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标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方案专题课件: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2445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PT 页数:215 大小:3.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方案专题课件: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5页
(新课标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方案专题课件: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5页
(新课标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方案专题课件: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5页
(新课标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方案专题课件: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5页
(新课标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方案专题课件: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目 录,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答题指津,专题对练,阅卷警示,返回目录,考情纵览,返回目录,纵观高考试题,对古代诗词鉴赏的考查呈现如下趋势: 1命题题型、题量、分值稳定。诗词鉴赏是必考内容,2014年高考古代诗词鉴赏命题题型、题量、分值不会改变;名家的非著名诗作与非名家的一流作品将成为考查的热点内容。 2唐宋诗词仍将是考查的重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唐宋诗词占了全部。另外,从全国其他地区来看也是这样,2011年17套试题中宋诗7首,宋词2首,唐诗3首,清诗2首,明诗2首,汉代诗1首;2012年17套试题18首诗词中,唐代6

2、首(诗5词1),宋代7首(诗4词3),金代2首(诗1词1),元诗2首,明诗1首。2013年18套试题20首诗词中,,考情纵览,返回目录,唐代5首,宋代11首(诗6词5),金代1首(诗1),清代3首(诗1)。这三年共考查55首诗词,唐宋诗词41首。这种趋势在2014年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尤其是宋代诗词所占比例会很大。 3在诗词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冷”中有“热”,“热”中有“冷”的态势。当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人或作品,如2011、2012年辽宁卷的黄庭坚、张耒和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的陆游;而“冷”则

3、指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一时之英”,如201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周朴、晏几道和,考情纵览,返回目录,2013年辽宁卷的张镃。从三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名家名篇数量有所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开始增多。 4古代诗词鉴赏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考查。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词鉴赏中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5对于古代诗词鉴赏题的备考,一定要重视读懂诗词。要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来对待。读懂,是第一步。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必须明确的一点。2013年

4、新课标全国卷的诗词试题尤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考情纵览,1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蒙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真题体验,返回目录,(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_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

5、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_,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真题体验,返回目录,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其含意的能力。根据注解,贺知章归隐,玄宗诏赐镜湖一角,而在词人陆游看来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何必要你皇帝赏赐呢?这显然是词人向皇帝发牢骚,表达了一种对统

6、治者的不满和愤激之情。,真题体验,返回目录,2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真题体验,返回目录,(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答:_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答:_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

7、艺术手法。(3分)答:_,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真题体验,返回目录,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真题体验,返回目录,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时,一方面应依据诗歌所显示的季节特点来思考;另一方面结合诗歌中“新袍”这一意象及关键词语“凉”来分析,注意把握诗歌

8、的情感基调。 (2)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3)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题干指向性明确,实写一般指诗歌中所描写的实在的意象,虚写一般指诗歌所表现的想象中的景象,答题时一定要把握虚实之间的关联性。,真题体验,返回目录,3 2013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酬孝峙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

9、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真题体验,返回目录,(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_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答:_,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真题体验,返回目录,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1)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

10、象,考生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是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真题体验,返回目录,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2)答案 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

11、答本题时,考生不仅要理解这句话的表面含意,同时还要结合全词、注释等相关内容去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内涵和其中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句话的大意是词人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拒绝出仕。表现了词人不屑于清政府用来笼络人的高官厚禄,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过凄楚的生活,也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真题体验,返回目录,一、形象 诗歌形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它包括:人物形象(包括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诗中诗人自身形象)、物象(咏物诗中情感寄托的事物)、景象(写景诗中借以抒发情感的景物)。,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例

12、2013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答:_,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思路导引诗人的形象与诗人的生活环境和言谈举止分不开,因此要抓住诗人的生活环境(景物)来分析,也要结合人物的行为(动词)来分析。例如,诗中的“竹轩”“柴门”“狭径”这样的景物所构成的环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倦卧”和“闲吟”这些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另外,诗中出现的

13、“竹”“雪”“梅”等意象也值得挖掘。,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说明:在同一道题中,塑造形象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艺术形象的意义可能也不止一个,所以,“步骤2”和“步骤3”可能会重复出现。注意:在“答题模板”中,三个步骤用了三种不同的下划线表示,为了简明起见,在以下各例题的“答案印证”当中,就用这三种下划线来印证,不再标示“步骤1”或“步骤2”。以后各考点中的“答题模板”都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不再说明。 【答案印证】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动词的运用,反映了诗人洒脱的

14、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二、语言(炼字、炼句) 高考对于诗歌语言的考查,不仅局限于“懂”,更上升到“赏析”的层次。要求考生能品味诗歌语言之美,用词之妙,体会诗歌语言风格之刚、柔、豪、婉、明、晦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评述。鉴赏诗歌语言,主要有一般炼字(句)、叠字、诗眼、语言风格、综合赏析五种类型。解答叠字题除了和一般炼字题方法相同之外,还要加入叠字本身的强调、渲染作用;诗眼型题也是炼字题的一种,只不过它对全诗的主题更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解答语言风格型的题,需要了解诗人的流派、风格等背景知识,更要结合诗歌语言本身来

15、分析。限于篇幅,下面仅举一般炼字题来讲析这一类题的解题方法。,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例2013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答:_,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思路导引 “净”本来是纯净的意思,在诗中形容“绿”的纯净,没有杂色相掺和干扰,对绿起到很好的修饰作用。甚至可以更深一步联系诗人的心理感受和心灵操守去谈。,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答案印证】 “净”字本来是干净、单纯的意思,诗中“净”用在“绿”的后

16、面,显示了深春的绿纯净一色,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后,“绿”成了大自然的主色调,纯净而无杂色干扰的绿意满眼的情景,委婉地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三、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题型。诗歌表达技巧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范畴,表达技巧通常包括三个方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通常也出现写作手法、艺术技巧等概念,均为表达技巧范畴。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但这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本身,却不能看作是表达技巧;只有通过某种变体形式,超过常规地运用,使表达能产生某种语言和文学的特殊审美效果时,才能

17、成为一种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例如,倒叙、夹叙夹议、借景抒情等,才算上表达技巧。,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例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答:_,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思路导引 范围只有一联,表达技巧已经

18、明确告诉我们是对比。解题时,就要把这种手法和诗句结合起来思考,以手法(对比)观照诗句,从诗句中分析手法(对比)的运用。“佳节”应喜乐,而句中却露“愁”,此其一;“壮心”只能从醉酒的豪言中流露出来,可见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此其二;前句有“久”,后句有“偶”,一长一短,此其三。分析出这三处对比,此题已基本得以解决。,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答案印证】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说明:有些考题并没有明确说出该诗中运用了什么

19、表达技巧,那么就要先指出诗中运用的这种表达技巧。见下面“答题模板2”,举例略。,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也是诗歌鉴赏题的常规题型。应该明确古诗中常见的思想主题,如怀古伤今、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乡念亲、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情别恨、青春易逝等。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例2013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20、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思路导引 范围已被锁定为最后一联。细读此联,一则观察意象:“落日”“寒鸦”,此为忧愁意象;二则观察诗人言行:“沉吟”“独自回”,表现孤独落寞之情。至此,尾联所表达的感情大致可见。此外,应适当结合前文分析,根据答题模板组织语言即可。,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答案印证】妙在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于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

21、暮才独自离开。从“沉吟”“日落”“寒鸦”“独自”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这种落寞惆怅的忧伤之情。,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五、比较鉴赏类 比较鉴赏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命题,而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两个方面的比较最为常见。解答此类题,一是要彻底读懂两诗,按题目要求的比较角度深入研究两诗的异同;二是知人论世,要对两诗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思想、流派风格有所了解。答题时一般由同到异,步步推进,有条不紊。,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例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同褒子秋斋独宿唐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 赵秉文 冷晕侵残

22、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答:_ 思路导引做诗歌的比较鉴赏题,注意以下几点:要通读所给的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手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异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就本题而言,先要从“心境”方面把握两诗的共同之处,再同中求异,结合诗的细微之处,分析两诗所反映“心境”的差别。,专题六古代诗词鉴

23、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答案呈现】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指津,返回目录,【阅卷现场】 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阅卷警示,返回目录,(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4、)答:_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答:_,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阅卷警示,返回目录,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阅卷警示,返回目录,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阅卷警示,返回目录,【失分警示】 1常识少。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薄弱和教师强调不够,以致其未能掌握诗词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律诗与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所指诗句;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律诗的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诗词的描写手法与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阅卷警示,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2读不懂。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的薄弱、文化背景的缺失以及解读方法的欠缺,以致面对一首古代诗

25、歌,有的欲理解而茫然无措;有的以今解古,理解偏差;有的想当然,理解错误。不少考生不懂得在诗词鉴赏时必须抓住诗词的具体内容去分析,没有意识到诗词考查的本质是正确理解诗意词意,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词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阅卷警示,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3审不清。部分考生对于某些易混淆的题目没有审清,以致答题思路错误。如“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与“怎样描写的景象”, 前一问是“形象类试题”,后一问是“技巧类试题”,思考的方向、答题的内容自然也就不一样。 4答不全。有的考生思路不清晰,考虑不全面。答题一定要按照本类题型的题干要求和本类题型的解答思路去答,要考虑分几层回答,答出几个要点才完整,然后有

26、条理地表述出来。,阅卷警示,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5表达差。卷面涂改随意;不会分解问题,答案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不注意规范,表达方式错误,句子不通;说空话,贴套话,答案空泛,不会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说;有少数考生就诗论诗等。,阅卷警示,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霜天晓角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 从他:听任他。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 (1)词中的说话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

27、_ (2)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5分)答:_,专题对练,(1)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她性格温和(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具体分析);善良(可结合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 具体分析);“细心”或“细腻”(可结合“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具体分析);“爱美”或“品位高雅”(可结合“须插向、鬓边斜”等句子具体分析)。(答出两点即给满分,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需要先概括出什么形象,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专题对练,(2)答案 朴素自然(或通俗化、口语化)。如“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折时高折

28、些”等语言,都是口语化的语句,明白晓畅,一看就懂。(答出语言特点,2分;能结合诗句分析,3分) 解析这首词的用词不精雕细琢,而崇尚自然,通俗易懂,令人耳目一新。答题时需要先指出语言风格,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原味翻译 看到有个人影映在纱窗上,她想:是谁到自家的院子里来折花?如果想折,就要让折花人好好折去。这人是哪家人,要把花折到哪里去?家中的花,檐牙的树干高处的最好,要折就得折这上边的,索性把情况告诉他:要把好花插在鬓发旁边。,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11分)边愁崔湜 九月蓬根断,三边

29、草叶腓。 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 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注】 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中宗、睿宗时任职。腓(fi):枯萎。,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1)本诗一、二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 (2)最后一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5分)答:_,返回目录,专题对练,(1)答案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2分)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霜雪渐浓,令人生畏,(2分)渲染苦寒的氛围,(1分)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30、能力。首先要概括出景色特征,联系题目可知,边地之秋,然后具体分析;答作用时,要注意结构上的作用。,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专题对练,(2)答案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伫望的形象。(3分)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1分)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联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迎接“我”在来年的春色中归来。(1分)(如果认为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虚写,最后一联实写,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答两点,一是形象,二是具体分析。最后一联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即要说明前三联是什么写法,最后一联是什么写法,还要适当地分析。,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

31、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原味翻译九月时候蓬草的根都枯萎了,边地的草叶都枯黄了。风尘四起,好像让马都感到害怕,霜雪很大,落在剑上,剑好像穿上了衣服。阴冷的晚上,我在他乡,看到驿骑送信回来,满腹愁思。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凤楼上殷切盼望着我,准备在来年的春色中迎接我的归来。,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 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城南长江边

32、上,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这首词记叙了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5分)答:_ (2)简析这首词的两种主要表现手法。(6分)答:_,返回目录,专题对练,(1)答案 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词人形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流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

33、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词句描写上看词人的性格,从词歌的氛围上品读词人的心境和情怀。(答案每点2分,全对给5分),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专题对练,(2)答案 反衬。(1分)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1分)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1分) 直抒胸臆。(1分)“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1分)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1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 “夜阑风静”“小舟”“江海”,良辰美景,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

34、的超越,(1分)象征着词人追求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1分)(每点3分,答案符合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答题时要先指出手法,然后再分析哪里体现了这种手法,以及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原味翻译晚上在东坡雪堂喝得微醉,酒醒后又接着喝,直到大醉,醉后归来恍惚已将近三更。家童酣睡鼾声如雷鸣,任你敲门总也叫不应,我倚着竹杖倾听江涛声。我时常为身不由己而深深遗憾,何时能忘却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夜将尽,风静水波平。我要乘一叶扁舟,随波流逝,把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江海之中。,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4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35、)点绛唇县斋愁坐作注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公元1108年,葛胜仲由礼部员外郎被贬歙州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1)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绪?(5分)答:_ (2)“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返回目录,专题对练,(1)答案羁臣远谪的忧愁;(2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3 分) 解析本题的题干只有“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绪?”说明词人的情感不是一种,另外注释给了写作背景,说明注释定会对答案有影响,所以词人的愁可能是离家背井的乡愁,可能是

36、久别妻室的相思,也可能是羁臣远谪的忧虑。,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原味翻译寒秋季节,傍晚时分,坐在简陋的藜木床上愁思闷想,看如篆字的熏香袅袅,似轻雾横飘。有几许闲愁?在梦幻之中好像听到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仰望室外,只见天高云淡,孤鸿远去,听见那雁声凄厉,如泣如诉,好像替幽人低语,倾诉衷肠。在深秋的斜晖中,自己身处一片荒城之中,听暮鼓声声,自己却是羁臣远谪,难以返乡。,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5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

37、,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 雄州:今河北雄县。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为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5分)答:_ (2)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无昼夜”为例进行简要分析。(6分)答:_,返回目录,专题对练,(1)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之愁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进行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

38、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3分)(比喻2分,分析3分。手法如果答“以实写虚”可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抓住表情词语“愁肠”“乡关归路难”和结合注释的内容。“怎样表达感情”考的是手法,“辘辘车声如水去”很明显是比喻的手法,还要答出其表达效果。,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专题对练,(2)答案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1分)“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的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2分)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1分)“万结愁肠无昼夜”直接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

39、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再判断这两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再进行比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原味翻译长空中,寒风翻卷朝云滚滚而去。朝行暮宿,千里途程,大地上,金兵驱载妇女迢迢而去。莽莽黄沙,一片白草,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大雁南飞,却不能为词人寄书信。这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 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却比登天还难。,

40、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11分) 墨梅朱熹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墨梅 张嵲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注】 朱熹的墨梅是朱熹观看梅花画作时有感于世人颠倒黑白所写。,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两首诗中的“凛”“恨”。(5分)答:_ (2)两首诗中梅花的形象有什么不同?(6分)答:_,返回目录,专题对练,(1)答案 凛,本意是严肃而可敬畏,这里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描绘了梅花虽然蕊寒枝瘦,却不惧严寒,傲然挺立的姿态。(1分)

41、恨,怨恨,本已伤心断肠的诗人,此时更加憎恨东风的不解风情,烟雨吹拂,使黄昏更暗淡。(1分)“恨”字,既写出梅花在东风吹拂之下的疏落、孤独,(1分)又写出诗人的羁旅愁思。(1分) 解析解答炼字题应按照答题模式去答,但还应注意一点,如果这个字是全诗的表达感情的词语,应该既答出字面意思,也答出深层次含意。,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专题对练,(2)答案 朱诗中的梅花:高洁傲岸,不随波逐流,孤芳自赏。(3分,意思对即可)张诗中的梅花:旷野疏花,孤独开放,寂寞萧条。(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一首诗中的梅花代表的是节操、风骨,所以性格特点是高洁、不随波逐流。第二首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

42、远,但梅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这枝墨梅更是孑孑独立,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鸣。,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原味翻译朱熹墨梅:睡梦中清江江畔的梅花正在散发着浓浓的香味,让人陶醉不已,可是寒冷的花蕊和瘦削的枝干却在经受着刺骨的冰霜。现在白霜墨梅,难以分清,都不要去追问了,暂且把这个看作是世间最美的装扮吧。 张嵲墨梅: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吹拂在地上使黄昏更暗淡。,返回目录,专题对练,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7阅读

43、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5分)答:_ (2)对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返回目录,专题对练,(1)答案生”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2分)“满”即充满,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2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注意先要理解这联诗句的正确意思,然后按炼字题的答题步骤去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