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大盘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线索题,概况主要内容中心,概况人物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说明文,开放试题,文章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的作用,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象征和比喻的意义 如百合花,是文章的线索,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本义,替换法 近义词替换 如:宁静 平静,拆词法 烂漫 灿烂浪漫,文中意思,格式 : 本义是.本文中指,2)说出加点的词语的意思,替换词语的意思,在句中表达 的效果,删除有何效果,所以不可以。,加点的词是否可以替换成另外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句中加点的字?词删去,好不好?,方法,1)表明态度,通常都是: 不行,不可以,不能,例题: 他端着水杯,走进爸
2、妈房间,久久不能考试的结果告诉他的爸爸妈妈,句中的“端着”是否可以替换成“拿着”,为什么?,不能替换成拿着。因为“端着”有恭敬之意,更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害怕和胆怯,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世界。,1)把话通俗的转述一遍,或者解释一遍。,句子的理解(1),你是怎么理解文中“”这句话的(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方法,2)把话通俗的转述一遍,或者解释一遍。,3)说出自己的想法,联系生活说一说。,1)比喻、拟人 : 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句子的理解(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表达什么感情?,方法,2 ) 排比:增强语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调作用,3)反问: 语气强烈,更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思考的兴趣,4)夸张: 突出的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位于文章的开头 1) 点明主旨,统领下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3)为下文渲染某种气氛 4)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句子的理解(3),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方法,1)总结全文 2)首尾呼应 2)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位于文章中间,1)过渡句,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照应前文,为下文作铺垫,位于文章的结尾,记叙文线索贯穿全文,是全文的脉络,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情为线索,以物品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总结,文题的作用,词语的解释,句子的作用,文章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