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Yao 绪论:1、 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答:1)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即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去把握它的规律。2)社会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各要素在相互联系中发挥为其作用,所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或事物2、其他。(这到底是个神马意思内?可能就是这章还有其他考点吧)第一章:1、如何理解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答:(1)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是不能解决。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时间的结
2、果论是非,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不确定性,是说任何实践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和证伪索道道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2)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
3、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有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统一,而不可能是绝对的统一。(3)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否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
4、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社会科学研究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别人的经验,但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尊重自己的经验,但不能固执己见。对一切都要加以分析,看它是不是真有道理、有几分道理,择其是者而从之,其不是者不从之。就是说,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可宝贵的品质。2、其他。第二章:其他。第三章: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本专业学科理论的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谈谈矛盾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意义。答:经济对人口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认为,不同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规律,人口的运动、发展、变化是由经济发展决定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5、,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口规律;经济是决定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决定人口自然变动的主要因素;经济决定人口的社会构成,决定人口的各种社会规律性,如阶级的规定性、职业的规定性、部门的规定性等等,这也就是说,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且这个总体中的丰富的规定性,都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决定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家庭。人口对经济的反作用。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指出,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要素,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生
6、命实体。社会经济是由一定人口组成的,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任何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因此,人口也必然影响生产力,影响生产关系,影响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部经济活动。自从出现人类活动以来,人与自然这对矛盾就长期存在至今。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与经济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人类要发展经济就要依靠自然资源的使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就会造成资源的耗竭,反过来抑制人类的发展。因此,人类如果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关注这对矛盾,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达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的永续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7、一方面,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不是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的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认了的任何行为都不许遵循自然规律。所以,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不可分的,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个系统,将二者割裂开来,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非常有害的。同一性对立性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国家应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指导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上要实施的具体政策,还要正确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8、。若使两个政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所以,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宏观调控措施,充分协调两个政策间的关系,使其最终的目标达到最优组合。2、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而对某一社会历史现象的正确把握是以人类社会历史整体的正确认识为前提的。请结合本专业理论的具体情况,谈谈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总体正确把握的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
9、究具有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答:(仅供参考,还木有联系专业)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第五章:1、研
11、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什么?答:“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所谓“现实的人”就是处于一定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的人,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全部感性世界的基础。“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从人类总体角度说,有历史上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又处于当下社会活动中现实的人,有未来社会中的“未来的现实”的人。从个体角度说,有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有不同知识和经验背景、不同感性特征与理性特点的人
12、。从个体成长史的角度说,有处于不同智力发育、情感状态和社会素质养成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的人。“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内容由现实的人的能动的历史活动构成。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是“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关系。如果说社会历史发展是一部长篇历史剧的话,那么,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既是社会历史剧的编剧和导演,又是社会历史剧的表演者。人类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长篇历史剧。离开“现实的人”这个出发点,用神、绝对观念、抽象的人性去解释历史,都不可能正确地说明历史。2、如何理解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答:社会历史过程是通过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实现的。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
13、须研究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首先,首先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1. “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内容。离开“现实的人”这个出发点,不可能正确的说明历史。2.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人民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构成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社会发展规律深深的存在于这些最基础的社会活动之中。3. 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
14、尺度。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其次,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 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只有在社会之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社会共同体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 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体,社会进步是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逐步消除和真实性不断实现的过程。3.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民发展”的社会条件。最后,人民群众是
15、历史的创造者。1.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杰出人物是在群众的时间活动中产生的,代表了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集中了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拥护。研究社会历史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同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结合起来,给社会历史以全面、科学的解释。3.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有: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第六章:1、如何理解社会评价及其标准?答:1)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
16、、把握。社会评价的方法既要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评价总是与认知一起进行的。即使人们在具体的研究之前,已经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评价结论,它也不能代替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依据对象的事实发生和发展的逻辑所做的具体评价。具体的、实事求是的社会研究会呈现出对象自身的价值向度和逻辑,这种向度和逻辑会影响、矫正甚至改变既有的价值观念,使我们形成真正合理的评价尺度或标准。社会评价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形式,但从根本上说是关于社会“进步”与否的评价。社会进步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也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最终旨归。2)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人民利益是社
17、会评价的最高标准。A 人类是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建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是客观力量,评价任何现象、政策、制度和历史作用,都应当把社会生产力放在基础地位,作为根本标准。当然,并不否认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现象各自的评价标准。B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的时代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
18、面发展。凡事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凡事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因而也是社会评价所必须坚持的标准。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之“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前提性、先决性条件;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之“最高”,则在于人民是社会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目的所在。2、其他。第七章:1、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方法论解读全球化趋势答:“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它揭示的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它既是
19、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整体特点的反映,也是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方法论原则。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员、商品、信息等全球性流动和经济活动国际合作的全球性展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扩展,使各个国家都处于世界范围的开放和竞争之中,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使得产业结构、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根本改变了人类传播方式和知识增长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直接面对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实现个体与类的双向互动;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风险也需要全球合作才能解决;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
20、积极开放、参与国际合作、融入世界潮流成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自身发展问题,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发展与政治多极化、文化交流与文化多元化等问题,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人文精神内涵答: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反思与考察,是立足于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以生产实践为历史的基础。 但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并没有同人的解放与发展割裂开来,而是与人的解放与发展联系起来。因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一部世界历史发展史实际上是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历史。离开人的解放与发展去谈世界历史,
21、既不可能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发现将人的解放和发展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形成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正是人获得解放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两个条件,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于普遍的交往,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而这两个条件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人的解放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世界历史过程。因此,可以说,人的解放与发展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相一
22、致的,世界历史的进程本质上是一个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过程。可见,从实践观的思维方式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以现实的人的发展和解放为核心的。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主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只有到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才有资格谈论自己的所谓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基本内容和标志的世界历史是使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的历史基础,是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提到实践的高度的可靠根据。 从生产力这一角度来看,“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既是人的实践本质力量对象化关系全面生成的结果,又是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生产力既是衡量社会
23、发展水平的尺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又是衡量人的发展的价值尺度,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内在一致的。人通过实践不停地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客观世界中,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发展得越广泛,越深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越高,人的本质力量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只有充分发展生产力,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类的解放创造条件。 中国作为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化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历史的与现实的各种原因,我们仍然面临着艰巨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探讨中国现代化问题指明了道路和方向。首先,马克思世界历马克思世界历马克思世界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一种“世界历史眼光”;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深刻揭示,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针;再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尺度的确定,也深刻地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应始终把人的现代化摆在首要位置,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