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5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ppt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10122665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15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15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15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15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5)1,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 与货币供给,(15)2,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15)3,第十五章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学习、探索宏观金融理论,对于有关国家财政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门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就如同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对于有关金融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门学习、探索金融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一样。,(15)4,第十五章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赤字,1.赤字的两种口径; 2. IMF的口径国际交往中通用的口径; 3.中国赤字口径的演变; 4.账面赤字与隐蔽赤字,(15)

2、5,第十五章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其他问题,1.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对比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特点; 2. “预算外”、“制度外”及其他 ; 3. 预算的收支与GDP的比中外比较和中国自身的演变(从下面的表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15)6,第十五章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其他问题,(15)7,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15)8,第十五章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 在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中财政曾长期占主导地位,1.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铸币的铸造和纸币的发行,除少数阶段,都由国家垄断。 2. 在

3、西方,上古、中古时期,纸币罕见,铸币流通则较中国发达。铸币与财政的联系,中外一理。 3. 中国朝廷垄断铸币铸造的“宏观调控”目的,管子一书“御轻重”之说,是理论概括,不应忽视。,(15)9,第十五章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 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与国家财政联系的特点,1.就资本主义的财政理论来说,早期的平衡预算观点也包含着不使财政动摇币制稳定的意向。从实践中看,现代货币供给制度的具体操作的确同财政脱了钩。 2. 但是,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的状况依然有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而且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说明财政与货币供给脱钩,也不见得是建立现代货币制度的必要条件。,(15)1

4、0,第十五章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 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1.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政与信贷是货币供应总量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还牵涉到国有经济的背景。 2.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日常最“平凡”的联系说,各级财政均在银行开户,银行代收税、费和罚款,代为汇划各种上解下拨款项;财政碰到先支后收的矛盾,银行则为其垫款,等等。这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避免不了的联系。,(15)11,第十五章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 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3. 除去这种日常的联系,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还有财政收支差额的解决,不能不借助于

5、信贷的货币形成机制。金融体系也事实上不断得到国家财政的强大财力支持。 4.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财政与信贷的联系形式,逐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久已采用的模式。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5. 财政与信贷的紧密联系是现代经济中的必然。无论从哪种类型的经济体制来看,概莫能外。,(15)12,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15)13,第十五章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 最简单的理论模型: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1. 当流通只有现钞这一种形态的货币时,这是必然的。 2. 当现代经济生活中已经发展有存款货币时,这种必然性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1

6、5)14,第十五章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 最简单的理论模型: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3. 如果用“货币供给” 替换“现金”,那么赤字的大小对整个经济中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减变化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决定关系? 假如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其他可以引起货币供给变动的因素,这样的判断自然可以成立。,(15)15,第十五章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 加进银行信用因素的模型,1. 但问题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决定货币供给增减的原因并不限于财政收支这一个因素;信贷的扩张与紧缩更直接左右着货币供给的数量变化。 2. 信贷的扩张与紧缩,首先是导源于经济生活对贷款的需求;此外,也导源于由国

7、际收支顺差和逆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减变化。 3. 所以,企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现代复杂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给,是不成立的。,(15)16,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15)17,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国债平衡财政收支离不开的项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财政统计项目中的一个恒等式:发债净额 赤字,(15)18,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对国债观念的演变,1. 建国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是运用 国债工具的。 2. “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政策是1958年以后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3. 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20多年来

8、,国债发行额逐年增长。,(15)19,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对国债观念的演变,(15)20,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的发行,1. 1997年,政府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以启动经济增长。 2. 这是对国债观念的再一次演进:国债的功能开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调控宏观经济。,(15)21,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1.或有债务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概念,属于隐性的财政债务。国内外对中国或有债务的估算值,差异极大。 2.作为转轨经济,我国财政或有债务较大难以避免:如应由财政弥补未补的国有经济的亏损累积,未

9、列入财政收支的公共部门的债务,社会保障基金的欠帐等。,(15)22,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3. 具体的剖析对于论证或有债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非常必要。如有的或有债务是必须要求财政资金予以补偿的,有的会以不同比例要求财政资金予以补偿,有的则有可能自行化解 4. 对或有债务既不应不肯正视,也不要轻信笼统的,故意耸人听闻的说法。,(15)23,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国际通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1. 国际通常采用的警戒值只是起警戒作用的一般性经验指标。 2. 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有: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 3. 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须结合国情

10、。,(15)24,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发债是财政收支作用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国债发行虽然并不全部直接卖给中央银行(或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转到中央银行),但却是现代社会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各国中央银行往往在二级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买卖国债吞吐货币,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15)25,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发债与货币供给的相关关系,1. 要具体分析:如果国债的一部分直接由中央银行承购,这立即使基础货币增加;如果不允许中央银行直接承购国家债券,由于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国债抵押贷款和回购协议等途径,国家债券的相当部分仍会成为中央银行的资产,并引起基础货币的

11、变动。途径不同,国债作用于货币供给的速度、结构会有所不同。,(15)26,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发债与货币供给的相关关系,2. 就逻辑的推理,发债的确可以既弥补赤字又有可能不使货币供给增加。这一论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似乎找到了既有赤字又不加重通货膨胀压力的途径;1998年以后,中国的实践也可作为分析的依据。但决不可以认为,这样的要求能够轻而易实现。,(15)27,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国债是市场经济中财政与金融的主要联结点,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主要是通过发债的途径;国债是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力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操作手段;必要的国债规模还是金融机构调剂头寸之所必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