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09958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制因及路径武汉商学院 章心一(武汉商学院,体育与马术学院,湖北省 武汉市 430056)指导老师:杨成 助教中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历史的有机统一。而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作为其最佳的传承途径之一,仍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体育项目匮乏等问题。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发、数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的形式,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遭遇的问题及原因,并且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建立健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关键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制因;路径Abstract:T

2、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sports development . China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as a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As one of the best Inheritance wa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olleg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Learning. The main reasons are student learn the

3、 traditional sports lack of enthusiasm and colleges set up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 is poor. The present study is carried ou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trips, data analysis,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college, put forward some prob

4、lems and Solutions. Suggestions include sound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system and arouses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Key words:college;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present situation;restraint;route引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包含了体育性、民族性、传统性的综合学科,被各大高校引进成为必备课程。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比起生活中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随

5、意性和局限性,高校里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利用有利的资源,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感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 1项目种类繁多,包括有龙舟、武术、毽球、太极、竹排、柔力球、摆手舞、抖空竹等等。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并兼具竞技、养生、健美等作用。在高校的教学中,常常因地制宜,根据现有条件,整合现有资源,发展相关运动。 1. 民

6、族传统体育的可操作性民族传统体育一般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并且融合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逐渐发展,扬弃,已经形成一套融合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精髓的较为完备的体系。正如我国体育史家孙金亮先生所说“我国民族体育呈现出东方文明的特殊气质竞技而又礼让,蛮劲而不粗野,力拙而不笨,技巧而求实,艺纯熟而不玄浮,热情饱满而含蓄内涵,趣味横生而不庸俗。” 2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魅力,它的自身优势,加以现代化科学的方法进行整合提高,呈现出老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特点,有很强的操作性。2. 民族传统体育的趣味性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施比较简单易得而且消耗

7、较小,某些项目甚至不需要任何器材,绝大多数的项目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同学们喜于进行该类体育项目的尝试。并且多数同学对专业的竞技体育不感兴趣,而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更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体育活动,使其更有趣味性。3. 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也是一个扩展思维,提升体能的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然后通过竞赛这一形式来检验学习效果,可以培养出同学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譬如我校学生通过参加省级摆手舞大赛和各级别的龙舟赛,以及四年一度的民族趣味运动会获得了全方面的提升。这些比赛就对民族传统体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发扬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在潜移

8、默化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1. 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匮乏 表一 高校开展民族体育传统项目情况 4如图一所示,虽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对丰富,但是真正成为高校课程的并不多。这说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相对匮乏,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也有待改革。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不够,选择余地不大,都可能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陷入瓶颈。热门的项目学生蜂拥而至,冷门的项目却无人问津,这种现象造成了各类资源极大的浪费。而采取强制性手段让学生被动接受其他的项目反而会使学生对该项目产生负面情绪,适得其反,不利于课程的开展。民族武术 踢毽子 踩高跷 打陀螺 赛龙舟 舞龙狮 风筝 摔跤

9、 射箭开设项目的学校(单位:所) 50 18 23 12 2 16 13 27 14从事教学的专业 165 9 16 6 2 5 10 20 8教师(单位:人)具备的场 43 18 23 12 2 16 13 23 14地器材数2.大学生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表二 学生对教学过程评价 3表三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调查 3如表二和表三所示,大对数学生对学校民 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并不满意。多数人认为教学没有新意,对课程内容也不感兴趣。由于学校规定了教学项目,大家不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于是产生了学生参与度小,评价差等一系列十分普遍的问题。学生不能直接的认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与价值,就不

10、能形成健康积极的体育价值观,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速度慢、地域性强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中,体育项目十分稀少。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每个学校基本都有自己学校的特色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地域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一般都会选择适合本地区人文和地理环境的民族传统项目应地制宜的发展高校民族传非常有新意 有新意 有点新意 不太有新意 没有新意 人数 8 10 12 5 82比例 4.9% 6.1% 7.3% 31.7% 50%非常感兴趣 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不太感兴趣 不感兴趣 人数 12 18 24 52 58比例 7.3% 11% 14.6

11、% 31.7% 35.4%统体育。这种带有某种地域特点的传承方式使得高校传统体育的发展范围过小,又因各类项目联系性不高,各自发展而出现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制因(一)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与西方体育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西方体育占据了体育事业的绝大份额,体育统一标准的西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趋使我们用西方体育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田径类的竞技体育让同学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仅仅是靠自身的娱乐性来吸引同学参与,并且民族传统体育缺少一种无形的推动力,让同学们长期坚持到其中去。在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为主流的

12、现状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更加难以推广开来。(二)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虽然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发展面广,发展速度快,但是多数普通高校的重点仍然放在“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上,对民族传统体育不够重视。学生难以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认为所学没用,这一类体育与现实生活的发展没有什么关联性。由于学生和老师的思维都禁锢在旧的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产生了脱节现象。学校体育被西方体育占据阵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少,教学实施力度不到位,学生不配合等问题就应运而生。(三)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专业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老师寥寥无几,对于民族传

13、统体育的专项研究就更是稀少了。多数高校仅仅利用“兼职”老师,将民族传统体育当作选修课程或兴趣爱好供学生们学习。这种教师资源的稀缺性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难以形成学术群体。而民族体育理论基础的薄弱使其缺少良好的学术环境及氛围,有关知识更新缓慢,这也增加了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难度。(四)高校内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少先考虑老师的水平以及学校条件的好坏使被选入教学项目的民族传统体育少之又少,学生在选择项目时,缺少选择的自主性和任意性。这样,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氛围就缺少主动性,不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必然会削减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使其更难发展。3、高校民族

14、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一)深化改革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工作丰富和加深学校体育教学的内涵,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培训体系,以点带面,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教学能够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淡化西方运动的教学模式,树立东方文化的民族思想。拓展课程资源体系,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其他资源的客体作用,强化概念,强化教学,从制度上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在大学校园的发展。(二)改革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设置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的相应课程,应加强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改造、扬弃,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地选择教学内容,从而电动学生学习的

15、积极性。重视该类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导学生,让他们依据自身的兴趣、好奇心和对项目内容的了解而先进行选择,再由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应停留在表面。理论与实践并重,让学生在体育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上同样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效果会事半功倍。(三)让民族传统体育与各种体育活动相结合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参加竞赛等活动要求,能够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望,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自觉地学习、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寓教于乐。当学生感受到由自己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一种成就感就会形成一种激励,促使他们不断练习,让成绩不断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甚至可以让民族传

16、统体育与高校开展的晨练、课间锻炼、阳光体育等活动相结合,让民族传统体育潜移默化的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促进其发展。(四)加强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感 将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感,能唤起他们的文化自尊,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学习知识。要将学生培养成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人才,使他们成为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跃力量,让他们以辐射的方式扩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起到宣传的作用。学生树立了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意识,能够正视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与未来意义,自觉承担起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责任与义务,有助于

17、学校全面深入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四、结论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深化民族传统体育的运用与改革,让其现代体育教学中得以传承与发扬,让民族传统体育这种特殊形式的遗产,为学生所掌握,并且传播开来,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形式,得到全面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充分引导大学生对本民族运动文化的学习和参与,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本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拓展民族体育运

18、动的发展空间,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刘山宏.谈如何更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现代体育教学中J.中国校外教育,2012,999.2蒋雪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几点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3祁龙祥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遭遇的瓶颈及其应对策略研究A.南京体育学院学报C江苏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09.23 卷4赵长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 卷:153-154.5覃明路.高校民族体育教学应与竞赛密切配合J.体育科技,2004,25 卷:87-89.6刘颖 秦庭芳.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中的优势研究A.当代体育科技C哈尔滨.当代体育杂志社.2014.4 卷7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8龚俊.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9张辉.四川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10沙涟.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及发展价值取向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711周晓燕.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