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从多重视角鉴赏杜甫的_登高_.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63946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从多重视角鉴赏杜甫的_登高_.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试从多重视角鉴赏杜甫的_登高_.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 众 文 艺大158摘要 :登高是杜甫七律的代表作,前人鉴赏颇多。本文试从民俗学、史地学、绘画学、影视学等新的视角进行鉴赏,力图有新的突破。关键词 :登高;鉴赏;多重视角登高是杜甫律诗的代表作,此诗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杨伦称之为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1P842,胡应麟甚至称赞为“古今七言律第一”2P95,博得如此盛誉,绝非偶然,自然有其妙处所在。前人对此诗鉴赏颇多,其理解可谓深折透辟。然而,前人鉴赏诗歌大多仅从诗歌本身特色而言,旁及其他较少。现代社会学科体系的逐渐建立,学术方法的日益开阔,许多学术可以相互诠释,方法上可以相互借用。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认为,可以旁及许多学

2、科,就如同戴着很多副眼镜看问题,就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如果只戴一副眼镜,看到的就只是一个角度。“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引进语言学、民族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影剧学、色彩学、社会学、史地学等等的知识,都可以使诗的欣赏,进入深刻而新美的天地,这天地大都是前人所未曾涉猎过的。”3P181对于登高这首诗,笔者试从新的视角去鉴赏,力图使其有新的突破。一、从民俗学的角度欣赏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特有的民俗现象。学者一般认为其发生有两大源头。一种是“望祭登川”,这是古代一种宗教祭祀活动;另一种是重阳节登高的节日习俗。后来,士大夫文人交友聚会,登高宴饮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魏晋时期,文人登高宴饮,吟诗作赋成为

3、当时的一种时尚。陶渊明的移居云:“春秋有佳日,登高赋新诗。”谢灵运登池上楼写道:“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这为后来登高渐渐成为文人抒怀的传统奠定了基础。至唐代,登高不再是简单的宴饮唱和,文人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登高自觉或不自觉的对社会人生作深沉的思考。其主旋律是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和历史的沧桑感。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茫阔大,抚今追昔,感叹宇宙,慷慨悲凉。登高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就时间而言,虽有以伤春为背景的登高诗,更多则是借摹秋景而抒发悲情。卢照邻明月引:“试登高而极目,莫不变而回肠。”尹懋奉陪张燕公登南楼:“屡登高

4、台春,徒使泪如霰。”高适宋中十首:“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李白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刘长卿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湖。”贾至巴陵寄李二户部、张十四礼部:“万里莺花不相见,登高一望泪沾襟。”孟郊感怀:“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登高有所思,寒雨伤百草。”贯休秋晚野步:“登高吟更苦,微月出苍茫。”通读唐代大量的登高诗,发现很多都充满了悲情。古代登高这种行为本身就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宋玉登高而怨,张衡望远而愁,正所谓“自古登高尽惆怅”(廖匡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登高情节引起了无数文人的心理共鸣,杜甫也不

5、例外。在一个深秋季节,群芳凋零,杜甫站在高处,看到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自己也已经年老多病,却壮志未酬,不由得产生一种忧愁。悲秋也是古代文人心中的一种情结,宋玉九问:“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是生命意识的体现,成为古人表达生命情感的母体,悲秋的潜意识是哀悼青春不再,时光难驻的叹息,是抒发壮志难酬,一事无成的感慨。秋士易悲成为一种传统固定下来。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近暮年,然而“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刘琨重赠卢谌),季节之秋加重生命之秋的凄怆。如今我们秋日登高,感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心情往往十分惬意,所以当我们鉴赏杜甫的登高时,很难理解诗人的登高情结,站在民俗学文化层面有

6、助于我们把握这首诗的主题,也更容易体会出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二、从史地学角度欣赏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末,杜甫从云安(今重庆云阳县)沿长江至夔州(四川奉节县),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东下,在此居住一年零九个月。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杜甫创作了四百三十余篇诗歌,占到其全部诗歌的七分之二,可以说,这是一个诗歌创作丰富的时期。登高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写,描写了夔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夔州本是周代夔子国,后为楚国所有,秦、西汉为巴蜀郡。南北朝称巴州,唐高祖武德元年改为信州,二年又改为夔州。夔州以猿闻名,峡口更以风大著称。水经注江水中描绘:“每至晴初霜旦,

7、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杜甫独具慧眼地选取了夔州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物候特征。在登高前四句中,诗人一口气写出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和鸟。风是急的,峡口本以风大闻名,登到高处,觉得风大,所以着一“急”字;天是高的,这里天高地旷,所以着一“高”字;猿是哀的,唐代夔州多猿,诗人登到高处,峡中频频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正所谓“听猿实下三声泪”(秋兴八首其二),所以着一“哀”字;渚是“清”的,深秋景物开始萧条,河中沙洲显得十分寂寞冷落,所以着一“清”字;沙是“白”的,经过秋天的风吹日晒,沙也显得特别洁净,所以着一“白”字;鸟飞是

8、“回”,天空的飞鸟因风急而低徊打旋,所以着一“回”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急天高、猿猴哀鸣、渚清沙白、群鸟盘旋、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汹涌。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寥寥数语,描绘出了一幅壮阔而萧瑟的秋景,体现了夔州地区独特的深秋风貌。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随之诗人也失去了盛唐的昂扬精神,代之以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怀。时代的萧条,仕途的蹭蹬,理想的破灭,生活的困顿,使杜甫心中充满了苦闷和忧愤。“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4P167精神的苦闷,生

9、活的困顿,疾病的折磨迫使他对萧条、苍凉之物象特别敏感。此时又适值深秋季节,草木凋零、虫鸟将息,自然物境与诗人心境默然融合。“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往往让人联想到人生自我,于是诗人悲落叶于劲秋,瞻万物而思纷,以情观物、触物伤怀。杜甫伤时忧国、感怀身世的情怀借着夔州特有的物象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带着浓厚忧郁悲凉色彩的意象。情是悲情,景亦是悲景,正是夔州这些真实的悲景衬托出了诗人真挚的悲情,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才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三、从绘画美学角度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画,不依据焦点透视原理,而是讲究散点透视。如宗白华先生所言:“画家的眼睛

10、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5P97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俯仰天地,追求以大观小,以小见大。我们看宋代郭熙的早春图、明代唐寅的落霞孤鹜图、清代袁耀的山雨欲来图,皆可见一斑。诗画的空间意识是相通的。俯仰自然在中国诗歌中体现的也十分明显,如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也说:“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王羲之兰亭诗:“仰观碧天际,俯瞰绿水滨”;陶渊明读山海经直接在诗中写道:“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求”,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云:“俯石濯下潭,仰看条上猿。”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高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1、便是仰视高空,如狂飙骤来;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即是俯察江渚,凄清冷落。所谓 “怀宇宙以伤远,登高台而写忧。”(陈子昂春台引)在仰观俯察之中,诗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在旷远的空间里感受到了自身的孤单和渺小,意识到了人生之短暂与无常,才生发出兴尽悲来的深长感喟。庄子早就说过:“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看中国的山水画大都画得山高试从多重视角鉴赏杜甫的登高李义敏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文史哲大 众 文 艺159水阔,而画中人物极小,这正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空间的

12、阔大和个体渺小的对比,宇宙的无限和个体生命有限的对比,更增加了其悲感。楚辞远游曰:“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正所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江山万古长青,江水万古长流,人的生命却如落叶飘零,岂能不悲?登高所绘之景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特征。具体地说,“风急天高猿啸哀”是高远,“渚清沙白鸟飞还”和“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平远,这和国画中的“三远”是一致。诗歌“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工笔,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联想补充。”6P587四、从影视学角度欣赏镜头的远近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大远景(ex

13、treme long shot)所展现的视野广阔, “多以景为主,以景抒情,以景表意。”7P101景深悠远,主要表现远距离的人物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气氛。大远景以环境为主,可以没人物,即使有人物也占很小部分。它的作用是展示巨大的空间,展现事物的规模与气势。所以,大远景经常使用在史诗电影中。特写(close-up) 是表现拍摄主体对象某一局部(如人肩部以上及头部)的画面,它可以作更加细致的展示,揭示特定的含义。特写反应的内容比较单一,起到形象放大,内容深化,强化本质的作用。在具体运用时,主要用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特点,起到震撼人心、引起注意的作用。 登高中一开始展现了一个大远景,高旷的碧空、辽

14、远的沙鸥、无边的落叶、滚滚的长江。大远景的使用表现了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浩淼苍茫的自然景色,体现了宏阔的气魄,意境十分开阔。随着镜头慢慢的推进,由远及近,画面逐渐收缩,凝聚的焦点逐渐变得十分引人注目,最后,集中投射在一个人的身上,他穷困潦倒,白鬓斑斑,体弱多病,立于广袤的天地之间,站在飒飒的秋风之中,秋的悲凉和人的悲凉融为一体,并通过大远景到特写镜头的拉近,将整个秋天的悲凉完全投注在一个人的身上,那种压抑的窒息一步步逼近诗人,达到了极致。电影中经常使用时空交融的艺术手法,也能营造一种沧桑感。登高诗中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与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利用天高风急、渚清沙白、无边落木营

15、构出“万里悲秋”的广阔空间,配之以“百年多病”的冗长时间,交错在一起,使人感觉到了世事沧桑。“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悲秋”二字承前启后,点明题旨,引领下联直抒郁积心底日久、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此外,这首诗声律对仗精细微妙,许印芳在律髓辑要中这样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以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百年”与“万里”在“百(仄声)”和“多(平声)”字上生变起对,联袂骈和,俪影双出,又与前 “无边 ”、“不尽”遥相唱和。诗人深沉凝重的困苦惆怅心境,因音律的和谐对仗调配而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鉴赏登高,比如修

16、辞学、色彩学、心理学等等,这有待于我们去拓展研究。参考文献:1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黄永武.诗与美M.台北:洪范书店,1985.4冯至.杜甫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厉震林.电视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李义敏(1982-),男,河北沧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摘要 :清代诗人王衍梅(17761830),字律芳,号笠舫,浙江会稽人。从生平和诗歌可以看

17、出,诗人一方面饱读经书,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捧檄报恩;另一方面随遇而安,寄情山水,快意诗酒,向往隐逸逍遥的生活。关键词 :王衍梅;济世;隐逸;儒道思想清代诗人王衍梅(17761830),字律芳,号笠舫,浙江会稽人。少年时代聪颖过人,17岁参加县试,勇拔头筹;青年时代畅游名山大川,潇洒不拘;壮年宦游粤东西各地,授广西武宣知县,旋即“以吏议失官” ;晚年旅居广西桂林一带,落寞悲凉。诗人一生虽未显贵,然擅长诗赋,以“才子”名扬海内30年。其诗摹刻山水,观察民情,大多意到笔随。主要著作有兰雪轩、小楞严斋、静存斋文集、红杏村人吟稿等诗文集。从其生平和传世作品来看, 诗人一方面勤学进取,豪情满怀,希望

18、能求得功名,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天生傲骨,洒脱不羁,纵情山水,向往隐逸逍遥生活。由此体现诗人外儒内道,亦儒亦道的思想。一、积极进取求济世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被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正统思想。封建时代的文人墨客,无不接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激荡在千千万万士子胸中的口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千千万万读书人基本的处世原则。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17岁的王衍梅参加县试,一举夺魁。诗人少年成名,豪情万丈,憧憬着建功立业,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乾嘉年间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缺乏显著提高,整个社会的经

19、济生活很艰难。面临着经济上的艰难、政治上的高压,当时读书人的生存环境颇为险恶。为了解决家人的温饱,为了显亲扬名,为了实现兼善天下的目标,读书人就要想办法出仕。然而要谋得一官半职谈何容易,虽然乾隆皇帝“百年士气经培养,寸晷檐风实苦辛。自古曾闻观国彦,从今不薄读书人。”的体贴抚慰与美丽承诺让千万士子感激涕零,但是积历年考试、捐纳而成的庞大官员候补梯队使当时的官僚机构不胜负荷,难以对进士们进行充分安置,人才不得其位,待选者要么耐心“候补”到不知何年何月,要么只能甘心俯就卑职。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三十九岁的王衍梅宦游广东,不得不在赵慎畛的手下做一个小小的记室。公事之余,干谒王侯、结交豪门、饮

20、酒应酬、献诗做赋成了诗人生活的主要内容。王衍梅在给权贵写的诗中,不乏赞誉之词。如在诗歌萧曹篇上阁学刘信芳师开头中称颂道:“阮师如萧何,刘师如曹参。”这里阮师是指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江苏仪征人。阮元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太子少保,历官内阁学士,户、礼、兵、工等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河南、江西巡抚。这里诗人把阮元比作西汉的开国贤相萧何。刘师指刘信芳,刘统勋之孙、刘墉之侄,诗人比之为汉初另一贤相曹参。诗人不仅对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礼敬有加,对于普通的地方官如太守、县令、典史等也是多方交接。公元1826年诗人得授广西武宣县令,旋即失官,只好投奔平乐太守俞苕琴以及其他地方

21、官僚豪绅。他或为幕僚,或设馆授徒,念念不忘有朝一日能“捧檄”荣亲,兼善天下。每到一地游乐,他都拜见地方长官,结交当地名流,如到桂林有初至桂林上静谷太守: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徐徐落花影,淡淡春池阴。游丝浮静酌,好鸟呜幽琴。千载韩夫子,知余此日心。到梧州有苍梧呈郡伯袁介庵同年:同拔崔翘萃,偏工王粲游。承符方御李,接壤正依刘。一见蒙青盼,相逢讶黑头。清香凝画戟,纱帽对江鸥。吏立屏风上,岩生丛桂幽。宦情闲洛下,诗格澹苏州。走也甘臣仆,媒元少蹇修。故都虚缱绻,官阁忝绸缪。白酿倾三杓,朱提赠一流。暂抒飘泊感,转动别离愁。远岭云犹集,高斋雨乍收。殷勤看颜色,新月满帘钩。对这些地方官,诗人都不吝赞誉,展示才华,以求能给予自己提携和机会。王衍梅少年时代谙熟儒家十三经,十七岁童子试第一。青年清代旅桂诗人王衍梅思想研究农福庞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文史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