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作为校本研修平台的视频案例研究.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10137282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校本研修平台的视频案例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作为校本研修平台的视频案例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作为校本研修平台的视频案例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作为校本研修平台的视频案例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作为校本研修平台的视频案例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为校本研修平台的视频案例研究,顾泠沅 杨玉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校本研修中为何要做视频案例 (校本研修的新内涵、校本研修的核心是聚焦课堂、视频案例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二、在校本研修中学做视频案例 (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基本构成,我们制作的两个实例) 三、重新认识作为校本研修平台的视频案例 (已有的对视频案例的认识误区、再思考作为校本研修平台的视频案例构成条件、重新认识视频案例制作的潜在假设),一、校本研修中为何要做视频案例?,1.校本研修正成为支撑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柱,它是以往教研活动的继承和发展,从技术取向到文化生态取向 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与教师的行为 从重组织活动

2、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 从关注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与文化再造,也正是在上述意义下,我们认为用“校本研修”比“校本教研”更为贴切。,2.“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上世纪中叶以来,关于课堂的研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工程式研究到文化生态的整体研究,从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的两方对峙到成为前进中的两极张力 人们的研究正在完成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逐步形成了全面关注课堂学习的格局,甚至于专家们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个角度,“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所以校本研修活动中研究课堂无疑是重中

3、之重。,3.视频案例正成为课堂教学研究中 具有独特优势的有效途径,(1)现场观察的优势与不足,(2)录像带分析的优势与不足,(3)(文本)案例研究的优势与不足,(4)视频案例的独特优势,可以把握围绕课堂教学前后的多种信息、获得整体性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体不同的多元表征 有较高的研究成分,焦点突出,围绕焦点综合了教师和研究者、甚至学生的多种观点 可以对课堂教学原始素材进行重新分析,实现案例研究的再加工 提供了丰富的多种媒体材料,使用者可以多角度、以个人喜好方式进入案例内容 具有开放性问题和预留空间,使得案例研究本身可以滚动发展,二、在校本研修中学做视频案例,1.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选择主题,

4、制作案例,课例研究,不断反思【什么是视频案例】,2.视频案例的基本构成,3. 视频案例之一,(1)选题背景,Freudenthal研究所的达朗其(Jan de Lange, 1996) 在ICME-8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荷兰的一堂课:81名家长出席学校家长会,每张桌子可坐6人,需要布置多少张桌子?第一类学生具体地摆桌子;第二类学生经历了摆桌子到形式计算的抽象;第三类学生套用现成算式去做。实际上,三类学生中只有第二类才经历了具体到形式的抽象、真正体验到了“数学化”的含义。,(2)注重技巧的原行为,商、余数的“名数”易错易混,因此先要区分包含除与等分除17(人)8(人)=2(桌)1(人)17(人)2

5、(桌)=8(人)1(人)纠缠于枝节,未突出“有余数”这个要点 “试商”是关键性技巧,因此先要训练括号里最大能填几6( )4113( )41技巧性铺垫,未关注试商的实际意义 最后要学生寻找规律,学生都说“不知道”忘记了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就是生活”,165=31 175=32 185=33 195=34,余数(1、2、3、4)与除数(5)比较大小, 得出余数小于除数,(3)注重数学化的新理念,学生真实地找出规律:,(4)创造新行为:脑中分豆子,关注“学生获得”所遇到的困难:做除法要“拿豆子来”,只会动手做、不会动脑想。课堂热热闹闹,却陷入了数学教学的浅薄与贫乏。学生不会形式化,最后只能记住除法的操

6、作程序。创设情境兜了一大圈,还是回到死读硬记。 教师的创造:在实物与算式只设置一个中介放掉豆子和盘子,学生在脑中分豆子,终于越过了形式化的难关。,学生脑中 怎样分?,7颗豆子怎样分在3个盘子里? 3个盘子,每盘试放1颗豆子,共放3颗,比7颗少 3个盘子,每盘试放2颗豆子,共放6颗,比7颗少 3个盘子,每盘试放3颗豆子,共放9颗,比7颗多,每盘只能放2颗,这样余下1颗,由此还得出规律: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多好的本原性思考,深奥的“余数定理”在小学就准备了认知的固着点。,(5)分豆子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6)让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师生语言互动时间分布表,(7)师生语言互动状况及其理念与行

7、为的改变,1.课堂静止或不理解的时间、教师指示或命令、批评或辩护权威行为在改进课中下降为零;教师演讲、学生按老师要求表述明显减少 2.教师的提问、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发现的语言在改进课中明显增加;教师接纳学生感觉的语言也有上升,4.视频案例之二,(1)选题背景,勾股定理是数学教改的晴雨表:上一世纪五六十年代数学课程中的严格论证、后来提倡的“量一量、算一算”、之后的“告诉结论”、“做中学”,直到现在的探究式等。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数学论证乃至数学决策等三大能力,勾股定理教学正是一个恰当的例子。,a2+b2=c2,(2)回顾原教学行为,欧几里德方法 (等积变形推导)技巧难度太高,设置动手情

8、境,“量一量、算一算” 得不出a2+b2=c2,“剪一剪、拼一拼” 学生不会剪拼,提供勾股数组:32+42=5262+82=102,简化为铺地砖:,特殊情境成了直接暗示,无异于告诉事实,优秀教师不满足于以往的教学行为。查阅第3次国际数学与科学重复录像研究项目提供的12个勾股定理教学录像,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尝试新的教学设计,要点是:目标在于体现“猜想证明”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本原性意义。探究需要“铺垫”(有层次推进的策略)。就像学游泳,不能让所有学生都直接跳到海里,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带关键性的技能、策略作铺垫。铺垫也称“脚手架”,为学生提供一种教学协助,帮助学生完成在现有能力下向高认知学习任务

9、的难度攀升。,(3)在不满中寻找出路,(4)情境铺垫出猜想, 问题: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和斜边之间有什么关系?a、bca+b (已有知识)两边平方怎么样? a2、b2c2 铺垫: 在方格纸内斜放一个正方形ABCD,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单位1,怎样计算正方形ABCD的面积?,(a+b)2 a2+2ab+b2, 数据表:用前面的方法分别计算下列四个图形中的a2、b2 、2ab及c2的值,并填表。,学生的发现出乎意料:c2=2ab+1 a2+b2=c2 a+b+a2=b2 2ab+c2=(a+b)2等!,(5) 反驳与证明的师生对话,生1 根据数据表,我得出c2=2ab+1的结论。 师 很惊讶怎么会

10、,不可能吧? 生2 我做过a=2,b=4的例子,这时2ab=16,c2=20,c22ab+1。 师 生2用举例来“反驳”,有说服力,c2=2ab+1这一结论不能成立。 生3 老师,当a与b相差1的时候,这个结论还是成立的。 师 心中想 c2=(a-b)2+2ab,b-a=1时,c2=2ab+1这个意见也是对的,这是一个有条件的结论。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结论a2+b2=c2。 生4 这个结论对前面已举过的图例来说都是成立的,但是我想,即使100个例子都正确,101个例子不成立了呢?所有例子都成立才是定理,只要有1个例子不成立还是个有条件的结论。 师 a2+b2=c2是否是个定理,举例再多也

11、说明不了,怎么办? 生众 看来必须证明。,(6)拆除铺垫引导论证,把图中的小方格背景撤去,并且隐去a、b的具体数值,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中,a2+b2=c2是否同样成立?学生利用前面计算直角三角形斜边上正方形面积的方法,顺利地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7)学生活动做扩充,课后,学生的自我扩充活动分三方面展开, 设计数据表出猜想, 上网学习勾股定理的史料与多种证明, 收集、编拟勾股定理的应用题,如,如,如,R=6400km S=0.005km,中国古代文明 c2=2ab+(a-b)2=a2+b2,第一宇宙速度 v2=(R+s)2-R22RS=64 v =8km,格点多边形面积 S=N+ -1 (

12、N为内点数,L为边点数),(8) 课堂价值取向与行为类型的变化,教师讲授时间减少,学生探索时间明显增加,课堂价值观正向能力取向移动 由于探索时间增加,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有所减少,但课外思考的空间扩大了,三、重新认识 作为校本研修平台的视频案例,1.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目前大量制作出的视频案例来看,基本上是“常规课录像+访谈”的模式。透过这样的模式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制作者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提供了基本的课堂录像就是“再现了真实情景”、“呈现了内隐知识”、“提供了向专家学习的机会”,如果再附上一些观察数据和资料,那就是“整合了相关资源”。,2.视频案例何以成为校本研修的平台,(1)首先要成为一个

13、案例(最重要!) (2)提供反思的“第二声音” (3)用技术支持“动态”和“开放” (4)提供分类明确的自主学习资源包,主题和背景主题是一个案例不可缺少的,它反映了案例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而且关系到案例的核心理念;背景则涉及了案例的起因、出发的问题、困扰事件、及价值所在等方面的问题。 情境描述案例的叙述应该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应该仅仅是课堂实录;无论案例问题多么复杂或深刻,它必须以一种读者容易接受、甚至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 教学注释围绕案例中的教学事件提供各种问题,有的可能是解释性的,便于读者理解;有的可能答案本身蕴含其中,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有的可能答案开放,尚待探索。 诠释和研究对教学

14、案例的研究结果做某个或多个角度的理论解读,引发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思考。,(1)首先要成为一个案例,与以往有何不同提供“第二声音”(Lerman,1997)没有来自个体外部的可替换观念或想法(第二个批判性的声音),反思并不能导致改变发生(Shuell,1996);只有与个体发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情感反应时,反思才会发生。 为何不同反思是分层次的,只有把“第二声音”背后的原因揭示出来,才会激起个体深层次的反思。 留一些商量的“余地”把难以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可以使案例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意犹未尽。,(2)提供反思的“第二声音”,避免线性化避免组成视频案例的每个片断是以时间线的方式联结,其切入点

15、只能依次点击,不便使用者直接进入录像带中的某个特殊点,也难以整合其他的相关信息。 预留资源空间随时准备吸收与案例相关的素材,并把它们纳入案例结构中。,(3)用技术支持“动态”和“开放”,分类尽量避免交叉结构化的资源包便于使用者自学,分类之间不交叉可以准确地直接进入相关类别。 栏目用词尽量明确不使用有岐义的词语,尽量使用读者一目了然的词汇,方便检索和调用资料。,(4)提供分类明确的自主学习资源包,3.重新认识校本研修中的视频案例,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 呈现内隐知识和提供多元表征 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统整教师进修课程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教学、研究、培训相互融合,视频案例与文本案例相比所提供的是

16、“不加修饰”的课堂情境、可以捕获大量的课堂细节、可以真实再现教学事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因此也有助于观察者形成自己对某个事件的观点,也更容易被记忆系统所编码和保存,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提供真实的任务,这是情境认知、基于案例的推理、认知弹性等学习理论的共同前提,而视频案例所固有的这些特征使它成为一种比文本案例更为有效的教师学习工具,其空间的、动态的特点也使得教学情境更为丰富和真实。,(1)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所谓内隐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它之所以“不可言传”,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不能脱离它所镶嵌的情境,因此,一种可能的途径就是把这类知识连同它所镶嵌的背景一起呈现出来。

17、多元表征既是结构复杂领域的基本特征、也是认知弹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是“从不同的概念与案例的角度去表征知识,这样,当以后运用这些知识时,就有能力根据问题解决情境的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恰当的裁剪”,它可以使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同一个案例”,从而为知识的表征提供了多重的分类图式。,(2)呈现内隐知识和提供多元表征,向专家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专家的知识是高度情境化和个人化的,一旦离开具体的问题或事件,这种知识就难以呈现。 在视频案例的教学活动中,专家由两种途径“即时介入”:其一是作为案例的主体对教学进行“示范”;其二是作为旁观者对案例

18、进行“点评”。无论哪种方式,对教师而言无疑是向专家学习的一个机会。,(3)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教师进修课程既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专业学科(如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也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和处理各种教学事件的策略。视频案例可以把这几个板块的知识统合在一个案例中表现出来,这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所有这些知识共同发挥影响是保持一致的。 视频案例在相关资源库的建设上有着巨大的潜力,只要硬件条件允许,它就可以利用超媒体技术为教师的教学研修提供强有力的资源链接。,(4)统整教师进修课程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使教学、研究、培训相互融合,一句后话,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的课例过度依赖技术的时候,人的思维就在机械和程序化中被湮没了;毕竟,教育是一门注重经验的学问,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问,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