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 格表示 1 个单位和 1 格表示多个单位) ,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3、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教学难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学习准备:课件。第 1 课时学习内容:1 格表示 1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P94P95学习过程:一、导入新授1、课件出示 2012
2、 年 8 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图: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图例中表示天气的各种图形。 2、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这个月的各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二、探索发现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1)整理数据100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 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统计出这些数据呢?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 、画“” 、写“正”字等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的?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用写“正”字法来进行统计,比较方便。 (2)表示数据
3、。 师:我们通过画“正”字法来进行统计,已经知道了每组天气各有多少天了,那如何才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 汇报展示。我们组是用统计表来统计表示。 我们组是用图示来表示: 我们组使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101(3)分析数据。 师:刚才这几组同学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后面的两种方法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时明确: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出 2012 年 8 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但是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4)小结 :像这样用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 仔细观察条形统计统计图,除
4、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 小结: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标题、制图日期(指画统计图的时间) 、单位名称、条形、横轴(要统计的内容) 、纵轴(一般表示数量)等组成。 (5)比较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小结: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 三、巩固练习课本 95 页 做一做第 2 课时102学习内容:1 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P96P98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早餐呢?来看看 P96 例 2 中四(1)班同学喜欢的一种早餐统计表。今天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出示例题 2下面是四(1)班同学喜欢的一种早餐
5、(不包括主食)统计表。最喜欢的早餐 牛奶 豆浆 粥人数 6 12 24(1)提问:统计表不够清楚明了,有没有其他的统计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的?(2)制作完成统计图。出示课本 96 页统计方格纸,选择一个条形统计图把收集的数据表示出来。学生在书上画出统计图,教师巡视。(3)比较。这两张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两张图的每格分别代表几人?师生交流后明确:第一张图是用 1 格表示 1 人,而第二张石用 1 格表示 2 人。(4)选择哪个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为什么?师生交流后明确:选择用 1 格表示 2 个人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更合适,因为这里最多的人数是 24 人,数据比较大,如果用 1 格表
6、示 1 个人的条形统计图,103涂成的条形很长,不方便。(5)当统计的数据比较大时,我们可以用 1 格表示 2 个人的方法来画出统计图。当统计的人数更多时,你觉得 1 格还可以表示几个人?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当统计的数据更大时一格还可以表示 5、10 或者更多的单位。(6)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现在这张统计图能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了吗?你看明白了什么?谁来说?组织学生汇报。师: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单数的画法画半格。在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小结:我们用 1 格表示 2 个人的方法画出了条形统计图,并且通过统计图还发现了许多的知识。三、巩固练习课本 97
7、 页 做一做第 3 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谁能说说什么是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引出: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二、探索新知1、出示例 3:104这是几个同学在一个路口统计了 20 分钟后,得到的几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统计表。机动车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辆数 50 30 25 10(1)从这张统计表中,同学们都发现了什么?(2)出示例 3 想一想 1 格表示 1 个单位或 2 个单位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每个格表示 1 个单位或 2 个单位太麻烦,数据太大,怎么办?(3)制作条形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在书上完成。并回答问题。(4)提问:如果统计结果
8、是下面这样,每格代表几合适?出示统计表,启发学生讨论:机动车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辆数 60 30 40 10学生展示画图结果,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当数据较大时,每格代表的数据也应该相应增大。如(3)可以表示 10 个单位。(5)小结: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每 1 格代表多少是怎么确定的?每 1 格代表多少是由统计的数据大小决定的,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大;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三、巩固练习课本 99 页 做一做四、评价反馈105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和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通过创
9、设现实情境,使抽象的统计图表生活化、情趣化、使学生乐于接受。 ”在设计这节教学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完本课后,经过思考发现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1、应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本节课引课是从一张普通的统计表导入,再引出统计数据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统计起来更直观和形象。这样在素材选择和情景创设上,没有走出教材,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愿意关注到的事例。如果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从中可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引起学生的
10、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图形后,设计“看图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这环节,不仅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得出调查结论,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使学生容易而轻松的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意义。 2、小组合作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发挥真正作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导入新课后,用课件出示某地降水量的统计图,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得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它表示的意义;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汇报在哪些情况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这里是体现了新课标里面106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读图这一环节用的时间太多了,效果不好。3、应先让学生先画条形统计图,通过感知、实践操作,再让学生总结得出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显得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发展学生个性化的、独立的思维能力。 4、练习设计应具有现实化和富有挑战性。 以后在教学中,我要多创设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的数学,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已的业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