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2.理清行文层次,体会铺排蓄势、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3.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连线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服鸟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2.写作背景战国
2、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使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秦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随着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同时也是历时最短(15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西汉初年,经历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等500多年的争战,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希望君主能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来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
3、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7.文言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2)为天下
4、笑者(被动句)(3)以(之)为桂林、象郡(省略句)(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5)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8.名句填空(1)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找出本文表明观点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提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2.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罚、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文中语句
5、回答这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提示: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罚上“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本文主要是言秦之过,却用大量篇幅写秦国振兴的历史及其强盛的局面,这是为什么?提示:本文主旨是指出秦王朝的致命过失在
6、于“仁义不施”,纵有强将利兵,金城千里,终不免自取灭亡。全文意在批评秦的过失,却用大量篇幅写秦国振兴的历史过程,以其渐次兴盛的必然来反衬其速亡的可悲,愈发令人深思其灭亡的原因。文章的前半部分,在渲染铺陈秦国以武拓疆、以力制人的过程中,虽未明言其过失,但暗藏着其不施仁义的败因,与下文陈述其败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第五段写了强秦的灭亡。关于描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用文中语句作答。提示:六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
7、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六个方面的铺叙为第六段内容作了铺垫。3.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请理出末段作者的思路。提示: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一个卑微弱小的陈涉却一举消灭了秦国,这是因为秦国“仁义不施”,你赞同贾谊的
8、看法吗?说说你的观点。提示:我赞成贾谊的观点。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杀天下豪杰,收天下之兵,“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正是因为他用暴政来统治人民,引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才会不堪一击,被力量远不如九国之师的陈涉一举灭亡。我认为贾谊的看法并不全面。秦国之所以快速灭亡,并不是因为其“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而是因为秦国成事仓促峻急,内耗太重,树敌太多,且来不及整顿。陈涉起义只不过是触发了这些矛盾,促使秦国迅速崩溃。,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用叙事来说理。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和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第一、二、三、四段
9、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震四海,却亡于兵少士疲的陈涉之手,乃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
10、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这一类句子,气势充沛,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3.用全篇对比的手法写出论点。用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纵向对比;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六国的横向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从“继承”“包容”“取舍”中任选一个话题,运用对比
11、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创意激活: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本质。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运用对比论证的操作过程:(1)确定文段所要阐述的观点;(2)为自己的观点选定具有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人或事;(3)找出对比点紧扣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
12、展示1.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羁留异国,饱经磨难,终成雄才大略才实现的。世界著名文豪小仲马,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相反,身继巨富,而无本领者,则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千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成为天下人耻笑的对象。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历史上的后主刘禅
13、及李煜不都是鲜明的例子吗?,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是与人争的,争的是名,是利,是片刻的虚荣,是永远的欺骗。苏东坡先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凭着满腹才学,争来了官职,争来了荣誉,争来了名声,争来了一帮朋友。但当造化将他推向人生的低谷时,一切都化为乌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至此,他方悟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是他放弃了恃才傲世之气,放下了功名利禄之心,这才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个“放”字,将一道神秘的天光引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从此
14、横空出世。,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的反对。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提示:“反腐倡廉”“民心”(2)贾谊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才华横溢,作为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为民的使命感。然而时运不济,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而遭诬陷,被贬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念念不忘一介臣民的责任。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提示:“兼济天下”“怀才不遇”“责任”“面对挫折”,问题
15、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秦汉以来,中国社会一方面王朝政权更迭频繁,另一方面封建社会总体又处于超稳定的结构。前者使关于政权盛衰的经验教训成为历代统治者和政治家以及文人所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后者则使许多事物的评价标准乃至某些文学经典评判标准也同样具有超稳定性。而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推动过秦论经典化的合力,过秦论之所以历久不衰,就是它直接触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最为敏感而又生命力最强的神经。经典的形成是历代人们审美价值观选择的结果。过秦论文本所具有的丰富价值内涵差不多可以满足古代文人各种心理需求与期待。过秦论在汉代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有强烈的时代性,符合当时人们的政治需要。过秦论谈论的是秦代,但也是对当代政治建设的参与。过秦论的经典化,反映了历代文人对于政治的关心与强烈的参与意识。,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古人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中国古代文章之中,政论与史论又是与“经国之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重要文体类别之一,可以成为立功立言之作。唐代刘禹锡说:“古之为书者,先立言而后体物。贾生之书,首过秦而荀卿亦后其赋。”就是把过秦论作为文人“立言”的典范。许多古人把过秦论作为文人之抱负与不平的经典符号,过秦论的经典化,也是因为他们在过秦论和贾谊身世上,投射了自我的用世怀抱与块垒。吴承学: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自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