。七月,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卒于上都(内蒙古正蓝旗)。八月,皇太子阿速吉八嗣位,是为少帝。大都(北京)留守燕铁木儿叛,谋立周王和世(王束),以和世(王束)远在金山(阿尔泰山),不能即至,乃遣使赴(湖北)江陵迎其弟怀王图铁木儿。九月,图铁木儿至大都,称帝,是为文宗。遣使赴金山迎和世(王束)。十月,和世(王束)引军还,攻上都(内蒙古正蓝旗),城陷,
12、少帝阿速吉八不知所终。和世(王束)杀梁王王禅、左丞相倒拉沙。1329 元天历二年 正月,和世(王束)称帝,是为明宗,立弟图铁木儿为皇太子。二月,图铁木儿退位。三月,图铁木儿与燕铁木儿奉皇帝可汗玺绶,北上迎和世(王束)。八月,和世(王束)至旺忽都,图铁木儿入见,饮宴,图铁木儿置毒酒中,和世(王束)中毒暴卒,图铁木儿闻哭声,急驰还大都(北京),复位。1330 元天历三年元至顺元年元文宗图铁木儿妻弘吉剌皇后素与和世(王束)妻八不沙皇后不睦,至是,推八不沙皇后堕地炉中焚死。图铁木儿播告天下,称前任帝和世(王束)长子脱欢铁木儿非亲生子,黜脱欢铁木儿出居静江(广西桂林)。燕铁木儿任右丞相,专朝政,不设右丞
13、相。1332 元至顺三年 八月,元文宗图铁木儿卒。十月,立明宗和世(王束)幼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宁宗,年 7 岁,弘吉剌皇太后临朝。十二月,懿璘质班卒,弘吉剌太后舍己子燕帖古思,遣使赴静江(广西桂林)迎立和世(王束)长子脱欢铁木儿。1333 元至顺四年元元统元年二月,燕铁木儿铁木儿卒。六月,脱欢铁木儿即位,是为顺帝。八月,娶燕铁木儿女伯牙吾为皇后。十月,燕铁木儿子唐其势袭父爵为太平王。1335 元至元元年 左丞相唐其势,忿右丞相伯颜专权,尝曰:“天下本我家天下,伯颜何人,位居我上。”(蒙古以右为尊)谋迎立诸王晃火铁木儿,事泄,唐其势率兵攻皇宫,伯颜击斩之。唐其势弟答剌海仓皇躲于其姊伯牙吾皇后座
14、下,伯牙吾皇后蔽以衣,伯颜拽出亦斩之。并捕伯牙吾皇后,鸩死。罢左丞相不置。41337 元至元三年 (广东)广州民朱光卿、(河南)信阳民胡闱儿、合州(四川合川)民韩法师,先后起兵反。1338 元至元四年 袁州(江西宜春)民周子旺、(福建)漳州民李志甫,先后起兵反。1339 元至元五年 伯颜任大丞相。伯颜诬郯王彻彻笃谋反,请斩之,元顺帝脱欢铁木儿不允,伯颜径命行刑。1340 元至元六年 二月,伯颜专权自恣,养侄脱脱为己子,命领宿卫兵,窥察宫廷。脱脱输诚于元顺帝脱欢铁木儿,乃乘伯颜出猎,闭门拒其返,贬为河南行省(官署)左丞相。六月,脱欢铁木儿追究父母和世(王束)及八不沙皇后死因,逐弘吉剌太后出宫,囚
15、于东安州(河北廊坊),寻卒。窜燕帖古思于高丽,中道杀之。十月,脱脱任右丞相。十二月,脱欢铁木儿立高丽奇氏为第二皇后。1341 元至正元年 道州(湖南道县)民何仁甫及山东燕南(河北)300 余处民起兵反。1342 元至正二年 庆远(广西宣州)民莫八起兵反。(河南)卫辉、(山西)忻州诸地大饥,人相食。1343 元至正三年元政府修金、辽、宋三史,脱脱任都总裁。1344 元至正四年 右丞相脱脱辞官,阿鲁图任右丞相。1345 元至正五年 (山东)东平、(江苏)徐州诸路大饥,人相食。1346 元至正六年 (福建)连城民罗天麟及山东、河南、广西民,起兵益众。1347 元至正七年 右丞相别儿怯不花诬脱脱父太师
16、马札儿台有罪,窜马札儿台于西宁州(青海西宁)安置,脱脱与父同窜。1348 元至正八年 台州(浙江临海)民方国珍,世以贩盐为业,怨家诬其与海盗通,官府发兵捕之,遂聚众起兵。江浙行省(官署)参政朵儿只班击之,兵溃被擒,方国珍命其上书云已招降,元政府授方国珍定海(浙江宁波东北镇海)尉,方国珍以官卑不受命。1349 元至正九年 脱脱复任右丞相。1350 元至正十年 方国珍攻(浙江)温州,各地民变益炽。元政府命于民变各州设兵马指挥司,专捕盗贼。黄河南北有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颍州(安徽阜阳)民刘福通因凿石人为一眼,于黄河故道黄陵岗(河南兰考东北)埋之,果掘之起,人心动摇,刘福通遂聚众起兵
17、,以红巾为号,称红军,连陷(河南)罗山、确山诸县。1351 元至正十一年天完治平元年黄河决口 6 年不能塞,为害数千里,脱脱亲任其事,开黄河故道,用工部尚书贾鲁为河防使,发民兵 17 万,四月开工,七月完工,八月通舟楫。(安徽)萧县民李二(芝麻李)、彭大、赵君用等起兵,陷(江苏)徐州。蕲州(湖北蕲春)民徐寿辉起兵,建都蕲水(湖北浠水)称帝,国号天完。1352 元至正十二年天完治平二年(湖北)竹山民孟海马起兵陷襄阳(湖北襄樊)。(河南)邓州民王权起兵陷澧州(湖北澧县)。天完分兵先后陷汉阳、武昌(湖北武汉)、安陆(湖北钟祥)、袁州(江西宜春)、岳州(湖南岳阳),战舰由武昌蔽江而下,元守将皆弃城遁,
18、再陷江州(江西九江)、建康(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安徽)定远民郭子兴起兵,陷濠州(安徽凤阳)。钟离(安徽凤阳东北)民朱元璋于皇觉寺为僧,为乱兵所逐,投郭子兴。元浙东宣慰使泰不花击方国珍,败死。元右丞相脱脱统大军击徐州,城陷,斩李二。脱脱还朝,彭大、赵君用率残众奔濠州投郭子兴,5寻赵君用乘隙囚郭子兴,彭大勒兵救之,郭子兴始得出。颍州民察罕铁木儿、信阳州(河南罗山)民李思齐,起兵助元政府,逐刘福通红军,元授察罕铁木儿为汝宁府(河南汝南)达鲁花赤。1353 元至正十三年天完治平三年周天佑元年(江苏)泰州民张士诚,少贩盐为业,诸富家与官府相结,备凌辱之,遂反,尽杀其仇,建都(江苏)高邮,称王,国
19、号周。郭子兴入(安徽)滁州,称滁阳王。彭早住(彭大子)称鲁淮王。赵君用称永义王,仍据濠州。元军击蕲水(湖北浠水),陷之,天完帝徐寿辉遁入黄梅山(湖北黄梅北)。江西民王善起兵反。1354 元至正十四年天完治平四年周天佑二年元右丞相脱脱统大军击(江苏)高邮,周王张士诚出战,大败,求救于滁阳王郭子兴。郭子兴无大志,不赴,高邮殆陷。元中书平章政事哈麻与脱脱有隙,唆御史劾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元顺帝脱欢铁木儿怒,削脱脱官,(江苏)淮安安置,寻迁亦集乃路(内蒙古额济纳旗)安置。所部一时俱散,多投刘福通红军。1355 元至正十五年天完治平五年韩宋龙凤元年周天佑三年刘福通迎立韩林儿为帝,建都(安徽)亳州
20、,国号宋,史称韩宋。任杜遵道、盛文郁为左右丞相,刘福通为平章政事。滁阳王郭子兴卒,长子郭长叙代领其众,归附韩宋,韩宋政府授郭天叙都元帅,张天佑右副元帅,朱元璋左副元帅。郭天叙率众渡长江,陷太平(安徽当涂),再攻集庆路(江苏南京),其将陈野先内叛,杀郭天叙及张天佑。朱元璋继任都元帅。元再窜脱脱于云南大理,寻鸩死。元军攻亳州,韩宋帝韩林儿出居安丰(安徽寿县)。1356 元至正十六年天完治平六年韩宋龙凤二年周天佑四年元左丞相哈麻谋废元顺帝脱欢铁木儿而立太子,事泄,哈麻杖死。周王张士诚自高邮迁都平江(江苏苏州)。天完平章政事倪文俊,陷汉阳(湖北武汉汉水南岸),迎天完帝徐寿辉迁都之。方国珍降元,元授为海
21、道漕军万户。韩宋都元帅朱元璋陷集庆路(江苏南京),改名应天,韩宋政府置江南行中书省(官署)于应天,授朱元璋平章政事,封吴国公。1357 元至正十七年天完治平七年韩宋龙凤三年周天佑五年韩宋大举攻元,四路出兵,东路毛贵攻山东,中路刘福通攻汴梁(河南开封),北路关先生攻上都(内蒙古正蓝旗),西路白不信攻陕西。韩宋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陷(江苏)常州,擒周王张士诚弟张士德,张士诚大惧,降元,授元授张士诚太尉。天完平章倪文俊欲杀徐寿辉,事泄,出奔,为部曲陈友谅所斩。徐寿辉乃任陈友谅为平章。天完大将明玉珍攻四川,陷重庆。1358 元至正十八年天完治平八年韩宋龙凤四年韩宋东路军毛贵破蓟州(天津蓟县),兵至柳林,
22、大都(北京)大震,元政府欲迁都,左丞相贺太平力持不可,遣知枢密事刘哈利不花迎战,韩宋军不利,退还。中路军刘福通陷汴梁,迎韩宋帝韩林儿迁都。北路军关先生势如破竹,陷(山西)大同,破上都(内蒙古正蓝旗),焚宫阙,转战而东,攻(辽宁)辽阳。韩宋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陷婺州(浙江金华)。天完中书平章陈友谅陷(安徽)安庆。1359 元至正十九年天完治平九年韩宋龙凤五年韩宋北路军关先生陷辽阳。永义王赵君用袭杀东路军毛贵,毛贵部将续祖自辽阳还军杀赵君用。鲁淮王彭早住不知所 终。元太尉张士诚攻(江苏)江阴,韩宋守将吴良击败之。又攻(浙江)建德,韩宋守将朱文忠又击败之。元河南行省平章察罕铁木儿攻汴梁(河南开封),韩
23、宋帝韩林儿再出居安丰(安徽寿县)。元授方国珍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天完平章陈友谅陷龙兴(江西南昌),天完帝徐寿辉自汉阳迁都之,既至,陈友6谅伏兵尽斩朝臣,自称汉王,奉徐寿辉出居江州(江西九江),自是徐寿辉但拥虚名,权归陈友谅。1360 元至正二十年天完治平十年韩宋龙凤六年陈汉大义元年元顺帝脱欢铁木儿沉湎淫欲,益厌政事,搠思监任右丞相,与奇皇后及宦官朴不花相结,表里为奸,四方警报及将帅功状,皆壅塞不理,国事益不可为。天完汉王陈友谅杀天完帝徐寿辉,天完亡,立国 10 年。陈友谅称帝,建都武昌(湖北武汉),国号汉,史称陈汉。引军东下攻应天(江苏南京),韩宋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迎击,陈友谅大败,弃太平(安徽
24、当涂),遁还江州(江西九江)。韩宋北路军关先生自(辽宁)辽阳入高丽,高丽乞降,诸臣纳女以献,韩宋士卒亦悉与高丽人为姻娅,恣情来住,高丽人各藏其马,一夕,高丽王传令,凡不会高丽语者悉杀之,韩宋全军尽死,仅裨将破头满残军万余人间道逃返,降于元。元总兵官孛罗铁木儿驻(山西)大同,欲并有冀宁(山西太原),元顺帝脱欢铁木儿许之。河南行省平章察罕铁木儿以用兵皆赖冀宁军粮,大怒,遣子王保保倍道攻冀宁,朝廷遣使和解,而右丞相搠思监利两方贿赂,故使之斗,兵遂不可解。元阳翟王阿鲁辉铁木儿,于漠北起兵叛,攻上都(内蒙古正蓝旗),传檄数元顺帝脱欢铁木儿罪状:“天下汝已失其大半。”1361 元至正二十一年韩宋龙凤七年陈
25、汉大定元年元河南行省平章察罕铁木儿攻(山东)东平,韩宋丞相田丰大败,出降,山东州县再入于元。惟韩宋中书平章陈柔头坚守益都(山东青州),百道攻之,终不能克。韩宋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闻山东失,大惧,上书察罕铁木儿,请守界和好,察罕铁木儿不报。韩宋朱元璋陷(安徽)安庆,陈汉帝陈友谅弃江州(江西九江),奔武昌。元知枢密院事秃坚铁木儿击斩阳翟王阿鲁辉铁木儿。1362 元至正二十二年韩宋龙凤八年陈汉大定二年明夏天统元年陈汉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举洪都(江西南昌)降韩宋。天完大将明玉珍据重庆称帝,是为太祖,国号夏史称明夏。韩宋前丞相田丰,降元后力图恢复,乘隙杀察罕铁木儿,奔益都(山东青州)。察罕铁木儿之子王保保引
26、军猛攻,城陷,杀田丰,执陈柔头送大都(北京),斩之。元湖广行省参政张良弼,驻军(陕西)蓝田,与(山西)大同总兵官孛罗铁木儿相结。四川行省左丞李思齐驻军(陕西)凤翔,攻张良弼,战于(陕西)武功,中伏败还,从此互相攻伐,关中无宁日。1363 元至正二十三年韩宋龙凤九年陈汉大定三年陈汉德寿元年明夏天统二年元太尉张士诚遣弟张士信,攻韩宋首都安丰(安徽寿县),韩宋太保刘福通战死,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赴救,大败元军,奉韩宋帝韩林儿迁都(安徽)滁州。朱元璋见韩宋国势不可复振,乃有叛志。张士诚命部属颂己功德,遂称吴王,仍用元年号。陈汉帝陈友谅忿疆土日蹙,大举攻韩宋,围(江西)南昌,韩宋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赴救,战
27、于鄱阳湖,陈友谅中流矢卒,子陈理嗣位,奉柩还武昌(湖北武汉)。元右丞相搠思监、宦官朴不花,贪庸误国,御史大夫老的沙劾奏,奇皇后及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庇之,免老的沙官,贬窜。老的沙惧祸将至,途经(山西)大同,遂留总兵官孛罗铁木儿军。会左丞相也先不花与知枢密院事秃坚铁木儿不睦,诬秃坚铁木儿谋反,秃坚铁木儿亦奔大同。爱猷识理达腊屡索之,孛罗铁木儿不与。71364 元至正二十四年韩宋龙凤十年陈汉德寿二年明夏天统三年韩宋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命属颂己功德,遂称吴王,仍用韩宋年号,世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朱元璋攻武昌,陈汉帝陈理降,陈汉亡,立国 5 年。元右丞相搠思监、宦官朴不花、奇皇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
28、,共诬大同总兵官孛罗铁木儿谋反,削其官,遣赴四川,孛罗铁木儿斩使臣拒命。搠思监等命河南行省平章王保保讨之,孛罗铁木儿大怒,遣秃坚铁木儿攻大都(北京),爱猷识理达腊出战,大败,元顺帝脱欢铁木儿无奈,执搠思监、朴不花送秃坚铁木儿军,俱斩之。任孛罗铁木儿为左丞相。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奔(山西)太原,投王保保。1365 元至正二十五年韩宋龙凤十一年明夏天统四年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命王保保击孛罗铁木儿,孛罗铁木儿出战不利,威顺王子和尚遣刺客伯达儿,刺杀孛罗铁木儿。爱猷识理达腊欲王保保派兵护送入都,逼其父传位,王保保不允,将至大都(北京)30 里,即散其众,于是爱猷识理达腊深衔之。顺帝脱欢铁木儿任王保保为左丞相
29、,封河南王,总诸军攻韩宋。1366 元至正二十六年韩宋龙凤十二年明夏天统五年明夏开熙元年元王保保传檄关中四将会师南下,陕西行省平章李思齐大怒曰:“吾与汝父交,汝发未燥,于我前无立地,何敢公然称总兵调我。”其他三将亦拒不受命。王保保遂攻关中。明夏太祖明玉珍卒,子明昇嗣位,年 10 岁,彭太后临朝。韩宋吴王朱元璋迎韩宋帝韩林儿自滁州迁都应天(江苏南京),至瓜步(江苏六合),命沉于长江。韩宋亡,立国 12 年。1367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夏开熙二年吴王朱元璋元年朱元璋既杀韩宋帝韩林儿,改应天为南京,遣大将军徐达攻元吴王张士诚于平江(江苏苏州),城陷,张士诚被执送往应天,自缢死。参政朱亮祖攻元江浙行省左
30、丞相方国珍于庆元(浙江宁波),方国珍降。征南将军胡廷端攻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于延平(福建南平),不能克。任徐达为征讨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大将军,率军 12 万,渡淮河北上攻中原。元内战益烈,关中四将推李思齐为主拒王保保,而王保保部将貊高、关保内叛,列王保保罪状于朝,元政府削王保保左丞相官,分其兵隶诸将,王保保不得已,退屯泽州(山西晋城)。1368 元至正二十八年明夏开熙三年明洪武元年吴王朱元璋改国号为明,称帝,是为太祖。任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明胡廷瑞陷延平,执陈友定,斩之。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知王保保于泽州势孤,命关中李思齐诸将及貊高等夹击之,王保保忿甚,奇袭太原,擒貊高、关保。元政府大震,下
31、诏称:“貊高、关保间谍构兵,可治以军法。”命斩之,尽复王保保官爵。明徐达悉取山东,还军陷汴梁(河南开封)、洛阳,悉取河南。西攻(陕西)凤翔。明军再北进,陷通州(北京通州),元顺帝脱欢铁木儿留淮王铁木儿不花守大都(北京),自与后妃、太子北奔上都(内蒙古正蓝旗)。徐达陷大都,斩铁木儿不花,回军再攻太原,元河南王王保保兵败,退入甘肃。1369 元至正二十九年明夏开熙四年明洪武二年明大将军徐达陷(陕西)凤翔,元陕西行省平章李思齐奔(甘肃)临洮。徐达再攻临洮,李思齐降。明副大将军常遇春由北平(北京)北攻,取元上都(内蒙古正蓝旗),元顺帝脱欢铁木儿再北奔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1370 元至正三十年明
32、夏开熙五年明徐达击元河南王王保保于(甘肃)定西,王保保大败,退守和林(蒙古哈尔和林)。8明洪武三年 元顺帝脱欢铁木儿卒于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子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嗣位。明左副将军李文忠由北平(北京)攻应昌,擒元皇子买的里八剌,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奔和林。1371 元宣光元年明夏开熙六年明洪武四年明大举攻明夏,任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水陆并进,围重庆,明夏帝明昇出降。明夏亡,立国 10 年。1372 元宣光二年明洪武五年明分三路大举攻元。中路魏国公徐达出雁门(山西代县西北)攻和林(蒙古哈尔和林)。东路曹国公李文忠出居庸关(河北昌平)攻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西路宋国公冯胜出兰州攻西凉(甘肃
33、武威)、金山(阿尔泰山)。中路军徐达至野马川,元河南王王保保诱之深入北岭,伏兵击之,徐达大败。东路军李文忠至骋海,元太师哈剌章蛮子邀击,李文忠亦大败。西路军冯胜至亦集乃路(内蒙古额济纳旗),不敢进,掠牛羊而还。自是明王朝不复再图攻元。明太祖朱元璋迁故陈汉帝陈理、明夏帝明昇,出居高丽,之后不知所终。1373 元宣光三年明洪武六年明政府设六科给事中,掌参驳纠劾之事。元河南王王保保攻明(山西)大同,明魏国公徐达败之。1375 元宣光五年明洪武八年元河南王王保保卒。1376 元宣光六年明洪武九年明洪武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求直言,山西平遥县训导叶居昇上书,以诸王封疆过大,诸削藩。朱元璋大怒,捕叶居昇下狱
34、处死,自是无敢应诏上言者。明改元“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官署)。1378 元宣光八年明洪武十一年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卒,弟脱古思铁木儿嗣位。1379 元天光元年明洪武十二年明太祖朱元璋诬右丞相汪广洋毒死诚意伯刘基,窜海南,中途被缢死。元天光二年1380明洪武十三年明左丞相胡惟庸闻汪广洋诬死,大惧,谋乘宴杀朱元璋,事泄,被杀。朱元璋共屠 3 万人,退休学士承旨宋濂窜茂州(四川茂县),道死。遂废中书省,不设宰相,皇帝直辖六部。元天光三年1381明洪武十四年明颍川侯傅友德攻云南,大败元军于白石江(云南沾益东),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奔至(云南)晋宁,追兵至,自杀。蒙古从此全部退出中国(1206,凡
35、 176年)。明王朝统一中国(1403 年,元再改国号为鞑靼。1616 年,恢复原国号为蒙古,之后变乱频仍,史不详载)。1382 明洪武十五年 明太祖朱元璋设锦衣卫及镇抚司,掌皇帝侍卫及巡捕事宜,直辖于皇帝,明狱自是益惨酷。设都察院。设殿阁大学士,品位极低(后渐成为宰相)。大理寺卿李仕鲁欲辞官归田里,置笏于地,朱元璋大怒,命武士捽搏,立死阶下。1385 明洪武十八年 太傅魏国公徐达卒。1387 明洪武二十年 大将军宋国公冯胜,出古北口(北京密云东北),攻元左丞相纳哈出于金山(吉林双辽东北),纳哈出率数百骑赴前锋永昌侯蓝玉营降,蓝玉大喜饮宴,解衣赠之,纳哈出不肯服,争让久之,邓国公常茂在座,虑其
36、奔逸,拔刀砍之,伤其左臂。元众 10 万,惊散者 6 万,仅迁其 4 万人归。元军伏兵邀击,武宁侯郭英殿军后至,被杀。朱元璋怒,征冯胜还,命蓝玉代为大将军,使攻和林(蒙古哈尔9和林)。1388 明洪武二十一年明蓝玉统军西攻,闻元帝脱古思铁木儿猎于捕鱼儿海(黑龙江新巴耳虎左旗西南贝尔湖),兼程急进,脱古思铁木儿遁去,掳其皇次子地保奴及妃嫔、公主、王公 2900 人、士卒 7.7 万人而归。1389 明洪武二十二 元帝脱古思铁木儿为其臣也速儿所杀,子思克卓里图嗣位。1390 明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性猜忌残暴,大肆屠戮异己,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请免其亲戚数人,朱元璋怒,诬李善长谋反,并其妻女弟侄全家
37、 70 余口悉斩,用“瓜蔓抄”,网罗侯爵 20 人,已死者追贬,未死者杀。朱元璋手撰奸党录,附以李善长狱词,播告天下。1392 明洪武二十五 元帝思克卓里图为其下所杀,弟额勒伯克嗣位。1393 明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诬凉国公蓝玉谋反,磔死,屠三族,狱词仍引用“瓜蔓抄”法,族灭者1.5 万人,凡 1 公、13 侯、2 伯,朱元璋条列其罪,撰逆臣录,播告天下。1394 明洪武二十七 朱元璋诬颍国公傅友德谋反,傅友德杀己二子,自刎死。1395 明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诬宋国公冯胜谋反,处死。朱元璋命后世不许用黥、刺、刖、剕、劓、阉割之刑,不许复立宰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后世有言变更祖制者,以奸臣论。1
38、396 明洪武二十九 燕王朱棣巡边,败元军于彻彻儿山及兀良哈秃城(内蒙古东北部)。1397 明洪武三十年 左都御史杨靖为乡人代改诉冤状,朱元璋大怒,处死。1398 明洪武三十一 明太祖朱元璋卒,孙惠帝朱允炆嗣位。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翰林院侍讲方孝儒,密谋削藩,依序而行。先遣曹国公李景隆袭(河南)开封,执周王朱橚,削爵为民,迁蒙化(云南巍山)。诸王震恐。1399 明建文元年 四月,明政府削藩议渐泄,人告岷(云南昆明)王朱楩不法,遂废朱楩为民。又人告湘(湖北江陵)王朱柏制伪钞,朱柏合家自焚死。又人告齐(山东青州)王朱榑阴事,废朱榑为民。复囚代(山西大同)王朱桂于大同,废为民。七月,燕(
39、北京)王朱棣起兵清君侧,是为“靖难之役”。八月,明政府命长兴侯耿炳文讨燕,战于真定(河北正定),败绩。命曹国公李景隆代之。十月,朱棣攻大宁(内蒙古宁城西南),执宁王朱权。李景隆乘虚逾芦沟,攻北平(北京),城几陷。十一月,朱棣还军,内外夹击,李景隆大败,奔还(山东)德州。十二月,朱棣上书列举齐泰、黄子澄罪状,明惠帝朱允炆无奈,免二人官,然二人划策治兵如故。1400 明建文二年 四月,李景隆与武定侯郭英合军北上攻燕,战于白沟河(河北容城北),大败,再奔(山东)德州。五月,朱棣陷德州,李景隆奔济南,燕军复攻济南。八月,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朱棣不能克,解围还军。铁铉追击,复取德州。十月,李景隆还南京
40、。十二月,燕军大举攻东昌(山东聊城),大将军盛庸与铁铉迎击,燕军大溃,主将张玉被杀,朱棣几死,因惠帝朱允炆有诏“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莫敢加刃,遂得奔免。元帝额勒伯克为其下所杀,子脱古思(坤铁木儿)嗣位。1401 明建文三年 正月,东昌之捷至南京,明惠帝朱允炆下诏复齐泰、黄子澄原官。10二月,燕王朱棣再引军南攻。三月,大将军盛庸迎击燕军,恃东昌之胜,轻敌,战于夹河,大败,走(山东)德州。朱允炆再下诏免齐泰、黄子澄官,逐出南京,命有司佯籍没其家,实则使出外募兵勤王。四月,朱棣闻齐泰、黄子澄窜,上表称臣,请罢兵。朱允炆亦下诏复其王爵,命先罢兵,而阴命诸将图之。五月,朱棣驻(河北)大名,副将军吴杰断
41、其粮道。十一月,朱棣还北平(北京),决计不攻坚城,直指南京。十二月,朱棣再率军南攻。1402 明建文四年 二月,右军都督佥事平安迎击燕军,战于淝河,失利,退屯(安徽)宿州。四月,燕军攻(安徽)灵壁,平安往救,兵败被擒。五月,朱棣渡黄河,大将军盛庸迎击,兵败,朱棣长驱直入,军临长江,南京大震。吕太后遣朱棣堂姊庆城郡主赴燕营议和,愿割地分南北,朱棣曰:“吾父所分地,且不能保,何言再割也。”不许。六月,朱棣渡长江,盛庸军溃,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朱允炆知大势已去,命焚宫室,不知所终。朱棣入南京,称帝,是为成祖。屠齐泰、黄子澄三族,方孝儒十族,副都御史练子宁一族。八月,屠户部侍郎卓敬三族,御史大
42、夫景清一族,磔铁铉,屠全家。朱棣嗜杀,死者 50 余族,备极惨酷,榜诸死者姓名,名为“奸党”,播告天下。1403 明永乐元年 改北平为北京。元帝脱古思为其下所杀,鬼力赤铁木儿嗣位,改称鞑靼,去帝号,称可汗。安南国相黎季犛犁杀国王陈日焜,尽屠陈氏。改名胡一元,自称太上皇,立其子黎苍为帝,国号虞。上书中国,云陈氏已绝,求权署国事,明政府不知其诈,许之。寻老挝(寮国)军民宣慰司遣使护送安南王孙陈天平入朝,适逢黎季犛使亦至,见陈天平,皆下拜,真相乃泄。1404 明永乐二年 明成祖朱棣诬曹国公李景隆谋反,下狱处死。鄱阳(江西波阳)儒士朱季友,上所著书,专斥周敦颐、朱熹之流,朱棣怒曰:“此儒者之贼也。”杖
43、之,焚其书。1405 明永乐三年 安南黎季犛遣使中国谢罪,并请王孙陈天平归国。宦官郑和率军 2.78 万人,舟 62 艘,自福建闽江口五虎门扬帆,出使西洋各国(1407,三宝太监第一次下西洋)。1406 明永乐四年 征南副将军黄中率兵送陈天平回国,黎季犛伏兵芹站,邀斩陈天平。明成祖朱棣大怒,遣成国公朱能、新城侯张辅击安南,朱能中途染疾,寻卒。张辅独进,渡富良江,连陷安南东西二郡,黎季犛奔奇罗海口。1407 明永乐五年 攻安南军进至奇罗海口,擒黎季犛及其子黎苍送南京。明成祖朱棣登奉天门受俘,于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收归中国版图。1408 明永乐六年 安南陈王朝故将简定见中国不立陈氏后,聚众起兵,称
44、日南王。明政府遣黔国公沐晟击之,战于生厥江,大败。再遣英国公张辅率军增援。宦官郑和率船团出海,驶锡兰山(印度洋斯里兰卡),生擒国王亚烈苦奈儿(1411,三宝太监第二次下西洋)。1409 明永乐七年 安南简定称上太皇,立陈王朝皇族陈季扩为帝,国号越。张辅军至,陷清化,于吉利深山擒简定,陈季扩奔义安。鞑靼鬼力赤铁木儿可汗为呼伦贝尔湖大酋长阿鲁台所杀,另立本雅失里为可汗。11大将军淇国公丘福攻蒙古,败于胪朐河(蒙古克鲁伦河),丘福被杀,全军覆没。蒙古支派瓦剌部落与成吉思可汗铁木真非出一源,居阿尔泰山之北,日益强大,渐次东侵,中国封其酋长马哈木为顺宁王。蒙古故地遂分为瓦剌及鞑靼两国,互相攻伐,亦与中国
45、相攻伐。1410 明永乐八年 安南帝陈季扩乞降,中国任为交趾右布政使,然陈季扩仅图缓兵,并无降意。明成祖朱棣由北京出塞攻鞑靼,鞑靼本雅失里汗拒战于斡难河(蒙古鄂嫩河),大败遁去,投奔瓦剌部落,后被瓦剌王马哈木所杀。朱棣还军至飞云壑,鞑靼太师阿鲁台邀击,亦大败遁去。1411 明永乐九年 交趾参议解缙去年赴北京奏事,适朱棣北征,仅谒太子朱高炽而还。朱棣素衔解缙,至是大怒,捕下锦衣卫狱。明政府再遣英国公张辅,会征彝将军沐晟攻安南,军入其境,陷常江、福安诸州县。1412 明永乐十年 攻安南军张辅陷西心江。瓦剌王马哈木攻鞑靼,败鞑靼太师阿鲁台。浙江按察使周新刚直,触怒锦衣卫,锦衣卫谮之,朱棣逮捕亲审,周
46、新曰:“陛下按察使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朱棣大怒,斩之。宦官郑和率船团至苏门答腊,生擒王子苏干拉(1415,三宝太监第三次下西洋)。1413 明永乐十一年 攻安南军张辅陷顺州。1414 明永乐十二年 攻安南军张辅陷灵州,安南帝陈季扩奔老挝(寮国),远征军深入,连破老挝三关,至南么,擒陈季扩,斩之。明成祖朱棣由北京出塞攻瓦剌,追 至土拉河(蒙古乌兰巴托南),瓦剌大败,瓦剌王马哈木北走,明军伤亡亦重,不能追,乃引还。1415 明永乐十三年 交趾参议解缙系狱,至今已 5 年,朱棣偶阅囚薄见其名,曰:“解缙犹在耶?”锦衣卫遂醉解缙酒,埋于雪中,立死。1416 明永乐十四年 占城、古
47、里、爪哇、满拉加、苏门答腊、南巫里、锡兰山等 19 国入贡,宦官郑和偕诸使臣往赐其君王(1419,三宝太监第四次下西洋)。瓦剌王马哈木卒,子脱欢嗣位。1418 明永乐十六年 丰城侯李彬镇交趾,宦官马骐监军,横征暴敛,交趾人苦之,清化府俄乐县土官巡检黎利起兵反。1420 明永乐十八年 明成祖朱棣设“东厂”,由宦官主之,探听大小情事,直闻于皇帝。山东蒲台(滨州)民林三妻唐赛儿聚众起兵,攻掠州县,都指挥使卫青击破之,唐赛儿逸去,不知所终。1421 明永乐十九年 明政府自南京迁都北京。交趾总兵官李彬击黎利,黎利兵败,奔老挝(寮国),老挝遣兵守边,拒中国入境。鞑靼阿鲁台势渐复,仍侵明边,围兴和(河北宣化
48、),朱棣欲再出塞击之,户部尚书夏原吉、刑部尚书吴平、兵部尚书方宾均谏,朱棣怒,逮夏原吉、吴平下狱,方宾自缢死。宦官郑和出使甘巴里(印度城市,1422,三宝太监第五次下西洋)。1422 明永乐二十年 朱棣大军出独石口(河北赤城北),经阔栾海(内蒙古呼伦湖),至杀胡原,不见敌而还。1423 明永乐二十一 朱棣再出塞攻鞑靼阿鲁台,不见敌踪,至上庄堡(河北万全北),鞑靼王子也先12年 土干率所部来降,封为忠勇王,乃班师。旧港(苏门答腊岛)王施济孙卒,子施进卿嗣位,宦官郑和持印往赐之(1424,三宝太监第六次下西洋)。1424 明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复出塞攻鞑靼阿鲁台,大军至荅兰纳木儿河(蒙古东部哈拉哈河上
49、游),阿鲁台引军远避,中国军大搜室韦门谷,周围 300 里不见一人,遂还。至榆木川(内蒙古正蓝旗西北),朱棣病死,子仁宗朱高炽嗣位。安南黎利由老挝还交趾,都司都督方政击之,大败。朱高炽任命黎利为清化知府,黎利不受,构兵如故。1425 明洪熙元年 明仁宗朱高炽卒,子宣宗朱瞻基嗣位,其叔汉王朱高煦据乐安(山东广饶)起兵叛,亦称“靖难”。朱瞻基亲征,擒之至北京,覆以铜缸,于缸上燃炭,火炽铜熔,朱高煦死,其诸子亦被斩。1426 明宣德元年 安南总兵官王通击黎利,至宁桥,渡沙河,中伏,死二三万人。明政府再遣安远侯柳升,由云南分兵两路增援。1427 明宣德二年 攻安南军柳升至镇彝关倒马坡,大败,柳升中镖死。再进至昌江,黎利邀击,中国军新丧主帅,大溃,7 万人或死或散,而无降者。总兵官王通惧,决意议和,与黎利立坛为盟,退军。黎利称安南王,中国遂失安南。1430 明宣德五年 宦官郑和、王景弘,出使忽鲁谟斯等 17 国(1433,三宝太监第七次下西洋)。1434 明宣德九年 瓦剌王脱欢攻鞑靼,杀阿鲁台。1435 明宣德十年 明宣宗朱瞻基卒,子英宗朱祁镇嗣位。宦官王振任司礼太监,自是宦官改称太监,以示尊崇。时朱祁镇方 9 岁,宠信王振,呼为“王先生”。王振遂擅作威福,明王朝宦官乱政自此始。1436 明正统元年 安南王黎利卒,子黎麟嗣位。1437 明正统二年 云南麓川(云南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