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85783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答:“0/1”效

2、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3、。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 经验越间接,受媒体影响程度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强化和抑制的作用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议程设置对文化水平高,政治关注度高的人群影响较小。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资本主义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

4、作和控制的过程。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 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背景: “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 1974 年在传播学刊上提出沉默的螺旋我们的社会皮肤。两个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 其舆论观就是两个内容:第一点,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到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第二点,“舆论是我

5、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是 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象作为“容器”的饿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其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不足:该理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沉默的螺旋”假说两个重要意义:它把对舆论的形成的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和传播

6、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功能。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的压力方式有所变化,强度有所减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1、试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答: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2、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 答:这个观点是 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象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

7、,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3、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 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4、试举几种关于舆论概念的基本观点。 答:第一种,是政治哲学的观点,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第二种,是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的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第三种,是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的

8、把舆论看作是简单的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作舆论。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 ”理论1.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给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种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2.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答:“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

9、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教育和宗教的传播是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而大众传播则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须的识字能力;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3.什么是“象征性现实”? 答;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

10、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4“主流化效果”指的是什么? 答: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 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

11、程中的强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象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因此一些学者也把它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培养理论的三个外围:“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框架定义: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一来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1) 框架作为一

12、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2) 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构建”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媒介框架定义: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构建过程的研究,则成为“新闻框架”新闻框架:1)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2) 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构建。3)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4) 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事件。第五节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一) 知沟

13、理论假说1970 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越大。原因1) 传播技能上的差异;2) 已储备知识的差异3) 社交范围的差异4)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因素5)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二) “上限假说”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现有的知识已达到上限知沟 信息沟 数字鸿沟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1983 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W.P 戴维森在公共舆论季刊中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不可估计。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播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有关的第三人来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