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mment a1: 分点分段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网络教育)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站点:上海电大南汇分校 专业:业余专升本学前教育论文: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学号:11141809007008 姓名:陈旖旎立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幼儿都有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在独生子女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每一个幼儿来说,幼儿园生活是他们人生起步阶段最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他们将来的人格如何,都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但在我实习期间,幼儿园里,常常见到教师们因幼儿之间有过度的攻击性行为而苦恼。特别的中班的幼儿,他们的语言与肢
2、体动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情绪很容易冲动,很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周围的人物及环境观察而来的,这不但影响了其他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严重的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对于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矫正,显得尤为重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而后进一步阐述了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类型,文章对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进行简要说明,主要叙述了其受家庭、儿童个体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本次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最后提出了如何减少和控制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特别之处我们应该采取
3、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可用粗暴的方法,应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与人为善的品质,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立论根据及研究创新之处攻击性是发展心理学长期以来的持续研究热点之一,它最早出现于婴幼儿时期,婴儿和学前早期儿童的攻击主要是由玩具争夺引起的,但进入学前期后,它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而引起的儿童之间的攻击性为逐渐增加。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普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又称操作性侵犯)要高于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而年龄较大的儿童他们更多地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
4、指标,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对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予以及时地矫正。本文就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减少和控制它的一些方法进行浅析。一、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侵犯,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二是言语攻击,如通过讥笑、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 i而不同的理论流派有着不同的观点,虽然许多心理学家对攻击性行为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还是存在着许多分歧。从客观性角度分析攻击是指身体上的攻击(比如打、抓、咬、踢等)、言语上的攻
5、击(嘲笑别人、大声喊叫、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别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性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企图并非是实际行动去损害别人的行为。另外,有研究者以言语攻击与身体攻击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儿童攻击形式的变化,结果发现,儿童在 2-4 岁间,攻击形式发展的总趋向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表现:1 岁左右儿童开始发生攻击性行为,到2 岁左右儿童之间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到了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 4 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
6、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随着语言的发展,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表现的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攻击行为。比如在我实习期间,经常看到我们小班幼儿在玩玩具时,发生抢玩具的现象,他们在家习惯一个人独享,来到了幼儿园一件玩具需要同 20 几个小朋友共享,这时矛盾产生,而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只能用手去打、抓、强抢玩具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的从身体上的攻击转化为言语攻击,如成人之间发生了分歧,有的人就会借机嘲讽别人,给对方起绰号以贬低对方
7、。(一)、概念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通常表现为对他们打、抓、撞、骂、责备、威胁等。攻击性具有稳定、持续的特性。心里学家对 600 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 22 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不论男性和女性,8 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女孩还是男孩。如果 10 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宝宝的攻击性的强弱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二)、主要类型1、工具性与敌意性在众多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方式中,美国心理学家哈吐普,根据攻击的目的和性质,把攻击
8、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类。工具性攻击时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们的行为。敌意性攻击又称认为指向的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和打击他人,例如一位幼儿有意去打同伴,用力撕扯、推搡同伴,惹对方哭泣,或者是为了报复同伴去打对方。2、直接性与间接性直接性攻击包括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身体攻击是指直接用自己的身体对同伴进行攻击,比如踢、踩、抓、咬、推、碰撞、抢夺他人物品等。言语攻击时指直接用口头语言对同伴进行攻击,比如给同伴起绰号、辱骂、威胁、恐吓同伴等。间接性攻击是指幼儿借助第三者对同伴进行攻击,在学前期主要表现有:向第三者说某人的坏话,散步谣言,使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欢他;还有教唆第三者去攻击
9、对方;还有的是在某次活动或者游戏中孤立、排斥某位幼儿,如对其他同伴说:“我们不要和他和我们一起玩,不要理他,他是傻瓜”等等。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解释。以费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本能驱动力的结果。以班图拉为代表的行为学派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性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而得以维持。通过实习经验,观看查找资料,以及个人分析,我得出以下几个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家庭因素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而同一文化或亚文
10、化中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来自儿童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 1、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的影响权威型的父母采取体罚的教养方式来对待不听话和调皮的孩子,他们通常武断地运用权力,去惩罚、打骂孩子,如案例:以为幼儿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很多家长都向老师投诉这位幼儿,家长知道后回家就对幼儿进行了体罚,这类家长对他们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采取惩罚,比如打屁股,打耳光。这就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地暗示孩子,更加让他们体会到以后自己遇到了不满、不舒服时也可以用武力来解决,所以,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放任型的
11、父母采取冷漠、拒斥,这类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比如:我曾在实习时看到一位小班幼儿叮叮,一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用玩具车比赛开汽车,但因为不服输他就动手打对方,母亲知道后并没有教育他,只是说以后不可以这样了,这种放任的态度导致了叮叮常因为和同伴玩耍不开心或不顺心时便对同伴进行攻击。2、家庭环境、氛围的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家庭的环境、氛围对幼儿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家长在家的一言一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父母的感情、没给孩子一
12、个安定、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等等,都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比如说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他们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事例:杨杨原来出生在北部,但因为家庭离异被母亲带到了一个遥远、陌生的南部,他在一个新的幼儿园开始变得孤僻,不愿与人说话交谈,常出现打同伴的现象,而在家里他常常一个人,因为母亲要在外赚钱经常要很晚才能到家,母亲通常是叫邻居代接送他去幼儿园。在单亲家庭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行为:一是由于家庭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沟通;二是任性、倔强、忧郁多疑,逆反心理强,常有危及、违规现象:性格孤僻,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合作意识差,缺乏集
13、体荣誉感。而杨杨正好处于无教育和监管能力家庭的单亲家庭,他常常表现出一种散漫的情绪,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因为小事对同伴进行攻击。他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同父母给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缺少父母的爱,缺少他人的关心和重视,势必会对孩子带来创伤。(二)、儿童自身个体的影响自身个体因素对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性格、气质等特征都是影响着他们的行为。1、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有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高,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少,会趋于亲社会行为方向,他们会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来考虑问题,比如在家经常受到道德方面教育的儿童,他们更
14、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分享,他们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的耳濡目染来处事,幼儿具有模仿性,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儿童的可塑性也很强,他们会根据成人教给他们的道理,比如要谦让、宽容等和同伴相处,所以成人应做好榜样。2、儿童的人格特点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人格特点有关。攻击者通常脾气比较暴躁、易被激怒,而且他们的很多行为与社会价值观相反,进而促成特定的情绪特点和攻击性行为。奥尔维斯学者认为,一方面,高活动性、高冲动性的儿童的一些行为容易激怒他们的父母,迫使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采用体罚的手段来警告他们,而另一类父母对这类高活动性儿童已经筋疲力尽,他们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态度,这就助长了他们的攻击倾向,而被欺负者通
15、常比较胆小、缺乏自信、忍让退缩,这也反过来促进了攻击者和被欺者消极人格的发展,如:一名幼儿叫维维他平时是个“小霸王”,今天班上来了一名新的幼儿叫浩浩,浩浩比同龄的孩子长的小,他来到这个新环境表现地更加内向、唯唯诺诺,维维看到了他就跑过去故意撞他,浩浩只是瞪着眼睛看着他,眼神充满了恐惧,而维维则表现出了兴奋。(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班图拉的模仿学理论认为,很多因素是在社会环境里通过观察、模仿而获得。幼儿辨别是非能力低,又喜欢模仿,他们很容易从不良环境中学到一些不良的行为,这些环境包括:影视传媒中的暴力镜头、同龄伙伴的攻击性行为、家庭关系紧张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1、大众传媒中
16、的暴力传播影响现在的孩子们受到动画片打斗游戏的影响,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喜欢模仿他们的偶像特别的喜欢奥特曼,学者他们的打斗,造成安全隐患。“全美电视暴力研究”(1998)对美国电视节目中暴力内容的数量、性质和背景所做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显示,美国的电视节目中充斥着暴力。在 6:0023:00 这一事件段内所播放的电视节目中有 57%含有暴力镜头,常见的形式是对受害者的反复攻击行为,并且通常凶手都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事实上,大多数的暴力情节都没有对受害者所受到的严重身体伤害有任何描述,也没有对暴力行为的任何谴责,并且似乎表明了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有 2/3 的电视暴力镜头是通过幽默
17、的方式表现的。儿童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平均超过39%,而大多数的电影暴力镜头出现在卡通片中。 ii如: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以为 5 岁左右的男孩豪豪和一位 3 岁左右的女孩盈盈在活动区域里面玩,突然我看到豪豪的手用力得在打盈盈,盈盈在一旁哭着,只听豪豪嘴里在说:“我是宇宙之父,我要消灭你们,打死你这个怪兽。”面对这一面想到的无疑就是暴力电视造成的,豪豪看了动画片奥特曼把自己想象成了惩罚怪兽的英雄,把同伴盈盈想象成怪兽。由此可见,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同龄伙伴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幼儿喜欢并且需要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的社会要求可得到满足,可以发展
18、幼儿的社会性。但是在交往过程中模仿了同伴的不良行为,就会产生负面效应了。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但又好模仿,他们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都是通过认同,模仿已具有这些特点的同龄伙伴而形成的。而且,这种模仿具有恶性循环然后逐渐升级。如:一名幼儿在家庭中受到了严格道德方面的教养,但进入幼儿园后,由于和同伴的接触,扩大了交往范围,受到了一些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影响,他们也学会打人、踢人、抓人等等。这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且与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关,对于同伴的一些不良行为,不加分辨地模仿的后果。3、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到了 3 岁后,幼儿园就成为他们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
19、对幼儿在教育教学和生活上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不管在教育上还是生活上,都希望幼儿能做到最好,接收到最好的教育,在小班时他们就会逐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性,要求幼儿带玩具、好东西和其他小朋友交换、分享,但他们却并没有注意到有些细节方面的教育方法,如在上一节美术活动,幼儿们都表现出的兴趣都不高,于是教师就采用了激将法,“宝宝们,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画的画师最漂亮,等一会老师奖励给她五角星!”于是宝宝们立马开始认真的作画,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这就是教师往往会忽略的一点,他们常常采用 “我们来看看谁坐得最好”、 “看看谁唱的跳的最好看”等语言时,这恰恰在不经意中强化了他们争强
20、好胜心理和挑战行为。很多教师认为这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攻击性与竞争性只是一墙之隔,因为有竞争精神的人拥有一种善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这种“攻击”是有限度的,但是超出后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三、减少和控制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对策(一)、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移情的能力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时背到而驰的,而亲社会行为分为认知和行为,我们要使儿童在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保持一致,这样幼儿就能较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等;而当认知和行为脱节时,他们就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当我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间幼儿是够应该谦让、合作等,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认为打人、骂人都是不对的,但是当在
21、实际情况下极少数的幼儿在言语和行为上真正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例如:晨间活动时,老师出示了一件新颖的电动玩具,并示范地玩了一遍,说:“这件玩具真好玩,你们想玩吗?”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想。”“大家都想玩,可只有一件玩具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有的说:“大家一起玩。”有的说:“大家轮流玩。”老师肯定了小朋友的回答。接着,老师分别请几组幼儿到前面来表演怎样和小朋友一起玩好玩的玩具。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有好地一起分享玩具。最后老师小结了几种分享的具体方法:轮流玩、你先玩、我后玩。并通过提问加以强化。老师的移情教育使幼儿学会了主动去感受别人的情绪,并由情绪情感的变化而带来积极的行为变化,幼儿逐渐懂得有利于
22、他人的事就去做,不利于他人的事就不去做。有研究者的结果表明,移情训练队增强幼儿的分享、安慰、仗义、保护等助人行为有明显效果。(二)、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减少不利的因素在幼儿园内教师应为幼儿创造优良的环境,避免环境拥挤和繁杂;还应提供丰富和足够的活动材料,避免出现具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比如:刀、枪、棍子等);教师若给儿童看影片时应选择健康的节目,避免出现有打斗、暴力画面的出现。有资料表明,当儿童玩手枪或者其他类型的仿真手枪时,他们会比平时更具有攻击性。这些影响是长时间的,会使儿童在枪被拿走了之后继续攻击性行为。此外,类似枪的物品同样也是危险的。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容易学会捅、切或者刺的
23、行为,所以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要避免这些物品的投放。在家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榜样示范,家长应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尽量避免以攻击性行为对待他人,幼儿是很喜欢模仿的,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如: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不讲究方法,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大骂孩子一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打骂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就会效仿。如果孩子有侵犯行为或者是这种预兆时,要告诉孩子,侵犯别人是不对的,父母和老师都不喜欢,谁也不会喜欢和这样的孩子做朋友。 iii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应对幼儿进行及时的正面教育、讲明道理、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可以优化他们的环境,减少不利的刺激。(三)、适时表扬、鼓
24、励他们的亲社会行为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谈到儿童心理特点时指出:“小孩子Comment a2: 格式喜欢称赞,小孩子喜欢成功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幼儿表现出来亲社会行为时,我们要给以鼓励和奖赏,使他们觉得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对的、是被认同的,这种正面繁荣强化,能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逐渐巩固形成。众多的研究表明,精神奖励在巩固幼儿谦让行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恰当的运用奖励,能有效的促进亲社会行为,控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如: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也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参考文献目录参考文献: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南京师
25、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6月,第二版。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http:/58.59.176.43/gxnujpkc/xlwswl/xl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48,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及矫正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4 年,第四版。http:/ 学前心理学 教案讲义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02月,第一版,第 84页。http:/ 年 6月,第二版,第 165 页。彭华茂: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
26、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第 27 页。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02 月,第一版,第 90 页。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02 月,第一版,第 91 页。http:/ 年 02 月,第一版,第 91 页。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6月,第二版。张其龙: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1990 年,第一版。如何引导幼儿解决纠纷,幼教博览,2008 年,第 105 期,第 31页。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02 月,第一版,第 93 页。http:/ a
27、3: 研究方法是什么Comment a4: 分点分段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解释。以费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本能驱动力的结果。以班图拉为代表的行为学派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性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而得以维持。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从古至今,攻击性行为时一种普遍现象从未消失过。大到名族、国家之间,小到个人之间的真吵、诽谤、谋杀等。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我们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从小抓起,教会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攻击性行为
28、的频繁出现。在实习过程中,我见到了很多幼儿都有攻击性行为,因此本文就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且结合本人在实习过程中的所见,了解到了哪些因素影响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以及怎样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由于本人的能力、时间、资料等各方面的限制,本人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本文没有详细研究幼儿可以使用哪些宣泄方法减少攻击性行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我相信会有很多给幼儿用来宣泄的辅助物,而并非让幼儿对别人进行攻击而得以宣泄。我相信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减少和控制他们的不良行为,本人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使研究方法更具实效性。指导教师意见签章 年 月 日教研室主任意见签章 年 月 日i http:/58.59.176.43/gxnujpkc/xlwswl/xl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48,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及矫正ii http:/ 如何引导幼儿解决纠纷,幼教博览,2008 年,第 105 期,第 3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