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11课《苏武传 》 (共49张ppt).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15679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9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11课《苏武传 》 (共49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11课《苏武传 》 (共49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11课《苏武传 》 (共49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11课《苏武传 》 (共49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11课《苏武传 》 (共49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导入新课,“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苏武传,班固汉书,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19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

3、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汉书 (前汉书)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

4、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左传(左丘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 书 例:(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纪传体 :本纪 列传 表 志,栘中厩监 且鞮 我丈人行也 缑王昆邪王

5、 浞野侯 阏氏 左伊秩訾 置煴火天雨雪 啮 旃毛 牧羝 於靬王 纺缴檠弓弩 棫阳宫 扶辇 劾 亡功德 斧钺汤镬,y j d hng gu,hny zhu ynzh z yn,y ni zhn d wjin zhu,qng y nin h w yu hu,(一)给加点的字注音。,ji,第一段重点词句,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5、置币遗单于,介词,表原因,对男子长辈的尊称,使动用法,使归,以身份,财货,赠送,定语后置,出使,第二段重点词句,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2、以货物与常3、其一人夜亡4、虞常生得,刚好,把

6、,财物,古今异义,在夜里,名词作状语,逃跑,被活捉,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谋反”后省“于”,谋败,第三段重点词句,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2、事如此,此必及我。3、见犯乃死,重负国。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5、舆归营6、单于壮其节,话,告诉,连累,才,更加,对不起,假使,使动用法,使投降,用车子送,名词作动词,以为壮,意动用法,自刺,被动句,“见”表被动,第四段重点词句,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3、本无谋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5、空以身膏草野6、君因我降 7、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8、反欲斗两主10、若知我不降明,逐渐痊愈,使动,告知,定罪,趁,

7、没有参加谋划,满,名词作动词,滋润,顺着,通“叛,使动用法,使争斗,你,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以何见女,不屈,状语后置,第五段重点词句,1、白单于2、天雨雪3、匈奴以为神4、羝乳乃得归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告诉,名词作动词,下,把当作,名词作动词,生育,才,隔离,别的,牧羊,第六段重点词句,1、掘野鼠去草实2、杖汉节牧羊3、檠弓弩3、武复穷厄,通“”,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名词作动词,校正,困苦,持节,第七、八段重点词句,1、明年2、不敢求武3、故使陵来说足下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5、扶辇下除6、子卿尚复谁为乎?7、皆为陛下所成就8、兄弟亲近9、子卿壹听陵言10、自分已死久矣1

8、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第二年,访问,劝说,通“无”,“现”,台阶,还,提拔,成为皇帝亲近之臣,副词,一定,务必,料定,通“襟”,“袂”,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被动句,劝降,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

9、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第九段重点词句,1、汉求武等2、得夜见汉使3、如惠语以让单于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11、前以降及物

10、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寻求,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责备,道歉,确实活着,通“已”,共,归汉,第十段重点词句,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4、始以强壮出,及还,在 的时候,当初,赏赐,(二)解释加点的词。1. 稍( )迁至栘中厩监;2.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3. 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4. 武帝嘉( )其义;5.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6. 因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7.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8. 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9. 方( )欲发使送武等;,渐渐 相抵当 长辈 赞赏 信物 赠送 代理的属吏 一起去 财物 正,10

11、. 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11. 及卫律所将( )降者;12. 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13. 会( )武等至匈奴;14. 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15. 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16.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其赏赐;17. 单于出猎,独( )阏氏子弟在;18.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19. 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20.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21. 事如此,此必及( )我;22. 虞常果引( )张胜;23. 引( )佩刀自刺;,恰逢 率领暗中 共同恰逢 拜访 弓 受到 唯独 发动 处理 泄露 涉及 牵连拿,24. 驰召医,凿地为坎( );2

12、5. 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26. 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27. 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武;28. 剑斩虞常已( ),律曰;29. 副有罪,当相坐( );30. 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31. 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32. 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33. 畔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34. 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35. 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 )单于;36. 乃幽( )武,置大窖中;37. 武卧啮( )雪,与旃毛并咽之;,炕 逮捕拘禁 渐渐 判罪 停止 定罪 比划 辜负 希望 作为 门 妥协 告诉 囚禁 吃,38. 羝乳( )乃得归;39. 武既至

13、海上,廪食( )不至;40. 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41. 前长君( )为奉车;42. 扶辇( )下除( ),触柱折辕;43. 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44. 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45. 独有女弟( )二人,两女一男;46. 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47. 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48. 常愿肝脑涂( )地;49. 子为父死,亡所恨( );50. 自分( )已死久矣!,生育 官府供给的食物 第二年 哥哥 车 台阶 被弹劾 自杀 祭祀 地神 妹妹 年纪 诛杀 涂抹 遗憾 料定,51. 陵见其至( )诚,喟然( )叹曰;52. 匈奴诡言( )武死;53. 使者大喜,

14、如( )惠语以让( )单于;54.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使曰;55. 前以降及物故( );,极 感慨 说谎 按照 责备 道歉 死亡,(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少以( )父任,兄弟并为郎;2. 乃( )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 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4. 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5. 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6. 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7. 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武;8. 君因( )我降,与( )君为兄弟;9. 后虽( )复欲见我,尚可得乎?10. 朝鲜杀汉使者,即( )时诛灭;11. 若( )知我不降明;12. 羝乳乃

15、( )得归;13. 单于使陵至海上,为( )武置酒设乐;14. 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15. 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介词,凭借 于是 趁机 介词,把假使 即使 趁着 经由 和 即使 立刻 你 才 替,给 于是 介,在,第一部分(12) 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38) 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苏武传,文章结构,对比映衬,(1)张胜 苏武(2)卫律 苏武(3)李陵 苏武,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

16、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

17、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请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通假字,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

18、旃:通“毡”,毛织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降:使动用法,使投降。膏:使动用法,使肥沃。斗:使动用法,使争斗。降:使动用法,使投降。苦:使动用法,使受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词类活用,欲因此时降武空以身膏草野反欲斗两主 单于愈益欲降之何久自苦如此王必欲降武,单于壮其节,雨:名词作动词,下乳

19、:名词作动词,生子杖:名词作动词,拄着祠:名词作动词,祭祀舆:名词作动词,抬。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天雨雪羝乳乃得归杖汉节牧羊孺卿从祠河东后土惠等哭,舆归营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古义:相抵偿。古义:提拔。古义:亲近的侍臣。古义:老人,长辈。古义:趁这时。古义:妹妹。古义:年纪。古义:确实活着。,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皆为陛下所成就 兄弟亲近 我丈人行也 欲因此时降武 独有女弟二人 且陛下春秋高 武等实在,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倒装句送匈奴使留在汉

20、者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子卿尚复谁为乎,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非汉所望也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见犯乃死,重负国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皆为陛下所成就,因 君因我降 欲因此时降武 蒙故业,因遗策 因河为池,经由,通过趁,趁机 沿袭 凭借,使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名词,使者 动词,让 动词,派 动词,出使,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须发尽白,动词,打发、派送动词,起事,动手动词,出动动词,揭露,暴露名词,头发,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 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副有罪,当相坐,动

21、词,抵押动词,判处动词,应当,会 会武等至匈奴 会论虞常 单于召会武等官属,副词,适逢,恰巧动词,会同动词,集聚,及 及卫律所将降者 此必及我 及还,须发尽白,连词,以及动词,牵连到动词,等到,幸:幸蒙其赏赐 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引:虞常果引张胜 引佩刀自刺 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始以强壮出 系:而收系张胜 足有系帛书,动词,希望副词,幸运,幸而动词,牵攀、招供动词,拔出动词,开始副词,刚刚名词一,当初动词,囚系、监禁动词,拴、绑,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忠诚,2

22、、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

23、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思维拓展,但是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3、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

24、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观点一: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

25、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观点二: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关于气节的名句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