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崛起的过程及后果,走入世界视野的日本,赏樱会,大和民族,15、16世纪,人类历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世界上开始发生由资本主义兴起而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此时,日本却孤立、落后于这个变动之外。就在1640年英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之时,日本却在前一年,由幕府发布第五道锁国令,彻底完成了锁国体制。,此时的日本,几乎与世界隔绝,日本人被禁出国,只同中国、荷兰在长崎进行有限制的通商,并且仅和朝鲜、琉球有外交往来。,德川幕府希望凭借对外严厉的锁国体制,把可能扰乱国内秩序的外部因素全部阻挡在国门之外。,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只是傀儡, 毫无实权,工商业者,农民 贱民,有些从事工商业,经济状况恶化不
2、满情绪增强,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权利较少,生活日益贫困 进行反抗斗争,幕府已成众矢之的,阶级矛盾激化,日本封建等级制度,在如此的幕藩机制下,元禄年代(16881703)前后,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是,幕藩体制的封建性,特别是其所设置的种种束缚,使社会矛盾激化、并处于停滞状态。,黑船来袭,打破僵局的导火索?,“黑船”来袭,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海军准将佩里率4 艘涂黑漆的军舰组成的特遣舰队开进江户湾浦贺海面,要求日本“开国”,并以诉诸武力相威胁,史称“黑船”事件。对此,日本朝野上下惊慌失措。“一朝船舶炮声来”,“四只蒸汽船,惊醒太平梦,从此夜不能寐”。 在佩里黑船到达9天后,佩里
3、返航,约定明年春天再来。黑船的到来,震撼了推行锁国政策200多年的日本江户幕府。从此,幕府加强了海防,解除建造大船的禁令,并在长崎设立海军传习所,委托荷兰商馆购买蒸汽船。,一系列事件,1、民族危机感 2、改革派武士的形成 3、从尊皇攘夷转向倒幕维新 4、西南各藩改革 5、长州告急萨长联盟 6、倒幕获胜,1、民族危机感,日本国土不大,却生存环境恶劣,特别是长期受到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和威胁,使日本自古以来抱有严重危机感。幕府虽实行锁国政策,但与中国、荷兰通商,每一艘驶入日本的外来船只必须提交一份文书,报告外界的所见所闻。 这种危机感和敏感性,促使日本能够对外压及时做出反应。当黑
4、船来袭时,武士阶级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大事,危机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使命感。如木户孝允,原本一心练习剑术,以剑士为目标。他是在佩里来日后,开始关心国事,立志投身反幕倒幕运动。,返回,2、改革派武士的形成,大批的改革派武士从封建统治中分化出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重要政治力量。 通过师承关系的灌输、书信著作的交流以及中国魏源海国图志的学习,使其具备了大量兰学、洋学、地理和人文知识。 由此,改革派武士逐步成长起来,由下级武士为代表成为推翻幕府的主要动力。然而日本改革派武士成长除上述途径外,还需经历斗争实践的磨练。,返回,3、从尊皇攘夷转向倒幕维新,幕末,亲藩水户藩提出“尊皇攘夷”的口号,目的是为了借助
5、天皇权威,唤起人们防止“外夷”的侵犯,维护幕府的统治。 后“尊皇攘夷”被幕末志士们化用,变为借助天皇权威来反对幕府的口号。它反映了反对外国侵略、反对幕府投降政策的要求。在封建割据的条件下,这是唯一能够团结一切反幕势力的口号。,返回,由于外国的施压,实际处于天皇之上的幕府统治开始动摇。 长期处于压迫的天皇和公卿看到了转机,于1846年,朝廷向幕府下达谕旨,完成了第一次天皇干政。幕末志士们抓住了这一点,高喊“尊皇攘夷”的口号,在攘夷的同时,企图以“尊皇”来反对、打倒幕府。 然而,1858年井伊直弼上台后,在没有经过朝廷准许的情况下签订了日美通商友好条约。他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激怒了孝明天皇,天皇甚至
6、以让为表示抗议。意识到权力受到威胁后,井伊直弼开始实行铁腕作风。于1858年安政年间,掀起了日本史上著名的“安政大狱”。,返回,反对幕府的公卿和大名或被幽囚,或被免职,或被迫剃发为僧。这些雄藩的家老或判死刑,或令其切腹,或流放远岛。爱国志士也不例外,西乡隆盛投海自尽,被救后流放大岛。吉田松阴被判斩首,尸首由伊藤博文等人偷偷安葬。这场大冤狱,有百余人入狱,其中四分之一被处死。,安政大狱,返回,由于“安政大狱”的粗暴镇压,最终导致了樱田门之变。 年月日,井伊直弼在名卫队的护送下,向江户的樱田门行进。就在队伍到达樱田门的时候,楼上的鼓声响了。此时,名刺客从路边杀出,直扑井伊的座驾,这帮刺客在众目睽睽
7、之下,砍下了井伊的首级。 这是一次具有标志性的政治暗杀,它标志着以下级武士为代表的倒幕运动开始进入到武装对抗时期,尊皇攘夷运动走向高潮。,樱田门之变,返回,4、西南各藩改革长州藩,天保时期,长州藩出了一位名臣,田清风。他加强了长州藩对贸易及金融的掌控,虽然他被反对派攻击下台,改革方向和潮流已经形成并取得重大成效,在客观上为长州藩在明治维新时期叱咤风云准备了物质基础。 以这一改革为基础,长州藩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得到加强,本来处于统治阶级边缘的豪农阶层也被吸收进来,农民被允许经商。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幕府士农工商的阶级限制,为日后明治维新的社会变革铺垫了前提条件。 长州藩军事改革特色是先从思想
8、入手。如在1855年设置西洋学用挂(管理洋学的官职),设西洋学所,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当对西方军事思想有所了解后,就着手学习海军技术,并在1856年开始制造洋式船只、大炮以及炮台。在军制上也全面西化,就连军人的服装也变为了西装样式。,返回,4、西南各藩改革萨摩藩,萨摩藩的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主导者是藩主岛津齐彬。萨摩藩由于和琉球的关系,因此对海外的情况有所了解,加之在地理位置上又与长崎较近,使萨摩更加便于吸收西方的先进文明。 岛津齐彬一方面使用人才,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建设兵工厂和近代化的工厂,被称为集成馆。其中有铸造钢铁的炼铁炉,制造大炮、枪支的工厂,还有建造近代汽船的工厂。,返回,5、
9、长州告急,孝明天皇在开国上虽是保守派, 但在国内政治上却极端保守。他把改革派视为暴徒,命令幕府把尊攘派逐出京都。由于尊攘派大多聚集于长州藩,因此天皇震怒,令幕府征讨长州。 恰恰此时长州藩志士高杉晋作在经过到上海的观摩学习后,认识到要想使国家富强,需先放弃攘夷,集中力量推翻幕府。他招募、组成了奇兵队和诸多与之类似的队伍。这是高杉晋作和长州藩的一大创举,为倒幕准备了重要武装力量。因此,面对幕府的讨伐,长州取得了第一次胜利。,返回,萨长联盟,1865年,幕府宣布再征长州。这时,由于公武合体的挫败,原与长州对立的萨摩藩已逐渐改变态度。经坂本龙马等人的协调,长州与萨摩言归于好。1866年3月,长州的木户
10、孝允和萨摩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在京都萨摩藩邸签订了萨长盟约。盟约以幕府为假想敌,突出天皇朝廷的重要地位。两藩结盟极大地改变了与幕府力量的对比,1867年德川庆喜奏请朝廷下诏休战,宣告幕府第二次讨长失败。,返回,6、倒幕获胜,1867年,萨长两藩与幕府在鸟羽、伏见开战。由于新政府军装备优良,一天内便击退幕府军。同年,14岁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势力利用天皇的年幼,控制朝廷,在政治上取得主动。 1868年1月3日,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成立天皇政府。4月11日,逃回江户的将军德川庆喜决定投降并接受朝廷的宽大处理,江户“无血开城”。,返回,260余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彻底消亡。,日本
11、明治政府由此建立。,争学欧美力开民智,出使欧美,年月日,日本横滨港。吨的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缓缓驶出港口。甲板上,日本使节团成员向送行的人挥手告别,驶往美国旧金山。 这是在日本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远航,使节团在欧美历时近两年,但是其结果却影响了日本的近现代历史。 这个使节团中包括了明治新政府的几位重要成员。正使是右大臣岩仓具视,副使则是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和参议木户孝允、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四人。这是一个拥有四十八名随员的使节团,另外,这艘船上还乘坐着名赴西欧各国留学的华族、士族子弟。其中还有位首次出国留学的女子。,殖产兴业,为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帝国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这项重大的
12、经济改革政策。“殖产兴业”的具体方针,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殖产兴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为此,帝国政府除进行地税改革而获取必要的巨额土地税收入之外,还实行货币金融政策,始而大量发行纸币,继而又提高税率、增收新税,采取金融紧缩政策,对人民进行双重的盘剥,还用发行公债的办法,筹集大量资金;对外则通过向亚洲近邻国家实行侵略掠夺,获取资金。明治时代,日本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广为延聘外国吾行各业专家,很注意人才的引进,并随着本国人才的培育成长,逐步减少以
13、致停止这种人才引进。派遣留学生出国,也很注意实用实惠,摈弃了盲目性。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植下,18861890 年间,在日本出现了早期产业革命热潮。它几乎扩展到一切主要工业部门,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异常迅猛。到甲午战争(18941895 年)前后,日本初步实行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产业革命开始后,外贸亦急剧发展,外贸额在10 年间几乎翻两番,且以出超为主。,文明开化,这一政策主要涉及教育改革及一系列社会改革。 帝国政府成立伊始,首先整顿旧教育机构,1871 年设文部省,掌握全国教育改革事务。1872 年9 月5 日发布学制,正式开始有纲
14、领、有计划的改革。在公布学制布告中指出:“学问可称为立身之资本。”制订公布学制之目标是:“以期今后一般人民(华士族、农工商以及妇女),必使邑无下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全国根据学制划分学区,设立大、中、小学及各类专业学校,教学内容焕然一新。另外,制定了有关留学生规则、学位制度,并允许私人办学等。1879 年又迈出教育改革第二步,即制定47 条教育令,废除学区制, 将小学设置、管理权下放地方,学制缩短,教学内容简化。翌年又修改教育令,加强对教育的监管权,使就学卒迅速提高,1883 年达51。1885年实行内阁制,森有礼(18471889 年)首任文部大臣,他先后主持制定、公布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
15、令、中等学校令和师范学校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使教育改革进入确立近代教育体制的第三阶段。上述教育法令的推行,基本上确立了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普及率及中学、大学都有极迅速的发展,成果极为显著。但教育改革的同时,日本帝国政府亦注意加强为巩固近代天皇制统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1879 年8 月明治天皇在侍讲元田永孚(18181891 年)的帮助下,以元田名义拟就并发表教育大旨, 开始干预教育改革。1890 年10 月发布的教育敕语,更进而将忠于天皇、“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对普通人民亦进行军事教育,并规定“神道”为国教,强制人民信仰,宣传
16、天皇就是“人间活神”。凡此种种,对近代教育发展造成种种恶果。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的恶劣影响。帝国政府在推行文明开化过程中,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给予关注。19 世纪7080 年代,发布一系列文告和法令,实行各项社会改革,一方面废除一些封建时代遗留的旧风俗习惯,一方面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搞“欧化”运动,企图通过社会改革建立适应世界潮流和适合日本国情的近代文明体系。发布断发脱刀令,发布采用阳历布告(改阴历1872 年12 月3 日为阳历1873 年元旦,并将一昼夜12时辰改为24 小时)及开展以洋房、西装、西餐为代表的生活方式的“欧化” 运动,这些措施
17、在城市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政府中有人认为,日本同西方相比是劣等国,不如搞“全盘西化”。社会上亦有人主张,日本应废日语而以英语为国语,甚至组织“人种改良会”,提倡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人种等等肤浅庸俗的“文明开化观”。“文明开化”更重要的方面是开展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传播西方启蒙思想。幕末时期成长起来的西学知识分子,是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先驱。,富国强兵,其主要措施就是改革旧的封建军制,于1873 年颁布征兵令,建立近代的常备军并不断扩充。与此同时,还于1874 年建立了近代的警察制度。日本建立的近代常备军,不称国防军而称“皇军”,强调其效忠天皇,要求军人必须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向军人灌输绝对尊崇
18、天皇的思想;还特别提倡封建的“武士道”精神,宣扬军人精神的根本在于“忠诚”、“勇敢”、“服从”。 1881 年建立了宪兵制度,1882 年又以天皇名义发布军人敕谕,再度重申军人应绝对遵守“武士道”的忠节、“武勇”、“礼仪”等,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推进,以及西方列强带给日本的半殖民地危机的克服,日本的“富国强兵”很快演变为一条赤裸裸的军国主义路线:对内实行专政和镇压,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明治政府对外采取了“远交近攻”、“失之西方,求之东方”的策略。同时,对西方列强则力争修改不平等条约,恢复国家独立主权完整。 1879 年继任的井上馨(18351915 年)外务卿
19、的修改条约方案遭到反对, 遂实施“鹿鸣馆”外交这一媚外政策,但后来以失败告终。直到英俄关系紧张、英俄均希望拉拢日本之时,日本才采取利用英俄矛盾发展自己的外交方针,终于在1894 年7 月16 日同英国签订了日英新约,废除了治外法权,提高部分海关税率,大致除掉了不平等条约的枷锁。 日英新约的签订,在日本外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既标志着日本基本实现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又表明它完成了发动对外侵略的甲午战争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日英新约签订后的第9 天,日本就发动甲午战争的第一炮。,日本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日本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首先,经济崛起引起的日本投资热和日本商品热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20、。从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量引进日资。观地说,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时值今日,当我国的经济基础已经形成时,我们就应该大力扶持本国资本了,因为对外资的过度依赖,会导致泡沫经济。同时,从80年代开始,大量日本商品涌入我国。同样客观地说,这些商品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对于丰富人民的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到了今天,随着国产品牌的不断兴起,我们的责任就应该是支持国货。国货自强,我们才能享受独立的快乐。,日本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其次,对中国影响很大的是日本文化输出。日本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日本影视,日本动漫,日本色情文化。对一个国家最有力的侵略,不
21、是军事政治侵略,而是文化侵略。在这方面,日本做得最深入。早在侵略台湾时,日本就在台湾推行奴化教育,导致现在台湾大批的哈日族。日本征服朝鲜时,也推行奴化教育,导致当时大量朝鲜为日本人卖命,到中国替日本人充当炮灰。现在,随着日本的经济崛起,日本再次开始文化侵略。比如动漫,随着动漫迷的出现社会上也萌生出了许多新生词语,如“宅男”“萝莉”等等。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无时无刻不再继续。,日本的崛起对中国的启示,要想很好的发展自己就要做到以史为鉴,对于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要像对文化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适合我们国家的,尽量减少像其他国家所出现的问题。如果算上古代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的崛起已有四次
22、。日本崛起史是一部借鉴史,对我们的中国今天的崛起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剖析其中的原因,对于好的因素我们要学习,对于不适合中国的因素我们要摈弃。第一,有利的外部在日本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日本也的确抓住了发展的契机,这造就了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也应该抓住机遇,而且要能够把握、并善于创造出良好的周边环境。第二,积极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崛起也必须超越封闭与保守,广泛地吸收世界所有国家先进的东西。第三,切实的改革,为日本的崛起扫清了发展的障碍,中国的发展同样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第四,技术是日本崛起的强大武器,中国的崛起也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引进技术要合理
23、,并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第五,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是日本崛起的基础,中国的崛起也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第六,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集体主义的牺牲意识、超强的忍耐力等,这是日本崛起的独特软实力,中国也应促进和发展自己独特的软实力。第七,独特的对自身地位的认知和对周边形势的判断,以及没有安全感的危机意识是日本在政治和军事上“崛起”的重要内因。中国应准确定位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平发展,以大国的心态处理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平积极贡献。,日本崛起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日本崛起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随着日本的崛起,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一:日本摆脱了,
24、被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命运,成为东亚强国。 其二:日本崛起后,不可避免的对外扩张,使亚洲各国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各国深受其害。 其三:由于日本的崛起所带来的好处,二战过后,亚洲各国竞相效仿日本,实施科技强国,使得各国逐渐走上自主强国道路;但日本崛起后不断对外扩张,也使得亚洲各国对日本产生警惕。,总 结,总结,每个国家都期望崛起,期望走向大国之路,日本的崛起之路在给今天迈向崛起的中国一定启示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忽视它对中国的影响。当然,无论国家是否在朝崛起大国迈进,它都需要与世界各国处好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中日应大力发展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来与合作,密切双方的关系,增大双方的共同利益,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实质性合作,妥善解决分歧,增进了解,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保持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这对两个致力崛起的大国都是好事,对世界和平发展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