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与辩证思想14 视传 5 顾梦洁这是一本在春秋战国之交起大作,一直到现在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他是传统中国最重要的几部经典著作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他就是道德经 。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 ,可以体会到老子的祸福相依、知止不殆以及夫唯不争的辩证思想,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认为,幸福与不幸的关系是辩证的,是互为基础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道德经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意思是:灾祸后面
2、有福在那依托着,福禄后面有灾祸在那潜伏着,有谁知道哪是个头哪?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论述过祸福转化之关系。例如易传系辞下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也就是说,交上好运时要明白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伏的道理,不要趾高气扬,因为无数事实证明,成功或胜利后,如果忘乎所以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很可能紧跟来的就是失败以至灾祸;也就是安全时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灾祸可能马上就会发生。例如屈原被放逐,著离骚 ;左丘失明,著有国语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吕不韦迁蜀而世传吕氏春秋 ;韩非囚秦写说难 、 孤愤 ,所有这些
3、都说明了人即使一时陷入低谷,也要鼓足勇气,认真分析失败原因,跌倒了爬起来,自强不息,迎接成功的来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否极泰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话都说明了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所以,当人一帆风顺、四平八稳的时候,要多想想可能会遇到的风浪和暗礁,然后做出战胜这些风浪暗礁的计划和方案,要有危机感,要尽量去寻找安全的途经和方法。明白“祸福相依”的道理,有一颗平常的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防止祸害的发生,才能促进我们更好的发展。二、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正如道德经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
4、说明了名誉与生命,哪个重要,生命与财富,哪个珍贵?得与失,哪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就会付出更大的耗费,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就会引起众怨,最终会招致更惨重的后患和损失。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人能够真心地感觉“知足” ,能够做到“知止” ,就会有宽大的胸怀。弘一法师一代高僧,具有大智慧,他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并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就是“知止”两个字,可见“知止”是人生的大境界。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所止” ,要到位,人生就是要扮演好每个人的角色,处处时
5、时做到“知止” 。 大学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故而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也就可以长久平安。一个人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可以一点也不争名,但是不要被名所累,不要沽名钓誉,要把握好火候,要“知止” ;对待“利”也是这样,人要生存,不可能没有一点物欲,但自古以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要从正当渠道获利。如果一个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就会随之降临。要始终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知止”不争,在生活上保持低调,就会“知止而静” 。“知止”就是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度” ,有道是“欲先于无度,邪始于无禁”,一个
6、有道德有理智的人须在有度和有禁中生活。一个人自我约束能力强弱,终须取决于对“度”的知之深浅,有所止,才会有所“禁” ,有所禁才不会招致灾祸,这就是“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深刻寓意。人所以为人,是因为能够合理地发挥自然天性,能够理智地不奢侈而禁欲,并使欲望和嗜好不影响其他人的自由意志的发挥,无害于别人、有利于社会。三、夫唯不争,故无尤在道德经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 道德经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也就没有忧患和过失,也就是不与人相争的人,世界上则没人与他相争。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
7、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善于做将帅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耀武扬威;善于用人的人会谦虚卑下。这种不与人争的品质,是善于用人的能力,是与天道相符合自古以来最妙的办法。正如道德经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之道是与物不争而善胜万物,沉默不语而万物应从,宽缓从容而万物莫不在其谋略之中。天道如网,宽阔广大,没有任何事物从这张网中漏掉。 道德经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
8、说至高的善具有像水一样的品质,能滋润万物者,水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它能处在众人不愿去的或厌恶的地方,而与天道的地方很接近。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对别人无私奉献、言辞诚信、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而天下归顺。故而最善的人所作所为因为有不争的美德,从而没有过失,故而无忧无虑。争的本义为抢夺,引申为争斗、竞争、争辩、争取等义。现代世界,国与国之间、族群之间纷争不断,弱肉强食,甚至不择手段。社会如果没有竞争的动力,可能缺乏活力无法前进,然而,如果过分提倡竞争,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约束的话,就必然会搅动人性之恶而进入明枪暗箭、血肉相残、你死我活的无序境地,就会导致人们穷奢极欲、炫耀攀比、拼命享乐的骄奢淫逸生活,久而久之,必然带来人类的灾难甚至毁灭。所以,真正理解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圣人之道,为万民造福而不争功,把自己应做的事做好,不争名、不争利,就会真正体味“夫唯不争,故无尤”的意蕴了。言而总之, 道德经教会我们:明白祸福相依,胜不骄败不馁;不受欲望左右,知道满足而心情平静;通晓不争之德,就会不争而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