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护理临床护理抢救预案 -子痫护理抢救预案 产一科 杨萍,主要内容,1,2,3,子痫的定义及临床表现,子痫的急救处理,子痫的护理,前言,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严重的阶段,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母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应积极处理。,一、子痫的定义,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子痫发生前可有不断加重的重度子痫前期,但也可发生于血压升高不显著、无蛋白尿病例。通常产前子痫较多,发生于产后48小时者约25%。,二、子痫的临床表现,子痫抽搐进展迅速,前驱症状短暂。表现为: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头扭向一侧,牙关紧闭,继而口角及面部肌肉颤动,数秒后全身及四肢肌肉强直(背侧强于腹侧),双手紧握,双
2、臂伸直,发生强烈的抽动。,二、子痫的临床表现,抽搐进行时:神志丧失,呼吸暂停,面色青紫。持续时间:1-1.5分钟。抽搐停止:呼吸恢复,意识恢复,易激惹、烦躁。病人预后:病情较轻时,抽搐后苏醒快,抽搐频繁持续时间较长者,可陷入深昏迷状态,可能出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子痫的急救处理,处理原则: 控制抽搐 纠正缺氧和酸中毒 在控制血压、抽搐的基础上终止妊娠,子痫的急救流程,患者发生子痫抽搐,通知医生,同时病人取头低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压舌板或开口器置于上、下磨牙间,舌钳固定舌防止舌咬伤舌后坠,加床档防坠床,必要时吸引器吸出黏液。,持续心电监护,做好术前准备(留置尿管,记24小时出入量),完善护理
3、记录,备抢救用物于床旁,及时送检相关检验标本。,建立有效静脉通道2条,遵医嘱用药控制抽搐:镇静(安定)、解痉:硫酸镁,降压:硝酸甘油、硝普钠,扩容(白蛋白)、利尿(呋塞米)、降低颅内压甘露醇、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持续心电监护,面罩给氧,做好抢救及术前准备(置保留尿管,记24小时出入量),备抢救用物于床旁,1、严密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早发现脑出血、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监测胎心胎动变化。 2、减少刺激,以免诱发抽搐,患者安置于单人暗室,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声光刺激,使用床档,避免坠床,一切治疗活动和护理操作轻柔且相对集中。 3、抽搐控制后2小时考虑终止妊娠。,子痫的护理,护理评估
4、 健康史:询问病人孕前及妊娠20周前有无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及抽搐等症状;既往有无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及糖尿病等,有无家族史。 身心状况: 重点评估病人的血压、尿蛋白、水肿、自觉症状以及抽搐、昏迷等情况。 抽搐应注意发作状态、频率,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神志情况以及有无唇舌咬伤、摔伤、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等。,子痫的护理,护理评估 相关检查: 尿常规、尿蛋白:尿蛋白0.3g/24h或尿蛋白定性(+)定义为蛋白尿。 肝肾功能测定:肝酶升高。 眼底检查:眼底视网膜小动脉变化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动静脉管径正常比例2:3,变为1:2甚至1:4,或出现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甚至剥离,
5、造成一时失明。 其他检查:如B超、超声心动图、胎心监护等。,子痫的护理,护理诊断/问题 体液过多: 与下腔静脉受增大子宫压迫使血液回流受阻或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 与发生抽搐有关。 潜在并发症: 胎盘早剥、脑出血、肺水肿等。,子痫的护理,预期目标 患者积极配合产前检查及治疗,预防子痫发生。 抽搐控制,未发生胎盘早剥、窒息、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及时终止妊娠,母婴健康。,子痫的护理,护理措施1、协助医生控制抽搐。2、专人护理、防止受伤。3、减少刺激,以免诱发抽搐。4、严密监护。5、为终止妊娠做好准备。,子痫的护理,护理措施 产后护理1、产褥期仍需继续监测血压,产后48小时内4
6、小时测量1次。2、继续硫酸镁治疗1-2天(根据病情)。3、严密观察子宫复旧情况,防止产后出血。,子痫的护理,用药护理 硫酸镁:首选解痉药。 用量及滴速:24小时总量25-30g,滴速根据病情为1-2g/小时,控制抽搐时在负荷量之后以2-3g/h静脉滴注。 用药时应检测以下指标 1、膝反射必须存在,每2小时检查一次,最先出现的中毒症状就是膝反射消失。2、记录尿量,每小时25ml,24小时600ml。 3、注意呼吸次数:16次/min。,子痫的护理,用药护理 降压药:拉贝洛尔、硝酸甘油、硝普钠。 拉贝洛尔: 优点:降低血压但不影响肾及胎盘血流量,可对抗血小板凝集,促进胎肺成熟。 注意事项:与利尿剂合用时应减量,避免与其他降压药同时使用。 硝酸甘油: 优点:同时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用于合并心力衰竭的孕妇降压治疗。 注意事项:输注时应避光,出现剧烈搏动性头痛时应停药。 硝普钠: 强效血管扩张剂。 注意事项代谢产物为氰化物,能迅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不宜在妊娠期使用。 输注时应避光,严密监测血压及心率。,子痫的护理,健康指导 注意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孕妇得到心理和生理的支持。 让产妇掌握产后的自我护理方法,加强母乳喂养指导。 对重度子痫前期病人,应使其掌握识别不适症状及用药后的不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