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整理.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59561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 2018 版2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3.教育

2、影响(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 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3(3)相对独立性

3、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单学 说 主 张 代 表 人 物神话 起源 说 神 ( 上 帝 或 天 ) 所 创 造 的 宗 教生物 起源 论 动 物 界 的 生 存 本 能 利 托 尔 诺 、 桑 代 克 、 沛 西 能心理 起源 论 儿 童 对 成 年 人 的 “无 意 识 模 仿 ” 孟禄劳动 起源 论 社 会 生 产 需 要 和 人 的 发 展 需

4、要 的 辩 证 统 一 米丁 斯基 、凯 洛夫交往起源论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交 往 叶澜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 具 有 一 定 的 目 的 性 , 但 无 严 密 计 划 。( 2) 无 阶 级 性 ;( 3) 教 育 内 容 简 单 , 教 育 方 法 单 一 。( 4) 教 育 目 的 一 致 , 教 育 权 利 平 等 。( 5) 教 育 与 生 产 劳 动 、 社 会 生 活 融 为 一 体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奴 隶 社 会学 校 名 称 教 育 内 容 备 注中 国 夏 、 商 、 西 周 庠 序 校六 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政 教 合 一学 在

5、 官 府古 印 度 古 儒 吠 陀 为 主 的 经 典 、 经 义 宗 教 教 育外 国 古 埃 及文 士 学 校文 字 、 书 写 、 执 政 能 力 以 僧 为 师以 吏 为 师4斯 巴 达 军 事 体 育 尚 武古 希 腊雅 典 政 治 、 哲 学 、 文 学 艺 术 、 体 操 等 崇 文封 建 社 会学 校 名 称 教 育 内 容 备 注春 秋 战 国 私 学 以 儒 、 墨 为 主 的 显 学 百 家 争 鸣汉 代官 学私 学“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察 举 制征 辟 制隋 唐 六 学 二 馆 分 科 教 学 ( 经 、 史 、 律 、 书 、 数 )中 国宋 以

6、后 四 书 ( 大 学 、 论 语 、 中 庸 、 孟 子 )五 经科 举 制教 会 学 校 七 艺 ( 三 科 -文 法 、 修 辞 、 辩 证 法 ,四 学 -算 术 、 几 何 、 天 文 、 音 乐 )培 养 教 师 和 僧 侣西 方 中 世 纪骑 士 学 校 七 技 培 养 封 建 骑 士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 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 古 代 学 校 教 育 初 步 发 展 , 尚 未 形

7、成 复 杂 的 结 构 体 系 。考点 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1.近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形态。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1)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3)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考点 9:20 世纪以后的教育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单 简(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保罗朗格朗最早论述了终生教育)(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3)教育的民主化所有人都接受同样的教育,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教学模式的多元化(5)教

8、育技术的现代化。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3.教 育 各 时 期 发 展 特 点时 期 特 点原 始 社 会 的 教 育 无 等 级 性 ; 与 生 产 劳 动 紧 密 结 合 ; 教 法 单 一古 代 社 会 的 教 育 阶 级 性 和 等 级 性 ; 与 生 产 劳 动 相 分 离 ;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

9、性和象征性现 代 社 会 的 教 育 初 等 义 务 教 育 的 普 遍 实 施 ; 班 级 授 课 制20 世 纪 以 后 的 教 育 终 身 化 、 全 民 化 、 民 主 化 、 多 元 化 、 现 代 化6专题二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单考点 1:教育学的概念 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 根 本 任 务 : 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考点 10: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的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并没有专门论述萌芽阶

10、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A.中国1. 学 记 ( 1) 地 位 : 人 类 历 史 上 最 早 出 现 的 专 门 论 述 教 育 问 题 的 著 作 , 被 称 为 “教 育 学 的 雏 形 ”。( 2) 教 育 作 用 : “化 民 成 俗 , 其 必 由 学 ”“建 国 君 民 , 教 学 为 先 ”社 会 功 能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 人 不 学 , 不 知 道 ”个 体 功 能( 3) 教 学 原 则 : 教 学 相 长 、 预 时 孙 摩 、 长 善 救 失 、 启 发 诱 导 、 藏 息 相 辅 2.孔 子( 1) 教 育 作 用 : 提 出 庶 、 富 、 教 的 观 点(

11、 2) 教 育 对 象 : 有 教 无 类( 3) 教 育 目 的 : 培 养 “士 ”和 “君 子 ”( 4) 教 育 内 容 : 文 、 行 、 忠 、 信( 5) 教 学 原 则 : 因 材 施 教 、 启 发 诱 导 、 学 思 结 合 、 谦 虚 笃 实 B 西 方7( 1) 苏 格 拉 底 : “产 婆 术 ”( 问 答 法 , 启 发 性 原 则 )( 2) 柏 拉 图 : 理 想 国 , 教 育 目 的 : 促 使 “灵 魂 转 向 ; 教 育 手 段 : ”寓 学 习 于 游 戏 ”( 3) 亚 里 士 多 德 : 古 希 腊 百 科 全 书 式 的 哲 学 家 政 治 学

12、, 首 次 提 出 “教 育 遵 循 自 然 ”的 原 则( 4) 昆 体 良 : 论 演 说 家 的 教 育 ( 也 叫 论 演 说 家 的 培 养 、 雄 辩 术 原 理 ) , 西 方 最 早 的 教 育学 著 作 , 世 界 上 最 早 研 究 教 学 法 的 书 。考点 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人 物 著 作 教 育 观 点培 根 新 工 具 1. 科 学 归 纳 法2. 首 次 把 “教 育 学 ”作 为 一 门 独 立 学 科 提 了 出 来夸 美 纽 斯( “教 育 学 之 父 ”) 大 教 学 论 教 育 学 成 为 独 立 学 科 的 标 志赞 教 师 为 太 阳 底 下

13、最 光 辉 的 职 业1. 提 出 教 育 要 适 应 自 然 ( 根 本 性 指 导 原 则 ) ;2. 最 早 提 出 并 系 统 论 述 了 班 级 授 课 制 ;3. 从 “泛 智 ”思 想 出 发 , 提 出 普 及 教 育 的 思 想 ;4. 在 教 学 内 容 上 , 规 定 了 百 科 全 书 式 的 课 程 。康 德( 赫 尔 巴 特 的 老 师 ) 康 德 论 教 育 认 为 “人 是 唯 一 需 要 教 育 的 动 物 ”;最 早 把 教 育 学 作 为 一 门 课 程 在 大 学 里 讲 授 。卢 梭 爱 弥 儿 提 倡 自 然 主 义 教 育 , 倡 导 自 然 教

14、育 和 儿 童 本 位 的 教 育 观洛 克 教 育 漫 话 1.提 出 “白 板 说 ”; 2.主 张 绅 士 教 育裴 斯 泰 洛 齐( “小 学 各 科 教 学 法 奠基 人 ”) 林 哈 德 与 葛 笃 德 1.倡 导 自 然 主 义 教 育 思 想2.最 早 提 出 “教 育 心 理 学 化 ”的 主 张3.提 倡 情 感 教 育 , 爱 的 教 育4.首 次 将 “教 育 与 生 产 劳 动 相 结 合 ”这 一 思 想 付 诸 实 践赫 尔 巴 特( “现 代 教 育 学 之 父 ”) 普 通 教 育 学 标 志 着 规 范 教 育 学 的 建 立1. 将 伦 理 学 和 心 理

15、 学 作 为 教 育 学 的 理 论 基 础 ;2. 强 调 教 师 的 中 心 地 位 , 提 出 三 中 心 论 : 教 师 中 心 、教 材 中 心 、 课 堂 中 心 ;3. 提 出 “四 阶 段 教 学 ”理 论 : 明 了 、 联 想 、 系 统 和 方法 ;4. 提 出 教 育 性 教 学 原 则 ( 德 育 ) ;85. 提 出 教 育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培 养 良 好 的 社 会 公 民 。考点 1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家 教育著作 教育思想克 鲁 普 斯 卡 娅 国 民 教 育 与 民 主 主 义 最 早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基 础 探

16、讨 教 育 问 题马 卡 连 柯 教 育 诗 论 共 产 主 义 教 育 流 浪 儿 和 违 法 者 改 造 , 核 心 思 想 是 集 体 主 义 教 育凯 洛 夫 教 育 学 世 界 上 第 一 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教 育 学 著 作 , 对 我 国 建 国 后的 教 育 都 产 生 了 很 大 的 影 响杨 贤 江 新 教 育 大 纲 我 国 第 一 部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的 教 育 学 著 作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家 教育著作 教育思想杜 威 民 主 主 义 与 教 育 1. 新 三 中 心 论 : 儿 童 中 心 、 经 验 中 心 、 活 动 中 心

17、;2. 教 育 即 生 活 、 教 育 即 生 长 、 教 育 即 经 验 的 改 造 ;3. 学 校 即 社 会 ;4. 主 张 “在 做 中 学 ”5. 提 出 五 步 教 学 法 : 困 难 、 问 题 、 假 设 、 验 证 、 结 论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提 出 发 展 性 教 学 理 论 的 五 条 教 学 原 则 高 难 度 、 高 速 度 、理 论 知 识 起 主 导 作 用 、 理 解 学 习 过 程 、 使 所 有 学 生 包 括 差生 都 得 到 一 般 发 展 的 原 则 。布 鲁 纳 教育过程 1.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2.倡导发现教学法瓦 根 舍 因 范例教学原理 创

18、 立 了 范 例 教 学 理 论苏 霍 姆 林 斯 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全 面 和 谐 教 育 理 论2.其 著 作 被 称 为 “活 的 教 育 学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布 鲁 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1.提出掌握学习理论92.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巧 记 : 木 ( 姆 ) 有 目 标 , 哪 ( 纳 ) 来 结 构 , 挖 根 ( 瓦 根 ) 找 。专题三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单考点 1:教育的功能1.按 教 育 功 能 作 用 的 对 象 划 分 个 体 发 展 功 能 和 社 会 发 展 功 能现 代 教 育

19、的 社 会 功 能 包 括 : 人 口 功 能 、 经 济 功 能 、 政 治 功 能 、 文 化 功 能 、 科 技 功 能 教 育 的 派 生 功能 。2.按 教 育 作 用 的 性 质 划 分 正 向 功 能 与 负 向 功 能3.按 教 育 功 能 呈 现 的 形 式 划 分 显 性 功 能 与 隐 性 功 能考点 2: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二 ) 教育 对 人 口 的 作用1.教育 可以 控制 人口 的数 量; 2.教育 可以 提高 人口 素

20、质;3.教育 可以 改 善 人口 结构;4 .教育 可以 促进 人口 合理 流动。考点 3: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简 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水平制约学校结构10(5)生产力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考点 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简 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

2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考点 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简(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

22、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考点 5: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 园 文 化 -学 校 文 化 的 缩 影 。校 园 文 化 可 以 再 细 分 为 : 校 园 物 质 文 化 、 校 园 精 神 文 化 ( 校 园 文 化 的 核 心 ) 、 校 园 制 度 文 化11专题四 教育与人的发展 很重要的内容单考点 1:人的发展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考点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单 简 辨1.个体 身 心 发 展

23、 的顺 序 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启示:教育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 “不陵节而施” )2.个体 身 心 发 展 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启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 ) 3.个体 身 心 发 展 的不平衡性: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教育启示:抓关键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个体 身

24、 心 发 展 的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缺失可通过其它方面得到补偿。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也存在互补(教育启示: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 身 心 发 展 的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教育启示: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考点 4: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观点: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 表 人 物 : 孟 子 (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 、 弗 洛 伊 德 ( 性 本 能

25、 是 最 基 本 的 自 然 本 能 , 是 推 动 人 发展 根 本 动 因 ) 、 威 尔 逊 ( “基 因 复 制 ”是 决 定 人 的 行 为 的 本 质 力 量 ) 、 格 塞 尔 ( 成 熟 势 力12说 , 双 生 子 爬 梯 实 验 )2.外 铄 论 ( 环 境 决 定 论 )观 点 : 人 的 发 展 主 要 依 靠 外 在 力 量 , 如 环 境 的 刺 激 和 要 求 、 他 人 的 影 响 、 学 校 的 教 育 等 。代 表 人 物 : 荀 子 ( “人 之 初 , 性 本 恶 ”) 、 洛 克 ( “白 板 说 ”) 、 华 生 ( “给 我 一 打 健 康 的 婴

26、 儿 , 不管 他 们 祖 先 如 何 , 我 可 以 任 意 把 他 们 培 养 成 从 领 袖 到 小 偷 等 各 种 类 型 的 人 ”) 、 斯 金 纳 。1. 多 因 素 相 互 作 用 论 : 人 的 发 展 是 个 体 的 内 在 因 素 与 外 部 环 境 在 个 体 活 动 中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考点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简 辨 材1.遗 传遗 传 素 质 是 人 的 身 心 发 展 的 物 质 前 提 , 为 个 体 的 身 心 发 展 提 供 了 可 能 性 。遗 传 素 质 的 差 异 对 人 的 身 心 发 展 有 一 定 的 影 响 。遗 传 素 质

27、 的 发 展 过 程 制 约 着 年 轻 一 代 身 心 发 展 的 年 龄 特 征 。遗 传 素 质 不 能 预 定 或 决 定 人 的 发 展 , 遗 传 在 人 的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不 能 夸 大 。遗 传 素 质 具 有 可 塑 性 。2.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是 人 身 心 发 展 的 动 力 , 和 决 定 性 因 素3.环 境环 境 为 个 体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多 种 可 能 , 使 遗 传 提 供 的 发 展 可 能 变 为 现 实 。环 境 是 推 动 人 身 心 发 展 的 动 力 。环 境 不 决 定 人 的 发 展 , “环 境 决 定 论 ”是

28、错 误 的 。个 体 受 环 境 的 影 响 不 是 消 极 被 动 的 , 而 是 积 极 能 动 的 过 程 。4.学 校 教 育 学 校 教 育 在 身 心 发 展 中 起 主 导 作 用 ( 为 什 么 )( 1) 学 校 教 育 是 有 目 的 、 有 计 划 、 有 组 织 地 培 养 人 的 活 动 , 它 规 定 着 人 的 发 展 方 向 。 【 概 念 】( 2) 学 校 教 育 是 通 过 受 过 专 门 训 练 的 教 师 来 进 行 的 , 相 对 而 言 效 果 较 好 。( 3) 学 校 教 育 能 有 效 地 控 制 和 协 调 影 响 学 生 发 展 的 各

29、种 因 素 。13( 4) 学 校 教 育 给 人 的 影 响 比 较 全 面 、 系 统 和 深 刻 。学 校 教 育 对 个 体 发 展 的 特 殊 功 能 ( 学 校 教 育 起 主 导 作 用 的 表 现 ) :( 1) 学 校 教 育 按 社 会 对 个 体 的 基 本 要 求 对 个 体 发 展 方 向 做 出 社 会 性 规 范 。( 2) 学 校 教 育 具 有 加 速 个 体 发 展 的 特 殊 功 能 。( 3) 学 校 教 育 , 尤 其 是 基 础 教 育 对 个 体 发 展 的 影 响 具 有 即 时 和 延 时 的 价 值 。 辨( 4) 学 校 教 育 具 有 开

30、 发 个 体 特 殊 才 能 和 发 展 个 性 的 功 能 。专题五 教育制度 单 辩 简考点 1:教育制度的概念1. 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2.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考点 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教育,是一种实体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考点 3

31、: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简1.生 产 力 和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水 平2.社 会 政 治 经 济 制 度3.青 少 年 儿 童 身 心 发 展 规 律4.本 国 学 制 的 历 史 发 展 和 外 国 学 制 的 影 响考点 4: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1.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前苏联14发 展 趋 势 : 双 轨 学 制 在 向 分 支 学 制 和 单 轨 学 制 方 向 发 展 。考点 5: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学 制 名 称 颁 布 时 间 特 点 地 位壬 寅 学 制 1902 只 颁 布 没 有 实 施 首 次 颁 布癸

32、 卯 学 制 1904 规 定 男 女 不 许 同 校 首 次 实 施壬 子 癸 丑 学 制 1912-1913 第 一 次 规 定 男 女 同 校 第 一 个 具 有 资 本 主 义 性 质 的 学 制壬 戌 学 制 1922 以 美 国 学 制 为 蓝 本“新 学 制 ”“六 三 三 学制 ”沿 用 至 解 放 初 期 ( 时 间 最 长 )考点 6: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我 国 当 前 学 制 改 革 的 主 要 内 容 简1.从 形 态 上 看 , 我 国 现 行 学 制 是 从 单 轨 制 发 展 而 来 的 分 支 制 。2.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33、 划 纲 要 ( 2010-2020 年 ) 21 世 纪 以 来 我 国 第 一 个 教 育 规划 纲 要 , 是 指 导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的 纲 领 性文 件工 作 方 针 : 优 先 发 展 ( 战 略 地 位 ) 、 育 人 为 本 ( 根 本 要 求 ) 、 改 革 创 新 ( 强 大 动 力 ) 、 促 进 公 平( 基 本 教 育 政 策 ) 、 提 高 质 量 ( 核 心 任 务 ) 。战 略 目 标 : 两 基 本 ,一 进 入 基 本 实 现 教 育 现 代 化 , 基 本 形 成 学 习 型 社 会 , 进 入 人 力 资 源 强 国 行 列 。考点 7:教

34、育 制 度 发 展 的 主 要 趋 势 ( 不 是 重 点 同 P3)1.义 务 教 育 的 范 围 逐 渐 扩 展 , 年 限 不 断 延 长 。2.普 通 教 育 与 职 业 教 育 朝 着 相 互 渗 透 的 方 向 发 展 。3.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 普 及 化 。4.终 身 教 育 体 系 的 构 建 。考点 8: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2.特点:强制性(义务性) 、普及性(统一性) 、免费性(公益性)

35、。154.我 国 的 发 展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义 务 教 育 法 , 1986 年 颁 布 , 2006 年 修 订 , 实 施 义 务 教 育 , 不 收学 费 、 杂 费 , 义 务 教 育 实 行 国 务 院 领 导 , 省 、 自 治 区 、 直 辖 市 人 民 政 府 统 筹 规 划 实 施 , 县 级 人 民 政 府为 主 管 理 的 体 制 。5.德 国 于 1763 年 做 出 了 普 及 义 务 教 育 的 规 定 , 是 世 界 上 最 早 的 普 及 义 务 教 育 的 国 家 。学 制 年 限 : 多 种 形 式 并 存 “六 三 制 ”、 “五 四 制

36、 ”和 “九 年 一 贯 制 ”专题六 教育目的 单 辩考点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单考点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辩(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37、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化,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 3: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单1.社会本位论观点: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教育是国家事业。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巴格莱 巧 记 : 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

38、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2.个人本位论16观 点 : 教 育 要 服 从 人 的 成 长 规 律 , 满 足 人 的 需 要 , 注 重 教 育 的 个 人 价 值 ; 教 育 目 的 是 培 养 “自 然人 ”,发 展 人 的 个 性 , 增 进 人 的 价 值 , 促 进 个 人 自 我 实 现代 表 人 物 : 卢 梭 、 罗 杰 斯 、 福 禄 贝 尔 、 裴 斯 泰 洛 齐 等 巧 记 :有 一 个 人 , 一 路 ( 福 禄 贝 尔 ) 啰 ( 罗 杰 斯 ) 嗦 ( 卢 梭 ) , 自 然 无 人 陪 ( 裴 斯 泰 洛 齐 )3.生 活 本 位 论教 育 准

39、 备 生 活 说 : 教 育 为 完 美 生 活 做 好 准 备 ( 斯 宾 塞 )教 育 适 应 生 活 说 : 教 育 就 是 现 在 生 活 的 过 程 ( 杜 威 )4.教 育 无 目 的 论 ( 杜 威 “教 育 的 过 程 , 在 它 自 身 以 外 没 有 目 的 , 它 就 是 它 自 己 的 目 的 ”) 辩5.社 会 需 要 与 人 的 自 身 发 展 的 辩 证 统 一 论考点 4: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考点 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简 单1.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

40、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简 单目的:1999 年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针:2001 年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41、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7考点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单1.德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它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它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体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它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4.美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考点 6: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单 简 辩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

42、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考点 7: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简1.全体性 2.全面性 3.发展性 4.主体性 5.开放性专题七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单 简考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考点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 法观察 法是 进行 教育 科学 研究 中广 泛使 用的 、最 基本 的研 究方 法。(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18(三)历史法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

43、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实验法(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 亦称“教师行动研究” ,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第二章 中学课程专题八 课程概述考点 1:课程的概念把 课 程 用 于 教 育 科 学 的 专 门 术 语 , 始 于 英 国 教 育 家 斯 宾 塞 的 什 么 知 识 最 有 价 值 一 文 。美 国 学 者 博 比 特 的 课 程 标 志 着 课 程 作 为 专 门 研 究

44、 领 域 , 也 是 教 育 史 上 第 一 本 课 程 理 论 巨 著 。我 国 “课 程 ”一 词 最 早 出 现 在 唐 朝 , 朱 熹 “宽 着 期 限 , 紧 着 课 程 ”。广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考点 2:课程的分类分类标准 课程 课程特点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怀特海)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组织方式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杜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

45、织。19必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学习要求选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国家课程 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地方课程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设计开发主体校本课程 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共同参与课程的制定显性课程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呈现方式隐性课程 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考点 3: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斯宾塞、布鲁纳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

46、本知识为目标。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杜威、克伯屈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社会中心课程论(大致了解)布拉梅尔德认为学校教育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专题九 课程组织考点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考点 2: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活动的过程。20考点 3: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

47、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行成正确的价值观考点 4: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1.直线式和螺旋式: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后基本不重复。螺旋式: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层层递进,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拓展和加深2.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按照知识的逻辑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组织课程内容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课程内容考点 5: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内容文本的一般表现形式,是课程设计的三

48、个层次(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内涵:是教育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作用:是学校组织教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校工作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指向学科内涵:是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作用: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课程 标准 的结 构 : 课 程目 标 ( 核 心 部 分 ) 、 课 程 内 容 及 实 施 建 议 。(三)教材指向教师21内涵: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提纲、参考书、及各种视听材料等。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作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1)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课程内容按照逻辑顺序呈现,内容不重复。(2)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 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层层递进。考点 6:教材编写的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教材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