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供求理论及其弹性,第一节 需求理论 第二节 供给理论 第三节 市场供求均衡及其变动 第四节 弹性理论,第一节 需求理论,1、需求和需求曲线需求的定义需求表需求曲线 2、需求原理 3、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4、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5、需求函数,1、需求和需求曲线,(1)需求的定义 (它不同于需要或欲望)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量。构成有效需求的两个要素: 购买欲望或需要; 支付能力 分类: 个人需求; 市场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自尊及受他人的尊重,感情、爱及归属的需要,生活有
2、保障(如安全、健康、就业),生存需要(衣食住行),Abraham Masrow 的需要学说,(2)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需求表(demand schedule) 根据购买者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中对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所列成的表。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用图形表示的需求表就是需求曲线。它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上绘制的一条曲线。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某商品的需求表,某商品的需求曲线,2、需求原理(law of demand),(需求定律)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同
3、理亦然。即价格与需求量变化成反比例关系,需求曲线由左向下倾斜。 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的原因: 替代效应:由另一种产品来替代 收入效应: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收入的减少 例外情况:吉芬商品;炫耀性商品,3、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产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 (收入的高低) 消费者偏好对未来的预期消费者数量的增减政府的消费政策:税收和补贴,互补品,替代品,(1)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只有价格变动能引起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 (2)需求的变动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移(
4、增加向右,减少向左)。,4、需求量和需求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图一 需求量的变动,图二 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和需求曲线的移动,切勿混淆沿着曲线的变动和曲线的移动,必须注意,不要把需求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移)与需求量的变化(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相混淆。当影响需求曲线的一种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会发生变化。以比萨饼为例。如果收入增加,即使价格不变,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比萨饼数量也会增加。也就是说,较高的收入增加了需求,使比萨饼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这就是比萨饼需求的移动。与之不同的是需求量的变化,当消费者面临的比萨饼价格下降时,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趋于购买更多的比
5、萨饼。但是,购买量的增加并不是来自于需求的增加,而是来源于价格的下降。这一变化代表了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而不是需求曲线的移动。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意味着价格变动时其他条件不变。,5、需求函数,需求函数:商品需求数量和各种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 需求的数学表达式: D=f(a,b,c,d,n) a,b,c,d,n代表上述影响需求的因素。 将问题简化,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仅分析价格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需求函数就可以用下式表示:Qd = f(P) P为商品的价格;Qd为商品的需求量。,更进一步简化分析,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 大多使用线性需求函
6、数。,P,O,Q,Qd = (P),其中、为常数,为截距,为斜率倒数。,第二节 供给理论,1、供给和供给曲线 2、供给原理 3、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 4、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5、供给函数,(1) 供给的定义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厂商并不决定价格,而是在价格给定的情况下选择生产量)厂商要具备: 生产并出售某种商品的愿望; 生产能力。 (2) 供给表(supply schedule):用数字表格的形式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3)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表示的是厂商 对价格变动的反应。,1、供给和供给曲
7、线,某商品的供给表,某商品的供给曲线,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当价格上升时,供给量上升;价格下降,供给量下降,供给量与价格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需求原理和供给原理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基本法则。一般情况下,买者和卖者分别根据这两个原则行事,形成了市场经济特有的秩序。否则就可能出现秩序的混乱。,2、供给原理(law of supply),(1)商品本身的价格(2)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替代商品)(3)生产的成本(生产要素价格)(4)生产的技术水平(5)厂商对未来的预期(乐观预期/悲观预期)(6)其他因素:如政府鼓励(减税)或抑制(增税)生产的政策,3、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4、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8、1)供给量的变动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能够引起供给量变动的只有价格。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2)供给的变动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也就是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其他因素的变化使得卖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与以前不同了)。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移(增加向右,减少向左)。,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供给的变动和供给曲线的移动,图二 供给的变动,5.供给函数 Supply Function,即供给的数学表达式: Qs =f(a,b,c,d,n) a,b,c,d,n代表上述影响供给的因素。,假定其他因素均不
9、发生变化,仅考虑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影响,供给函数就可以表示为线性函数:Q s = - + (P),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即供给函数。,第三节 市场供求均衡及其变动,1、市场均衡的形成 2、均衡价格决定 3、均衡点的移动 *4、供求定理 *5 、经济模型,市场:买者与卖者讨价还价进行交易的场所均衡:经济学中,均衡的意义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关变 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最终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市场均衡:指在某一段时间内,某一市场中商品需求 正好和相同时间内商品供给量相等。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确定:Qd = Qs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
10、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给与需求的数量。,1、市场均衡的形成,2、均衡价格的决定,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下形成的。两种非均衡情形:供给 需求(商品过剩)供给 需求(商品短缺),某商品均衡价格的决定,P,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8 7 6 5 4 3 2 1,Q,均衡价格的决定,3、均衡点的移动,(1) 需求变化,供给不变。 (2) 供给变化,需求不变。 (3) 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动。,例题,已知某时期的某商品需求函数为P=120 3Qd ,供给函数为P=5Qs,求均衡价格和均
11、衡数量。已知某商品需求函数为Qd =40 5P,供给函数为Qs=-10+5P.(1)求均衡价格P和均衡数量Q,并做出几何图形;(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 =60 5P ,求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 变为Qs =-5 + 5P ,求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4)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4、供求定理,总结: (1)需求法则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价格变化与需求量成反比,这就是需求法则。 (2)供给法则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
12、量减少。价格变化与供给量成正比,这就是供给法则。 (3)供求均衡法则当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市场达到均衡。,第四节 弹性理论,弹性是指在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弹性的大小以弹性系数来表示。 1、需求弹性 2、供给弹性,一、需求弹性(Demand Elasticity) 是指需求量对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1)需求价格弹性(2)需求收入弹性(3)需求交叉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1)定义:又称需求弹性,是需求量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的比值,用来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记作Ed。* 公式: 点
13、弹性: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Ed=dQ/dP*P/Q(注:当价格变化很小时,使用点弹性。) 弧弹性: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Ed=(Q2-Q1)/(P2-P1)*(P2+P1)/2/(Q2+Q1)/2=(Q2-Q1)/(P2-P1)*(P2+P1)/(Q2+Q1),一般情况下,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故Ed应为负值,但习惯上一律记为正值。因此,在计算时应取绝对值 进行计算。,(2)需求点弹性的分类= ,完全弹性 1,富有弹性 Ed = 1,单位弹性 1,缺乏弹性= 0,完全无弹性,Q,O,P,E = 1,E 1,E 1,A,B,A点:E= B点:E=0,注意:在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需
14、求弹性都是不同的。,(3) 需求弧弹性的分类,第一种情况, ed = ,0 10 20 30 40 50,5 4 3 2 1,需求完全弹性(Perfect elasticity),0 10 20 30 40 50,需求完全无弹性 (Perfect inelasticity),Q = f ( P ),5 4 3 2 1,P,Q,第三种情况, ed =1,5 4 3 2 1,单位需求弹性 (Unit elasticity),P,Q = f ( P ),0 10 20 30 40 50,第四种情况, ed 1,需求缺乏弹性 (Inelasticity),P,5 4 3 2 1,Q = f ( P )
15、,0 10 20 30 40 50,第五种情况, ed 1,P,需求富有弹性 (Elasticity),5 4 3 2 1,Q,Q = f ( P ),0 10 20 30 40 50,A,B,(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问题:为什么人们对某些商品价格的变动十分敏感,而对另一些商品价格的变动十分迟钝?1)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2)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3)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奢侈品/生活必需品) 4)购买商品的支出在消费者的总支出所占的比例 5)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耐用品/非耐用品) 6)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寻找替代品)同样的物品,从长期看弹性大,从短期看弹性小。如石油。 丰收悖论:农业
16、大丰收,农民收入反而下降。(讨论),价格变化,弹性需求,单位弹性需求,非弹性需求,价格上升,价格下降,销售收入下降,销售收入上升,销售收入不变,销售收入不变,销售收入上升,销售收入下降,企业,价格策略,适当降价,针对不同情况,涨价或降价,适当涨价,需求弹性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价格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如下表:,2、需求收入弹性,(1)定义:衡量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点弹性Ei=(dQ/Q)/(dI/I)=dQ/dI*I/Q弧弹性Ei=(Q2-Q1)/(I2-I1)*(I2+I2)/(Q2+Q1),(2)分类1,富有弹性。一般商品;奢侈品Ei =1,单位弹性。 0, 缺乏弹性。低挡
17、品或劣品,(3)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食物支出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不断减少,称之为恩格尔定律。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对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称为恩格尔系数。一般说,恩格尔系数越小,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一般把恩格尔系数在0.5之下作为生活达到富裕水平的标准。,恩格尔系数:联合国判别生活水平的标准,中国城镇、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1)概念用于衡量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影响的程度是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也就是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1
18、%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在原来基础上相应变动的百分比。商品对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的公式为:,在x 趋于零时,交叉价格弹性又可表示为:,(2)分类,二、供给弹性(Elasticity of Supply),(1)定义指“供给价格弹性”,反映供给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即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2)公式: Es= (Q/ Q )/(P/P)= (QP) (P/Q) 点弹性Es= (dQdP) (P/Q)弧弹性 Es= (QP) (P1+P2)/(Q1+Q2),(3)分类:1)供给完全无弹性 2)供给完全弹性 3)供给富有弹性 4)供给单位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S,P,Q,A
19、,F,C O B G,供给点弹性Es 1,富有弹性若线性供给曲线的延长线与横坐标轴相交于坐标原点的左边,则该供给曲线上的所有的点弹性都大于1。,S,P,O C B G Q,A,F,供给点弹性Es 1,缺乏弹性若线性供给曲线的延长线与横坐标轴相交于坐标原点的右边,则该供给曲线上的所有的点弹性都小于1。,供给点弹性Es=1,单位弹性若线性供给曲线的延长线与横坐标轴相交于坐标原点,则该供给曲线上的所有的点弹性都等于1。,Q,S,P,供给无弹性 Es=0,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4)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1)时间的长短短期内,生产设备、劳动等无法大幅增加,因而供给量无法大幅增加,供给弹性就小;长期
20、内,生产能力可以提高,供给弹性就大。 2)生产成本的变化只需较小的成本变化就可带来较高的产量的变化,那么供给弹性就大;否则就小。 3)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周期短的产品,其供给弹性就大;否则就小。 4)生产要素状况生产产品的生产要素容易获取,则供给弹性就大;否则就小。,例 题,有一家小说出版商,为了确定其产品的需求,公司雇佣了一位经济学家。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该经济学家得出该小说的需求估计方程为:Q=12000-5000Px+5I+500Pc式中,Px为其小说的价格,I为人均收入,Pc为竞争对手的价格。假定Px、 I、 Pc分别为5美元、 10000美元和6美元。根据以上信息,公司经理想要:(1)确定如果价格上涨,会对总收入有何影响?(2)了解在居民收入上升期间,小说的销售量会如何变化?(3)评价如果对手提高其产品价格,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谢谢大家!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