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 远 市 技 师 学 院 ( 高 级 技 工 学 校 )教 案 用 纸 ( A-8)第五章 第四节 授 课日 期学科食品化学食品加工中蛋白质的变化 课时 3 班级授课方式 讲 授、提问、讨 论、总结、练 习教学目的 1. 了解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和现象2. 理解和掌握影响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重点难点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教具准备说明教学内容 :(10min,复习。提问、讨论)1.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2.蛋白质的胶体性质3.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和凝固4.蛋白质的呈色反应授 课 内 容 备注第四节 食品加工中蛋白质的变化一、蛋白质变性的概念1.蛋白质变性定义:由于外界因素的
2、作用,使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发生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活性的丧失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不包括一级结构上肽键的断裂。2.蛋白质变性本质:蛋白质分子次级键的破坏引起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变化。3.变性后的蛋白质称为变性蛋白质。4.蛋白质变性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由于疏水基团暴露在分子表面,引起溶解度降低。改变对水结合的能力。失去生物活性(例如酶或免疫活性) 。由于肽键的暴露,容易受到蛋白酶的攻击,使之增加了蛋白质对酶水解的敏感性。特征粘度增大。不能结晶。二、蛋白质变性现象1.物理性质的改变凝集、沉淀流动双折射粘度增加旋光值改变紫外、荧光光谱发生变化2.化学性质的改变酶水解速度增加分子内
3、部基团暴露3.生物性能的改变抗原性改变生物功能丧失4. 可逆变性与不可逆变性1)可逆变性:除去变性因素之后,在适当的条件下蛋白质构象可以由变性态恢复到天然态。2)不可逆变性除去变性因素之后,在适当的条件下蛋白质构象由变性态不能恢复到天然态。如:鸡蛋,大豆蛋白质。5 蛋白质变性测定方法测定蛋白质的比活性以天然蛋白质作对照,测定蛋白质物理性质的变化。测定蛋白质化学性质的变化观察蛋白质的溶解度变化测定蛋白质的抗原性是否改变3、蛋白质的物理变性讲解、提问15min讲解、分析20min1.加热1)伴随热变性,蛋白质的伸展程度相当大。例如,天然血清清蛋白分子是椭圆形的,长、宽比为 3:1,经过热变性后变为
4、 5:5。2) 变性速率取决于温度,当温度上升 10,速率可增加 600 倍左右。3)热变性的敏感性取决于多种因素: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浓度、水活性、pH、离子强度和离子种类等。4)蛋白质在有水存在时易变性。5)温度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机制: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去稳作用放热反应;疏水相互作用;吸热反应。 2.干燥将蛋白质进行大量脱水,仍然可以引起某些蛋白质的变性。因为蛋白质表面的保护性水膜被脱去,蛋白质分子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后,蛋白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所致。3.低温某些蛋白质经过低温处理后发生可逆变性,例如有些酶(L-苏氨酸脱氨酶)在室温下比较稳定,而在 0时不稳定。某些蛋白质(11S 大豆蛋白、麦醇溶
5、蛋白、卵蛋白和乳蛋白)在低温或冷冻时发生聚集和沉淀。当温度回升至室温,可再次溶解。4.机械处理揉捏、振动或搅打等高速机械剪切,都能引起蛋白质变性。剪切速率愈高,蛋白质变性程度则愈大。同时受到高温和高剪切力处理的蛋白质,则发生不可逆变性。5.辐射因波长和能量大小而异。紫外辐射可被芳香族氨基酸残基(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 所吸收,导致蛋白质构象的改变,如果能量水平很高,还可使二硫交联键断裂。6.静液压热力学原因造成的蛋白质构象改变。不同于热变性,当压力很高时,一般在 25即能发生变性;而热变性需要在 0.1M Pa 压力下,温度为 4080范围才能发生变性。光学性质表明大多数蛋白质在 1001
6、200MPa 压力范围作用下才会产生变性。静液压不易引起纤维状结构的蛋白质变性。球状蛋白质因压力作用产生变性原因:蛋白质伸展而使空隙不复存在;非极性氨基酸残基因蛋白质的伸展而暴露,并产生水合作用。压力引起的蛋白质变性是高度可逆的。比如酶。7.界面在水和空气,水和非水溶液或固相等界面吸附的蛋白质分子,一般发生不可逆变性。4、蛋白质的化学变性1.PH 值蛋白质所处介质的 pH 对变性过程有很大的影响,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最稳定。大多数蛋白质在一定的 PH 范围内是稳定的。蛋白质分子在极端碱性 pH 环境下,比在极端酸性 pH 时更易伸长,因为碱性条件有利于部分埋藏在蛋白质分子内的羧基,酚羟基,巯基离子
7、化,结果使多肽链拆开,离子化基团自身暴露在水环境中。pH 引起的变性大多数是可逆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部分肽键水解,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脱酰胺,碱性条件下二硫键的破坏,或者聚集等都将引起蛋白质不可逆变性。讲解、提问40min讲解、分析举例40min2.金属随着金属活动性的递减,金属对蛋白质变性的影响会越来越强烈。碱金属(例如 Na+和 K+)只能有限度地与蛋白质起作用,而 Ca2+、 Mg2+略微活泼些。过渡金属例如 Cu、Fe、Hg 和 Ag 等离子很容易与蛋白质发生作用,其中许多能与巯基形成稳定的复合物。Ca2+(还有 Fe2+、Cu 2+和 Mg2+)可成为某些蛋白质分子或分子缔合物的组
8、成部分。一般用透析法或螯合剂可从蛋白质分子中除去金属离子,但这将明显降低这类蛋白质对热和蛋白酶的稳定性。3.有机溶剂大多数有机溶剂都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极性有机溶剂渗入疏水区,可破坏疏水相互作用,促使蛋白质变性,这类溶剂的变性行为也可能是因为它们和水产生相互作用引起的。某些溶剂例如 2-氯乙醇,能增加 -螺旋构象的数量,这种作用也可看成是一种变性方式(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改变 ),例如卵清蛋白在水溶液介质中有 31的 -螺旋,而在 2-氯乙醇中达到 85。4.有机化合物某些有机化合物例如尿素和盐酸胍的高浓度(48mol/L)水溶液能断裂氢键,从而使蛋白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同时,还可通过增大疏水氨基酸残基在水相中的溶解度,降低疏水相互作用。5.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例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很强的变性剂。不可逆变性。SDS 浓度在 38m mol/L 范围可引起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变性。由于 SDS 可以在蛋白质的疏水和亲水环境之间起着乳化介质的介作用,且能优先与变性蛋白质强烈地结合,因此,破坏了蛋白质的疏水相互作用,促使天然蛋白质伸展,非极性基团暴露于水介质中,导致了天然与变性蛋白质之间的平衡移动。:1.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和现象2.影响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3.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 课堂练习:见参考习题:习题 4总结、练习及布置作业:1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