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中考语文(福建)练习题:考点跟踪突破7 议论文阅读.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36085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中考语文(福建)练习题:考点跟踪突破7 议论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届中考语文(福建)练习题:考点跟踪突破7 议论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届中考语文(福建)练习题:考点跟踪突破7 议论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届中考语文(福建)练习题:考点跟踪突破7 议论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届中考语文(福建)练习题:考点跟踪突破7 议论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跟踪突破 7 议论文阅读一、(2017 莆田质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2 分)讲真话需要勇气吗?张 勇从心理学看,人们喜欢悦耳的话 ,闻之愉悦,反之烦躁。季羡林先生曾说:“我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他光明磊落 ,不讲半句假话。但说“真话”也要看对象、环境与时机 因为真话难听, 很多人不愿听 、不想听、听不进去。 【A】清朝有本南吴旧话录,说明代隆庆年间进士冯时可娶了小妾, 养着只鹦鹉,丫环们拍马屁, 教鹦鹉喊小妾“夫人” ,小妾心花怒放,吩咐下人精心喂养。冯时可却颇为不安,按当时的法规, 妻妾错位要判刑坐牢。冯随之训练鹦鹉改口,改称“姨娘”一类。小妾耿耿于怀,在一个落雪的寒冬

2、之日,把鹦鹉挂在庭院里 ,看着它活活冻死,方解心头之恨。 “夫人”本是不实之言, “姨娘”才是如实反映。可是小妾听假话时芳心大悦 ,听了真话怒不可遏。冯时可感慨道:“真如弦,死道边 ,人固如是,鸟也难幸免。 ”有人只听假话,也有人要听真话 。【B】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认为 :“夫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但要听真话的,未必就能如愿 。【C】据冯友兰晚年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西南联大 ,每年总要去重庆一两次 ,每次都会接到蒋介石的家宴请帖。宴会大约 20 余人, 座中客都有名头,来自各个城市。蒋介石会问:“你们那里现在怎么样?”如果回答说很好,他就不

3、再问了。 如果回答说有些问题 ,他就会继续追问。冯友兰说:“经过几次这样的场面,我发现一条规律:善于做官的人 ,如果蒋介石问他所管辖的那个地方的情况,总是说很好 。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容易、最保险的回答。说一个好字就过去了。假使回答说有问题 ,甚至还要说有什么问题 ,要对那些问题作一种分析或请示, 那就麻烦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可能还要受到斥责大小官员都不得不用官僚主义的一个妙诀,就是前面说过的 瞒上不瞒下 。瞒来瞒去,就只瞒着掌握最高权力的那一个人。等到那一个人也觉得他是被瞒了的时候,事情已经糟到极点 ,无可挽回了。 ”李克强总理在云南鲁甸县震中龙头山镇考察灾情时,遇见了在受灾现场奔波 20

4、个小时没睡过觉的县长张雁。总理问她 :“救灾有什么困难?”张雁据实汇报 :“现在物资缺乏, 缺水短粮,食品和饮用水不够发放 。因道路受阻,帐篷运不进来,还有很多受灾群众住不上帐篷。”在随后召开的救灾现场协调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三次表扬张雁 ,鼓励她这种敢讲真话的精神。 为什么三次表扬张雁?我想他或许还听到过不实的汇报。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巧言令色 ,鲜矣仁!”一个假话连篇的人,谈何仁义道德。某些靠说假话攫取权利的人,尝到了 “甜头” ,以后的假话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 。他人对说真话、办实事的人,也会实施“劣币驱逐良币 ”,让更多人陷入不敢说真话的困境 。如何让讲真话者“免于恐惧”?是知无不言、言

5、无不尽、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吗?“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在一个进步的社会里 ,讲真话应该不需要勇气,而只是为人基本的道德底线。 但, 真正做到这一点, 又何其困难?这太值得深思了。(摘自 2017 年 1 月中国青年 ,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 分)从心理学看,人们喜欢悦耳的话 ,闻之愉悦,反之烦躁。 有的人喜欢听假话,但也有的人_。可是生活中,有的人要听真话,却_, 因为讲真话的人越来越少。_, 这才是一个进步社会里为人基本的道德底线。要听真话 未必就能如愿讲真话应该不需要勇气2下面这则材料适合放在文中【A 】 【B】 【C】哪一处?请简述理由。(3 分)战

6、国初期,齐威王为听真话,曾颁布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结果齐国大治。【B】处。因为齐威王要听真话,不愿受蒙蔽,很好地证明了上文的观点“有人只听假话,也有人要听真话”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A真话不好讲,因为要看对象、环境与时机。B讲真话很麻烦,假话是一个最简单、最容易、最保险的回答。C如何让讲真话者“免于恐惧 ”?这还是一个难解之题。D张雁据实汇报,敢讲真话 ,但更多的人陷入不敢讲真话的困境。二、(2017 泉州质检)议论性文章阅读。(12 分)中西方孝文化的文化差异众所周

7、知,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长时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 ,享受天伦之乐 。而西方现代经济的发达水平使得它有能力建设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比较齐全的养老院体系,尽管许多老年人会比较孤独,晚景凄凉,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习俗等束缚 ,他们更不愿麻烦子女,无怪乎有人说西方社会是“孩子的天堂、 老人的坟墓”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是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所致 。陈独秀曾说 ,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 只有齐

8、家才能治天下。而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 ,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 ,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也不例外 。其次,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 。在代际价值观上 ,中国是老年至上,西方则是少年至上。相对来说,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孝文化的熏陶下树立了应对父母尽孝的观念,这是社会化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孝道是社会化的产物 ,而不是个性化的产物。在传扬个性化的西方现代文明中, 年轻人对传统观念批判比接受多 ,对父辈一味的遵从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老年文化 ,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重视未来与青年创造性的青年文化。在

9、代际关系上,中国孝道要维护家族的延续 、发展与团结稳定 ,必然强调代际整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相互负责的,以孝道为基本精神 ;而西方文化以人的自由平等为最高价值,必然强调代际断裂 ,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和个人隐私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是培养独立性格的基础。所以 ,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也是导致中西孝文化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总之,中西方孝文化截然不同而又各有所长 ,这些不同源于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的孝文化正在彼此影响 、互相吸收,取长补短。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 这种相互影响的趋势还将继续 ,因此对中西方孝文化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删改。)1下

10、列对上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BA文章开头指出中西孝文化存在差异这一现象 ,然后逐层阐释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B西方的老年人受文化传统习俗等束缚,不愿麻烦子女,所以比较孤独,晚景凄凉。C第四段引用陈独秀的话,目的是使论证更有力,增强文章说服力,语言也更具文采。D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 ,研究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2导致中西方孝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 分)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 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 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中西方孝文化“各有所长” ,请概括中国孝文化“长”的具体体现。(6 分)子孙满堂,老有所养,能享受天伦之乐;家

11、国同构,便于统治者通过家庭治理国家;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密联系且相互负责,便于维护家族的延续、发展与团结稳定。三、(2017 漳州质检)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10 分)择高处立,向宽处行宋朝时 ,蔡州有一道人善棋。 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方先走一步。即便如此,他也从没输过。 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 ,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饶人 ”即 “让人一步棋” ,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忍让”之意。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 丰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以积极的姿态去进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 一味向前、 向前、向前, 马不停蹄,无休无止, 定有山穷水尽时。略停

12、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 让思想回旋一下, 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惊喜。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 。饶人 ,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情怀 ,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游刃有余的大智。就像那位宋朝道人 ,身有绝技,可骄矜, 可放旷, 可目中无人、 藐视四野,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心,宽阔在哪?必有一个饶人处。饶人, 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饶人者 ,目光高远,思绪恒定 ,心无杂念, 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 可容得人性万千。心宽了,就厚了,就暖

13、了,自个儿暖和, 拢一块儿暖和, 抱在一起更暖和。 饶人,是一种人性之暖。饶人 ,还是一种智慧。按说 ,得理不饶人, 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 得理且饶人呢,境界更超拔。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 人一得理,往往会理直气壮, 有声势,要讨个说法,喧嚷、焦躁、振振有词;但是, 任何事,过犹不及 。不讲理,是缺点; 硬讲理,是盲点。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 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 。这饶人之处,像那雨过天晴, 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人这一生 ,走万里路,修百年身 ,难得的是一帆风顺。 饶人,便是一叶扁舟, 乘风破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柳暗花明 ,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

14、那半个联儿: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择高处立,向宽处行。2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DA选文第段中“这饶人处 ”指宋朝道人身有绝技,不骄矜,宽容让人一步棋。B饶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宏的内在 ,展现人格之美、人性之暖、人生大智慧。C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丰足, 需以积极的态势努力获取,适当时候需“退一步”来反思。D清代儒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意为做学问要高屋建瓴、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3下面事例,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请简要阐述理由。(4 分)唐朝时,狄仁杰千方百计排挤娄师德 。可娄师德心胸宽宏,以德报怨,上表“十许通”

15、,竭力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赞赏他的治国才能 。狄仁杰看了荐表后羞愧难当 ,折服于娄师德的包容之心。这个事例最适合放在第段,因为事例中娄师德面对狄仁杰的排挤,却宽宏大量,以德报怨,多次向武则天举荐他。与第段论述的观点一致。四、(2017 北京)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完成 1 3 题。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石可破也 ,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 而不可夺赤” ,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 ;丹砂可以被磨细 ,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 ,理想志向不可动摇 ,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

16、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 ”。大雪压枝, 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 ,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 率军抗敌,兵败被俘, 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更是他大义凛然、 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

17、,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 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 ,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 ,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 “石可破也, 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 ”而努力奋斗。(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注:正性 最根本的品性。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

18、个词语是人间正气和不可改变。(2 分)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不可改变人间正气 大义凛然 出生入死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丙【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 ,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4 分)小说红岩中的江姐,为实现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理想,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这正是“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具体表现。五、(2017 南充)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8 分)“知入”与

19、“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 “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 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 ,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 ,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 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 入书” ,方可“见得亲切” ,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

20、、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 “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 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 “望”与“见”虽一字之差 ,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 ,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 ,离开反复思索, 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 ,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 ,对

21、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 ,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 ,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 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 ,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 、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 :“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 ,“目睹了同是青年, 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 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 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

22、误 。于是 ,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 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 怎样“用得透脱” ,很有启示意义 。阅读 ,要“入” ,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 不“入”则无所谓“出” ;“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 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 “入”又能“出” ,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 ) 作用:用苏轼读陶渊明 饮酒诗时区分“见”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 ,确为入书之妙诀”

23、。2下面这句话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 分)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放在第段,孟子的这句话指出了读书要善于分析 、大胆质疑 ,与第段“阅读中的出 ,是指读者能站在最高层次 ,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 ,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观点一致。3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的过程 ,对于阅读时 “出于书” “用得脱透”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2 分)不能完全相信从书中得来的理论,要用客观事实加以检验。一旦发现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不符,要大胆摒弃。要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正确理论。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 分)读书重在选择潘裕民英国作家阿瑟 柯南道

24、尔曾说过:“漫无目标, 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 ”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 ,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 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 ,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 ,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 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 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 ,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 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

25、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 :“我也充满了惊奇 ,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听起来风趣,却是事实 ,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 。19 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 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 他早年常说 :“读书要为天下奇。 ”他所说的“奇书” ,不在择读之量 ,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 。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 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 20 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

26、。当然, 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 ,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人们常说 :“开卷有益。 ”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 ,一章无补。 ”他所著的论衡一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 。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 ,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如此说来 ,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 ,都要有所推敲。 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发达,出的

27、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 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 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 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尽信书不如无书。 ”现在的一些图书, 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 ,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 ,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 ,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 年 3 月 14 日,有改动)1. 作者认为“读书重在选择” ,对于如何选择,作者提出了哪些意见?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3 分)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

28、读。选择“为世用者” 、适合自己的好书来读。选择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选择内容新颖、有真知灼见,文字好的书来读。2. 文章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列举钱钟书读书的事例,引用罗斯金的话,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 下列表述与原文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 分) BA古时书少,古人博览群书比较容易 ,而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图书种类繁多,长篇巨制铺天盖地,博览群书是无法做到的。B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 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 ”他所说的“奇书” ,不仅在择读之量,而且在择之

29、内容与效果。C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读不适合自己的书不但“开卷无益” ,反而比不阅读的坏处还大。D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 ,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捧着这样的书籍从头读到尾,就是在浪费时间。七、(2016 雅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8 分)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 , 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 。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 尤其高扬民族气节。 古往今来, 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 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 社会的治理与发展 , 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 ,

30、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智者歌其思” 寓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运用“比德” 方式, 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 30 余首, 以玉之高洁, 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 与赞美有关的汉字, 无论指涉人还是事, 许多带有玉字偏旁, 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 , 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与此相应 , 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 , “诗言志” 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 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 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 , 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 文学对人品的建构, 首先体现

31、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 。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 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 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历史上, 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 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 决不屈服, 奋起反抗, 保家卫国。值此期间, 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 相伴而生的诗篇 , 惊天地, 泣鬼神。当代作品中, 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 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 、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 倡导亮剑精神: 面对强敌, 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 、决战, 哪怕倒在对手剑下, 虽败犹荣。 正是凭借这种精神, 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

32、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习近平同志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 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 , 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 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 因此,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 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 , 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文学大展身手, 正当其时。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

33、分)中国文学要建构民族精神( 中国文学要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使命) 。2段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 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 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简答。( 3 分)段主要论证了中国文学对个人品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段主要论证了中国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有重要作用。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先从个人品格的建构入手(个人品格的建构是民族精神的建构渠道、基础) (原文: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 也正由此入手) 3. 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CA.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 因为, 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品行的修养与国家社会有重要关联, 正如古语所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34、下。B. 段说“诗经涉及玉的篇目比附人品之典范” , 这部分在论证上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证明了诗经有些诗篇的写作运用了“比德”方式。C. 选文段号召我们每个人, 要肩负起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D. 本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 本论结论” ;本文的语言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八、(2017 随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9 分)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江德斌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 之后, 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 读散文和家书, 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

35、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 、世界小姐张梓琳、96 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一段文 ,一首诗歌,一封信 ,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 ,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 ,并当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 ,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 ,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 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 ,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 ,搭建一

36、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 ,有些人会忘却 ,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 ,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 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 ,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 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 ,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 ,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 ,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 已经越来越充裕 ,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

37、低俗化 、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 ,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 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 朗读者的意义所在。事实上 ,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 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 、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 ,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 ,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 ,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 ,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的深处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

38、节目轰炸后 ,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 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 、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选自 2017 年 2 月 21 日中国青年网 ,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朗读者 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2 分)2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 ,“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意近即可)3第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2 分)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

39、文精神。(意近即可)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CA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B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 ,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九、(2017 娄底)阅读。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白 龙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 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阅读经典

40、,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 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 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 ,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 。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 、情之激越,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然而 ,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 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 ,也是奢侈的。 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厕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 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 。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 对于奔波忙碌

41、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 ,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 ,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 ,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 。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 ,自然会感受宗庙之美 、百官之富,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 。有时,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 。理解经典作品中的主题 ,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重如千钧 、庄严肃穆。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有时, 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 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 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

42、意象 ,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 有时, 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 。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 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惟其如此, 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 ,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经典只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 ,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 ,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 ,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2017 年 04 月 25 日人民网 ,有改动)1选文第

43、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对比论证。将古人与现代人的阅读环境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 ,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2在选文第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理解经典?(3 分)阅读经典,理解经典,关键要读懂经典中暗含的精神,表现出的思想内涵。3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同学热衷于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觉得这些比经典作品要通俗、有趣、刺激。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3 分)我认为这些同学的观点是不对的,经典是思想丰富的作品,它重如千钧、庄严肃穆,阅读之后会使人思想厚重,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虽然通俗、有趣、刺激,但思想肤浅,没有教育意义,甚至还会讲读者引入歧途,作为一时的娱乐可以,长期阅读还是经典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与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