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政学,授课教师:刘 宁 授课单位:经管学院 联系方式:,第三章 政府购买性支出,第一节 政府消费性支出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的事业费 第二节 政府投资性支出 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用于各项公共投资的支出。前者是非生产性的消费性支出,它的使用不形成任何资产;后者是生产性支出,随着它的使用形成固定资产。,第一节 政府消费性支出,一、行政管理费 二、国防费 三、教育支出 四、科学研究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1、行政管理支出的构成行政管理支出是为保证政府履
2、行行政管理职能,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武装警察部队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经费。按费用要素区分,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工资、福利、离退休人员费用公用经费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行政支出:包括国家机关经费(90%)、行政业务费、干部训练费及其他行政费等。公检法支出:包括司法检察支出(司法检察机关经费、司法检察业务费、司法学校与司法检察干部训练经费及其他司法检察费等)和公安、安全支出(公安、安全机关的经费、业务费、警察学校和公安干部训练学校经费及其他公安经费等)。 武装警察部队经费:包括内务部队经费、边防部队经费和消防部队机关经费等。外交支出:包括驻外
3、机构经费、出国费、外宾招待费和国际组织会议费等。,2、行政管理支出的影响因素,(1)行政管理职能和机构设置政府的行政职能范围广,导致政府机构设置较多,从而人员、办公设备要求多,最终导致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多。(2)预算管理体制预算法规对行政管理支出预算的具体规定是否详细和严格、预算的制定和执行部门是否具有独立性、预算监管机制是否完善等都对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规模的大小有影响。(3)行政管理效率我国行政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机构职能重复、办事效率低下等现象。今后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行政效率。,3、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变化和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与其他国
4、家相比,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也是较高的。行政管理支出对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没有直接的贡献,因此,对这类支出必须加以约束,将其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统计表明,我国行政管理支出从1986年的22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512亿元,20年间增长30倍,年均增长率19.5;同期,财政支出增长15倍,年均增长率15.4。行政管理费用成为了我国财政部门的一个负担,人民纳税的沉重负担。可以说,我国行政管理费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我国经济建设、科教文卫、国防等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呈现一种非理性的增长趋势。这不仅直接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官员的腐败行为、
5、以及各种滥用公费的现象。 1986年,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2005年则上升到20,提高了10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5.6的标准,我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昂贵的国家之一。,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过快、比重不断提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机构设置和行政效率两方面。公正廉洁、高效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行政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机构职能重复、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另外,行政管理中参杂了某些私人消费和铺张浪费现象也是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增大的直接原因。对策:行政管理精简机构、压缩编制,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二、国防支出,1、国防支出的构成国防支出
6、是用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费用。按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分类,国防支出包括国防费(包括各兵种人员费用和武器装备费用)、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费用和专项工程支出和其他支出等。按支出的不同性质和用途,国防支出分为三块:人员生活费、活动维持费、装备经费。,2、影响国防支出规模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一是经济越发达,可用于国防支出的财力就越强。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安全的要求就越高。三是经济越发达,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越高,没有相应的军事力量,其经济利益很难保障。(2)国际国内形势国际形势是紧张还是缓和,如:冷战、热战与和平时期。国内如果出现:暴动、分裂等,都会增加军费开支。(3)管辖范围和发展战略面积
7、越大,人口越大,需要的国防力量就越大。我国边界辽阔,国防支出就多。美国向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军费开支自然不能少,日本做军国主义复活梦,军费支出也很高!,3、国防支出规模衡量指标,第一,绝对指标 国防支出总额 第二,相对指标 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国防支出占GDP的比重 人均国防支出 国土面积平均国防支出,4、我国国防支出规模变化和现状,由于我国政府一直奉行防御战略,国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比较低。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防支出比重也是很低的。,世界主要国家国防支出的相对规模(2001年),项目 美国 俄罗斯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国防费/财政支出 16.55 18.35 6.1 1
8、1.08 9.8 5.98 国防费/GDP 3.04 2.41 2.5 1.96 1.1 0.95,2007年,美国国防费占其GDP比重为4.6%,占其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6.6%,英国分别为3%和6.9%,法国分别为2%和13.5%,俄罗斯分别为2.63%和15.1%,印度分别为2.5%和14.1%。而中国国防费占GDP比重仅为1.4%,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仅为7.2%。,一个国家的国防支出应保持适当的规模,既要保证国家的安全,又不能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个别国家将战争作为获得经济利益的工具,国防支出变成了军事扩张支出,具有一定的投资性,支出规模就失去了规模。 鉴于当前和今后的国际形势以及我
9、国国防支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国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应适当调整。首先应当制定合理的国防支出发展规划,保持国防费的适度增长;在国防支出的增量中,调整人员生活费和武器装备费的比例关系,适当提高后者的比例。,5、国防支出效率,目标效率:主要追求特定目标的实现效率,不过多考虑支出的成本。如:我国“两弹一星”。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出原子弹,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不计较。 经济效率:正确处理“黄油与大炮”的关系,以合理的国防支出实现既定的国防目标。合理确定支出结构,勤俭建军。,6、军事行动产业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往往将部分非核心的军事行动交由私人经营的公司执行。私人军事公司通过高
10、价雇佣工作人员,完成从军事部门承包的相关任务。私人军事公司是从政府的政治需要或经济利益出发,以赢利为目的,通过与国防机构签订合同提供诸如军事训练;组织、情报和安全保护等服务的私营公司。他们已经完全不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那些参与政变或者谋杀的草莽英雄,都是经过正规注册的商业公司。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网址,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国际和平行动协会的组织,用于制定藻些行业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有40余家私人军事服务公司,有些甚至加盟到了世界财富500强所属的国防公司旗下。,三、教育支出,1、教育支出的范围、意义我国教育产品分为3类:一是具有纯公共物品性质的义务教育;二是具有准公共物品的高等教育、
11、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私人物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职业培训、家教服务等。政府教育投入的范围应该是具有纯公共物品性质教育的全部领域和作为准公共物品教育的部分领域。,教育支出的意义,完善的教育体系可以保障每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可以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这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促进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国际间竞争日益激化。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是资源的竞争,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2、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变化和现状,我国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五方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杂费以及其他
12、教育经费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仍是最大的教育经费来源。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12.81,16.08,2.44,2.76,55.68,65.92,4637.7,2001,12.78,15.45,2.96,2.23,54.19,66.58,3849.1,2000,12.23,13.84,3.76,1.86,54.22,68.30,3349.1,1999,12.10,12.54,4.81,1.63,53.09,68.92,2949.1,1998,5.62,12.88,6.74,1.
13、19,53.63,73.57,2531.7,1997,5.08,11.54,8.33,1.16,53.57,73.89,2262.3,1996,其他 (),学费和 杂费 (),社会捐 资和集 资办学 (),社会团体 和公民个 人办学 (),预算内 教育经 费(),国家财政 性教育经 费(),合计 (亿元),年份,我国教育投入总规模及各种来源的比重,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绝对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
14、01年的3.19%,八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6年为3.01%,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一直处于世界最低水平。我国人均、生均教育经费与国外相比,更是少得可怜。1995年世界人均教育经费为241美元,生均教育经费1273美元。世界人均教育经费是我国的11.4倍多,世界生均教育经费是我国11.1倍多。 可见,我国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而我国的教育需求却相当巨大。,我国政府教育投入情况,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国家和地区 1980年 1995年,全世界 4.4 5.2 低收入国家 3.4 3.9 中等收入国家 4.4 5.2
15、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3.9 4.6 高收入国家 5.6 5.5,中国 2.5 2.3,3、解决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办法,1)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规范政府收支管理,优化政府支出结构。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高等教育制度进行改革。3)探索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鼓励社会和个人的投资和支持,在捐赠、基金、学杂费等方面更加反映市场和个人的需求。 4)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资助制度。5)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 避免财政部门在控制数环节挤压教育经费的比例。,四、科学研究支出,1、科技研究支出的内容科研支出指财政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专项支出,包括科技三项
16、费用、科学事业费以及其他科研事业费等。科技三项费指国家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而设置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产品试验费和重大科技项目补助费。科学事业费指预算支出中由科技部归口管理的科学事业费以及中科院系统的科学事业费,包括自然科学事业费(用于科技开发研究、基础研究),科协事业费、高科技研究专项经费,社会科学事业费。,2、我国科研支出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支出总体规模虽然在不断增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小。财政科技支出绝对规模不断增加,但其占财政支出和GDP比重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财政科研经费供给力度偏低,应尽快提高科技支出的增长速度,加强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的研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支
17、出的概况,第二节 政府投资性支出,一、投资与政府投资 二、影响政府投资比重的因素 三、政府投资的特点 四、政府投资的范围 五、基础设施投资 六、农业投资,一、投资与政府投资,投资是经济主体将现期的收入转化为资本以获取预期的不确定的效益的活动过程。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投资过程既是资金的运动过程,又是资金的增值过程。按照投资主体不同,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要,以财政资金投入到社会相关经济部门的行为和过程;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投资。,二、影响政府投资比重的因素,1、社会经济制度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比
18、重一般较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大。2、经济发展阶段经济越发达,政府投资的规模相对越小,经济越落后,政府投资的规模相对越大。,三、政府投资的特点,1、宏观性第一,全局性。政府投资的重点是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项目,中央政府应考虑整个国民的利益,统筹安排投资项目和资金,凡是国家级的项目,如果收益对象有限,就应慎重考虑,对必须建设的项目,如: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第二,长期性。政府投资要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不能计较短时间的利益得失。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制定严密的投资计划,投资工程与项目要有超
19、前性,投资规模、规格、质量不仅要满足当前的要求,也要能满足长期使用的要求。,2、非赢利性,第一,从政府的身份看。政府是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政府投资的目的是实现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等利益的最佳结合,不追求直接的和微观的赢利。第二,从政府投资的范围看。政府主要投资于公共部门和基础产业部门,这些投资不需要偿还,更不需要支付利息等。第三,从财政资金的来源看。财政资金的额主体是税收,税收是对整个社会的无偿征收,税收的使用也应该是无偿的为整个社会服务。第四,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看。政府和市场在投资领域有明显的分工,如果政府投资追求利润,就会扭曲市场竞争秩序,妨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3、调节性,政府投资具有
20、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第一,财政投资具有引导性,通过财政投资,可以带动一系列的社会和民间投资,如在政府鼓励的投资地区,财政首先进行基础性的投资,实现“六通一平”,可以引导大量民间资本的跟随投资。第二,财政投资具有弥补性。对于民间资本不愿意投资的地区、行业和部门,进行弥补性投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对落后地区和部门的援助性投资,不仅可以带动这些地区和部门的经济发展,同样可以吸引社会其他部门的投资,共同促进落后地区和部门的发展。,四、政府投资的范围,社会总投资项目分为三类: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1、竞争性项目是指经济效益较好、对市场信号反应比较灵敏、具有竞争能力的一般项目。多为投资较
21、少、建设周期较短、投资完全能够回收并能实现价值增值的加工行业和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流通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等。对于竞争性项目,政府原则上不宜参与,主要由社会来投资。,2、基础性项目,是指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需要政府重点扶持的高技术产业和部分支柱产业等。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生活提供基本物质条件的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共同条件。基础设施一般都具有外部性和自然垄断的特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如交通通讯、文化教育设施等。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产业和行业,一般提供基本的原材料和能源动力,是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如农业(农、林、牧
22、、渔)、 能源、采矿业等。,3、公益性项目,公益性项目是指不从事生产经营的国防、政府行政机构、司法部门,科研、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环保和其他城市公用设施以及社会团体的投资项目。 政府投资支出应首先保证公益性项目的投资,部分地参与基础性项目的投资,对于竞争性项目,政府原则上不宜参与,主要由社会来投资。,五、基础设施投资,1、我国基础设施概况总体上说,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应当成为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础设施一直是我国政府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加强的领域。特别是1998年、1999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用于投资基础设施领域,不仅促使社会的基础
23、设施取得重大进展,而且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脆弱,近年来很多地区对农业的总投入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大都用在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却明显不足。因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状况十分严重。如已治理的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30%。通往农田的道路、桥梁年久失修,有些已经损坏,雨天泥泞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一些拦河大闸仍在带病运行,急需修复。许多桥梁、涵闸等建筑物,经过多年
24、超标准运行,现在大部分已成病险工程,桥梁断裂、桥墩倾斜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急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第二,能源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电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命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电需求不断增大,电力紧张导致全国大部分省市在用电高峰拉闸限电。搞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种项目建设的支撑和保障。多年来,由于我国电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较低的电力运输能力,始终成为制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因。,第三,水资源短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水资源短缺限制了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黄河以北的城市几乎都属于缺水和严重缺水的状态。我国是一个
25、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我国水利设施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保安、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这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到21 世纪中叶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将逐步进入百年期。,第四,环境保护设施落后,我国环境保护设施落后,大气、河流污染严重。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废水、废气、固废随意排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污染工业项目逐渐向农村转移;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快
26、速发展,由此造成新的污染日益突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还比较普遍,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增多,畜禽粪污以及秸秆等处理率低,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呈现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的局面,形势十分严峻。,第五,交通运输设施仍比较落后,春运的“一票难求”源于铁路运力不足,城市堵车一是现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路网规模小、密度稀,难于适应以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大发展的要求;二是铁路、航道、机场、码头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效应;三是在实施交通建设过程中,重大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周期长,用地报批和征地拆迁难度大,一般项目建设
27、的地方配套资金缺口大。,2、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性,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它的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财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又有利于调整投资与经济结构,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长期稳定发展。基础设施与经济产出是同步增长,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就会增长1%。即使是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也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而是由政府积极参与和主持。,3、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从我国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
28、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的投资方式),4、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情况,基础设施投资是指用国家预算内拨款、自筹资金、国内外基本建设贷款以及其他专项资金从事基础设施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及有关工作。基础设施投资属于基本建设,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形成的最初手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改革开放以后增长迅速,2001年和1981年相比,2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了37.7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发生了较大
29、变化,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有较大下降,1996年只有2.7%。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实行西部大开发,一系列工程,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渐上升,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个比重不会再回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水平。,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六、农业投资,1、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要性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物质条件,为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原始积累资金以及廉价劳动力,没有稳定发展的农业,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直接受到影响和制约。 (2)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是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它的自
30、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并存,受气候、地理、生产周期等因素影响较大,要取得与非农产业想近的水平,必须有更高的投入水平。,(3)农业具有公共物品性质首先,农业生产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和控制,具有一定的非赢利性。其次,农业具有外部性,一是经济外部性,农业的发展能够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二是环境外部性,农业既能污染环境又能净化环境。例如: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可以破坏环境,而农作物又具有对环境损坏进行修复的功能。,2、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范围和重点,财政支农的内容:第一,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项目的补贴,对农业技术推广和植保给予的经费补助,对粮食生产基地发放的专项补贴等。第二,农林、水利、
31、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于人员的工资、公务支出等。第三,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基本建设项目所支付的资金。第四,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即各个农业单位进行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和重要科学研究等活动给予的资金补助。第五,农村救济费。给予因各种自然灾害或社会原因造成生活苦难的农户的必要救济和补助。,财政支农的重点,重点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具有保护性,开发性或示范效益的项目。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同政府级别(中央、省、市、县)财政的投资重点应有所侧重。主要是根据政府承担的农业生产建设与事业发展项目
32、的受益范围大小、外部效果的有无来划分各级财政农业投资范围。,3、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资,4、加入WTO与农业补贴,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在WTO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农业补贴具有2层含义:一种是广义补贴,即“绿箱政策”, WTO协议不限制“绿箱政策”。一种是狭义补贴,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一般被称为“黄箱政策”,WTO农业协议不赞同“黄箱政策”,并试图通过多边贸易协议框架加以限制和削减。,第一, “绿箱政策”,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其中较大部分是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的投资。由于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显著的扭曲性作用
33、,一般被称为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绿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般农业服务,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粮食援助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地区援助补贴。WTO协议不限制“绿箱政策”。,第二,“黄箱政策”,“黄箱政策”主要指的是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措施,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对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WT
34、O农业协定的“黄箱政策”中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对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采取的一些支持和补贴措施可免予削减承诺,简称“发展箱”。主要包括农业投资补贴,对低收入或资源贫乏地区生产者提供的农业投入品补贴,为鼓励生产者不生产违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一般称此为“发展箱”政策措施。,经过艰苦细致的谈判,我国已于2001年10月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根据WTO的一般规定,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标准是农业总产值的10,但在与美国的谈判中对方要求中国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执行,即政府农业补贴不超过5,最终双方达成8.5的协议。按照这一标准,中国2000年农业总产值为14 628.2亿元,农业补贴
35、可以达到1243亿元。中国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2种: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长期以来,我国粮棉等特定农产品在总体上处于负保护状态,19961998年中国特定农产品的综合支持量年均为-252亿元。尽管在本世纪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剪刀差”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所以中国农业的国内支持有较大的补贴空间。,5、财政在支农方面仍存在众多薄弱环节,(1)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额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呈现徘徊甚至下降的趋势;(2)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地区分布不平衡;(3)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总体水平较低,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有限的投入中有部分不能及时到位或更根本不能到位、挪用挤占现象严重,对支农资金的使用缺少监督保障。,6、今后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趋势,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必要措施。(2010年1号文件)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