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赏析三种形象,掌握意象“三考”,专题三考点突破,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掌握鉴赏物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内容索引,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适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出塞应
2、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注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鉴赏本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到前景,感到无可奈何。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十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动的故事。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承此而总结
3、此次出使的收获,但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行动。,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答案,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2.(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鉴赏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
4、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承载着诗人的所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
5、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诗人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答案,解析,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
6、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诗人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答案,解析,“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1)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
7、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精要点拨,(2)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
8、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2.审题答题规范:细辨析、巧回答“细辨析”指在审题时要仔细辨析意象类试题与意境类试题。意象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请找出(意象)。(意象)蕴含什么样的情感?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巧回答”指针对这两类题巧妙地回答。意象类题应是怎么问怎么答。(详见后面的“题点突破”)意境类题回答则要注意:画面描述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画面。(还可接着
9、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意境营造题,要注意其两种方式:触景生情和融情于景。答意境(画面)特点,要注意参照以下专业术语: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边练边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岑参槐叶苍苍柳叶黄,秋高八月天欲霜。青门百壶送韩侯,白云千里连嵩丘。北堂
10、倚门望君忆,东归扇枕后秋色。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注青门:泛指京城东门。北堂:母亲的居室,这里代指母亲。扇枕:子女孝亲。,首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首联写槐叶深青,柳叶变黄;秋高气爽,天气变凉,描绘了一幅色彩丰富的深秋图景。点明了时间,渲染了苍凉清冷、高远辽阔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抒发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做了铺垫。,答案, 掌握鉴赏物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然后回答问题。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
11、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鉴赏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其诗相近。这首诗首联说野菊花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欣赏而减掉自己的幽香?颔联描绘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的高洁。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颈联
12、从色彩方面进一步描绘,意思是说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其中的“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尾联化用了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由此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答案,解析,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
13、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1.鉴赏方法:因物寻志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2.审题、答题规范:关注提问方式,答题紧扣“物”“志”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精要点拨,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为: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
14、分析,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边练边悟(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了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却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
15、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答案,解析,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
16、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越女词(其三)李白 耶溪注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注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鉴赏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入”二字为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的,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
17、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此诗对采莲女的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勤劳。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机灵。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避免尴尬,能感觉到客没走而迟迟不出来。美丽可爱。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有劳动之美、环境衬托下的青春之美。纯朴羞涩。羞涩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见面。,答案,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
18、,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鉴赏上片以“发短”突兀而起,气势逼人,发人深思: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结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1645)的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词作开篇即以“发短”暗对满清的长辫,确是极有胆识的艺术
19、展现。继之以“髯长”一语,既反衬了“发短”的鲜明形象,又以长髯飘胸显示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再配上棱棱眉嵴、炯炯眼神,一下子就使词人的特异容貌灿灿然立于纸面。明朝灭亡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但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故词人着意点示:“我”因忧国之忧和愤世之品则“怪于僧”。一个“怪”字传递了词人多少不需表述却不难意会的衷曲。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霜侵”二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至远,由风貌到气质,从而丝丝入扣地熔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足了上
20、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用“折腰”代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成功的艺术形象正是诗词的生命所在。,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答案,解析,词作上片
21、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圆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客观的人物形象。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
22、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精要点拨,2.审答规范:两审两答“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两答”指答题两步骤: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边练边悟(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
23、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鉴赏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诗人本身的志趣。诗人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在诗人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幽雅的。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
24、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诗人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
25、里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上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诗人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诗人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诗人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开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清,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诗人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
26、。诗人尝从杨万里学诗,得其自然清丽。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志趣。,微积累,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正直之士: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爱国之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隐士:寄情山水
27、、归隐田园。失意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之士:矢志报国、慷慨愤世。游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疆场将士:献身边疆、反对征伐。痴情儿女:缠绵悱恻、爱恨情长。,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即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鉴赏古诗形象的要点在于鉴赏意象。高考考查意象,由浅入深地从三个角度入手:找意
28、象,析特点,说作用。,意象“三考”,题点突破,古诗鉴赏1,1.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无意象无以为诗。古诗中使用的意象往往有多个;高考题要求找出意象,都带有一个特定要求;要找准意象,需要吃透题目要求。再者,最重要的是表述,要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金缕曲闻杜鹃刘辰翁 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 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注刘辰翁
29、: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苏季子:即苏秦,曾游说六国抗秦。,鉴赏此词是词人于公元1284年(甲申年)带儿子刘将孙一起到杭州凭吊,以寄托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归途上而作。“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写出自己少年时代上都门游学、求取仕进的心情,长亭薄暮,几声鹃啼,勾起了羁旅之愁,产生了“不如归去”的想法。十八年间,词人来往于“都门路”上,弹指一挥,十六载未临临安,其间沧桑巨变,犹如隔世。词人用“白首人间今古”来概括这种生活体验。“又惊绝、五更一句”,一个“又”字,词意顿深一层。“五更”句,指的是刘将孙摸鱼儿词里的句子。由杜鹃联想到蜀天子杜宇,由杜宇联想到被掳北去的恭帝。恭帝颠沛于北边,
30、类似蜀天子的情形,故曰“道是流离蜀天子”;因为当初他在临安时讲的是吴语,故曰“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以杜鹃来喻指流离北边的恭帝,遥拜之时,泪如雨下。故国之思溢于言表。上片写闻鹃,下片由此宕开,描写临安的衰败和抗元英雄的牺牲。当词人重来临安的时候,虽旧物未改,但哀民遍地,一派“黄竹歌声”。以“记”字衔接上下,“真无数”“画桥”“前度”“黄竹歌声”虚实结合。词人将昔日之繁华和此时之败落相互对照,虚实相映,伤怀倍添,语意极含蓄婉转。“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以“苏季子”喻抗元英雄。苏季子即苏秦,当年游说六国抗秦,意欲封侯万户,后终金尽裘敝,落魄而归。南宋
31、末年的爱国志士们为抗击,元军,恢复失土,英勇献身,不能归乡,只得梦回家山。“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描写临安失陷后,附近人烟稀少。“轮四角”原意是希望车轮生角,不能转动,情人不能外出,此处指道路难行。“长安道”即此词首句的“都门路”,此处借长安代指宋京临安。京都道上,人烟萧瑟,一路寂寥难行,词人触景生情,家国覆亡之痛喷涌而出,结句“啼尽血,向谁诉?”重又回环到“杜鹃”上,用拟人化的语气,说杜鹃终日啼鸣,纵然啼尽鲜血,却不能诉说人间的悲苦,结句含意深邃,品之不尽。,这首词中蕴藉着词人情感,贯穿全词的意象是_。,答案,解析,此词题为“闻杜鹃”,全篇紧紧围绕“闻杜鹃”而发生变换,在羁旅者
32、的耳中,杜鹃声声勾起乡愁无限,而遗民却从杜鹃声声中忆起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杜鹃(子规),2.分析意象的内涵(特点)(1)要揣摩把握诗中意象自身特点。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为此,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其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2)诗中不少意象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如“柳”“月”“红豆”等,分析时可以联系,但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尤其是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边练边悟2.中国古代诗歌
33、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歌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上面5个意象中任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答案,(示例)雁:乡思(信使)柳:别情(送别)菊:淡泊(清高、纯洁等)竹:虚心(高风亮节、正直等)莲:怜爱(洁身自好、清纯、君子等)(任选其三),(2)从上面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古代诗歌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和作用。,答案,(示例)柳。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句。“柳”谐音“留”,因此总以柳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柳的特点是缠绵飘动,它垂下的枝条如离人挥别的手。作用:诗经中,借对昔日别离之时杨柳依依的情景描绘,抒发作者的不舍与依
34、恋;借柳写离情,不仅使表达更为含蓄,而且使离情因景物的衬托更显含蓄,更显哀婉真挚。,3.(2013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鉴赏这首词上片首句即直抒胸臆,对于外族
35、侵略,民不聊生,国将不国,词人极端悲愤却又无力挽救,满腔的恨意只能凝为三言两语作成此词。下句以一“何”字呼出,使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接着用一“狂”字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淡泊名利、摈弃官场的耿介之情。下句引用屈原句,意在以屈原自比,表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与不顾国仇家恨贪图权势富贵的当权者同流合污。下片第一句再掀波澜,情绪复又转入高亢,引张翰句自问又问人:国仇难报,抗敌无门,要这生前身后的虚名有何用?接着给出了答案: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当权者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当权者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乃全词的关键所在。后句情绪渐趋平和,表明了与陈端仁的
36、深厚友谊和惜别之情。最后一句又引两个典故,词人以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自喻,表示自己此行并非是贪图名利,也同时隐隐预见了自己志将不得申,终归退隐的命运。,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微积累,常见意象内涵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
37、移。,3.分析意象的作用分析意象的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边练边悟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
38、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董颖: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摩挲:用手抚摩。鉴赏这首诗既有阔大开朗、令人神往的境界,也有漂流浪荡、奔波不定的忧愁,明丽与哀怨同在,情思与景物相融。,沧江万顷,一碧汪洋,横无际涯;秋高气爽,惠风和畅,天地清朗。诗人荡舟沧江,极目长天,敞开胸怀,放逐心灵,天地为之开阔,世界因之精彩。诗人看到了什么呢?蓝天白云倒映江中,青山绿树撞入眼帘,万顷沧江波光粼粼,轻盈白鸥翩翩飞舞。人在江上游,如在镜中走,浑然一色;山水相连,动静得宜,浓淡相配。雪白的鸥鸟,勾勒出雪白的弧线,是流动的风景;潇洒的诗人,站立出如痴如醉的情态,是凝固的风景;一碧万顷,波
39、光动荡,是浓郁的风景;天地空明,万物萧索,是清淡的风景。诗中藏画,景中含情,读到诗歌开头两句,我们和诗人一样沉醉其中,激动不已。,如果说诗歌一、二两句侧重于描写江上景,抒发愉快心情的话,那么诗歌三、四两句则主要是表达诗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忧虑。诗人怜惜这些清新娇嫩、生机勃勃的小柳树,希望它们快快长大,等到绿柳成阴之后,就可以系住诗人漂荡的小舟了。言外之意显豁,诗人希望停泊,希望结束这种长年累月漂流浪荡的生活;现实境况是,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长年奔走异乡。因此,期望之中流露出哀怨和忧愁,自由之下饱含不安和不愿。诗人希望绿柳成阴系钓舟,流露出结束漂泊、归隐田园的意味。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壮丽的秋景,让我们目随心往,同时暗示人生,让我们若有所思,的确是一首意味隽永的好诗。,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何妙处?,答案,写天空飞翔的鸥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成双的鸥鸟反衬出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