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攻略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题: 抓住重点,整合转换,第五章论述类文本阅读,掌握答分析概括观点态度题抓住重点、整合转换的要领。,复习要点,栏目索引,强化规范 研究真题问答 体悟审答要点,突破题点 找准核心题点 精准细透突破,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三年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强化规范 研究真题问答 体悟审答要点,年份 2014年,篇目 乾坤草亭,试题 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参考答案 “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
2、,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考生现场答案,年份 2015年,篇目 罗丹的雕刻,参考答案 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考生现场答案,试题 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年份 2016年,篇目 成人不自在,参考答案 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考生现场答案,试题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
3、取经”的寓意。,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答案(1)无论是“阐释”“分析”还是“简要概括”,最终都落在了“概括”上,都是对文本观点、态度内容的概括。(2)都有提示语,提示着答题的方向或角度。如2014年题“结合对文末不离离子,不在亭子的理解”,提示“草亭”内涵的两个方面“不离”“不在”。2015年题中的“方面”,暗示了概括程度很高。2016年题“请结合文章内容”,提示分析其寓意,不是在其本义上思考,而是重点思考其语境内涵。(3)虽未明确“概括”的范围,但都是在文本较大范围内展开,有的是要联系全文。,答案,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
4、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都由至少三个要点组成。答案主要是从文中提取关键词句而来。(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遗漏要点。如2014年考生现场答案仅分开答出两点,漏掉了“合在一起看”的要点。2016年考生现场答案漏掉了“人生最大的价值”这一要点。究其原因,还是阅读思考不到位。忽视题干提示或暗示。如2015年题干“体现在哪些方面”,“方面”暗示了不仅要答出“点”(如考生现场答案那样),还要概括成“面”(如参考答案中的“观念”“内容”“形式”),应先“面”后“点”。,答案,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江苏卷分析概括观点态度题的审答规范,力避考
5、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历史是否有逻辑陈乐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现实的历史
6、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
7、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作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更何况,理智会异
8、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选自敬畏思想家),1.阅读
9、第段,简要说说20世纪的史学家为什么要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答案20世纪的史学家认为:(1)不要太相信人类的理智,理想的标准筛除了不理性的历史;(2)理智、理性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但个人并非任何时候、任何事上都理智;(3)理智有时会异化,会转化为不理智。,答案,2.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试结合全文概括其理由。,答案(1)人们经验的历史不是理性的。(2)不同的人看历史有不同的视角。(3)20世纪史学家有相信经验胜过理智的特殊的时代经验。(4)人不免依据今天的利害关系看历史问题。,答案,返回,一、抓住重点抓住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的两个重点:(1)观点态度的非直接、集中、鲜明的表达文
10、字。特别注意几类句子:形象化语句,需要把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换成直接表达。材料分析句子,要把附着其中的观点态度剥离出来。比较性句子,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与其他观点态度放在一起比较,注意区分哪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哪是别人的观点,哪又是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突破题点 找准核心题点 精准细透突破,(2)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与原因。这是常见的对作者观点态度考查的命题角度。解决这个重点需要:一是从思维上讲要树立因果意识,题干关键为果,文中某些分论点或主要论据为因、据,只要能将这两者建立起既合理、又合乎原文意思的因果关系就行;二是从方法上讲更多的是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整合,尤其对信息密集区域(指一些复杂
11、句子或段落)进行合理划分层次,分层提取。,二、整合与转换组织答案要善于整合转换。(1)以摘录词语而非句子为主,抽取主要信息加以整合。(2)有时要会转换。如文本中有“不能怎样”“有怎样的弊端”之类否定性说法,我们可以转换为正确的“需要怎样”“怎样做才好”;文本中有时故意采用假设性语气、疑问性口吻,我们要转换为肯定性说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演戏要带“三分生”刘连群在学生觉得荀慧生的戏总有生疏之处,“没准谱儿”而难学时,荀慧生指出:“这个熟字,摆在哪儿都好,唯独摆在演戏上,要不得。”他说:“熟是应当熟的,但是熟了也容易出许许多多的毛病。”以演武家坡的王宝钏这样的熟戏为例,如果坐下化妆就
12、“没精打彩”,上台只是按熟的路数按部就班地唱,戏唱下来了,但“跟没唱一样”。,即时小练,“怎么说呢?自打你存了那个又是王宝钏的念头开始,这出戏已经注定了就是那么回事。”稀松平常,疲疲沓沓,这就属于“熟能生流,也能生油”。“熟”还会使演员凭借嗓子好,武功、水袖功好,脱离剧情和人物,不管是否合适,可着劲儿地唱,拼着力气地耍,“好”是要下来了,却只能落个卖弄。针对这样的现象,荀慧生提出:“生!不是全生,也不是半生,而是三分生!”所谓“三分生”,其实是在“熟”的前提下的“生”,演熟知熟会的戏要带有一定的陌生感。“哪儿生呢?要看到你和角色就存在着个生字,你是你,角色是角色,相差得很远,这就是生。”,演员
13、和角色天然存在着距离,不可能完全合二为一。因此演戏是这一个体逐步走近、深入另一个体的过程,熟只是渐近的一个阶段。仍以王宝钏“打比”:她是谁呢?相府千金。干吗又挖野菜?跟她爹较劲儿呢这点儿事谁都知道,用得着老去琢磨吗?用得着。荀慧生说:“只要你每次都对角色有陌生的感觉,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许多细小的地方没注意,这些新发现就会引着你往角色深里头去,哪怕是戏演完了,它还会扯着你:某处某处还有点儿事儿没琢磨到家呢,下次再唱时,得把它弄明白了。于是乎无尽无休,越研究越透。所谓千锤百炼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三分生”是要演员不断深入探索角色的性格、感情,配以适宜的动作、唱腔、表情表达出来,使所演角色不断深
14、化、丰满、鲜活。,实践“三分生”的主张,还能让观众看戏时产生持久的兴致。人们通常认为“生书熟戏”,意思是看戏只要故事好,唱、念、做、打精彩,是可以反复欣赏的。其实不然,荀慧生说:“观众眼睛可尖着哪,你挑帘一出来,一看你那份心里满没事儿的神气,观众就明白了:又是她,某某人;又是那么一道汤,对付着听吧。”如此兴味索然,欣赏能持久吗?荀慧生说:“只有你唱戏的对角色有新鲜的感觉,观众才会对你有新鲜的感觉,而且,越新鲜就更新鲜。”“生可以生兴致,你越有兴致,观众也越觉得新鲜,台上就不可能老落死套。”,“由生入熟易,由熟入生难。生到熟是个练的问题,熟到生却是个想的问题,得动脑筋、动心。”这,应是大师留给后
15、学的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请结合全文概括“熟”给演戏带来的弊病。,答案使演员演戏不认真,熟能生流,也能生油;脱离剧情和人物,卖弄功夫;落入死套,无法进行艺术创新;让观众缺少新鲜感,欣赏不能持久。,答案,2.怎样才能真正贯彻“三分生”的艺术主张?请简述。,答案正确认识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对“熟戏”要保持一定的陌生感,避免“流”和“油”;不断研究角色,用适宜的动作、唱腔、表情来表达对角色的理解。,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焚坑之事没商量张鸣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
16、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
17、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个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
18、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坑掉的460个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
19、把它们都背诵记熟。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从此而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前的社会,也是倒退。因为,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此时也不能读了。幸亏秦朝二世而亡,否则,读书人这样过日子,岂不是跟蹲监狱差不多了?当然,在暴政的高压之下,这样的日子也是能过的,因为,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有删改),答案他们把儒家信奉的君臣相对主义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推动了焚书坑儒这一恶政;他们推动的焚书坑儒毁掉了民间讲学的传统,毁掉了春秋以来的文化;他们是文化禁锢政策的始作俑者。,3.作者为什么说“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答案相对于焚书,坑儒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当时被坑杀的主要是方士,不是儒生;焚书的危害要比坑儒大得多。,4.作者说法家是个“恶胚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返回,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