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包身工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26920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身工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包身工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包身工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包身工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包身工优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 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 使学生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 ”, 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 二、过程与方法 1、速读法,通过速读能让学生迅速的理请自己的思路

2、。 2、精读法,通过仔细玩味领会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3、问题法,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教学目标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资源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活 动1 课前活动(共 15 分钟) 一、 课前积累(5 分钟) 1、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

3、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 检查预习(10 分钟) 1、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4、2、互查字词 蠕动(r) 拎着(ln) 弄堂(lng) 游说(shu) 赚(zhun) 抹(m) 嘈(co) 执拗(ni) 簿子(b) 籼米(xin) 莴苣(w j) 揩地板(ki) 搽粉(ch) 蹒跚(pn shn) 皮辊(gn) 谄媚(chn) 骷髅(k lu) 噩梦() 怔住(zhng) 锭子(dng) 新课活动(20 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交待时间的句子。 问题 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 (四点一刻 晨起; 四点半钟 早饭; 五点钟 上工;六点钟(十二小时劳动,中午休息的 15 分钟) 放工。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

5、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问题 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预想:回答可能会很零散,但是通过零散的现象概括出具体的状况,普通班的学生可能存在困难,由老师帮助解决,好班学生由他们自己归纳,教师作总结。 讲解:即是具体描绘包身工悲惨生活现状。 生一: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生二:“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生三: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

6、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生四:“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教师小结: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问题 3: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预想:学生可能会很随意的回答,提

7、示一定要依据课文来回答。 生一: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生二: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教师小结:高度榨取剩余价值,在利益驱使下,榨干工人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把工厂的发展建立在工人的尸体上。 问题 4: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提示:在文中找出原句分析。 讲解:注意题中“评价”两个字,也是要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子,再看例子透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 生一:“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

8、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通过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生二:“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新课综合(15 分钟) 四、分析综合 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社会意义。 分析:社会意义。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

9、”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问题 2:给包身工下定义。 (示例: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小结:下定义的方法。(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

10、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 启示:

11、方法才是硬道理。 课后问题(5 分钟) 问题 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问题 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线索,互相讲述包身工的生活顺序和生活场景。(15 分钟) 二、思考分析:(20 分钟) 问题 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生:本文既

12、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文章的这种写法启示我们: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

13、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生:比如写一个课堂,有群像的描绘,也有精彩人物的描写,就叫点面结合。群像是面,精彩人物是点。 教师讲解:点面结合 (点 面 结 合 是 以 个 别 表 现 一 般 艺 术 规 律 在 文 学 描 写 中 的 具 体 表 现 , 是 个 别 和一 般 的 辩 证 统 一 。 什 么 是 点 面 结 合 呢 ? 所 谓 “点 ”, 指 的 是 最 能 显 示 人 事 景 物 的 形 象 状态 特 征 的 详 细 描 写 ; 所 谓 “面 ”, 指 的 是 对 人 事 景 物 的 叙 述 或 概 括 性 描 写 。点 面 结 合 就 是 “点 ”的

14、详 细 描 写 和 “面 ”的 叙 述 或 概 括 性 描 写 的 有 机 结 合 。“点 ”, 可 以 突 出 重 点 , 体 现 深 度 ; “面 ”, 可 以 顾 及 全 局 , 体 现 广 度 。 点面 结 合 , 可 以 既 有 深 度 又 有 广 度 地 反 映 人 事 景 物 的 形 象 状 态 , 最 充 分 地 表 现思 想 , 抒 发 感 情 。 ) 问题 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 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

15、”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 三、自主小结:学习本课有什么体会?(10 分钟) 1、震撼, (课文在描写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同时,又议论了“包身工”制度。 做到了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四:齐读文章的最后三段,再次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5 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