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就停止。而一切振动的物体不一定会发出声音(如:在真空环境中敲响钟鼓)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与声波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是一种波,类似水波。声波:声音通过介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其传播是声源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由近及远向外传递。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 米/秒,但随
2、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气温每升高 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 0.6 米) 。声音传播速度的快慢与温度和密度有关。一般地说在同一媒介的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密度越大,声音传播速度越快。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声音的传播是振动分子再使分子把振动的力量传给其他分子,这样把振动传下去的。固体的分子排列比液体和气体都紧密,那么固体中的分子传振速度相对来讲应比液体和气体快,液体中的声速比气体中的声速快也是这个道理。温度升高是分子运动速度变快,促使分子传播碰撞的概率增加。回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声现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
3、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声具有足够大的声强,并且与原声的时差须大于 01 秒。当反射面的尺寸远大于入射声波长时,听到的回声最清楚。拓展练习1 小明在假期赴外地探望外祖母,他乘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明恰好坐在车尾,从听到鸣笛声到车尾出洞,小明共数出 85 次车身振动,所用的时间是 1 分 45 秒,若车身总长 125 米,则山洞的长度是多少?当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假使火车一直匀速直线行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米每秒)分析:火车车身振动 85 次,则通过铁轨为 85-1=84 次,所以火车
4、通过的路程为s=8412.5m=1050m。则火车速度 v 火 =s/t=(85-1)12.5m/105s=10m/s。声音的声速向车尾传播,同时火车以自己速度向前开,从鸣笛到听到笛声所用时间 t,则车长为:L 1=v 火 t+v 声 t,得:t=0.5s。从而火车在时间 t 内进入山洞的距离 L2= v 火t=10m/s0.5s=5m。山洞的长度便是 L=s-L1+ L2=1050m-175m+5m=880m2小明和小刚找来一根很长的金属自来水管(无水) ,小明把耳朵贴在管的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打一下,小明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来的?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本题中声音介质有两种,既金属自来水管和管内的空气,所以会听到两次敲击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里的传播速度快,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金属自来水管传来的。若注满水,则会听到三次敲击声分别是由管壁、水和空气传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