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建设铁路测量规则.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85353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51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设铁路测量规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建设铁路测量规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建设铁路测量规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建设铁路测量规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建设铁路测量规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则 铁道第四勘测设计院 204 年1前 言 本规则(试行)根据院经计处三标及业建项目设计任务通知单 三标 (204)71Y04038 号项目要求,进行研究和编制。 由于现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在 精度要求上有较大差别, 至使我院勘测 160250km/h 速度目标值范围的项目 依据的规范不尽一致。为统一该范围项目的测量方法、精度,需要制订新建 铁路工程测量规则 (试行) 。 规则(试行)共分六章,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和符号、控制测量、航空 摄影测量、初测、定测,和附录。 规则(试行)的基本测量精度和选用的测量方法,充分考虑到设计和施工对 测量精度的

2、需要,并以工程测量规范(GB502693)、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T 18314201)、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 1054 9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 (TB105097) 、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313 号)为依据。 202 年以来经调研提出一次布网、GPS 测中线、航模测纵、横断面等若干 测量新技术,通过检验和试行推广这些新技术是可行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勘测 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规则(试行)中列入这些新技术并附以严格的条件。 采用新技术部分要求整体精度不低于现行测量规范、规定,但对个别具体 项目测量精

3、度适当放宽。待使用一段时间后再行总结更改。测量规范、规定中 施工测量篇幅与勘测设计无直接关系,在本暂行规则中没有转述。但留出了适 当接口保证勘测、设计、施工的一致性和对精度的不同要求。 条文说明部分只对不易直接理解的新增内容条款进行推论和解释。 本规则(试行)仅限院内使用请注意保密。 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部门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交技术中心。 规则(试行)由技术中心负责解释。 规则(试行)编写单位:技术中心、线站处、航测处。 主要起草人:宋建恩、李学文、王海潮、郭志勇、徐立、刘云东、梁 旺、刘锦、冯光东、郭良浩、夏艳萍、周芳洪。

4、 2目 次 1 总则3 2 术语和符号 4 2.1 术语 4 2.2 符号 4 3 控制测量5 3.1 平面控制测量5 3.2 高程控制测量6 3.3 控制测量成果计算及整理 9 4 航空摄影测量 10 4.1 一般规定10 4.2 航空摄影11 4.3 航外控测量 12 4.4 航测内业测图 12 4.5 航测模型测量断面 12 5 初测13 5.1 勘测准备13 5.2 线路测量13 5.3 桥涵测量15 5.4 隧道测量 17 6 定测 18 6.1 勘测准备18 6.2 中线测量18 6.3 高程测量 20 6.4 断面测量21 6.5 桥涵测量21 6.6 隧道测量23 6.7 交桩

5、和施工控制24 附录 控制点埋石图及标志注字方法25 暂行规则用词说明 27 条文说明283 1 总 则 1.0.1 为统一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要求,保证工程测量质量,依据现行部 颁诸测量规范制定本规则(试行) 。 1.0.2 本规则(试行)仅限于我院承担的新建铁道工程测量试用。 1.0.3 铁路测量平面坐标宜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用测区中部子午线作 为中央子午线的 1带高斯直角坐标系;桥梁和隧道控制测量,也可采用 独立直角坐标系。 1.0.4 高程系统宜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当个别地段无 1985 国家高程 基准但有黄海高程的水准点资料时,应在原黄海高程数值上减去 0.028

6、6 米,换算为 1985 国家高程基准。其它高程基准不宜使用。 1.0.5 长大干线接受勘测设计任务后技术主管部门(或授权总体组)应组 织对该项目测绘工作进行策划,确定各阶段测绘方法,协调各阶段测量。 1.0.6 正线 100 公里以上的铁路测量项目应作总量 3%的抽检;100 公里以 下的铁路测量项目应作总量 5%的抽检。 1.0.7 测量精度应以中误差衡量。 极限误差(简称限差)规定为中误差的2倍。 1.0.8 使用满足本规则(试行)精度指标的高新技术作业方法进行勘测。必 须经院技术主管部门批准。 1.0.9 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楚,签署完整,并应复核和 检算,未经复核和检算

7、的资料严禁使用。提供的各种电子文件,必须附有 提供者签名的纸质文件并以纸质文件为依据。 各种测量原始记录(含磁卡等电子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妥善保存。 1.0.10 铁路测量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结合各阶段工作的特 点和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 1.0.11 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应做好保养和维修工作,并定期检校。 1.0.12 铁路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规则(试行)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 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4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一次布网 将各阶段控制点一次布设成同一个等级、统一平差的测量控制 网。 2.1.2 插点 在高等级测量控制网中插入一个或

8、两个待定控制点。 2.1.3 插网 在高等级测量控制网中插入两个以上的点构成加密控制网。 2.1.4 摄影比例尺 摄影机焦距与相对航高之比值或像片上两点长度与实地长度 之比。 2.1.5 中线控制桩 根据纸上定线,把线路主要控制点测设到地面上,这些控制线 路走向的控制点为中线控制桩。 2.2 主要符号 m测角中误差以秒计 w角度闭合差以秒计 f 坐标方位角 D 平距 X纵坐标、纬距 Y横坐标、经距 增量 n连续自然数的一个数值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取 6371km Ym 测边距中央子午线的平均距离,取位至整公里。 Hm 测边到大地水准面平均高程,取位至 0.1 公里。 L测量线路(导线、GPS、

9、水准等)长度 表格中表示中误差、较差、闭合差、限差、精度等量的数值前面都缺省了 号。 表示长度的英文字母以公里为单位时大写,以米、厘米或毫米为单位时小 写。 本规则计算结果凡未特别说明的长度取位至 0.01 米; 角度单位取位至整秒。5 3 控 制 测 量 3.1 平面控制测量 3.1.1 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初测、定测一次布网,在航外控阶段完成。平 面控制相对闭合精度必须高于1/200。平面控制宜在航测阶段采用 GPS、导线等方法完成。 3.1.2 GPS 一次布网测量应采用 E 级网,每 35 公里一对点,点对的两点 距离应在 601500 米并相互通视。桥、隧等重点工程独立控制网按设计 施

10、工对精度的要求选择相应等级的 GPS 控制网。各等级 GPS 控制网布网 技术要求如表 3.1.2。 表 3.1.2 GPS 布网技术要求 级 别 项 目 A B C D E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 5 6 6 8 10 平均距离(km) 300 70 1015 510 0.45 1 GPS 控制测量内、外业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 执行。2 GPS 控制测量除按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提供所 有成果资料外,在基线向量检核符合要求后,应以一个点的 WGS84 系 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 GPS 网的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点的 WGS 84 系三维坐标。 3 GPS 与

11、国家控制点联测,点上有钢标时宜采用偏心法观测,并按全 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附录 K 进行归心改正计算。若是简易 钢质寻常标可以先放倒标架,观测完后再恢复。 3.1.3 一次布网导线测量采用一级导线。10 公里以内联测困难时宜用 GPS 加密四等控制点(D 级 GPS) ;条件不具备时也可以加长平均边长,控制6 边数 n 小于 15 的办法进行 10 公里以上距离的联测。导线操作按照新建铁 路工程测量规范3.1.13.1.5 条执行。各等级导线技术要求如表 3.1.3。 表 3.1.3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测回数 等级 导线 长度 (km) 平均 边长 (km) 测 角 中误 差

12、(” ) 测 距中 误差 (m) 测距相对 中误差 DJ1 DJ2 DJ6 方位角闭 合差 (”) 相 对 闭 合差 三等 30 3 1.8 20 1/15000 6 10 3.6n 1/500 四等 20 1.5 2.5 18 1/8000 4 6 5n 1/3500 一级 10 0.7 4 10 1/7000 2 4 8n 1/200 二级 6 0.3 8 10 1/3000 1 3 16n 1/1000 三级 12 15 1/700 1 2 24n 1/500 3.1.4 一次布网应选择在线路两侧距线路 50 米以上开阔、稳固可靠、相互 通视、易于保存、寻找,能保证后续 GPSRTK 参

13、考站和全站仪设站工作的地 方布点。 3.1.5 一次布网控制点(含插网、插点)应全部按附录规格埋石并作点之记。 3.1.6 大型构造物施工控制网,可以大型构造物两端的控制点连线为基线建 立假定坐标系,其精度可依据构造物本身对设计、施工的要求,选择相应 的控制等级,布设独立控制网。当其等级高于线路控制网时,应保持其自 身的精度。 3.2 高程控制测量 3.2.1 铁路高程控制测量(基平测量)应按国家五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实施, 并与国家四等或四等以上水准点,或者相当于国家四等或四等以上水准点联测。 联测距离不宜超过 30km,形成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困难距离超过 30km 时高程 闭合差不能超过16

14、5m。各等级高程测量技术要求如表 3.2.17 表 3.2.1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 观 测 次 数 往返较差或闭合差 等级 每千米高 差全中误 差(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的 型号 水 准 尺 与已知点 联测 附合或环 线 平地(m) 山地(m) 二等 2 DS1 因瓦 往返 往 返 4L DS1 因瓦 往测 三等 6 50 DS3 双面 往 返 往 返 12L 4n 四等 10 16 DS3 双面 往 返 往测 20L 6n 五等 15 DS3 单面 往 返 往测 30L 注: n 为测站数。 3.2.2 基平测量应在航测阶段结合平面一次布网,对控制点按五等水准进行高程 联测。

15、3.2.3 与既有铁路连接时,宜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 3.2.4 水准基点应沿线路布设,一般地段每隔 2km 距线路中线 10150m 设一 个,重点工程地段应根据需要增设水准点。 1 水准点宜与平面控制点共用,如平面控制点密度不够应另补设水准基点。2 水准基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埋设。 3 水准基点的埋石和式样应符合附录的规定。 3.2.5 大型构造物施工高程控制,应以就近的 12 个水准基点为基准,依据构 造物本身对设计、施工要求的精度,选择相应的高程控制等级,布设独立高程 控制网。当其等级高于五等时应保持其自身的精度。 3.2.6 基平测量根据地形情况

16、,在平原地区宜采用水准测量,在山岳、丘陵地区 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3.2.7 基平测量应符合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2.4 条规定。 3. 2.8 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结合平面控制测量同时进行。闭合限差及检测 限差应符合第 3.2.1 条的规定。8 2 高程转点间的距离和竖直角必须往返观测, 转点间高差采用往返观测平均 值。 1)所用的测距仪标称测距精度不宜低于 5m5pm, 距离测量取位至毫米。 2)竖直角测量应采用中丝法,往返各观测 2 个测回,并应符合表 3.2.8 的规 定。 表 3.2.8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

17、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 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 (”) 垂直角 较差 (”)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 附合或环形 闭合差(m) 四等 DJ2 3 7 7 20D 20L 五等 DJ2 2 10 10 30D 30L 3 前后视的棱镜应安置在支架上。仪器高、棱镜高应在测量前、后分 别量测 1 次,取位至毫米。2 次量测的较差不大于2mm 时,取用第一次 量测值。两次量测值均应记录在册。 4 三角高程测量高差值应进行球差改正,改正值为: =78D 2 (m) 5 球差改正后,当往返测高差较差超过30D 时,应重测。重测仍然 超过30D 但与原测高差较差不足20D 时, 其结果取原测和重测 2 组

18、高差 的平均值。 3.2.9 线路跨越江河、深沟,其视线长度大于 20m 时,应用五等跨河水 准测量方法和精度施测,或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施测。跨河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2.9 的规定。 表 3.2.9 五等跨河水准测量双测回数和组数 跨河视线长度(m) 双 测 回 数 组 数 500 2 2 501100 2 2 1011500 3 2 1051200 3 3 200 4 39 3.3 控制测量成果计算及整理 3.3.1 一次布网采用附合导线时,应对资料完成以下整理计算。 1 应按下列公式逐边将平距改化至大地水准面和高斯平面: d=(1+Ym 2 /2R 2 Hm/R)d

19、0 (3.3.11) 式中 d0 为实测边长;d 为改化后边长 2 控制点坐标应换算到和地形图同一投影带。 3 导线水平角闭合差应按下式计算,并满足表 3.1.3 的要求。 w=0(A180)k (3.3.14) 式中 0导线起始坐标方位角; k 导线闭合坐标方位角; A 右角。 4 导线宜在全线测量贯通后进行整体平差。 3.3.2 GPS 测量的资料整理,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 测量规程的规定。 3.3.3 水准路线或三角高程路线的高程闭合差,在限差以内时应按距离比 例平差。10 4 航空摄影测量 41基本规则 4.1.1 平面坐标计算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以测区中部子午

20、线为中央子午线 的1度带分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 4.1.2 地形等级应按表4.1.2规定划分。 表4.1.2 地形等级 地形等级 I 地面坡度() 6 614 1426 26 地面高差(m) 50 50150 150350 350 4.1.3基本等高距应根据用图需要和地形等级按表4.1.3的规定选用。 表4.1.3 基本等高距 地形图比例尺 基本等高距(m) 1:500 0.5;1 1:100 1;2 1:200 1;2 1:500 2:5 4.1.4 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物点在图上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4.1.41规定 表4.1.41 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 地形图比例尺 点位中误差

21、(m) 1:50、1:100 1.6 、级地形:1.0 1:200 、级地形:1.2 困难时:16 1:500 0.811 2 高程注记点、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4.1.42的规定。 表4.1.42 高程注记点、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 地形等级 I 误差类别 地形 图比例尺 高 程 注记点 (m) 等高线 (m) 高 程 注记点 (m) 等高线 (m) 高 程 注记点 (m) 等高线 (m) 高 程 注记点 (m) 等高线 (m) 1:500 0.20 0.25 0.40 0.50 0.60 0.75 0.80 1.00 l:100 0.40 0.50 0.60 0.75 0.80 1.00

22、 1.20 1.50 1:200 0.60 0.75 0.96 1.20 1.60 2.00 2.00 2.50 1:500 0.90 1.00 1.20 1.50 2.00 2.50 3.00 3.50 4.2 航空摄影 4.2.1 航摄仪应用23cmX23cm像幅,焦距宜采用150m或8m。 4.22 在航模上量测断面时应按下表4.2.2高程精度确定航空摄影比例尺: 表4.2.2 航摄相片比例尺与高程精度的关系 高程精度(m) 摄影比例尺 航高 H(m) I级地形 H/500 级地形 H/300 级地形 H/150 1:400 600 0.12 0.20 0.40 1:500 750 0.

23、15 0.25 0.50 1:600 900 0.18 0.30 0.60 1:700 1050 0.21 0.35 0.70 1:800 1200 0.24 0.40 0.80 1:900 1350 0.27 0.45 0.90 1:1000 1500 0.30 0.50 1.00 1:1100 1650 0.33 0.55 1.10 1:1200 1800 0.36 0.60 1.20 注 摄影焦距系150m镜头12 4.2.3 测图所需的航摄像片比例尺应在表4.2.3规定范围内根据地形图比例尺、测 图精度布点方案、测区地形、仪器装备等情况合理选择。 表4.2.3 航摄相片比例尺与地形图比

24、例尺的关系 地形图 比例尺 航摄像片比例尺 正射影像 地图比例尺 航摄像片比例尺 1:100 1:4001:1000 1:100 1;4001:600 1;200 1:8001:1800 1:200 1:8001:1200 1:500 1:1001:3000 l;500 1;1001:300 4.2.4 摄影范围宜保证预可研阶段所定线路方案两侧各100150米,特殊要求 根据情况增减。 4.3 航测外控测量 4.3.1 航测外控阶段,应依据本规则3.1节完成线路整体一次布网测量。并按3.2.1 条五等水准标准,测量各平面控制点高程。 4.3.2 像控点的布设宜采用全野外布点。像控点高程允许偏差

25、0.15m。当不采用 航测模型测量纵横断面时,本条规定仍按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4.2节执行。 4.3.3 航测外控测量其他实测工作按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4.2节执行。 4.4 航测内业测图 4.4.1航测内业测图除按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4.34.8节执行外应注意 1 一次布网控制点应参与航测模型定向。并在模型和图中标注控制点。 2 在测图时对6m以上房屋注“楼” ;20m以上房屋注“高楼” 。 4.5 航测立体模型测断面 4.5.1 航测模型测断面应满足后文6.4.3条规定。 4.5.2 应充分利用初、定测成果修正航测模型。 4.5.3 航测断面点高程中误差允许值为一般地区0.35m,困难地区

26、放宽1.5倍。 4.5.4 航测横断面密度应较6.5.1条规定的实测横断面密度增加一倍。纵断面点位 密度根据各专业勘测和设计要求加密。 4.5.5 断面上和各专业设计直接关联的点位应根据专业技术人员要求现场实测。13 5 初测 5.1 勘测准备 5.1.1 根据预可研(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进行现场勘测,搜集编制可行性研 究所需的勘察资料,初步确定采用方案。 5.1.2 勘测前应搜集和掌握下列基本资料: 1 本次勘测适用的勘测设计规范、细则、任务书。 2 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测像片、航测影象图、航测阶段完成的一次布网 资料、五等水准测量资料。 3 国家及有关部门设置的三角点、导线点、GPS

27、控制点、水准点等资料。 4 各专业平差、计算、工作软件;各种工作、统计、交接、和质检图表。 5.1.3 应根据初拟方案,针对下列主要内容进行现场核查、了解。 1 核查所搜集的地形图与沿线地形、地物有无变化,对拟定的线路方案有无干 扰,并研究相应的线路调整方案。 2 核查沿线居民的分布、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建筑设施并研究相应的线路调整 方案。 3 核查沿线各种地上、地下管线、重要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自 然保护区、景观区点等,应注意研究线路布设后,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 4 对沿线重点工程和复杂的大、中桥、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应逐一核查 落实其位置与设置条件。 5 了解沿线主要建筑材料

28、的产地、质量、储量和采运条件,对缺乏的筑路材料 应提出解决的途径。 6 与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对重要的线路方案、同地方规划或设施有 干扰的方案,应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5.1.4 现场踏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初拟的线路方案和比较方案进行调整或修 正,确定线路走向后进行初测。 5.2 线路测量 5.2.1 线路平面控制测量应按本规则第 3.1 节的有关规定执行。当方案变化造成 线路走向超出控制范围或不能满足补测地形需要时应采取如下措施: 1 线路整段偏离新设计中线 1.5 公里以上,应在该段重新进行一次布网。14 2 线路整段偏离新设计中线 0.51.5 公里,应在该段进行插网加密控制点

29、。插 网宜用 GPS 施测,每 5 公里和原网联测一次。没有条件使用 GPS 时,用一级导 线,一级导线测量和原控制网附和,每附合段转点不得超过 3 个。 3 线路只有 0.5 公里以内零星偏离,应进行插点加密控制点。 4 以上 13 款加密的控制点应按附录要求埋桩。 5.2.2 当一次布网控制点密度不够,不能满足各专业收集资料时应按下文补设控 制点。补设控制点应满足桥梁、隧道、地质、站场等各专业搜集资料的要求。 1 若一次布网是使用 GPS 按 5 公里一对布设的点对,那么应在控制点之间 按表 3.1.3 施测三级导线。 2 若一次布网是布设的一级导线,点位已经较密,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加密测

30、设支导线点。 3 以上 1、2 款应按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附录 A 桩橛、水准点和标旗中 A.1、A.2 中规定钉设方桩。 5.2.3 线路高程控制测量应按本规则第 3.2 节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做如下补充和 检查。 1 航测阶段高程控制点密度不够时应按 3.2.4 条规定加密五等水准基点,加密 水准基点可以闭合在航测设置的水准基点或平面一次布网控制点上。 2 水准点加桩和补设的埋石式样应符合附录的规定。 5.2.4 线路地形图测量宜采用航测成图。只在方案变化致使线路偏出原航测图时 实地测图补充。地形图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测量,但其各项技术、精度指标必须 和航测图一致。保证可以接边或混用。具体要求按

31、照第 4.4 节航测内业测图 相关规定执行。野外实测地形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3 节的有关条文 执行。 5.2.5 在受地形、建筑物限制,线路通过困难或需对不同方案做比较地段应作控 制横断面,控制横断面测量方法、技术和精度要求见本规则第 6.4 节。 5.2.6 应按下列规定对地形原图检核、整理。 1 导线点应按导线里程前进方向从左至右绘于地形原图上。 2 水准点的高程和位置标注正确。 3 清绘地形原图(白纸测图)所用的颜色规定如下:15 1)坐标格网用红色; 2)平面控制点、水准点等资料及注字用红色; 3)等高线及天然悬崖、陡坡、沙漠、河滩等用棕色; 4)公路用黄色; 5)农田植被等用

32、绿色; 6)河流、湖泊、水塘、泉源、沟渠等用蓝色; 7)其他用黑色。 5.2.7 线路平面透明腊纸图应按地形原图的内容描绘,并满足下列要求: 1 应减少图纸的折叠次数; 2 比较线应标明起终点里程并注明接线关系; 3 线路中线上的等高线高程应与线路中平相符; 4 图上宜每隔 0.4m 注记一排计曲线的高程,等高距改变处应加注高程; 5 在悬崖上下,山顶、洼地、鞍部、沟底应加注地形点高程,平坦地区 适当加注。 5.2.8 全站仪数字化测图应提供数字化地图软盘和计算机输出的线划图。 53 桥涵测量 5.3.1 桥涵控制测量直接采用线路高程控制、平面控制及加密点测量成果。 5.3.2 桥渡(滨河、改

33、河沟)水文测量应按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和新 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5.25.6 节执行。 5.3.3 新线小桥涵勘测 1 一般小桥涵不做全面勘测工作。但应沿纸上定线勘察一遍,参照汇水面积 大小、形状、沟形并密切注意农田排灌系统、交通情况,全面估定小桥涵位置、 孔径类型。平原河网化地区,应搜集地方对小桥涵布置的要求和一般原则,作 为勘测估算小桥涵的参考。 2 小桥涵估定应按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3.2.14 条执行。 3 在长大限坡地段对控制线路高程影响较大的小桥涵,应做必要的水文、河 沟及流域特征调查,通过水文分析,提出可靠的控制高程。 4 结合全线桥涵分布情况及自然条件,初测中应选几个典型

34、河沟,对选用的16 流量计算公式(包括地区性计算公式)进行验证。 5.3.4 大、中桥勘测 1 资料搜集 大、中桥勘测前的资料搜集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第 5.1.2 条的要求外,勘测 过程中还应搜集水文、气象、漂流物、通航、交通等资料。 2 现场踏勘应按照 5.1.3 条执行并着重注意以下内容: 1)核查研究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推荐的桥位方案。 2)配合路线总体布局和河段特点、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及环境等条件, 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桥位方案和比较方案。 3)调查桥位附近是否埋有管线和其它构造物,及其对桥位的影响。 3 特大桥、水文地形复杂及控制线路方案的大桥均应绘制桥位方案平面图。 桥位方案平面

35、图的比例尺宜为 1:2 001:50 00,其测量方法和精度应按新 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3.3 节的有关条文执行,也可以用线路平面图缩放。测绘 范围应满足选定桥位、桥头引线、桥渡建筑物和施工场地的轮廓布置的需要。 在有几个桥位方案时,宜测绘在同张图上,测绘范围应涵盖洪水泛滥范围、主 要水流方向、新旧河道变迁情况、引流堤水工建筑物、桥梁附属工程和不良地 质等。图上应绘制各方案的线路导线、中线、水文断面位置、航标和船筏走行 线及所跨道路等。 4 大中桥应在线路平面图基础上适当加宽测绘桥址平面图。桥址平面图的比 例尺宜为 1:501:5 00,其测量方法和精度应符合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3.3 节的有

36、关条文的规定。线路平面图精度、范围能满足要求也可用线路平面 图缩放。 5 大中桥沿线路位置的桥址纵断面测绘范围, 受地形控制的桥梁应测至两岸线 路肩设计高程以上。当河滩过宽、洪水漫流时,则必须满足 设计桥梁孔跨、导流建筑物和桥头路基的需要。地面横坡大于1:3、地质复杂 的桥址,应在桥址中线上、下游各310m处增测辅助纵断面。根据需要在桥墩台 基础范围内增测辅助横断面。 桥址纵断面图上应注明里程、高程、桥名、中心里程、线路方向、各种水 位及地质资料。比例尺为 1:101:100,纵横一致。 当地形陡峻或实测桥址纵断面有困难时, 可利用实测的 1/500 桥址平面图点绘桥17 址纵断面。当航测相片

37、比例尺大于等于 1/800 时也可用航测模型点绘桥址纵断 面。桥址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或桥址附近已成桥梁与铁路桥梁关系密切时, 应同时收集或丈量已成桥梁主要尺寸,实测各主要部位高程等,并摄取必要的 桥址照片和既有桥梁的照片, 5.3.5 应编写桥涵勘测总说明书,内容应满足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可行性研究文件编制的需要,力求简明扼要。 当滨河(江)水文勘测区段较长或水文情况较复杂时,应单独编写滨河(江)水文勘 测说明书。滨河(江)水文勘测说明书应突出重点。其内容应包括概况、历史洪水 及水面坡水害成因、水文勘测方法及主要成果等。 对大中桥应分桥编写勘测说明书

38、,其主要内容如下: 1 河流水系及流域特征; 2 水文勘测方法、成果分析及孔径计算; 3 工程地质概况; 4 桥址、桥式方案比较及初步选择意见; 5 与有关单位联系情况及有关协议或会议纪要; 6 存在问题及可行性研究中应注意事项。 54 隧道测量 5.4.1 隧道控制测量直接采用线路高程控制、平面控制及其加点测量成果。 5.4.2 洞口纵断面、横断面和洞口地形可以利用 1/200 数字化地形测量和缩放。 但复杂、困难和植被浓密覆盖的洞口和辅助坑道应实测。18 6 定测 6.1 勘测准备 6.1.1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进行现场勘测。搜集编制初步设计所需 的勘察资料,确定采用方案。 6

39、.1.2 资料准备 1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意见及有关文件; 2 检查核实初测有关的记录,计算及设计资料。 6.1.3 勘测准备 1 控制桩的保存情况; 2 沿线地形、地貌及地物的变化情况; 3 影响路线走向的控制点及站场、桥隧等工程方案情况; 4 局部改移和调整方案的意见。 6.2 中线测量 6.2.1 检查一次布网桩位分布情况,如果过稀不能满足测设中线需要时应进行插 点或插网加密控制。不得采用初测三级导线或初测支导线测设中线。 6.2.2 中线控制桩、中线桩、地形图、和一次布网必须采用同一分度带和同一坐 标系统。 6.2.3 中线控制桩间距宜控制在 4060m,最小不能小于 10m。特大桥两

40、端、 大桥、隧道口、车站应布设中线控制桩。中线控制桩至少和一个相邻中线控制 桩通视。中线控制桩应钉设方桩,其规格应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附 录 A 桩橛、水准点和标旗中 A.1、A.2。并按本文附录要求进行包固桩。 6.2.4 铁路引入既有线接轨站应注明里程关系。 6.2.5 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桩、百米桩和加桩。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应大于 50m;曲 线上中桩间距宜为 20m。在地形变化处或专业设计需要,应另设加桩,加桩宜 设在就近整米处。中线桩应钉设扁桩,其规格应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附录 A 桩橛、水准点和标旗中 A.1、A.2。 隧道顶每 10m 测设一个中桩。隧道、地质等专业设计有特殊

41、要求的地方按 专业设计要求加桩。 6.2.6 断链应设在百米标处,困难时可以设在整 10m 桩上。不应设在车站、桥梁、19 隧道和曲线范围内。 6.2.7 铁路定测中线,在左右线并行时,应以左线钉设桩橛,并标注贯通里程。 在绕行地段,两线可分别钉桩,并分别标注左右线里程。 6.2.8 中线可以采用控制点直接放线(全站仪、GPSRTK),也可以采用交点 控制放线(拨角、支距),以及电子手簿辅助计算两种方法组合放线。 1 当控制点离中线平均距离在 30m 以内且相邻控制点在 1 公里以内可以采 用全站仪直接放线。 1)采用全站仪直接放线,可不测设交点桩,其偏角、间距和桩号均以计算资 料为准。放线时

42、,应一次放出整桩与加桩,直线段亦可只放中线控制桩,其余 用拉链法测定,再抄平。 2)采用全站仪直接放线应对设计长度作两化改正逆运算。即 d=(1Ym 2 /2R 2 +Hm/R)d0 (6.2.82) 式中 d0 为设计长度;d 为逆改化后边长 3)供各专业测量、收集资料和供拉链法测设中线的中线控制桩应观测一测 回,其两半测回点位允许偏差20m。 4)测站转移前,应观测核对相邻控制点的方位角;测站转移后,应对前一测 站所放中桩重放 12 个桩点以资校核,点位允许偏差为150m,超限则前一 测站成果必须重测。采用支导线敷设中桩,只限于两次传递,超过两次应与控 制点闭合,点位闭合允许偏差为10m,

43、超限必须从起始控制点开始重测。 5)采用支导线敷设中桩时转点桩宜和中线控制桩重合,通视困难时可以钉 设在中线外。 2 当控制点离中线在 150m 以内,相邻控制点在 500m 以内应采用 GPS RTK 直接放线。 1) 用 GPSRTK 直接放线可依照本条 1 款 1)项全站仪直接放线法执行。 2) 流动站测设中线控制桩应在 3 分钟以上。流动站、参考站换站测设时起 点和终点都应布设中线控制桩 3) 流动站、参考站换站测设中线时应对前站测设的中线桩和中线控制桩重 放 12 点校核,中线桩点位允许偏差为150m;中线控制桩点位允许偏差为 50m。若超限应重测验证,确实超限,前段应重测。20 3

44、 交点控制测设中线(拨角、支距)应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 3.4.、 3.5 节执行。 6.3 高程测量 6.3.1 应对初测水准点逐一检测,检测可以单程测量,和初测成果闭合时允许闭 合差30 L m,不超限采用初测成果,若超限重测往返,证实该点高程确实 错误,再延续测量到下一水准基点(也需往返测量)如果不超限在三个点间重 新平差计算,否则继续往前延续测量。 6.3.2 补设和新设水准基点应往返测量,两头应和原初测水准基点闭合并平差。 6.3.3 中平往返测量起闭于基平水准基点,采用三角高程测量往返各一测回,也 可以采用 GPSRTK 测量,允许闭合差50 L m。 1 中平测量可以和检查初测水准基点合并进行, 合并进行时其允许闭合差为 30 L m 2 中平测量每个加桩测量两次,两次测量不宜连接进行,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不 便分开测量时应改变棱镜高。两次加桩测量允许较差10m。 3 隧道顶加桩高程采用 GPSRTK 测量带高程时允许偏差100m。 6.3.4 采用航测模型测量纵断面应满足后文 6.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