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其防治对策摘要: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治理。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淮河流域的污染问题,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进行治理。在 1994 年,国务院也开始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工作。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的治理,是现在最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本文首先介绍了淮河流域概况和水污染状况,回顾了往年的水污染事件,然后深入的分析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成因,在结合流域的水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最后具体探讨了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对策,期望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使之能更符合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污染
2、;成因;对策Abstract: 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water pollution issue is a problem with some history, has not been very good for govern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highly concerned about pollu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has invested a lot of funds, technical, human and financial res
3、ources management. In 1994, the State Council began the work of 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huaihe River basin, is now the most urgent and important tasks.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profile and status of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4、 River basin, recalling the previous incident,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context of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and on the basin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specific discussion on countermeasures of river basin wate
5、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xpect further successful pollution treat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 making it more in line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 key words: Huai River basin ; water pollution; factor cause of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1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1 淮河流域概况 .31.1 水环境概况
6、 .31.2 流域工农业概况 .32 污染事件回顾和文献综述 .42.1 流域水污染事件回顾 42.2 水污染防治情况 42.3 文献综述 43 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 .53.1 当前水质状况 .53.2 排污 .64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分析 .74.1 自然因素 .741.1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74.2 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94.3 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94.4 治污技术不力 .94.5 产业结构不合理 .94.6 水污染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104.7 面源污染较严重 .105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115.1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115.1.1 加大水
7、污染的防治力度 .115.1.2 加强各部门沟通与合作,团结治污 .115.1.3 统筹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25.1.4 加大公众的宣传与监督 .125.2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经济处罚手段 .125.3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手段 .125.3.1 建立地方水污染防治法规政策 .125.3.2 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 .125.3.3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135.3.4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135.3.5 开展清洁生产 .135.3.6 实现污水资源化 .136 结论与讨论 .136.1 主要结论 136.2 讨论 .14参考文献 152引言淮河是我国重点综合治理的大河
8、之一。淮河流域地处于我国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淮河水污染日益严重,流域的水质量问题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通过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问题有了显著的成效,但防治的形势仍不容乐观。流域的水质不仅受大气、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工业废水及农业地表径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淮河流域的前景仍令人担忧。有资料显示,至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对淮河流域 280 个断面,选择亚硝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BOD 5、总砷、总汞、六价铬、总氰化物、挥发酚、氨氮十项指标进行评估。上述十项指标有五项严重超标(超
9、V 类) ,超标断面个数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130 个) 、氨氮(128 个) 、BOD 5(39 个) 、挥发酚(27 个) ,而且在枯水期和平水期超标均较严重。其中一级支流中 52%的河段内水质为超 V 类,二、三级支流中 70%的河段内水质为超 V 类。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水坏境质量标准 GB383888 规定,超 V 类水域为丧失使用功能水域 1。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沿淮的四省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紧迫,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流域的水污染进行治理,否则不但老问题继续无法解决
10、,新问题也将不断增加。1 淮河流域概况1.1 水环境概况淮河位于黄河和长江之间,流域内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 2。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起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面积 26.9 万 km2。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总面积 26.9 万平方公里,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淮河流域地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和交通通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虽然从 20
11、 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了淮河治理,特别在 1991 年洪水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但是淮河治理任务仍相当艰巨 3。1.2 流域工农业概况淮河流域包括山东、安徽、河南、湖北、江苏五省 40 个地(市),181 个县(市),3总人口为 1.65 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 611 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122 人/平方公里的 4.8 倍,在各流域中人口密度是最大的。淮河流域耕地面积 1333 公顷,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薯类、油菜、棉花和大豆。1997 年粮食产量为 8496 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17.3%。农业产值为 3880 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 2433 元,高于全
12、国同期人均值。淮河流域的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徐州、兖州、平顶山、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4。2 污染事件回顾和文献综述2.1 流域水污染事件回顾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淮河流域工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及生态破坏日益严重。90 年代初,淮河的 16 条主要支流中,有一半以上河段的水质不符合国家的水质标准,都超过国家 5 类地表水的标准,失去了任何的使用和饮用价值,而且水污染事故经常发生。更严重的是,一些水利设施由于水质污染而报废,造成了一定的
13、经济损失。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严重影响了城乡人民生产生活,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20 世纪 90 年代,一些流域性的水污染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其中较严重的一次污染事件发生在 1994 年 7 月,当时近百米长的污水团在淮河中扩散,使沿淮自来水厂被污染,停水 54 天,造成沿淮的供水情况困难,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2 水污染防治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把淮河水污染列入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治理的河流之首。1995 年 8 月,原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规定自 1998 年 1 月 1 日起,禁止一切工业企业向淮河流域中排放超标水污染物。1995年,国务院
14、环委会审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提出,1997 向淮河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削减百分之四十,水质有较大改善,到本世纪末实现淮河干流水质基本变清。9 月,国务院要求 1996 年 6 月 30 日之前,关停淮河流域所有 5000 吨以下的小造纸企业。1996年,淮河流域 3580 多家污染严重的小制革、小化工等“15 小”企业被关停。1998 年 1月 1 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零点行动” ,对在限期内没有完成污染治理的企业进行统一关停。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南四省日排废水 100 吨以上的 1562 家重点企业中,完成治理工程的 1240 家,停产治理企业 114 家,关停并转企业 208 家,全部实
15、现达标排放。2001 年 1 月,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务院各部门通过对淮河现场检查后,宣布淮河基本实现国务院提出的 2000 年达标目标,干流 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基本符合 3 类水质要求,主要支流 COD 浓度符合 4 类水质要求。42.3 文献综述陈湘满 5称,淮河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难治理,和流域的经济发展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尹明锐,李汉平,汪萍等 6说过淮河流域水污染起源于20 世纪 70 年代的后期,进入 80 年代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乡镇企业的突起,水污染逐步加剧,一些流域性水污染事故经常发生。十年治污,党和国家共投入了资金达 600
16、亿元,但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在流域的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生产技术及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大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取眼前短暂的利益,既污染了日益紧缺的水资源,又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失的是更大的代价。金立新 7也举出了一个例子,1998 年年初,又发生了一起污染事故。由于上游的超标排放,徐州市发生了特大污染事故,80 万人饮水告急,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需要打假。2010 年 10 月 23 日,新中国治淮 60 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省蚌埠市隆重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在批示中指出,治淮 60 年成就举世瞩目,新时期治淮事业任重道远。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始终坚持“蓄泄兼
17、筹”的方针,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统筹规划,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合力兴水,进一步加快淮河综合治理步伐,让淮河成为一条安澜之河、清澈之河、富庶之河,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造福淮河两岸人民。3 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3.1 当前水质状况淮河流域的水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但自“九五”以来 ,由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大了水质治理力度 ,使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的控制。下表 1 中,20042008 年五年的水质变化情况对照表来看,虽流域的污染程度整体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水污染仍不容忽视,前景很不乐观(见表 1) 8。表 1 淮河流域 20042008 年水质变化情况水质年份 河长/km 劣于类2004
18、年 11676 共占 13.9% 19.50% 66.60%2005 年 12100 共占 10.8% 22.80% 67.20%2006 年 11903 无 9.90% 27.30% 62.80%2007 年 11883 无 13.70% 24.00% 62.30%2008 年 12026 0.50% 15.60% 22.30% 61.60%资料来源:表中数据由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2004、2005、2006、2007、2008 整理形成。从 2004 年至 2008 年水质情况(表 1)中可以看出,流域中的类水质只有在 2008年有具体的数字比例,占50.5%,2004、2005 年均没有具
19、体说明,更严重的是, 2006、2007 年没有符合类水质的河段。但从劣于类水质的比例来看,在这 5 年中,整个淮河流域的水质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仍然都维持在 60%以上。所以,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004 年淮河流域 46 个省界断面实际共监测 535 次,综合评价类水占总测次的0.2%,类水占 8.4%,类水占 17.6%,IV 类水占 26.9%,V 类水占 8.4%,超 V 类水占38.5%。2004 年淮河流域省界断面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NH3-N)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高锰酸盐指数(CODMn) 、化学需氧量(COD) ,其中氨氮污染最重,氨氮全年实际共监测 5
20、35 次,类水占 18.5%,类水占 26.7%,类水占 11.6%,IV 类水占5.8%,V 类水占 3.9%,超 V 类水占 33.5%,超标率为 36.6%。2005 年 16 月淮河流域 46个省界断面实际共监测 270 次,综合评价好于类水占总测次的 17%, IV 类水占18.6%,V 类水占 6.6%,超 V 类水占 57.8%9。综上所述,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质大部分都没有达到国家的水质标准,距离国家规定的水质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仍然还很严峻。3.2 排污江苏省环保厅在 2007 年 9 月正式公布了江苏淮河流域各地 2006 年的万
21、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情况。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由低到高依次为:泰州市(7.83 吨)、徐州市(9.32 吨)、扬州市(10.57 吨)、盐城市(12.82 吨)、连云港市(16.11 吨)、淮安市(18.55吨)、南通海安(20.21 吨)、宿迁市(26.23 吨)。万元工业增加值 COD 排放量由低到高依次为:泰州市(0.92 千克)、南通海安(1.53 千克)、扬州市(1.60 千克)、盐城市(1.79 千克)、徐州市(2.03 千克)、淮安市(2.28 千克)、连云港市(2.29 千克)、宿迁市(3.66 千克)。 万元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由低到
22、高依次为:南通海安(0.002 千克)、徐州市(0.06 千克)、盐城市(0.06 千克)、泰州市(0.11 千克)、淮安市(0.19 千克)、连云港市(0.21 千克)、扬州市(0.38 千克)、宿迁市(0.61 千克)。 由以上可以看出,江苏省淮河流域的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这三个污染物也是整个淮河流域的主要污染物,这些主要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给淮河流域水污染及生态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也是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流域的水污染,从排污方面的治理不容忽视。从近 8 年的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治污工作虽不成功,但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见表 2)。
23、6表 2 19962003 年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水排放量(万吨)COD 排放量(吨) 氨氮(吨)年份非农业人口数(万人)工业总产值(万元) 工业 生活 工业 生活 工业 生活1996 34720402.1 190019 1252775 1997 2981 44755875.4 235839 183634 1744416 660259 1998 3452 55946646.7 191411 191592 727938 731474 1999 3601 41341233.8 179718 209322 541567 794886 2000 3765 46763023.8 183137 2
24、28440 493725 772164 2001 4298 56637232.3 217507 250407 480387 886356 47025 1063982002 4407 60819231.0 207681 256092 439531 860111 49250 1111552003 4544 79500071.9 204435 261616 407753 842533 46848 102184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来自于环境统计数据库,为沿淮四省 34 个地市数据。从 19962003 年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表(表 2)来看,在这 8 年中,随着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
25、加快,非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从 1997 年的 2981 万人,至 2003 年增加到了 4544 万人,增长了 52.4%。生活废水排放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从 1997 年的 18.4 亿吨增加到 2003 年的 26.2 亿吨,增长了 42.4%。生活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从 1997 年的 66.0 万吨,增加到 2003 年的 84.3 万吨,增长了27.8%。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使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生活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增加,加剧了流域的水污染。从表 2 中还可以看出,工业生产总值从 1996 年到 2003 年也在大幅度增加,从 1996年的 34.7 亿元,
26、到 2003 年增加到 79.5 亿元,增长了 129.1%。工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水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从 1996 年的到 2003 年增长了 7.4%。而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从 1996 年的 125.2 万吨到 2003 年却降到了 40.8 万吨,下降了 67.4%。从这点可以说明,流域的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有了一定的成绩。所以,治理污染我们更应再接再厉,我们将会看到最后的成功。4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分析4.1 自然因素41.1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淮河流域位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区,降水时空部分不均匀。流域内从南到北气候类型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由湿润型向半湿润半干旱气
27、候过渡,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属暖温7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寒晴燥,秋旱少雨。降水的分布不均匀也造成了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北部地区的降水不均匀性和集中性更明显,北部地区的降水相对较少,因而北部地区的干旱较严重。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875mm,其中淮河水系 911mm, 沂沭泗水系788mm。流域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 69 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 50%-75%,年际之间降雨变化剧烈,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 25 倍;流域南部与北部沿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达 217 倍。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 221mm,呈现年内高度集中,年际变化大和地区分配极不均匀的特点,69 月的径流深占全年的
28、52%-82%,最大与最小年径流深之比为 525 倍,地区变幅为 501000mm,南北相差 20 倍 11。淮河片各分区 2008 年降水深与 2007 年及常年比较见图 1,淮河片各分区 2010 年降水深与 2009 年及常年比较见图 2。图 1 可以看出,2007 年淮河上游年降水量为1200mm,而山东半岛年降水量为 800mm,相差了 400mm;2008 年淮河上游年降水量为1100mm,山东半岛为 790mm,相差了 320mm,两者相差较大。图 2 中也可以得出,2009 淮河上游的年降水量较其他地区多,山东半岛的年降水量较其他地区少,山东半岛与淮河上游的年降水量相差较大。从
29、图 1、图 2 可以得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020040060080010001200降水量mm淮 河 上 游 淮 河 中 游 淮 河 下 游 沂 沭 泗 河 淮 河 流 域 山 东 半 岛 淮 河 片2008年2007年多 年 平 均资图 1 淮河流域 2007、2008 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资料来源: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2008.8020040060080010001200淮 河 上 游 淮 河 中 游 淮 河 下 游 沂 沭 泗 河 淮 河 流 域 山 东 半 岛 淮 河 片降水量(mm)2010年2009年多 年 平 均图 2 淮河流域 2009、2010 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资料来源:
30、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20104.2 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淮河流域的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节水意识不强、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主要是人们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及对水污染治理的没有足够的认识的原因。人们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作为代价。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值得人们深思。4.3 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经济都不太发达,所以该地区的人们“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为了个人
31、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大多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这是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后果将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危害身体健康。一些地方还不重视水污染治理工程,对城市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认真,即使建成后也难以保证正常使用,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还有些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违法排污放任自流,来获得经济效益 12。4.4 治污技术不力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规划及“九五”计划 ,如对完成规划目标所需配套的技术措施,农业节水措施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和提高重复利用率的技术与措施、城市居民生活污水的利用技术和措施等等;又如 “十五小”企业为何
32、死灰复燃,在调整产业结构,以“关、停、禁”促进“改转”的同时,是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13。目前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及各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需要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加大防治和科研的力度,来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使水污染及其他环境问题9得到改善。但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还不发达,经济实力还不强,不能为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4.5 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淮河流域中,主要行业包括造纸、纺织、化工、食品制造业等都是淮河流域经济贡献率大的行业,但也都是造成水污染最严重的行业,尤其是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污染,他们产生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 80%和 92%。由此
33、说明。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在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方面,虽然加强了环保执法与检查力度,但是始终未能达到一定的成效;不少老企业污染严重,污染治理历史欠账太多,企业处于亏损状况,污染长期得不到治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14。表 3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经济和主要污染物贡献率 %行业 经济贡献率 COD 污染贡献率 氨氮污染贡献率造纸业 3.2 44.4 4.0 化工制造业 26.7 16.0 70.3纺织业 5.3 5.7 1.7食品制造业 3.1 5.5 15.7饮料制造业 2.3 5.2 1.2合计 40.6 76.7 92.9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是根据 20
34、03 年环境统计数据计算而得。从上表 3 中可以看出,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包括造纸业、化工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五类行业。这五类行业中,对淮河流域经济的贡献率为40.6%,而严重的是,COD 污染和氨氮污染贡献率分别高达 76.7%和 92.9%。这些高污染的行业如果不加以调整,流域的污染治理将很难成功。4.6 水污染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淮河流域水污染至今仍未成功,主要是因为污染治理没有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水污染治理进程缺少强有力的监督,如一些工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经常擅自关闭污水处理设施,偷排污水,导致流域水污染加重。对于水污染还缺少必要的奖惩机制,如对违法
35、排污的工业企业实行惩罚,而对于大力保护环境的工业企业,应给予奖励。还有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协调,有相互扯皮现象;基层环保机构能力有限, 需要加强机构的能力建设。4.7 面源污染较严重众所周知 ,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第一产业在沿淮四省的产业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河南和山东两省 ,是全国有名的人口和农业大省 ,农药、10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的养殖 ,使得农业面源污染呈加重趋势 15 。农业的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淮河流域的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成败。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COD) 、总氮(TN) 、总磷(TP)
36、。我国农业使用化肥的强度是世界上最高的。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1/6,所以流域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并最终进入水体,导致流域的水污染。农业的面源污染发生具有广域性、复杂性、间歇性、滞后性及分散性等特点,导致其控制难度大、成本高、成效不明显,治理难以抓住重点 16。资料来源:2013 年 2 月环境科学第 34 卷第 2 期。图 3 淮河流域各市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图 3 中可知,淮河流域的各市中,农业面源污染物量多的主要是在驻马店市、周口市、信阳市和商丘市等地区,这些地区在上游;而排放量少的主要是在合肥市、淮南市和淮北市等地区,这些地区在淮河干流。5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5
37、.1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5.1.1 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强淮河流域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规划工作,加强流域地区工业合理规划,实行污染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如有可能,国家环保总局可以对淮河流域派驻专门的人员,负责流域水污染的监管,定期汇报,以便国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治理。进一步完善流域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制度,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5.1.2 加强各部门沟通与合作,团结治污长期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的采用的是分割式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地方政11府的分割管理和部门的分割管理。但由于流域水资源的系统性、水资源的公共特性和外部性,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不可避免的与
38、社会经济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动。流域水污染问题不可能离开社会经济管理和环境管理而独立解决也不能分割在不同的行政区和部门之中。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地方政府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短期性、局部性的选择,依然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上没有取得成功 17。只要各部门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积极配合,加强各污染源限排管理,将会减轻淮河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各部门可以密切合作,团结治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治污的成效。5.1.3 统筹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十六大以来,围绕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已经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手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统筹经济
39、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已成为新的准则。我们必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原则是把人的健康放在首位的。而淮河流域水污染努力了这么多年,仍未得到很好的治理,水污染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已经给两岸几千万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就是因为有的个人或企业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给自己谋取利益,给国家和人民的环境造成了更大的代价。我们必须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做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促进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5.1.4 加大公众的宣传与监督公众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他在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忽视了公众的力量。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与
40、支持,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所以要对公众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要建立公共参与机制,加大执行的力度,全方位的实现环境监督。加强教育和宣传环保意识,使全社会人人自觉保护环境及水资源。5.2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经济处罚手段罚款是经济处罚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合理使用。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污染物的不合理及超标排放,应对相关企业负责人或部分领导干部实行一定的罚款,并按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实行有差别的行政处罚。5.3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手段5.3.1 建立地方水污染防治法规政策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虽然需要公众的参与与支持,但也要建立完善的流域地
41、方法规政策。当前,流域的水污染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因此,地方环保政策也应当进一步完善。实施全国唯一的流域管理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执行关停 “十五小” 政策;实施达标排放和“零点”行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用水采取取水许可管理;推广节水管理,促进节约用水等。125.3.2 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淮河流域的工业虽然对流域的经济贡献率很大,但污染的贡献率也不容忽视。对于工业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企业,采取强制性措施,实行关停并转。在 1995 年 9 月,国务院下达通知要求到 1996 年 6 月 30 日之前,关停淮河流域所有 5000 吨以下的小造纸企业;与此同时,当年淮河流域 3
42、580 多家污染严重的 15 小企业被关停 1998 年 1 月 1 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零点行动,对限期没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业进行统一关停。 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日排废水 10 吨以上的 1562 家重点企业中,完成治理工程 1240 家,停产治理 114 家,关停并转企业 208 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18。5.3.3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有民谣道:“50 年代淘米洗菜,60 年代洗衣灌溉,70 年代水质变坏,80 年代鱼虾绝代 19。 ”淮河流域水污染日益严重,流域的污水处理厂作为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基础设施,已受到各部门高度重视。按照淮河流域“十五”计划要
43、求,对已经建成的要监督使其正常运行;正在动工的,要加快建设速度,质量也要过关;没有动工的,尽快解决问题,加快建设。国家也加大了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其尽快建成使用,治理污水。5.3.4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工业污染是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国家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调整流域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对淮河流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压缩重污染行业在整个淮河流域的比例,减少造纸、酿造、化工、制革和印染等企业。淮河流域四省要结合流域环境承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落户。污染治理要与产业
44、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5.3.5 开展清洁生产为了加强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开展了对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规划工作,通过检测和分析,提出对治污重点行业应采取有力措施的建议。加快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尽快投入使用,大大减少污水的超标排放;各地建立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大监测力度;各地区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等。5.3.6 实现污水资源化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水污染更加重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所以节水意义重大。要进一步加强用水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节水工作。合理调整水价。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污水资源化,提高
45、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136 结论与讨论6.1 主要结论本文简要分析了淮河流域概况、流域水污染问题的回顾及流域水质现状,深入分析了流域污染成因,最后初步提出了水污染的防治对策等。由于淮河流域水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从本文中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几个方面的问题:淮河流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水污染更是给流域本就紧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供需矛盾更加严重。针对流域水资源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的意识,使其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大家都能合理的开发和使用水资源。可以使公众监督一些重污染的企业,阻止企业为了利益超
46、标排放污水。还可以让公众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较少流域的面源污染等。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的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也越来越不合理,工业污染是其水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流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要强制性的关闭一些重污染的企业;对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实行罚款;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使其尽快投入使用等。制定流域的地方法规,用法律的强制性手段来治理水污染,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使各部门明确职责,团结治污等。综上所述,以期促进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的保护,使淮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6.2 讨论淮河是一条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它以难治理而出名。虽然在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治污的努力下,淮河流域水污
47、染治理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污水处理不当,治污体制不顺等问题,流域水污染治理还没有达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目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在未来的水污染治理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懈怠:要提高认识,思想统一,充分认识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绝对认真的态度;要明确一定的目标,不能盲目治理,也就是我们要有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分期来实行,将会更容易,更有信心,也会更成功;要加强领导的责任意识,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等。这些后续的工作在治污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4参考文献:1 淮河
48、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编制组.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1996-2000).2 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水利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2.3 闫云侠,李柏年.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J.水利发展研究,2005(3):5-6. 4 陈桥驿.淮河流域M.上海:春明出版社,1952(11):112-114.5 陈湘满.论流域开发管理中的区域利益协调.经济地理,2002(9):525.6 尹明锐,李汉平,汪萍. 淮河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及其落实情况分析J.环境科学,2009,(34):116-118.7 金立新.淮河污染治理任重而道远J.治淮科技,1998
49、,(2):15.8 杨勇,周兵.试论淮河流域污染及其治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4),76-78.9 周志强,王飞.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水利,2005,22:23-25.10 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编.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3-4.11 国家环保总局.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18-20.12 向东,凌江,黄小赠.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几点建议J.环境保护,2005(6):53-56.13 刘欣庆,田媛.论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成因及其防治J.能源与环境,2009,(2):63-65.14 刘玉年,万一,姜志群.依法保护淮河水资源,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中国水利.2005(8),40-4215 董广霞,毛剑英.淮河流域污染“久治不愈”原因浅析及治理措施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6):75-78.16 周慧平,高超,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