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蒋家骏第一势 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 4 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第一势共 7 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
2、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第二势 揽擦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陈氏原名揽擦衣.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2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陈氏太极拳一路共 4 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 1 个.要领:此势共 5 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
3、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第三势 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在陈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陈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 势太3极长拳中也有
4、此名.陈鑫先生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当今陈氏一路有 6 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 1 个.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要领:此势共 5 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右扑步.成左后虚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
5、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歌诀: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第四势单鞭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一条鞭似4的.陈氏一路有 7 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 1 个.陈鑫先生在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今已无人知晓.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要领:此势共有 5 个动作.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从第二动作
6、完成,便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陈鑫先生讲解此势作用,右臂含有臂折靠法.歌诀: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互西东.右挤左化左步靠,肘打按挤法更巧.第五势 左转身金刚捣碓势名考释:与第一势金刚捣碓同.但洪师加“左转身“三字,以别方向,使学者更为明确此势练法不同处.要领:此势共 6 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转身后方向不变,即为正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左凡六转.步法从单鞭末动作的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左扑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左前
7、掤,右收掤左转身掤,抱缠,膝打,震脚等法.此势与第一金刚捣碓不同之处,从势的结构观察,便可看:前者5是从两手下垂,两足并立的合势变开势,又变为合势的.此势则是从手足同开的单鞭变为合势的.前势是正面接手,对方的手,步均在我手,步里侧;此势则是对方从我左手外侧进攻,手足始终在我左外方的.歌诀:左转捣碓先引掤,转身化拿兼膝攻.妙在有形似无形,抱捶震脚势沉雄.第六势 白鹅亮翅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取名重在“亮翅“ 二字,使人一见此名,便可领悟它是讲手部的开,而不是合,与腿无关.陈氏老谱所载命名为“白鹅亮翅“.白鹅亮翅一名,老谱释为“ 鹅“ 性凶狠,又有温善之态,故名.各式太极拳均为白鹤亮翅,我依老谱
8、所载.要领:此势在陈氏太极拳一路中共有 3 个.势名虽同,而练法,作用不同.此势共 3 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从金刚捣碓末动作的小正马步变左侧马步,经外八字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包括左转掤拿,右采左按等法.歌诀:鹅性凶狠面文静,左手下按步含攻.退步右采拴身靠,眼光四射顾盼定.6第七势 搂膝拗步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重在“拗步“ 二字.因我们日常行走时,迈右步则左手向前摆动,迈左步则右手向前摆动.拳势的动作却与人的生活习惯相反,是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为:“拗步“.各式太极拳均有此名,而练法不同.要领:此势共 5 个动作.眼法不变向正前方(西南),身法左,右,左,右
9、,左凡五转.手法包括右手引掤法,进左步捋法,左手肘,挤法,松合全身之劲,贯于两手指尖法.歌诀:搂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进捋挤成.敞开大门随意使,六封四闭虚要灵.第八势初收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为向内收脚.而且表明从一路金刚捣碓至此,是初次收法.拳论所说“收即是放“, 此势虽步退内收,手亦前放.听洪师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经常发出收回的口令.我估计当年杨露禅学此势时,也可能因听到“收回“二字,而讹为“ 手挥“,于是后来美化其名加“ 琵琶“二字,而名之为 “手挥琵琶“.陈氏太极拳原来初收与再收的练法相同,都是松肩沉肘,手走外下弧线而收的.洪师把再收的练法改为手走里上弧线,因初收练法左手为顺转,再
10、收的左手为倒转,多了一个收法,区别初收,7再收不同的练法,符合陈鑫先生咏再收七言俚语:“初收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要领:初收,再收都是两个动作.眼法都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初收右转,再收则左转变右转;步法初收以左弓蹬步变左侧马步,左小侧马步,再收是从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前者为左掤,收掤,后者为进左步挤,变右转身退步捋.歌诀:初收转圈自然好,退步掤法进为要.收回原为老势名,拳家更名尽玄妙.(注:“收回“势名,载于陈氏拳械谱,是五套捶中的老势名称.)第九势斜行拗步势名
11、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方向的.因一连三步都是斜向左前进行的.斜行拗步系老势名称,在陈氏太极二路(二套)中也有此名.陈鑫先生在七言俚语中介绍此势:“斜腕吊踝真难看,此中自然有高见,妙手空空从何来,太极图中贵善变,善变神机无滞形,功夫归根在百练“要领:此势共 5 个动作.眼法向左前方,虽因身法,步法的变化前进,眼法方向始终不变;身法右,左,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前8势初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右独立步,左小盘步,右侧马步,右大盘步,成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收掤下踹,左转下拿,右进步平挒,右转掤,进左步撩阴靠.歌诀:斜行化拿左脚踹,进步平挒转身采.右转掤法无穷变,三进左肩侧身靠.第十势再收势名考释:此势名称是
12、说明动作的,因第二次收势中,所以名为“再收“.各流派太极拳无此名.要领:此势亦两个动作,眼光向左,随身右转 90仍为左前方,因身,步法变方向,实际眼法未变;身左,右两转;步法从前势斜行拗步末一动作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左小侧马步;手法包括进步左挤,右退步转身捋法等.歌诀:此势转圈皆倒转,太极拳法贵善变.进挤退捋着中法,左脚收回腰下塌.第十一势 前堂拗步势名考释:此势名是说明动作方向的.前堂(亦作蹚)是步子向前进.但一路有两个前堂拗步.第一个根据再收的方向连续向左斜角进两步,第三步的左脚向左前斜角迈进,第二个前堂拗步则向正9前方迈进两步.要领:此势共 4 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右,左,左
13、,右凡四转;步法从再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左前虚步,左半马步,右侧马步,成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收掤,左进步双按,进石步平挒,进左步侧掤等法.歌诀:前堂先引双挤胸,再进平挒三肘封.踏雪无痕前堂进,先左后右步分清.第十二势 演手红捶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 动作的.左掌右拳打出之前,右拳本是合在左拳上方,出拳时忽又以左掌翻到右拳上边;好似掩护右拳而发的.如对手在我身右侧进攻,右肱又起了掤化作用.所以名之为演手肱拳(捶).陈鑫先生据老谱陈氏拳械谱名为“演手红捶“并解释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练习手和捶“,又解“ 红“字为:“ 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和出手见“ 红“之说 ,意义深远,故采用老名.要领
14、:此势系接前堂拗步而成,共 4 个动作.眼向左前斜角;身法右,右,左,左凡四转;步法从左半马步变左侧马步,最后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挤,左引右击等法.歌诀:10演手红拳练手捶,左引右击见红拳.前发后塌劲要松,发劲都在手捶中.第十三势 右转身金刚捣碓势名考释:取义同前.洪师加“右转身“ 三字,以别方向,陈鑫先生名为“ 第三金刚捣碓“以“数“区别.今采用右转身金刚捣碓之名 .要领:此势共 5 个动作.眼法转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上势演手红捶末动作的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内八字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歌诀:右转捣碓右转掤,转身右采小而灵.右手右脚同收转,挒中带扫着法
15、精.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二)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二)蒋家骏 第十四势 庇身捶势名考释:此名是说明动作的.因两手左右上下环绕而动,庇护全身,所以叫做庇身捶.陈鑫先生说,也可名为“披身捶“.因此势前两动作是两手分披下开的.它与护心的取义虽同,但护心拳动作较小,作用也不同;一名庇身,一名护心.其他各式太极拳无此名.“十字手“ 一势原为庇身捶前的开合动作,未有势名.洪师因见11初学者对庇身捶动作都感复杂难记,而取杨,吴势“十字手“之名,分一势为两势,以便初学者理解.因洪师在演练庇身捶一势中,十字手一变而过,故不另立新名.要领:此势共 6 个动作,眼法先右,最后变左;身法右,左,左
16、,右,左,右共 6 转;步法从小正马步变右侧马步,再变左侧马步成左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挤,右进步靠,左转掤,右转靠,肘挤,左上挒,右转挤等法.此势如照陈鑫先生的说法,内中含有七寸靠.这个练法是当两手收合而右足向右迈步时,将右腿贴地前进,顶劲领住,身向左转,腰向右膝内侧弯下去,以右肩距地七寸为度,所以叫做“七寸靠“.陈鑫先生解为: 遇到身高力大的人,突然用力猛向下按我顶部,我躲闪不及,便随之进右步插到他的裆内,腰弯到紧贴腿部而肩离地只有七寸时,对方下按之势已不能再低,这时我身变右转,用肩头旋转攻其小腹,可能打出丈余,但陈氏久已无人练这样功夫,有待培养后辈.此势与伏虎,护心拳是同一类型的势子,但因双
17、方站立的位置不同.因而进攻的入手不同,则应敌的方法也各异.庇身捶我是正面(假设向北) 站立的,对手是从我的右前方,左步在前用双手进按的,所以我先向右转以右手掤化(来劲偏下,我右手顺缠下转,如来劲偏左上方,则我以右肘下沉,而手向左上转掤化),然后每一动作都因对方的动向而随之;护心拳是从二起脚后接手的,双方都是右足在前,对面而立,所以对方进攻的劲偏我12左方,我应向左转化;伏虎则是演手红拳,我以右拳向右前发劲时,对方从我右背后按我右臂,并且因为他的左足踏在我右足外侧,所以我必须身法加大左转,右臂向前方松开,并以右足后蹬,上下相随的掤化,这和二起脚第一个动作的滑跌法相似,但二起脚的右足不动,只以膝部
18、松垂配合右拳化劲.总的说来,都不外于“因敌变化“的原则.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科学态度.兵法要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太极拳论也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所向无敌“的先决条件.知人的方法 ,首先是从对方与我站的位置上看;再看他的步法是什么形式,何足在前,就可以揣测出他是从哪个方向,用什么手法进攻;也可以估计到来的劲力偏向何方.至于接触之后,要凭我身体各部分松圆的敏感,来感知他的动向变化.我方随时按照缠法的基本规律而适当加减其角度.所以拳论有“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之语.陈鑫先生也说:“守规矩 ,而不泥于规矩.“功用歌诀:庇身捶势右下挤,手合步开右靠成.因敌变化连环肘,左引右拨腰裆
19、功.第十五势 背折靠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用法是从背部右侧转折而发靠的.背折靠一势在老谱中为庇身捶右转之变化发靠,下演手捶为13庇身捶左转向下发捶之势,今习者不知何时一势分三势,学者不可不知,陈鑫先生七言俚语介绍其老练法如下:庇身捶势最难传,两足分开三尺宽,两手舒开皆倒转,两腿合精尽斜缠,右拳落在神庭上,左拳岔住左腰间,身似侧卧微嫌扭,眼神戏定左脚尖,顶精领起斜寓正,裆间撑合半月圆,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折一靠更无偏,右手撤回又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要领:此势共 3 个动作.眼向右前方,身法左,右,左共 3 转;步法从右侧马步,变为八字马步,右半盘步,成右侧马步.手法包括左转掤,右转掤,左转
20、身背靠等法.功用歌诀:左转掤法松要圆,右转变法腰中缠.左引松沉发背靠,惊抖一拳丧敌胆.第十六势 下演手红拳势名考释:老谱原名“青龙出水“. 陈鑫先生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此势名“下演手捶“,可以说明动作的方向.而且后面猿猴献果一势,陈鑫先生名之为“青龙出水“ 并加解释说: 右手如鞭穗旋转着,配合右足蹬力,跃向右前方,如同鱼友出水之势.言之有理,因改名“下演手红捶“.要领:此势共 3 个动作.眼以右前方为主;身右,右,左共 3 转; 步法从右侧马步变右半盘步;手法包括右下掤,蓄劲,左引右下击等法.14功用歌诀:演练手捶方向变,手转互变有高见.右转肘挤铁门拴,突转一捶裆中现.第十七势 双推手势名考释:
21、这个势名是说明动作的.因最后的动作是双手接法.老谱无此名.据洪师讲,此势又名“大六封四闭“, 系陈发科师爷根据六封四闭的练法发展变化而增加的,命名“双推手“.此势动作与六封四闭的眼,身,手法完全相同,只是步子因身法在了一倍,所以也变为左转身右步前进,而左步跟随,学者试作比较便可知手的按法也略有变化,即前者劲发得近,此势则劲发得远.要领:此势共 5 个动作.眼法以右前为主,身法左,右,左,左,右共5 转.步法从上势下演手红捶的右侧马步变来,向左转膝,左膝弓住为右侧马步,右半盘步,左侧马步,右前虚步,成左后虚步.手法为右收掤,右小采,左捋,右上掤,变进右步双按.功用歌诀:转身左捋上步掤,以身双推步
22、要轻.掤采捋按双推手,松圆旋转如蛟龙.第十八势 三换掌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为三次换转掌的方向而名.陈氏老谱及各流15派太极拳皆无此名,这个势子是陈氏太极拳练基本功的活桩法.原来套路中本无势.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在北京教拳数年后,方将这种练法增入陈氏太极拳一路中,令学生练习.肘底看捶也是练活桩的势子,但它是大开大合的方法.此势则是两手只在胸前交替换转,圈子缩小,显得更加灵活多变,是实用交手中的快速换着方法,学者应当注意多练.要领:此势共 3 个动作.眼向右前方; 身法右,左,右共 3 转; 步法为左后虚步;手法双顺左开右合,变右逆开左顺合,再变双顺合.双顺合掤练习法,虽眼法不变,身法只有
23、左右旋转,看似简单,而手法有顺,有逆,有开有合.开合的方法,或双顺,或一逆一顺,第三动作又变为双顺缠的合中之开.由于手法的多变,下盘的裆膝配合角度也不一样.必须细心练习体会,莫以其简单而忽视之.功用歌诀:掌法三换活桩功,拴手擒拿变换中.静如秋月三味掌,动若蛟龙似旋风.第十九势 肘底看捶势名考释:势名也是说明动作的,并且也是太极拳法中练基本功的一个主要势子.各式太极拳同名.要领:眼向正前方;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为左前虚步 ;手法逆缠双开,顺缠双合法.16我们可以借以练三种身法.步法做成高,中,低三种资势.一个开合,走高架;次走中架; 最后走低架.3 周已过再由低而中,而高.这样反复多练,腿部虽然
24、初觉酸疼,10 天后便无感觉.练过两月,腿力必可大增,而且是螺旋式的上升和下降,对拳法是极有益的.功用歌诀:肘底看捶守门户,承上启下似流水.屈身自处静待来,有真无假形象古.第二十势 倒卷红势名考释:此势也是说明动作的.因步向后退,两手旋转,往后倒而转之,红者不顾情面而尽力击之,故名倒卷红.老势练法,陈鑫先生介绍,胸离地二尺,今人皆不能,故拳家稍变拳势,避难就易,然其活动处,较胜老势.杨式太极拳则名为倒撵猴,陈氏拳械谱名为珍珠倒卷帘,倒有象形意义.要领:此势为陈氏太极拳一路第一个倒卷红,共 6 个动作.眼向正前方,最后向右前斜角;身法左,左,右,右,左,左共 6 转;步法为左前虚步,右侧马步,右
25、前虚步,左侧马步,左前虚步,左后扑步,右前扑步;手法为右转掤,退左步挒,开掤退右步挒,收掤,右转退左步掤,左双捋等法.功用歌诀:17退中有进着法精,采挒肘靠退行中.击前顾后皆倒使,两手更迭转无声.第二十一势 白鹅亮翅势名考释:取义同前.要领:此势共 2 个动作.眼先向右,变为正前方.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从前势倒卷红最后动作的右扑步变右前虚步,左前虚步.手法包括收掤,右退步右采,左按等法.功用歌诀:倒卷红下接白鹅,捋变右采变化多.敞开门户伏左脚,左手按下碧清波.第二十二势 搂膝拗步同第七势搂膝拗步.第二十三势 闪通背势名考释:势名是说明练法作用的.动作中有闪跌法,中气由任脉通督脉.督脉在背,所以
26、名为“通背“. 其他流派太极拳则名“ 闪通臂“或“三通臂“,乃音讹.要领:此势共 8 个动作.眼法向左前方,随身步的转换最后仍向左前方;身法右,右,左,右,左,右,右,右共 8 转;步法从左弓蹬步变左侧马步,左前虚步,右前虚步,右小盘步,左半马步,内八字步,右后虚步成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转掤,左退步捋,左转身18捋,右转身掤,左进步挤,右转身右采左按,右转身背靠,退右步平挒等法.我初学时,左转之前,两手向右转得多些,然后向左捋回.不如这样:左手在心口前转小圈,右手从手上走立圈,更为简捷.功用歌诀:内通背先左退捋,转身左捋因敌用.右转拗步进左脚,右挤再转采靠成.第二十四势 演手红捶势名考释同前.
27、洪师结合练法势名加“第一进步“,其他各式无此名.要领:此势系接第一个闪通背而成的.共 2 个动作,眼法以右前为主,身法只左转一次;步法从前势左小侧马步变右小盘步,右小侧马步;手法包括左引掤,右撩阴顺步击法等.功用歌诀:举足进步撩阴捶,拳力如风又如雷.问意缘何进一步,为因上势伏下捶.第二十五势 揽擦衣势名考释同前第二势揽擦衣,洪师于 1956 年按古老练法名为“进退步揽擦衣“.陈鑫先生诗曰:“东方甲乙木,右肱伸莫曲.似直似不直,敌来不敢入.右手展向东,左手防西触.中气运于心,一发莫比毒.何况进如风,疾迅谁能敌.形骸与人同,用法只我独.不是别有法,只为中气足.灵明在一心,巧处亦不一.只要能19中形
28、,鸡群见鹤立.我为初学者,窍道皆指出.“要领:此势共 3 个动作.眼法仍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共3 转,步法从前势进步演手红拳的右侧马步,变退步右小侧马步,右扑步,成右弓步.手法包括退步掤,进步按,变挤等法.功用歌诀:演手捶下揽擦衣,退进步法手转奇.空松圆活只一转,挨着何处何处击.第二十六势 单鞭势名考释同前.此系洪师跟陈师爷初学此势所讲解,试验的单鞭前两动作手法,因而记录于套路中.要领:此势亦是 5 个动作.眼亦先右后左.身法右,左,右,左,右共5 转.步法从进退步揽擦衣一动作的右侧马步变右盘步,右侧马步,左弓步.同时为右下挤,右肘打,左转靠,采,按等法.功用歌诀:第二单鞭莫等闲,势虽
29、重复接手变.锁拿刁扣背折靠,左转着法立势高.第二十七势 上云手势名考释:势名也是象形的.中国画画云习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因此势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的笔法,故取以为名.各式太极拳均同名,唯陈氏有“运手“ 之别名,似以此势是手的互用为主.实则太极拳任何势子都是整体运动,眼,身,步,手都是一动20无有不动的,所以我认为应以“云手“ 为名.陈鑫先生曾说:太极拳中攻防手法以左右两方用的较多.因为对方其攻多以侧面而入,因之云手一势在整个套路中,不但第势反复三五次,而且一路里就有三个云手.这个看法是合乎实际的.我根据这个道理,认为洪师讲一路除三个云手之外,前招后招是云手的活步而缩小的架子;野马分鬃则
30、是云手放大的架子;二路中的大小红拳也是活步左右的云手;左,右黄龙三揽水,更明显地表达云手虽单手应敌,也是有用的.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将云手分上,中,下,以分次序,故采用.其他各势太极无有上,中,下之说.要领:此势共 8 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共 8 转;步法从上势单鞭的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左侧马步,右后虚步,左半扑步,左小侧马步,左半扑步,左小侧马步,左前虚步;手法包括左侧掤,右收掤,右采,左前步靠,左肘,挤,采,左进步靠等法.陈鑫先生曾说:云手的步法本是以左横行为主,但也可左,右互移,以练应付对方之用.不过左移的步大,右移的步小,最后还是逐渐左行
31、.这样练的眼法,便不应专注左方了,研究者不可不知.功用歌诀:云手左进靠肘采,奇步横行往复来.左步移大右步小,双手旋转形古雅. 21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三)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三)蒋家骏 第二十八势 高探马势名考释:高探马的势名是象形的.它的动作,好似探抚马背,一手引缰,一手抚缰之状,一路太极拳套路中有两个高探马,二路也有两个.其中有一个是完全重复的.因此只分别介绍三个.其他太极拳名同.要领:此势共 4 个动作.眼法以左前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5 转;步法以云手末一动作的左前步变左侧马步,虽然随着身体的左右旋转而腿部的缠法顺逆互变,只是暗换裆劲,步形不变;手法包括左转
32、,左右双掤,右采左按,左引右蓄劲,左引右肘打等法.歌诀:高探马先左转掤,左右开合练裆功.右发劲如拗拦肘,左肘背折引化精.第二十九势 右插脚势名考释:此势也有人名为“擦脚“, 我因“擦“ 字在此讲不通,故采用老名.这个势子的动作以踢法为主,踢时必须利用对方的空隙,所以原名“插脚“,并加“ 左“,“右“字样以区别方向.杨,吴等势则名之22为“左右分脚“.要领:此势共 3 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左,右凡 3转.步法从前势高探马的左侧马步,变左半盘步,左小盘步,成左独立步;手法包括左,左封,左引右打兼右脚踢等法.陈氏太极拳着法,凡以手进攻,必先以步法创造条件.所以陈鑫先生说:“手到步不到,
33、发人不巧妙.“ 但用足着法攻人,又必须先用手创造条件,然后根据对方形势,而发踢,蹬法.这符合“先保全自己,然后打击敌人“的科学方法之妙用.至于用什么手法,则又因敌而变,不应拘泥.歌诀:左捋引化右脚踢,不在颌下即裆中.一粘即踢神速妙,踢者须知随中找.第三十势 左插脚势名考释:取义同前,加“左“字以别方向.要领:此势共 3 个动作.眼法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右,右 3 转; 步法从上势的左独立步,右足随身之右转走外右下弧线,落在左足尺许,足尖外摆,成右半盘步;同时,右手加大顺缠,沉肘下塌外碾,走外右下弧线向胸前转落;掌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左手也顺缠走外右下下弧线,从左后方向右
34、转落在右腕上侧,掌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23双手掤法.当上势我以右足上踢时,有人在我右方左步在前,双手按我腰部,意欲为被踢之人解危,我随即塌裆劲右转,右脚落在他的左足侧,以双手顺缠,从他的两手里侧向个掤之,再顺势踢左脚.歌诀:右脚踢罢势不停,上步抄手似旋风.指上打下拳中诀,插进裆中方有用.第三十一势 蹬一根(又名中单鞭)势名考释:各式太极拳名“左转身蹬脚“, 洪师也采用“ 左转身蹬脚“之名.陈氏老架原名为“蹬一根“ 或“蹬一根子 “.听洪师讲:当初陈家练拳从实战出发,在地下埋一些木桩子,一根一根地蹬,蹬到有功夫时,不但蹬倒它,还可蹬倒它,还可能蹬断它,所以叫做“蹬一根“.此势因
35、包含练功方法在内,故采用老名.要领:此势共 3 个动作.眼先转左后方,成为向左前方;身法左,右,左凡 3 转:步法从右独立步变左小侧马步,右独立步;手法包括左转身肘,提,左打右蹬等法.注意:凡足向前蹬,左蹬则左拳发在左膝外旁,右蹬则右拳发在右膝外旁.因为手法是开法,如不将拳走到此处,则被拿的手解不开,便会被对方松肩沉肘随化,而不能抬腿更无法蹬出.现在练这个势子的都是拳只发到膝部内侧,腿却抬得较高,因为是练空架子,所以用错的配合方法仍能错着去练.如经过实践,便24会认识到“过犹不及“ 的要求是多么重要.歌诀:身法松圆正无偏,双拳翻转左脚悬.提膝蹬足随敌使,手足齐放中单鞭.第三十二势 击地捶势名考
36、释:“击地“ 字样表示拳打得极低,并非真打地面.其他各式太极拳名为“进步栽捶“.要领:此势共有 2 个动作.眼向右前方; 身法右,左两转; 步法从左侧马步变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转蓄劲,左上引,右下击法.我初学此势时,陈照丕先生名之为“神仙一把抓“,在实践中又一用法,其实是击地捶后一动作.其练法击地捶下打之后,顺缠一抓松沉其势,有抓裆之法;也可抓土撒向敌面部之用.歌诀:击地捶势奔前堂,连三赶步不容让.斗打捶击手抓裆,静听耳后应八方.第三十三势 二起脚(一名踢二起)势名考释:前两势是单踢法,这一势为连环双踢法,也就是先左踢,后右踢的连环右踢的方法.各式太极拳均同名,陈氏老架也称为“踢二起“.要领:
37、此势共 7 个动作.眼法先右前,后右后,最后向正前方;身25法左,右,右,右,左,左,左凡 7 转;步法从前势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内八字马步,手法包括右侧,右转肘靠,右转左兼右扫带,左引右踢,左侧等法.歌诀:左引右击踢二起,虚虚实实随敌使.不是平日空中跃,何来左右连环踢.第三十四势 护心拳此势考释:此势手法都是围绕胸部反复运动的.主要保护胸肋,名为护,十分恰当.陈氏太极拳在此处也名“兽头势“.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将此势叫做“兽头势“,但在七言俚语又名“ 护心拳“,一势两名,练法不一.今录出陈鑫先生七言俚语以供研究:“ 两拳上下似兽头,左足西往又东收.护心拳里无限意,欲用刚强先示柔.“陈鑫
38、先生解释“兽头势“ 一名极为详尽,但练法与现在不同.他说:“ 兽头势右拳在右额,左拳在左膝上中间,瞪住眼而视之,其形凶恶如房上兽头,故名.“杨,吴各式太极拳则将此势动作分开,名为左,右打虎势,取象形之义,也有道理.要领:此势共 7 个动作.眼向右前方; 身法左,右,左,左,右,右,左凡 7 转;步法从右小侧马步,变右弓步,右前虚步,右扑步,右半盘步,右侧马步;手法包括: 左收,右前,右进步靠,肘,挤,等法.26歌诀:护心拳先斜退掤,右进靠肘平挒成.两手护心无限意,双目如电似兽头.第三十五势旋风脚(一名踢一脚)势名考释:此势前三动作手,足均由右向左旋转,如旋风之状,最后方以双手横开,左足向左横开
39、,如同旋风越刮越猛,故名“旋风脚“.老谱名“踢一脚“.其他各式太极拳无此名.要领:此势共 4 个动作.眼法先向正前,后转向左前;身法右,左,右,右凡 4 转;步法从上势护心拳的右侧马步变右半盘步,右小盘步,右独立步;手法包括右转掤,左转捋,右转封掤,右转左手掤打,左膝平攻等法.此势虽用腿法,却非蹬,踢.因蹬踹都是对方在我前方,捭法系对方在我右侧;此则我从原来斜对面向左后发劲,又以左膝从他的右侧.所以左手从他的前面向左后发劲,又以左膝从他的后面向左前发劲.手足前后夹击,使之成为背势.歌诀:双手拧转右脚扫,十字手法护腿进.踢一脚下旋风腿,旋转变化右转身.第三十六势 蹬一根势名考释:取义同前.洪师改
40、名为“右转身蹬脚“.27要领:此势共 5 个动作.眼法从前势旋风脚由左方转为右后方,但因身步向右转过 180,所以它第二动作为眼法向左前方,从第三至第五动作又转而向右;身法右,右,左,左,左凡 5 转;步法由右独立步变左侧马步,右小侧马步,成左独立步;手法包括右转身右截掤,左进步挤,右转身收掤,下掤变拿,右打右下击蹬法等.此势是应付两方对手的着法,一,二两动作应付右后方,当身步已向右转进,便以左前方为主,接着又有人从我右后方来攻,我急转身迎之.但两上右转发央的上下手足配合得不同,而且由于前一势的来脉不同,所以手足必须因敌而变.第一个动作的前一动作是我以左足横攻左方之敌.有人为了援救他,利用我右
41、足独立,左足向左发劲,向右后方拧我右手,本来可以使我向右仰跌,但我先塌好裆劲,继续右转,却将右手向左拧转过来,以致反背为顺,赢了对方.但又有人从我右手方进攻,不敢向右后再拧我的右手,却进步向左按我右手,我立即变为收掤,下掤,拿他右腕,而以右足蹬之.陈鑫先生说:足的踢蹬,较手法更重要,不遇真正死敌,不可轻用.而且用足法必然一足独立,万一发出之足被人接住,最易仰跌.歌诀:旋风脚下蹬一根,四面八方任人侵.随身依人蹬足使,就是神仙也断魂.28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四)蒋家骏 第三十七势 演手红拳势名考释:取义同前.这个势子是蹬一根势的下一个势子.要领:此势与前
42、势练法不同.共有 6 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右,右,郁郁葱葱,左凡 6 转.步法左独立,右转震脚左侧马步,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左收掤,右转开掤,双拿,左挤右引,左引右打等法.据洪均生先生说,陈发科师爷讲到陈氏太极拳发劲的方法有4 种.一为轮子边上的劲,只能打起对方,而无损伤.二为轮子内则的劲,即是挒法,能折断骨节,不可轻试.三为钻头劲,演手红捶就是这种劲,非遇真正敌人,更不可轻使.武术界常有“拳打寸劲“之语,一般解为: 拳到离对方一寸才发劲.陈氏太极拳则贴住对方皮肉后方发劲,在意念上能打进一寸去,所以易受内伤.四为崩炸劲,当对方紧搂我腰或擒拴我身任何一部位,方用此劲,然非功力深者
43、发不出这种劲.此劲也名“惊弹劲“.歌诀:蹬一根下演手捶,来脉转关膝上回.引手擒拴震右足,火焰钻心追人魂.第三十八势 小擒打(一名小擒拿)29势名考释:此势是接演手红捶而变的.对方接我右拳,欲向右退步,引我右臂使我成背势,我随势进步前掤,再因敌变化的着法.要领:此势共 4 个动作,眼看右前方.身先右后变右,左,左凡 4转.步法从前势末动的左弓蹬步变右前虚步,左扑步,左侧马步.手法包括进右步掤,右采左按,左转身掤,左上挤右下按等法.据洪师讲,当年陈发科师爷讲解此势时说:这个势子的最后一着虽然同是一挤一按,但上挤下按的劲分两截,较为厉害.因为对方只顾注意我的左手.而用右手向上掤挤,我以左手贴胸部也向
44、上掤挤,对方的气都集中在上盘,对方的右腿在我左腿里侧,他的劲难以下塌,因而不免下盘空虚.而且未防我同时以在后方的右手攻到小腹报海,我虽用暗劲发出,但劲向下按,可使对方的气突然成为上下两截断开,而致气脱休克,在互相试验时,必须注意右手按劲,不可真的按在对方气海穴.所以陈发科师爷常常教导:对抗不可能常胜,而应常保不败.输要输得有理,赢得须有分寸.这就是“既有拿手( 不败),还有招手(不伤人)“.歌诀:小擒打先沉右肘,右脚转进上步掤.右手采拿左手按,左脚再进挤按成.第三十九势 抱头推山势名考释:此势陈鑫先生解为:“有人从我背后袭来(此势是从小擒打末30一动作变的),来势既猛,用意不善,我必须转身应敌
45、.转身时为防击面部,故须抱头.转身后对强敌不应软弱,纵使他是座山,也应以全力将他推倒.陈鑫先生有七言俚语赞比势:“推山何必上抱头,唯有劈顶据上游.转身抱首往前进,推倒蓬瀛盖九州.“要领:此势共 6 个动作,眼法在第一个动作转向右后,以下系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凡 6 转.步法从小擒打末一动作的左侧马步变左半马步,内八字马步,右前虚步,右扑成右侧马步.手法包括左倒掤,右转靠,右转退步,右挒兼右足转带,左引右下挤,右双按等法.歌诀:抱头推山右倒掤,右转靠肘变化中.左手掩面柔无骨,锁扣双推山欲崩.第四十势 三换掌势名考释:取义同前.要领:如前势,不同之处是步法上的区别,此势主要练习左步松沉配合手法的变化,达到上下相随.第四十一势 单鞭势名考释:取义同前.要领:此势共 4 个动作.眼法第一动作向右,后均向左,身法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