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考纲展示 2016年考试大纲关于本部分的要求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级(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能力层
2、级为F级(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命题规律 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散文和小说两大类,但在命题实践中,全国新课标卷偏爱小说,从2011年到2015年,全部都选用的小说,而全国各自主命题省市高考卷则较多选用散文。高考中出现的散文多为国内外现当代散文名家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考查能力基本覆盖考纲说明的各层级,品味语言、分析内容、鉴赏形象、探究意蕴等均为常见题型。,(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
3、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
4、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
5、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
6、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摘
7、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解析:B“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错,文中第三段说有“一丝不安”“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
8、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E.对首尾呼应的分析错,这里的首尾呼应,是为了文章结构的完整,首句说“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末句说“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从“想”到“行动”,是一个情感发展过程。答案:BE,2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答:_,解析:这是一个统领性的、结论性的句子,所以必然有展开的文字,我们对展开的文字进行分析归纳,分出点来,就是答案。这句话统领了两段,一般来说就可能是两个方面的意思。“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
9、片红色的土地”等总结性语句告诉我们第一方面是“勤劳、不怕苦、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等句子告诉我们第二方面是“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的滋养、对苦难更深的理解”。答案: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含意进行探究的能力。 “纸上故乡”这样的标题很有特点,引人思考:为什么叫“纸上故乡”呢?关键就在这“纸上”二字。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一层一层梳理,从全文去找答案,倒数第二段有总结。答案:
10、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3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答:_,对散文线索的考察,贯串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脉络叫“线索”。散文因为“形散”,所以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以事物的形象(某个物体)为线索;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以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为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11、以事理为线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牛铃叮当 李清明 水乡多水牛。 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
12、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个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
13、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地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
14、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 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甚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里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
15、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
16、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答:_解析:本题表面上好像考察的是引号的作用,但其实考查的是词语的作用和含义。首先,要理解关键词“铁牛”“拖拉”的具体含义。“铁牛”是比喻,指代拖拉机。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拖拉机而说“铁牛”呢?显然是为了跟“水牛”相对比。“拖拉”是动词,根据上下文,是一种幽默的说法,而且和“拖拉机”相互呼应。而引号的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读者的注意。答案: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
17、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答:_解析:题干中只要求“赏析”,而没有指明赏析什么,这就要全面赏析。画线句使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多角度描写(水深水浅不同),写出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与人相同的灵性,同时也写了人的动作,表现了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回答格式应该是:怎么写的,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案: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个不停”)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
18、纠纷称作“黑色幽默”?答:_解析:回到原段,“黑色幽默”表面上是指因“利益的驱动”产生的争夺和最后得不偿失的花费之间的反差造成了幽默的效果。结合全文,“黑色幽默”的深层含义要与主题相联系,也就是现代人注重利益和乡间的传统之间的矛盾,虽是“幽默”,但作者明显表现出了惋惜、无奈、伤感。答案: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戏剧效果。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答:_解析:本题涉及到对作品的线索及思路结构的考查。文中多次写到“牛铃”,很明显有着多重的用意。首先,文章中一旦反复出现某个事物,就应考虑它是否就是行
19、文的线索。而文中的“牛铃”恰好是文章的线索,一线串珠,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同时,叮当的“牛铃”为文章增添了灵动的色彩,让人进入那“牛铃”悠扬的乡村世界,感受那份纯朴与美好,因而文中的“牛铃”承载了深挚的情感与记忆,有着丰富的内涵。最后,联系到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牛铃”还有呼应题目等作用。答案:呼应题目,点明文旨。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答:_解析:本题为主旨题加开放题。从主题的角度看,最后一段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乡村生活的消失的惋惜。对作者的观点可以持肯定
20、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2)(示例1)乡村是我的精神家园,但如今,故乡一点一点被毁容,被篡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渐渐消失,真是令人惆怅、叹惋。(示例2)虽然故乡的富裕、文明、美好的产生基本上是以故乡某些风物的消失为代价,但是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1这一类型题目通常的设题方式为:(1)让考生找出线索并加以分析说明。(2)挑出文章做线索的内容而不说它是线索,让考生分析它在布局谋篇上的作用。2线索在布局谋篇上的作用:组织材料,串联材料,贯穿全文,
21、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结构完整、严谨。3需要注意的是:某一样东西做了线索,但它可能不仅仅是线索,还有其他身份作用。当题干中并没有“线索”二字时,考生要考虑它是否是线索,除了线索还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导学号04320041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
22、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
23、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
24、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
25、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
26、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乡愁绪。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解析:B“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错,与原文不符。C.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作者介绍它是为了突出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答案:BC,2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
27、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答:_,解析:在散文中插入一个故事、传说,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是为散文的主题服务。“姑嫂鸟”的故事丰富了本文的内容,为杜鹃鸟的传说增加了美好的一笔。同时,下文发表了议论,而这议论就是建立在“姑嫂鸟”故事的基础上的,所以,“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答案: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答:_,解析:题干要求是 “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那就要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去考虑。文章
28、从头到尾都在说“杜鹃啼”,因此“杜鹃啼”是文章的线索。答题时需具体答出“杜鹃啼”串联了全文的哪些内容。答案: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文章以“杜鹃啼”统率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4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答:_,解析:本题是探究题,但不是自由、开放式的探究,而是对文本内容本身的探究,还是要扣住文章的内容作答。先看文中有没有关于原因的现成表述,若有,最好就选这个角度。最后一段总结说“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一个原因。进一步思考:文学手段
29、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那中国人为什么要用这个手段来美化它呢?因为它是表达思归之情的一个符号,这与它的叫声有关。这又是一个原因。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上的,中国人强调爱国情怀,强调家乡观念和思乡之情,这也是一个原因。,答案:(示例1)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
30、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示例2)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示例3)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
31、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如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思路结构的分析表述,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结构的考查,即考查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雾 季羡林 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
32、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
33、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
34、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
35、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
36、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1文章的第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1)从本文的主旨来看,细节描写所表现的雾的特点可从段多次出现的“遮蔽”一词和全文多次出现的“模糊”一词中得出。(2)本文要写的是“雾”,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都是为表现“雾”服务的,同时这些细节写得生动有趣,对文章的内容作了补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答案:(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为了突出雾的特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2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答:_解析:概括观点题首先看文段中是否有现成的总结性的句子可用。“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这句话就是总结句,可以稍加压缩,不超过规定字数即可。答案: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