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启示孙君斋偶读“大禹治水”的故事,很有感触。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外,更重要的是他采取了与其父鲧迥乎不同的治水方法。鲧用“湮法” ,愈湮愈决,不可收拾;禹反其父道而行之,改用“导法” ,水归江河,行之有道,遂从根本上解决了水患,长治久安。由此,我想到了教师教育学生。我们说,人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孟子也讲过“人恒过” ,关键是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做好犯错误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严厉训斥,棍棒加之,以力压服,还是春风化雨,以理服人,让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感受到“爱的教育”?以力压服,可能会有“短期效应” ,但只是压得了一时,学生思想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时间久了,老毛病又会卷土重来;如果能善于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那么,就可以说是为学生“计深远” ,教育就会产生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有时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老师的工作就可以说真正到了位, “善莫大焉”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复杂过程,对学生的教育转化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光凭满腔的热忱还远远不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增强教育的科学性。是沿用鲧的“湮法” ,还是改用禹的“导法” , “大禹治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