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新课,张岱四书遇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孔子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学习目标,1、通过启发式的提问,隐士与斗士对比探讨,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重点:1、通过隐士与孔子之徒的对比,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2、辩证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难点:品味语言,分析
2、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为”,明知“不可”也要“为”。,解题,知 知道其代词它,不可不可能实现而却 为做之代词,具体指前面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基础知识整理之重要词语:,1、孔子沐浴而朝:指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等。2、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3、趋而辟之:趋:快步走;辟:通“避”。4、使子路问津焉:渡口。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通“尔”。6、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同相处。7、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改变。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9、植其杖而芸:植:立;芸:通“耘”。10
3、、明日,子路行:第二天。11、使子路反见之:通“返”。12、鄙哉,硁硁乎:偏狭。斯己而已矣:守己,洁身自好。13:深则厉,浅则揭。 14、末之难矣:辩驳。,正音:舆长沮执辔辍怃然耰耦,y,j,pi,chu,w,yu,u,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使动,使止、留。2、杀鸡为黍而食之:s,使吃,给吃。3、见其二子焉:xin,使相见。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均为使动。,文言句式:,省略句1、(孔子)之三子告(之),(三子)不可。2、(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3、子路行,以(之)告。4、鸟兽不可与(之)同群。5、丘不与(之)易也。6、(子路)至,则(丈人)行矣。,文言句式,省略句:1、天下皆是
4、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 人之徒而与谁3、晨门曰:“奚自?”:自奚4、莫己知也:莫知己也5、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固定结构: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哪比得上,内容概括:,沐浴而朝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 荷条丈人击磬于卫 凤鸟不至,探究一:,读“沐浴而朝”思考: 孔子这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但为什么听到“陈成子弑简公”后要“告于哀公”?为什么还要“沐浴而朝”?要点:对礼的虔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评点: 陈成子弑(不用“杀”字,而用“弑”字,一针见血)简公。孔子沐浴(以示庄重和虔诚)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
5、他弑君行为的愤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实属无奈,鲁国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以致国君都没有实际的决断权。),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指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探究: 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探究二,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要点:“凤鸟待
6、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么含义?,凤歌笑孔子,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一个隐者,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希望其急流勇退。古人认为凤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时隐藏不出。楚狂人把孔子比作凤凰是对孔子的尊重,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要还要寻求出仕呢?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你觉得
7、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舆的意图,即认为从政已岌岌可危了,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探究三:,读“长沮桀溺”思考: “津”指什么?长沮说“是知津矣”有何深意?“滔滔者”比喻什么,桀溺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怃然”表现了他什么心理,他赞同隐士的观点吗?要点: 孔子以天下为己任,应该知道天下的出路的;天下滔滔,谁能改变,“避人之士”不如“避世之士”;失落无奈;正因为天下越乱,才越要去改变呀。,探究四:,读“荷蓧丈人”思考: 丈人如何评价孔子?子路又是如何评价丈人的?要点:周游求仕,不事
8、稼穑;长幼之序不可废,君臣之义岂可废,这是乱大伦,君子不为也。,探究五:,读“击磬于卫”思考: “深则厉,浅则揭”比喻什么,它是针对什么而说的?要点: 孔子不得志,荷蒉者认为应该通达权变,洁身自好。,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
9、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
10、学会变通。,“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探究六:,纵观全文,思考: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要点: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隐士避世。总结: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
11、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总结: 几位隐士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与孔子不同,多有愤世嫉俗之心,他们对孔子,既有敬重的成分,也有劝喻、讥嘲的成分,态度较复杂。,文本探究,晨门问由: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孔子一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此相反的是隐者,他们的态度是“知其不可为而避之”“知其不可为而逃之”。,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
12、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周,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师襄子又称为“击磬襄”,孔子应该也从师襄子学击磬。而“歌永言”,既然孔子能够根据音乐而知人之志,知其为人,由此可知孔子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音乐之中;荷篑之人亦能听其音而察其意,亦可谓知音之人。因此,荷篑之人也是一个通晓音律的隐士高人。,孔子在听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么说“果哉,末之难矣”?,荷篑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音,孔子击磬,
13、将自己的心声托付于磬声,荷篑之人亦能听其音而察其意,虽有指责之意,却是切中肯綮(qng,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出自庖丁解牛 )的凿凿(zo确切,确实)之言,不虚妄,不嫉妒,以一种平和中正的态度揭开了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无论从态度上还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驳斥,是故孔子才发出此言。,内容拓展,道家讲究消极避世,而儒家讲求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最直接的体现。但孔子的入世思想是有原则的。李零教授认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明知不可行,硬干,这是直道;一种是既然不可行
14、,不妨拐着弯儿干,这是曲道。孔子属于后一种。孔子是个失败者,但不撞南墙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执着。他是个堂吉诃德。”孔子是怎样拐着弯干呢?,用行舍藏,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孔子对弟子颜渊说:“用到所学的道理时,就落实到行动中去;用不到的时候,就收藏在身上,只有我和你有这样的可能吧。”弟子子路说:“先生要率领军队打仗,那么会跟谁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地与猛虎搏斗,没有任何凭借地过大河,这样去送死却不知道悔改的人,我不能跟他一起去。一定要是那种
15、面对事情而知道有所畏惧,擅长于谋划而能成功的人。”,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141),【评析】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4),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闭塞落后,怎么好住?”孔子说:“君子去住,还有什么落后?”,孔子曰:“见善如不及,
16、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矣。”(1611),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探究七:儒家积极入世与用行舍藏是否矛盾,他与道家的隐有何区别?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李零教授如是说:“隐士,道德高尚,孔子做不到,他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岐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
17、弃最后的努力。”于丹教授如是说:“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其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小结:,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是一
18、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困于陈,囚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仁”、“下礼”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而我们的孔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 的自信。,课堂活动:,请同学们列举古今中外的有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例,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