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高投资率问题研究——以城市化投资制度为视角.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14341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PDF 页数:84 大小:3.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高投资率问题研究——以城市化投资制度为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中国高投资率问题研究——以城市化投资制度为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中国高投资率问题研究——以城市化投资制度为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中国高投资率问题研究——以城市化投资制度为视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中国高投资率问题研究——以城市化投资制度为视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Y 770945学控f吗: 10246苷+ :022015084後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高投资率问题研究一一一以城市化投资制度为视角院 系: 经济学院专 业: 世界经济姓 名: 林春山指导教师: 唐朱吕教授完成口期: 2005年4月28日汞镶醵紧萼内容摘要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原动力,对经济运行状况影响巨大。但当前中国的高投资率引起了许多国内学者的担忧:目前投资率是否过高?投资效率如何?这种投资率能维持多久?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何转换经济增长的模式?笔者加入对这一热点的分析。笔者认为研究高投资率问题需要回答如下问题:第一个是中国高投资率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实质是什么?第二个是造成中

2、国高投资率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三个是哪些制度创新可以发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实现经济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增长。本文分析的独特之处在于,选择了城市化作为切入点,通过收集、调查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借鉴国内外公共投资、城市经营、制度创新、金融学、体制改革、消费经济学等领域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来分析上面所提出的三个问题。本文的结构也是据此进行设计的,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的说明、文献的回顾、研究思路的阐释、概念范畴的界定和基本结论的列示;第二部分是研究发端,内容主要是论证中国高投资率之谜的存在性,提出城市化假说,并分析高投资率问题实质;第三部分是原因分析,

3、对当前城市化投资制度的主要特征和作用机理进行详尽阐述,指出非理性的城市化投资制度是造成高投资率问题的根源;第四部分是解决之道,在分析改革难以突围的各种现实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得出了如下一些较重要、有新意的结论:投资率是否过高要结合投资动因来分析,简单的国际比较意义不大;高投资率问题的实质是投资效率低,投资和消费失衡,缺乏可持续性;高投资率问题的原因和城市化密切相关,非理性的城市化投资制度是造成高投资率问题的根源;中国的城市化投资制度是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制度,存在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非理性因素;解决高投资率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当前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投资制度,让市场更大程度、

4、全方位地参与资源配置、收益分配、政策制定和产权界定活动。关键词:高投资率城市化城市化投资制度可持续性分类号:F83248ABSTRACTInvest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accelerating economic developing,and make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tate of economic actingWhen a greatachievement during economic developing is gained,a luster will be attributed toinvest

5、ment,but when an obstruction is coming,investment could not escape fromcriticizingBut presently Chinas high rate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has causedmany worriesIs the rate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too hi吐?How long call thisrate last?How can we transfer our nations development model?Here 1

6、will take partin the discussion on the topicThere are three key problems needed to analyze to be aware of Chinas highrate of investmentThe first is whether the high rate of investment exists?If it doesexist,what is its essence?The second is whats the basic reason causing Chinas hi;hrate?The third is

7、 how to exert all the potential of investmentdriven developmentmodel of economy?In this thesis urballization is chosen as the analytical angelThere are four mainchapters in this thesisIn the first chapter,the concept of investment isdiscussedInvestment in this thesis denotes fixed assets investmentA

8、nd significanceshowing,data summarization,analysis path explanation are also included in thischapterIn the second chapter,the existence of the enigma of Chinas hi曲investmentrate is discussedThe reason refers to urbanization hypothesisAnd the essence ofhigh investment rate is also ineluded in the cha

9、pterIn the third chapter,investment system of urbanization is analyzed thorou曲lyThe characteristic and operation process show us that irrational investment system ofnrban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stone of hilgh investment rateIn the fourth chapter,how to overcome various dif玎culties is discussed in

10、orderto maintain a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ate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five sidesThe conclusions of the tIlesis are as follows:The judgrnent of investment rate should be connected with the cause ofinvestment rate;Chinas urbanization has some problems in model choice whichleaded to the inefficie

11、ncy of investment;In order to get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or Chinas economy,some reforms pertaining to urbanization should be takenKevwords Hi曲rate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Urbanization;Investment system of urbanization;SustainabifityCIassification Code:F832482第一章绪 论第一节选题的意义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原动力,对经

12、济运行状况影响极大。当经济增长取得显著成就时,人们忘不了归功于投资,当经济运行出现重大障碍时,人们也忘不了诿过于投资,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了9左右的高增长率,但支撑这种高增长率主要是靠投资的增加。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3年,投资率从25上升到40以上。2004年GDP约为136万亿元,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万亿元,投资率超过了50。从国际经验来看,要靠这样的高投资率来维持长期的高增长肯定是不可能的。日本在高速增长时期,投资率高达35,但这也种下了

13、上世纪90年代经济长期停滞的祸根。韩国的投资率最高时接近40,但近几年已跌至301。前苏联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靠高投资带来了高增长,但此后的经济持续衰退成为前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中国未来投资率和宏观经济的走势将会如何呢?经济学家有理由表示担忧。依靠高投资率实现高经济增长会引起增长质量的下降。首先是只有产品数量的增加,而没有质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屡屡遭到反倾销,-而国内高端市场被进口商品占有。以钢铁产品为例,长线低品质钢材过剩,而高品质钢材主要依靠进口;其次,技术创新严重不足,许多产品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量已居世界前列的手机、VCD、微波炉等产品均没有核心技术;

14、最后是资源利用率低,2003年我们消耗了世界铁矿的30、铝的23、钢的30、铜的24、锌的22、纸浆的20、水泥的42、煤的30、棉花的34,但只生产了全世界GDP的42。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比世界水平低23倍,一个例子是,我国的发电能力是日本的2倍多,GDP低于日本,但日本不缺电,我们缺电。在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下,粗放型的高增长必然引起煤、电力及各种资源全面紧张。要沿着这条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路子走下去,很难有持续的增长。在投资率居高不下的同时,中国的消费率却持续偏低。但是,消费率的偏低并不必然是由投资率的畸高所引致的,简单降低投资率的方法并无法实现投资率和消费率间的良性互动。我们仍需继续

15、研究投资率和消费率之间的动态作用机制。总之,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目前的高投资率也存在着种种令人担忧之处。所以对高投资率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认清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矛盾,寻找到能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投资作用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方法。第二节文献回顾就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而言,理论界围绕着高投资率的讨论可谓热火朝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场讨论。 内容一:单纯依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有多大潜力?在这方面,黄昌利和于晓玲(2004)认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消费投资增长较弱成为经济运行中矛盾和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许小年(2005)指出,单纯依靠投资率的提高推动经济的增长潜力,

16、如果说没有走到尽头,也基本上发挥的差不多了;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1994)则早就提出,亚洲奇迹是纸老虎,不过是大量投资支撑的高经济增长,亚洲增长模式存在致命伤低下的投资效率。根据经典的增长理论,克鲁格曼同时预言这一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其实,我们反对的只是效率低下的高投资率,我们反对的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希望改变导致投资效率低下的制度缺陷。制约投资效率的模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呢?这个问题的解决程度将决定依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有多大潜办。内容二: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分类有很多,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可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经济增

17、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可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划分为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也可以根据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程度来划分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就业问题突出、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下如何选择经济增长模式呢?许小年(2005)认为,可持续增长不是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实现的,而是靠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实现的;郑新立(2004)则提出,要“警惕粗放型增长模式回头”。吴敬琏与樊纲3围绕“重化工业”展开的对话之内容也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而左小蕾(2005)提出“消费增长模式”,并且认为这是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其实,任何一种经济增长模式都会遇到可持续性的问

18、题,如在美国储贷协会委员罗伯特达格4看来,美国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美国越来越意识到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在布什政府的第二个任期内,美国不再会把政策重点放在刺激消费拉动增长,而会要求削减财政赤字,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国民储蓄。所以在分析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时,我们应该深入分析4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了解投资驱动模式和消费驱动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做出我们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确定的答案。内容三: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紧接着的就是更深入的思考,要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昵?许小年(2005)认为,为了改进效率,就要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19、和制度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惟一出路,而不能单纯靠追加劳动力和追加资本。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在于政府过多参与要素市场的运行,许小年的结论是,只要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某些要素市场要素配置方面甚至扮演主导角色的状况不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能改变。光明日报评论员5提出要通过“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来克服“增长极限”。其实,理论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也有人提出质疑:没有哪一届政府不强调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甚至在计划经济下就有由“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的提法,但是,为什么这种转变直至今日仍没有实现呢?笔者认为,中国

20、多年来形成的投资拉动单轮驱动增长模式有其惯性,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处理好向消费驱动模式转换的问题。并且,消费驱动模式的运作离不开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方面的改革,到底这些艰巨的任务能否得到较好的完成呢?这一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另外,投资和消费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投资率和消费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说,围绕以上三方面的讨论并没有能得出明确结论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或许和现有的研究思路有很大关系。温铁军在研究中国的“三农”问题时提出过三个应该要考虑的关键问题6:第一个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基本国情问题;第二

21、个问题是基本体制矛盾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农村金融问题。类似地,笔者认为研究高投资率问题也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高投资率后面的基本国情是什么;第二个是制约投资效率提高的基本体制矛盾是什么:第三个是哪些制度创新可以发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实现经济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增长。总之,目前的讨论受到视角选择和对国情理解的限制,没有能针对高投资率问题提出明确和可操作的改革方略。所以,选择新的视角,对于分析中国高投资率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能解决问题的制度创新方案,就显得极为必要了。第三节研究设计:思路、框架与方法文章对高投资率的分析,选择的是城市化和城市化投资制度的视角,主要源r如下

22、考虑:f1)过去的分析偏重于投资率的具体数字,不重视分析背后的根本原因如许小年(2005)的分析是,“为维持一个10左右的GDP增长,就必须不断提高投资率。如果中国经济保持10的增长,并且保持20年的话,那我们投资率要超过五成才可能保持这个趋势”。至于是什么造成投资效率的低下,许小年认为是政府过多地参与要素市场的运作。然而,我们知道,正如温铁军(2004)所言,“制度不是因而是果”。当然,哲学上看因果之间是一个互变的关系。但是,从现阶段的制度演变过程来看,制度是一定的资源约束的结果,或者,是资源禀赋之下的要素结构变动的结果。反之亦然,一定的要素结构和它内涵的利益结构所形成的制度,其实和它的资源

23、禀赋存在高度相关。中国政府的制度选择从根本上说是被动的,我们需要寻找和说清决定中国政府当前选择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城市化是可供思考的方向之一。f2)IN内目前对城市化的研究存在不足,未能把握问题的核心城市化也是一个较热的话题,国研网和中宏网上都有城市化的专题讨论。但是学者关注的视角更多的是人口流动、小城镇建设以及城市化道路选择等问题,并没有能把城市化和高投资率问题结合起来研究。这样,就不能真正理解城市化的本质属性。城市化不单纯是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这必将引起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缺乏城市化,中国的工业化难以加快步伐,中国的信息革命也难以深入发展。把高投资率和城市化结

24、合起来研究,既有利于分析高投资率问题的根本原因,讲清楚投资制度存在的种种制度缺陷,也有利于弄清城市化所遭遇的种种难题,如逆城市化、高房价问题等。笔者认为,城市化的核心是城市化模式的选择,但城市化模式内涵丰富,包括市场体制、经济组织制度、人口行政管理制度和文化因素等诸多内容,把其中和高投资率有关的内容抽取出来,将有助于提升研究的针对性。也有学者从城市建设投资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化,但这又显得过于细化,不能把握投资率和消费率等变量间关系,不利于高投资率问题的解决。因此,本文提出了城市化投资制度的概念,力求整合相关研究内容,为高投资率问题提供一个合适的研究视角。本文循着城市化投资制度的分析视角来谋篇布局

25、,全文共可分为四部分:绪论、对高投资率问题原因的初步判断和进一步分析视角的选择、对当前城市化投资制度主要特征和作用机理的探析、改革当前城市化投资制度的现实困难和具体6思路探索。文章的逻辑思路如图高投资率问题界定上已有的分析视角与结论上城市化假说上城市化投资制度视角的提出Tf城市化投资制度改革难以突围的现实原因tI城市化投资制度主要特征和作用机理近年来中国的投资增长率居高不下,其原因何在?对此问题,经济学家首先从预期回报的升高、投资成本的降低、体制变动导致的投资变动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然而经济事实表明,中国的高投资率无法由上述角度得到完美解释。经济学家进而尝试着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预算软约束条件下

26、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角度进行考察,数据处理和逻辑分析依旧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寻找新的视角分析投资高增长率背后所隐藏的因素并总结出中国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特殊规律。文章首先提出了城市化假说来初步解释高投资率问题,随之构造了城市化投资制度的四要素制度模型来深刻分析高投资率问题的产生机理,这部分主要是从产权界定不清与圈地狂潮、政府决策权过大与投资效率低下、投资约束机制缺失与城市化泡沫、收益分享机制缺失与可持续性危机四个角度进行阐述的。最后,文章分析了以往改革城市化投资制度的种种尝试不成功的现实原因,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思路:要解决中国的高投资率问题,就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投资制度

27、的改革,推动其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才有彻底的疗效。文章采用的主要是以下方法:(1)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将现代城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公共物品经济学、建设经济论、系统论、基础产业融资论、制度经济学与城市化投资的特殊性相结合,进行理论分析。到多处实地现场考察我国城市化投资的发展情况,以我国城市建设实践和数据为基础,特别关注在我国当前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城市化投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寻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可行的解决方法。(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了较多的定量分析,采用多种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建立城市化投资的相关模型,并根据中国城市的历史

28、统计资料进行模型的求解,做出定量化分析。(31演绎与归纳相结合。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法,即利用有关投资率的历史资料,从中总结出中国城市化投资的基本规律和面对的难题,同时也通过演绎法,将得出的规律性的结论,以实践检验和理论分析加以验证。(41历史与发展相结合的动态分析。根据城市历史的发展变化规律,结合新时期经济系统和制度环境的变化,对投资问题进行动态的研究,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注重历史,又反映时代特征,体现城市化投资制度发展的动态性。第四节概念范畴界定1投资和投资率11投资也许是由于投资活动司空见惯的缘故,人们在使用投资一词的时候,对其内涵和外延一般不去加以区分和规定。而且,在不同的文献或不

29、同场合,投资本身的含义可能相去甚远。理论界对投资的含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投资定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有关问题时提到“投资,即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也就是说,投资是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形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种经济活动。这可视为对投资的经典定义。马克思所讲的投资是指形成生产资本的经济活动,不包括非生产性的投资。西方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的投资7为:“对于经济学家丽言,投资是指实际资本的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及工具的生产。通常一般人所说的投资,是指用钱购买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购买街角的地皮或开立储蓄存款的户头。这把投资这一词汇的两种用法搞混了。如果

30、我从保险中拿出1000元,把它存入银行或者从经纪人那里买些普通股票,从经济学上看,投资并未发生。只有当时实物资本品的生产通过建造房屋、生产汽车或类似的活动产生时,才有经济学所说的投资。”可以看出萨缪尔森也是把投资与资本联系在一起的。就我国学者而言,主要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投资的涵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投资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8:(1)经济活动论该观点认为投资是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伫)特种资金论这种观点认为,投资是一种特种资金,这种特种资金属8于垫付资金,它需要回流和增殖。(3)经济活动与特种资金两重论这种观点是上述两种观点的混合。(4)证券流通论这种观点认

31、为投资就是证券投资。(5)人力资本论这种观点认为投资就是人力资本增加。非人力投资为人力投资服务。(6)固定资产论这种观点认为投资就是指固定资产的购建。上述几种观点可谓各有所长。在本篇论文中,一方面出于充分利用政府统计资料的目的(我国的政府统计中,一直将投资仅限于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是为了分析的便利,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投资一词仅指固定资产投资(类似于固定资产论)。有三个概念需要分清其相互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公共投资和城市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两个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城乡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其他所有制单位投资和城乡个

32、人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和其他所有制单位投资。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四个部分。公共投资,是指政府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城市建设投资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城市中建筑安装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从建设的内容来看,是指最广义的城市建设,具体包括基础设施、住宅、配套公益性建筑和生产性建筑的投资。从定义的比较可以看出,三者在投资范围和投资类型方面存在差别,但三者在总量等方

33、面有密切联系(如图11所示)。如上面所述,本文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一词仅指固定资产投资。 一图11几种投资的关系图1公共投资2私人投资3固定资产投资4城市建设投资本文独特之处在于,提出了城市化投资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定义为,由城市化运动所引致或与其密切相关的投资。城市化的内容决定着城市化投资的内容。如果把城市化理解为包含乡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两部分内容(在第14页将有专门论述),那么相应地,城市化投资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和城市化有关的基本建设投资,提供城市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2)和城市化有关的工业投资,进行产业升级或工业化加速以支持推进城市化;(3)和城市化有关的房地产投资,包括为满足

34、新迁入城市居住人口住房的需求和原有城市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而进行的房地产投资; (4)和城市化有关的服务产业投资,城市化有利于实现消费层级升级和居民收入升级,从而推动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的背景可以概括如下:城市化运动加速推进背景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三波城市化运动浪潮中,该波城市化运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户籍制度影响,前20年问进展不大,只是冒出了深圳、北海等几个开发区式的新型城市。90年代后期,这一波城市化运动开始加速,估计这波城市化浪潮将持续40年的时间,到2020年结束。届时,我国的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45左右。城市经营理念广为接受背景

35、之二。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级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与发展问题上提出并逐渐形成了“城市经营”、“经营城市”的思想。我们现在强调“城市经营”,主要是区别于长期以来延续的“城市管理”的概念,各地政府普遍认为,要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基础上,把“经营城市”的思想贯穿到城市规划、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问题重重制约城市化进程背景之三。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如城市型房地产泡沫问题、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问题和城市建设道路雷同等问题。孤立和片面地分析这些问题不能得出满意的答案,需要寻找一个统一的分

36、析框架来系统分析这些问题生发的内在逻辑。结合以上背景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化投资概念提出的意义在于:(1)扩大了投资概念的外延。投资是整个经济体系中全部经济活动的起点,在经济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投资概念在投资经济学理论和全部经济学理论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因此,对投资概念的研究不仅对于投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投资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整个经济学理论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投资概念的外延结构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投资所包含的范围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城市化投资概念整合了公共投资、城市建设投资等相关概念,其外延相较10其他投资概念有所扩大。这既是投资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投

37、资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城市化投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进行投资经济学理论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促进经济发展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f2)提供了统一的分析框架。城市型房地产泡沫问题、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问题和城市建设道路雷同等许多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化投资概念有助于整合相关研究内容,帮助理清这些问题产生的逻辑关联,寻找有效的全盘解决问题之道。(3)有助于矫正政府官员的行为。“城市经营”的兴起既有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的一面,也引发出政府行为走入歧途、圈地卖地盛行、损害农民利益引发社会矛盾的一面。这和固定资产投资概念对

38、政府官员的误导有一定关系。城市化投资概念有利于破除城市化就是圈地、修路、盖楼这样的观念,帮助政府官员深刻理解城市化过程是个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化投资应该在投资方向、内在比例等方面转变观念。12投资率投资率是个常用概念,其公式为:投资率。全:塾全旦塞鎏兰篓塑塑当年G D P总额该公式反映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当年GDP中的占比情况。2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关于经济增长内涵的论述,在萨缪尔逊的经济学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9:经济增长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指,一个国家潜在的国民产量,或者,潜在的实际GNP的扩展。更完整的定义是库兹涅茨在1971年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时提到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

39、向它的人民提供品种日益增加的经济商品之能力的长期上升,这个增长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在他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六篇演讲中进一步指出10:“一个厂商,一个产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物品产量的持续增加。这种增加必须持续足够长的时期,而不仅仅反映周期性的扩张、不寻常的大丰收、灾害后的恢复或者其他一些短暂的上升。”因此,经济增长的内涵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经济增长的最明显特征是由产出能力的增长带来的人均产量或产值的增加,并不是单纯总量的增加;(2)经济增长必须是长期的持续增长;(3)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结构的调整;(4)经济能力的增长是以先进技术的应

40、用和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侧重反映社会物质财富在数量上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则侧重研究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根据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探讨,综合起来可得出“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和分配的方式。也就是一国总体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所依靠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经营管理、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增长是依靠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结构类型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所研究的经济增长方式,沿用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要素贡献论来划分其类型。只要是依靠数量增加实现经济增长就是粗放型的经济增

41、长方式;反之,依靠效益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即为集约型增长方式。3城市化(1)城市化定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对于城市化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向来见仁见智,说法不一,直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查阅论述城市化的相关论文和著作,形形色色的城市化定义不下数十种。尽管学者们的说法林林总总,似乎无脉络可寻,但是,在对这些定义进行系统的梳理后,不难发现,学者们界定城市化定义的思路却有着较为清晰的发展历程。如果进行大致归类,城市化的定义呈现出“传统型现代型后现代型”的发展轨迹。当然,这种发展并没有表现为后者取代前者的历程,而是一种推陈出新、论争与反思的结果。传统型的城市化概念认为,城市化是指随着产业经

42、济向城镇的集中而发生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依据这类定义,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是城市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至今国内外也大都用这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现代型的城市化定义在强调人口转移、职业转移和产业集中的同时,突出了生活方式和都市文明的扩散过程。有代表性的定义11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王一鸣等(2000)也认为,“城市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人口和产业向城市12集聚以外,还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的转换”。蔚芳(2001)N样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

43、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并不满足于上述的修正,他们更进一步,对传统型以及现代型的城市化定义进行了反思和质疑,由此产生了笔者所称的后现代型的城市化定义。后现代型的城市化定义特别强调和突出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都市文明的渗透这些深层的内涵,甚至对传统型城市化定义中所强调的人口、地域、生产要素等集中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在当今学术界,持这种类型看法的学者己不在少数。他们不仅仅来自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一些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人口学家也开始认同这种城市化的研究取向,其影响正只益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就近说来,胡必亮(2000)认为,“现代城市化

44、并不一定以集中作为其特征表现出来,文明与现代化也可以随时代发展在空间居落形式上以相对分散的形式体现出来”,现代城市化表现出“相对分散化的特征”应该是大势所趋。李强(2002)的看法是,由于当代社会中传播、通讯、交通的高度发达,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样,“人口和非农产业的聚集可以是跨区域的”。上述看法意昧着对传统型城市化定义强调“集中”的反思。从事社会学研究的王春光、孙晖(1997)此前也提出了类似的批评,认为由于在当今时代,“交通网络建设和交通高速化使区域的空间变小,居住地的选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以后随着“通讯和传媒的高度发达使城乡文明和生活方式日趋融合”,居住地不应再

45、成为城市化的衡量指标,而应“更多地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来看待城市化”。国外方面,孟德拉斯在20世纪60年代考察法国农村时看到”,“在很多地区,工人一农民越来越多。那儿的工厂派客车到方圆50公里开外的地方收集农民,接送他们上下班”。到20世纪80年代,他又对农村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解释。他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通讯和交通的发展改变了乡村社会规模:中等规模的标准从方圆13平方公里过渡到10一30平方公里。与此相随的还有结构的变化:构造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不再是地界和辖区,而是通讯和影响网络,作为这些网络中心的城镇和小都市被并入乡村系统。”他因而认为

46、:“乡下人享有都市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舒适,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市化了”。张鸿雁(2002)认为,孟德拉斯提出,“农民的终结”说明了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城市化必然促使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等所构成的都市生活方式的进化,即都市社会结构的变迁。在这个变迁中,农民必将成为过去。在都市社会结构的扩张中,人类社会地域不再分成两块,一块是农村,一块是城市,而是由13都市型生产与生活方式取代农村型生产与生活方式,以新的交通方式和通讯方式使农村复兴。这种社会结构变迁对某些国家和民族来讲还较为遥远,而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生活居住方式改变了!人们通过现代交通工具与

47、现代通讯工具共享都市生活方式。因此,都市的集聚不以人口的集聚为最终方式,而是以交通方式与联系方式的现代性为第一特征。这种后现代型的城市化定义所体现的全新的思潮令人耳目一新。依据这些学者的说法,传统的城市化定义所着重强调的乡村要素向城市的集中就并非“都市化”的应有之义了。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历史和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思想或许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那么,在研究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时,应该采用哪种城市化的定义呢?笔者倾向于第三种,即后现代的城市化定义。该定义关键之处在于,看到了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的空间形态在变化,但城市的五个基本职能并没有变化,即只要能发挥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

48、、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和信息中心的职能,这样的空间形态就可以称之为城市,其形成过程就可以称之为城市化。在中国,现代交通方式和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性是相当商的,同时,经济全球化和生活方式趋同化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和国外的城市化关系日益密切。在中国的江浙发达地区,也出现了“逆城市化”的倾向。根据这里的后现代的城市化定义,“逆城市化”反映的是新型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变化,其形成也是城市化的体现,而非真的逆城市化。 城市化包含乡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两部分内容前面指出,城市化指的是一个过程,以工人身份谋生、消费现代商品为特征的现代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从数量较少的人群向更大范围的人群扩张的过程就应该被称为城市化。换个角

49、度来看,城市化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这一过程不仅包含乡村城市化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城市现代化的内容。城市现代化是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现代化主要指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包括旧城更新和新城建设两方面。广义的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变过程,它是一个全面和综合发展的概念,具体表现为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工厂、住宅、道路、通讯、生态环境、公共文化设施等各项建设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体现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运行与协调发展。它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最佳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为目的。笔者认为,城市化应包括广义城市现代化的内容,即城市化包括三方面过程的统一:城市性状的改变过程;城市数量的增长和规模扩张过程;城市质量的不断14演迸和提高过程。城市化涉及到城市体制的革新、产业素质的提升、社会结构的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等丰富内容。下文所说的城市化,如无特别说明,均指广义的城市化,即后现代型的城市化定义,包含乡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两部分内容。4城市化投资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