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 科 学 年 论 文 (一)姓 名:刘 佳学 号:1321090501学 院:师范学院专 业:小学教育班 级:B0905指导教师:黄 艳 丽日 期:2011 年 7 月 13 日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研究综述摘 要:家庭是铸造小学生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因此被誉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从父母的个性与教养方式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和期望水平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等方面对我国近十年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探讨了解决家庭环境对小学
2、生个性的影响的办法,希望能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重视。关键词:家庭环境;小学生个性;研究;综述父母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也是最长时间和孩子接触的人。因此,他们就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无形中起到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小学生自闭症、神经症等疾病出现的越来越多,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问题就越来越被重视起来。王慧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家庭环境中影响小学生个性的因素有:父母的个性与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 1此外,一些专家学者们还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家庭气氛;世界观的培养等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此,笔者主要针对父母的个性与
3、教养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期望值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结构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各位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父母的个性与教养方式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王慧指出,根据父母的教养行为特点,将父母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民主型的家庭,孩子能有较好的自控力,表现自信,乐观开朗,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会比较出色,朋友较多。溺爱型的家庭,孩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自控力极差,缺乏恒心和毅力,
4、需求无度。专制型的家庭,孩子容易形成胆小、自卑、焦虑、爱说2谎、见风使舵等不良性格。忽视型的家庭,孩子出现适应性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校园生活没有什么兴趣,自控力差,容易形成冷漠、易冲动、攻击性强、情绪波动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陈莉认为,在知识型、娱乐性高的家庭环境中,子女具有外向型特点,表现为爱交际,活泼、好动。因为在这种家庭中,亲子间可以进行情感交流与支持,家庭环境气氛活泼,使儿童随和、喜欢谈笑、易向外发展。 4有研究表明,在各种文化背景中,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性,而相同的教养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比如在东
5、方,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孩子多表现为爱,虽然有时有些过火。这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多表现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良好的行为特征。在西方,专制型教养方式却是对孩子的遗弃和拒绝,孩子长大后多自卑、软弱等。这种表现上的差异,可能源于东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同。 5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自己的性格特点做出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案。二、关于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家庭关系付春江认为,在家庭亲密度高的家庭中,孩子乐观、合群和自信,是因为这种家庭不
6、仅能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为其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能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在矛盾性高的家庭中,由于孩子所感受的亲密度较差,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6张迪指出,父母间关系和睦,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对待子女的缺点,并且父母态度比较一致者优于父母关系不好、用打骂代替说理且双方态度不一致的情况。不和睦的家庭使儿童持续处于警戒和应激状态,易导致儿童的行为问题。 7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父母间的关系和睦、家庭亲密度高的情况下,孩子的个性发展较好。反之,则对孩子的良好个性发展起阻碍作用。(二)家庭结构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家
7、庭结构据其特点分为三大类。31.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洪明认为,家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过多的人为铺垫造成他们生活一帆风顺,使他们形成依赖感,丧失自主精神、自立能力的形成条件和机会,产生一种优势心理,致使自我评价发生偏差,盲目陶醉,一旦发现与想象不符,会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复杂心理。遇到难题或畏惧不前、张皇失措,或一蹶不振、沉沦消极。 8但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个性影响也有优势。比如:孩子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思维独立,有批判精神;自信,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兴趣广泛等等。2.大家庭大家庭包括几代同堂和儿女较
8、多两个情况。几代同堂的优点是孩子受成人教育的机会较多,接触成人观念的范围较大,思维比较活跃,孩子性格多开朗活泼,易与人交往。但缺点是容易出现隔代溺爱,从而形成家庭矛盾,使孩子无所适从,见风使舵,对他们的个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相比之下,儿女较多会对孩子个性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条件。孩子可以和兄弟姐妹们在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3.特殊家庭王慧指出,特殊家庭包括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不良婚姻关系的家庭和离散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因父母角色的暂时或长期缺失、父母的婚姻关系恶劣或那些因特殊原因与子女分居多地的父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较差,优柔寡断。父母离
9、异的时间越长,其子女自控能力也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信任感下降,更容易受同学、朋友压力的影响而产生偏差行为,尤其是父亲空缺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9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夫妻之间幸福美满,才能对孩子给予更多的爱和帮助,家庭结构完整、和谐,家庭成员其乐融融,对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养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三、关于家庭经济状况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父母的经济地位不同,对孩子的个性影响也不一样。一些学者指出,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多倾向于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武断专横或体罚,生活中多强调儿童的顺从、少惹麻烦;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对儿童则比较
10、民主,重视培养儿童的理想、独立性、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等,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言语交流,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家庭经济状4况越差,孩子受虐待或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经济上的贫困容易使夫妻间及孩子间的冲突增多,使父母的教养态度逐渐转向专制型或否定型,不利于孩子个性的良好发展。 10结合学者的观点,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易养成自卑、懦弱、无主见、焦虑等不良性格,而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里的孩子,通常多自信乐观、各方面能力较强、人际关系较好。此外,有效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远离低社会经济地位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四、关于父母受教育程度、期望
11、水平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影响不同,而他们的期望水平也会对孩子的个性造成影响。(一)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孩子个性的影响也不同。刘美丹指出,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选择民主型方式的比例就高;反之,选择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方式的比例就高。研究表明,父母的性别、生育孩子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其教养方式,其中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影响显著。父母因性别不同,其教养方式也是不同的。另外,母亲的血型、父母的人格特征也对教养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家长的特征来看父母自身心理健康,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对孩子施以
12、适当的教育方式。 11(二)父母的期望水平石友梅指出,期望过高是家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待容易造成紧张的家庭气氛,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粗暴指责或伤心绝望,这样做会使孩子造成性格懦弱,也可能使其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要求过低或对孩子没有期望值,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影响儿童树立远大理想。 12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低教育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中的更倾向于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特点,高教育程度的母亲则更具有民主性。而且,家长对孩子要有适当的期望值,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妥当的。五、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个性,得到良好的
13、发展,就必须让他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那么如何创造好的家庭环境呢?张红认为,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是父母对孩子应该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其5次是建立一种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最后是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 13 张志松则认为,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关心孩子并对孩子的需要做出良好的反应,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热情、注意和适当赞扬。其次是对孩子的社会性行为适当提出适龄的要求,并坚持这些要求。接着是倾听孩子的观点,并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的作用,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是父母不宜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教养方式。14综上所述,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价值取向、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结构等
14、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应认识到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的不同影响,注意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关心和爱护,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以调整,逐渐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利和自由空间。此外,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仍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6参考文献1王慧.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1):12-13.2石友梅.关注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吉林教育,2006(12):18-19.3同14陈莉.小学生家庭环境、个性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09):730-731.5同16同47张迪.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12):671-672.8洪明.教育生态视域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0(08):96-116.9同110翟静.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08):4296-4297. 11刘美丹.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6):114-115.12同213张红.浅谈家庭环境对孩子能力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6(01):84-85. 14张志松.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教学与方法,2006(06):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