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86894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纲要:改革教学方法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

2、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

3、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

4、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 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语文教师倘若能长期坚持这样做,则学生就会练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也可由“教”逐渐进入“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所以,教师再也不能一讲到底唱独角戏了,更没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去做精批细改的无用功,那样做的害处实在是多得说也说不完。在我们之前已经有无数人做过类似的试验,其中有的人终其身都在这样做,结果全都证明是失败的,我们可千万不要步其

5、后尘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糊涂事了。当然,语文教师由“讲”变为“导”,并不仅仅是上课时所讲话语由多变少,批改作文时的评语由长变短,而是由机械死板的生灌硬塞到生动活泼的启发诱导,它不是量的增减,而是质的飞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当然不及坐在那里听教师逐字逐句讲解那么省事,可是兴趣好得多了,自己的受用多得多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教师也应在课前比学生更为认真地研读课文;课堂上要仔细聆听并驾驭学生的讨论,正确的要予以表扬,谬误的要及时匡正,并解答学生经集体讨论后仍然不能明了的疑难问题。此外,教师本人平时一定要把自己训练得善读善写,只有这样,方能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

6、读写指导。大量事实证明,叶圣陶提出的三教段做法比“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学生只管写,教师只管改”的做法要先进得多也困难得多。但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受益,广大语文教师想必是会选择知难而进这条路的。综上所述,叶圣陶在改革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我们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首先就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他在语文教育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理念,并将它们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其次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出的种种新问题。毫无疑问,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改革思路和实践,我们都要予以肯定和支持。我们相信,只要参与改革的人多了,

7、语文教育就会有生气,就会有活力,就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有许多文学家没有从事过教育,有不少教育家没有涉足过文学,而像鲁迅、叶圣陶、朱自清等,既是世所公认的文学家,又是成绩卓绝的教育家,他们无论谈文学还是论教育,都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大家知道,文学作为艺术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它是非常注重审美功能的,而文学与教育,尤其是与语文教育,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著中,就时时处处渗透着审美教育思想。1941 年叶圣陶就曾指出:“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

8、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叶圣陶的这段话说得相当明白,他把指导全体学生的阅读、欣赏、写作规定为语文教学的三大任务。只要认真研读叶圣陶在此前此后所发表的有关阅读、欣赏和写作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全都蕴含着很深刻的审美教育思想。换言之,审美教育是叶圣陶整个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阅读和欣赏,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要鼓励和指导广大学生认真阅读,不但要认真阅读课内的文学作品,也要认真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他说:“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见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见

9、粗劣的瓦砾。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有的学生读了一部真正好的作品却看不出其好,或者只领略到其中一点点好,犹如路过宝山两手空空或所得甚少;读了一部坏作品却看不出其坏,甚至还如痴如醉地阅读,从而中其毒,受其害,其原因主要都在于不认真。毛泽东同志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青少年读者对任何文学作品,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美感和受用,而真正理解的前提是认真。阅读文学作品之所以非认真不可,还由于作者在作品中是不能够也决不允许直接站出来发表意见的,作者的任务是着力塑造形象,让形象来表达他的歌颂和赞扬,

10、让形象来表达他的揭露和批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不但如此,而且“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为此,广大青少年读者就更应该认真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把优秀作品中作者不能“指点出来”的“隐蔽”部分挖掘出来。读了好的文学作品不能得到充分的益处和享受,这无疑是人生的缺憾;读了坏的文学作品而中毒受害,则不但个人吃亏,社会也会间接蒙受损失。叶圣陶曾举例分析说,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几乎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是不少教语文的老师和学语文的学生却往往会忽略其中的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

11、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是安插在小说前后两部分中间的,叶圣陶分析说,小说的前一部分是平叙,后一部分是直叙,从平叙转到直叙时插进这句话,“一方面把以前的平叙总结一下(那句话本身还是平叙),一方面又给前后两部分立一个明显的界限。”这是从结构上进行分析。从思想意义方面看,鲁迅写孔乙己的前一部分时,“当然不是为了使人快活,引人笑几声;他在篇幅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批判和同情”孔乙己只是一件可以取笑的引人发笑的资料!后一部分则用孔乙己所欠的酒帐来作线索,掌柜几次的记起孔乙己,提到孔乙己,都只为他有欠帐,并不为他能够“使人快活”。若不在粉板上挂了帐,孔乙己不在面前的时候,掌柜是决不会想到孔乙己的。“

12、不幸的人在一般人心里这样的没有地位,这意思从插在前后两部分中间的那句话传达出来。”叶圣陶指出,在教这课时,如果把那句话轻易滑过,就会毫无所得。难怪有人匆匆读过孔乙己后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这种人在阅读时不认真,所取的是走马看花的态度,当然谈不上从中得到人生的教益和美感的享受了。收在语文课本内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经过有责任心的教育家反复斟酌挑选过的,但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仅仅通过课内的阅读和训练,还远远达不到养成阅读习惯和培植欣赏能力的目标,必须大量接触课外的文学作品。对好的作品,要一回一回认真地读,但是,另外有一类也称为文艺的东西可要留意甄别和舍弃。比如,

13、为报仇而求仙访道,修习剑术,说什么练成之后只要口中念念有辞,剑头就会放出白光,随心所欲地取冤家人头于数十里之外等等。叶圣陶说:“现在有一些青少年很喜欢阅读这一类东西。如果阅读时动一动天君,就觉察这只是一串因袭的浮浅的幻想。这中间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说它是一派胡言,也不算过分。这样一想,就不再认为这一类东西是文艺,不再觉得这一类东西有什么趣味。读了一回,就大呼上当不止。谁高兴再去上第二回当呢?”叶圣陶说这些话时,心地是如此真诚,语意是如此恳切,假使有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类“文艺”时就能聆听到叶圣陶的教诲,那是他们的福份了,他们一定会迷途知返,转而阅读优秀的文艺

14、作品,并从中随时汲取甘甜的花蜜,不断获得晶莹的宝石,有的甚至还会进而走上高层次的文艺鉴赏和文艺创作的道路。欧阳文彬就是当时很多有福之人中的一个。他说:“我从小喜欢看书。那自然谈不上什么钻研学问,不过是凭兴趣看个热闹罢了,所以一度迷上了武侠小说。老师训斥,家长责骂都无济于事,是新少年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唤醒了我,那就是叶圣陶写的要认真阅读。他没有责备,没有训诫,只建议少年读者们在读这种小说时动一动天君,我读到这里不觉大吃一惊,果然不再觉得这类东西有什么趣味。”叶圣陶的文章“使我明白: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如果不抓住骨子和主旨,那就等于白读,甚至还会上当。”时至今日,我们觉得叶圣陶的见解和欧

15、阳文彬的体会仍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如今在各地中小学校里,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沉迷于那些怪诞离奇的武侠小说和低级庸俗的言情小说之中,以至于荒废了学业,搞垮了身体,有的甚至做出了一些越轨的行为,应该尽早醒悟了。高中语文教材为什么选武侠小说?第二节 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关于阅读和欣赏,叶圣陶要求语文教学应鼓励和指导广大学生“驱谴我们的想像”。他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里叶圣陶运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实际上,读者要与作者“会面”,直至“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却并不是一件

16、易事。除了前面所述“作者的心情”通常不能在作品中直接表露之外,还因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许多丰富合理的想像。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像。”作家的创作一般都是先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感受和经验,获得创作的基本材料,但这些感受、经验和基本材料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有的甚至是互不连贯的,只有借助想像,才能使之连贯起来,完善起来,变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既然作家在创作时离不开想像,那么读者在阅读和欣赏时当然要“驱谴我们的想像”。叶圣陶说过:“想像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像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如果读者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积极的想像,即使是最完美的作品,对他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17、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诗中这些脍炙人口、极富表现力的诗句所勾画的意境,在想像力很差的读者眼里,完全有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仅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如果单从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要真正领会其含意,必须借助于想像。叶圣陶分析说,这两句诗共有十个文字,构成了一幅简单的图画,景物只选了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

18、也没有风声,于是便来了静寂的印像。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是多么静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但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叶圣陶认为,对这两句诗,如果能“像这样驱谴着想像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凡是生活在北方或曾到过北方的读者,经过这样的想像,就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从未到过北方的读者,通过想像领会着作者的意境,眼界因而扩大了,

19、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不作任何想像,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谴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要驱谴我们的想像,就要训练想像力。想像力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能力,固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内,但主要还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熏陶之下,通过实践的锻炼而逐渐培养起来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诸种心理能力中,想像力仅开发利用了百分之十五左右。想像力在阅读欣赏和写作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青少年时代又是培养想像力的黄金时代,所以广大学生一定要抓住时机,自觉训练,要

20、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想像力提高了,不但有利于阅读欣赏和写作,也有利于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提出问题,分析事物,解决矛盾。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叶圣陶还十分注重要通过语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语感。对于语感,他有一个非常透辟的解释:“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无论什么人都该把字典辞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但是,“单靠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按照叶圣陶的见解,我们可以得知,语感

21、是指经过长期大量的规范化语言熏陶所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悟,属于直接思维的范畴。语感能力强的人,在阅读文章或欣赏作品时,只要接触到违背事理和语言规律的文句,他不用怎么思索就能感知到这儿出了问题;在读到另有深意的词语时,也能一眼看出作者的匠心。比如,见了“新绿”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见了“落叶”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没有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语感敏锐的人,但语感的训练却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多读,就要规定一个较大的量;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国家教育部 2001年 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显然已注意到了这点,它规

22、定初中学生课外必须阅读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老舍的骆驼祥子、高尔基的童年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八部古今中外名著,并建议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新近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 80万字。对教材内的课文,课外规定的名著,补充推荐的书目以及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作品,学生全都应该认真阅读。叶圣陶指出:“有一些少年看书,遇见不很了了的地方就一眼带过;他们自以为有一宗可靠的经验,只要多遇见几回,不很了了的自然会了了。其实,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究竟是不是胡乱阅读的意思,原来就有问题。至于把不很了了的地方一眼带过,如果成了习惯,将永远不能够从阅

23、读得到多大益处。”说到多背,有的人或许会联想到我们历来反对的死记硬背,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我们鼓励的多背是在熟读和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多背既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又可对语言材料作长时间的“反刍”,使优秀作品的语言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不断提高对言语材料作出准确而敏锐的反应能力。许多著名作家青少年时期都曾在多背上下过苦功。茅盾能把水浒整章整回地背下来;巴金甚至能把一本古文观止滚瓜烂熟地背出来,他曾风趣地说自己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古文观止这个“启蒙先生”有关。有的学生平时不肯多读多背,轮到要用时才去搜索枯肠,寻寻觅觅,那是十个有十个都会失败的。训练语感,除了多读多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

24、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叶圣陶这里所强调的“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我们认为对于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欣赏都同样重要。俄国作家契诃夫曾长期细心地体验过小市民的生活,因而他的许多描写小市民生活的短篇成了世界文库中的艺术珍宝,然而,他的晚年之作未婚妻却写失败了。究其原因,契诃夫从未观察和了解过女革命家的生活,而未婚妻却又偏偏是以描写女革命家的生活为主的,于是他就只能凭着想当然去创作,结果违背了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把一个耽于幻想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写成了

25、女革命家。宋代散文大家王安石,由于他不了解我国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就提笔将一位求教于他的南方青年诗人的诗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以至闹出了笑话。契诃夫未婚妻的失败和王安石闹出的笑话,决非他们笔力不够,而是缺乏生活经验所致。缺乏生活经验,连著名作家都会出纰漏,那么对广大阅历不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就更要加强实践,并“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的美学教育思想也体现在他关

26、于作文教学的许多论述当中。早在 1924年,叶圣陶在他的第一部教育文论集作文论中,一开篇就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种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利便的,要推写作。”这样看来,如果说阅读和欣赏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那么写作就是表现美的生活,抒发美的情感,创造美的社会。叶

27、圣陶主张作文一定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如果写作时不写诚实的自己的话,那么笔下势必出现臆断的表白和浮浅的感兴,这样的文章得不到一点效果,是很可怜的;如果事后觉知了,又将会深深悔恨自己当初把背于事理的见解和浮荡无着的偶感定形为文章,表白于人间,既贻人以谬误,又耗己之劳思。“人不愿陷于可怜的境地

28、,也不愿事后有什么后悔,所以对于自己所写的文字,总希望确是美好的。”而要达到美好,则首先必须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写作要求诚,须寻到它的源头,这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所以叶圣陶多次告诫青少年学生和文学爱好者要不断地向着求生活充实的路上走去。生活的充实指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生活的充实是无止境的,并不须待生活充实到极度之后才得作文,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程度的话,也自然能说出某程度的话。为了要向着生活充实的路上走去,叶圣陶认为必须致力于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训练思想就是要有意地应接外物,注意观察,作生活的

29、有心人。因为“多所观察,方能达到多所经验。经验愈丰富,则思想进行时假设的来源愈广,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能力愈强,造出方法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也愈有把握。”说到培养情感,叶圣陶说:“情感与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而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益充实。”假如我们能遵照叶圣陶的教导,认真从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两方面入手进行写作,我们写出的就全都是自己的诚实的话,就是一步一步向着生活充实的路走去,这正是写作唯一可靠的方法,因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寻到了作文的源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

30、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从生活中获得了美的原料,从生活中训练了美的思想,从生活中培养了美的情感,这给写出好文章好作品奠定了一个非常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叶圣陶认为还要努力地花一番组织的功夫。他主张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因为圆球这东西是美满,浑凝调合,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像征。圆球有一个中心,一篇文字的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为此,就要学会剪裁,留下与总旨关系密切的,去掉不切用的,补上遗漏的,然后把这些可以确信的需用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排列,比如让某部居开端,某部居末梢,某部与某部衔接等等,如发现某部与某部之间

31、有复叠或缺隙,也随时作适当的修补。综上所述,叶圣陶的审美观贯穿于语文教学中阅读、欣赏和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在看来,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应该认真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对作品中起关键作用的字、词、句、段更是不能轻易滑过;阅读欣赏时要驱谴自己的想像,培养丰富的语感,从优秀的作品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作为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写作,应该写自己的诚实的话,要把生活当作写作的源头,要把写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多写,多练,多比较,多修改,久而久之,必能写出好的文章和美的作品来。我们觉得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叶圣陶的语文审美教育思想全都是用平实浅近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没有搬用一句深奥晦涩的美学术语,读来使人倍感亲切、自然。同时,他的语文审美教育思想总是时时处处与青少年一代的人格修养紧紧相连。认真学习和实践叶圣陶的语文审美教育思想,不但有利于学生阅读、欣赏、写作诸方面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可以使他们的思想得到长进,情感得到陶冶,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