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63478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1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3 教室(新闻 150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具体包括:(1)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 自

2、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

3、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2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3 教室(新闻 1501)(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

4、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 (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

5、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3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3 教室(新闻 1501)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1)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2)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3) 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1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2炎帝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3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4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5.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农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7、2)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南方以农业为主,秦汉长城以北的地区以游牧业为主等。(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6.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自三代以来,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也包容地区的文化精华,还长期的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即使对于外域文化,中国文化也敞开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重性。传统的民本思想,科学技术等早熟导致文化的保守性格。7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中国专制制度的主要特点】(1)以

8、武力为先导,起点早,持续时间长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4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3 教室(新闻 1501)(2)经济基础深厚稳固(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君权高于神权(5)对人身的严密控制8.血缘宗法制度:(名词解释)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在宗族内部区分高低贵贱,长幼尊卑,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法规。(1)血缘宗法制度的根基-宗族宗族:同一父系的人们群聚而居,有共同的土地财产,共同的宗庙,祭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一个血缘群体。(2)血缘宗法制度的实质就在于族长对宗族的政治,经济,祭祀活动等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力,也

9、就是对于整个宗族或成员实行着家长制的统治。(3)血缘宗法制度的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A.嫡长子继承制 宗子制B.封邦建国制 =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农奴)是由宗法制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进行的。周天子按照血缘亲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 周天子与诸侯有一系列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关系:天子对诸侯有巡守权、命官权、迁爵权;诸侯对天子有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义务。C.宗庙祭祀制: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 (天子七庙,左宗右社)9.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

10、构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家天下的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5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3 教室(新闻 1501)(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10.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积极作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提倡“民胞物与”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做人问题上,表现为:“慎独” , “自省”注重健康人格的

11、培养,提倡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节;在行事上,表现为脚踏实地,积极入世,自强不息,木讷刚毅的民族精神 负面价值:A.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B.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C.“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2)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正面价值: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中华民族在心理上,文化上的认同,文人学士经世致用的思想等,从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源泉。 负面价值:培植了国人严重的迷信权力,服从权威,缺乏自信心的心态,以及文人的影射传统等。(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

12、政治型范式A.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B.文化上表现为: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突出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形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其妙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6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3 教室(新闻 1501)1.易经的内容很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2.殷商时代文化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尚鬼、嗜酒、宗天。3.卦辞是说明整个卦的含义

13、,乾卦卦辞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 。4.【什么是周易?】A.周易是一种筮占之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B.易经 (周易古经) ,成书于殷末周初。周朝贵族向神灵占卜问吉凶的经文汇编,占筮的内容十分广泛。C.它是一部迷信典籍,但可以从中窥见周代人丰富的社会生活,又直接反映了周代人居安思危的精神风貌和辩证思维的思想。D又是一本哲学书。 易传 (周易大传成书于战国秦汉) , “大传”古称“十翼” ,即十篇文章。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5.解释乾卦爻辞的意思:(15 分大题)A.九,潜龙勿用译:潜藏的龙,无法施展。 潜龙:有才能而隐居的君子B.九二,见龙在田译: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

14、贵族王公 大人:有道德,有作为的人; 见:现,显现,出现C.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译:有才德的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晚上戒惧反省。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 乾乾:健而又健; 惕:警惕; 无咎:没有灾难D.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译:龙也许跳进深渊,没有灾难。 渊:深潭E.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腾在空中,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 大人:指有道德并且居于高位的人(区别于九二)F.上九,亢龙有悔译: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 亢:过甚,嫉妒,此处形容龙飞到极高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7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3 教室(新闻 1501)的程度。G.

15、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译:群龙出现在天空,看不出首领,吉利。-尽管没有首领,但是每一条龙还是各尽其职,做好分内的事情,这是吉祥的。其实这也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用:通常指全部6.比较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点 今文经是西汉朝廷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成定本,作为传述依据。 (且这些经书都是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 ) 古文经是武帝末年,刘馀,张苍、刘德等通过各种途径所发掘的儒家经书。(用古籀文撰写)依据典籍版本记载的文字不一样,在学术观点及研究的原则、方法上也存在差异:(1) 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不同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政治学家和教育家,尊称孔子为“素王” 。认为六经寄托着孔子的政治

16、理想,乃治国安邦之道;古文经学:以孔子为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在他们眼中,孔子“信而好古” ,“述而不作” ,六经也是他记录下来的历史材料。(2) 学说的核心不一样今文经学:以专讲“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为学说的核心古文经学:以记载古代礼仪的周礼为学说的核心(3) 学术源流上的差异今文经学:讲求“师法” 。斥责古文家不溯学术之源,古文经传为刘歆伪造。古文经学:讲求“家法” 。斥责今文家抱守秦火之残缺。(4) 学风上的差异今文经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大讲阴阳五行,福瑞灾异,谶纬迷信,学风空疏荒诞。古文经学:注重训诂考据,学风朴实平易,但往往失于繁琐。7.四书:大学 , 中庸 , 孟子 , 论语五

17、经: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8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3 教室(新闻 1501)8.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建立了统一的文化,具体表现在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几个方面。9. .汉代真正建立起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是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和以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的淮南子 。10.西汉时, “五经”是指诗 书 礼 易 春秋 东汉时,发展为“七经” ,再加上孝经和论语 到唐朝, 礼分为仪礼 、 周礼 、 礼记春秋分为左传 、 公羊传 、 古梁传 ,共九经(西汉基础) 宋代以后, “九经”复加上论语 、 孝经 、 孟子 、

18、 尔雅 ,合称十三经西汉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东汉 七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孝经 论语唐朝 九经 诗 书 仪礼 周礼 礼记 易 左传 公羊传古梁传宋代以后十三经诗 书 仪礼 周礼 礼记 易 左传 公羊传古梁传 论语 孝经 孟子 尔雅11.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12.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因研究阐发老子 、 庄子 、周易这三本书玄理而得名。13.玄学的特点:(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9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3 教室(新闻 1501)(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

19、的基本内容。(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6)以“辩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方式。14.玄学的三个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1)正始玄学:三国魏正始年间出现的玄学思潮,在哲学上以发挥老子思想为主,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学说:主张名教和自然的统一。(2)竹林玄学:以发挥庄子思想为主,主要代表人物: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史称“竹林七贤”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对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的批判精神。(3)元康玄学:晋惠帝元康年间出现的玄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裴頠、郭象。裴頠提出了“崇有”论

20、。郭象提出了“独化自足”论。他们关于名教自然的观点:名教即自然。年代 代表人物 学说或思想 名教与自然正始玄学三国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 (老子)以无为本主张名教和自然的统一竹林玄学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庄子) 越名教越自然元康玄学晋惠帝元康年间裴頠、郭象 裴頠 “崇有”论。郭象 “独化自足”论。名教即自然15.理学,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理学=新儒学)(1)理学:由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或“天理”为核心,以“理”为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10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

21、3 教室(新闻 1501)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关怀人生的新儒学。(2)新儒学:理学虽以儒家礼法和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髓中被加以改造,具有焕然一新的面貌。(3)现代新儒学20 世纪 20 年代产生,以连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力图客观而同情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16.北宋五子:周敦颐(被奉为理学的开山祖师) 、邵雍、张载、程颐、程颢17.理学四大派-张载的关学、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18.张载的气本论和人性论 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

22、“真空生妙有“的意义。C.所谓“缘起性空“,是指人的一切机遇与得失乃至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缘起),都是人类自己主观意志的结果,而非真实存在的(性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缘是指关系或条件,一切事,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由于缘起。10.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的“宗经”11.禅宗的主要教义A.“见性即佛”:即人心为万物产生的根源,佛性就在人心之中,只要认识了自我意识这个本体,就认识了佛性,也就完成了佛的工夫。B.“言下顿悟”:无需经过长期修行,而凭自己的智慧去把握佛

23、教真理,突然觉悟而成佛。C.“无念为宗”:即在与外界接触时,对外界的一切不动心,不受其影响。这样,身处尘世而心在尘世之外,精神能够得到解脱,进入极乐世界。相反,如果执着于外界,则必生妄念,陷入地狱。这种理论实际上要求人们安于现状,好好备考,祝考试顺利 b()d 16考试时间:第十四周周四 3,4 节-地点:文新 103 教室(新闻 1501)去除物欲。12.禅的经典是坛经13.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14.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是:不发达性,实用性和兼容性。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圣经普化宗教:是指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什么系统的教义,也没有成册的经典,更没有严密的教会组织,而

24、是信仰的内容经常与一般日常生活混合,而没有明确的区分。15.理想人格是指人的内在精神风度与外在行为举止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成为世人效仿的楷模。16.儒家理想人格的具体表现仁爱精神、济世情怀、中庸的品质、注重节气操守富有献身精神。总体特征:内圣外王17.内圣外王A.内圣:主体的道德修养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B.外王:圣人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向外发散,把主体修养所得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活动之中,是整个社会变成道德控制下的“王道之世” 。C.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个条目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18.道家理想人格的类型A.真人:指存养本性,悟得大道的人B.至人:基本表现是“无己” 。C.神人:超于一切世俗事物之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过着绝对自由的生活。19.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20.对道家理想人格的评价A.道家理想人格显然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B.道家的人生理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观造就产生的积极影响。C.消极影响:其中厌世、避世、遁世的倾向,虚无感伤的情调,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在历代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人生观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