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的树 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煌,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岛,也是我国黄海上的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攫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王冠上,放射万道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 青岛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铺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从高处 一看,整个青岛,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我们中国人说绿
2、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唯有青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物是树木,不是一株两株的,而是森然成林的。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我也思而生畏。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森林,像从前欧洲和今
3、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因为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精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几座菩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 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鹅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绣线坊肆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这
4、样才可用一枝画笔摄取湖光的滉漾、树影的参差和捕捉朝晖夕阳、风晨月夕光线的变幻。大自然的“美”是无尽藏的,我们想替她写照也该准备充分的色彩才行。 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子倚在树上。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簌簌地自枝间坠下,落在你 的头发上、衣襟上。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使有几株树,也是枯黄凋萎,了无生趣,所以我曾在鸽儿通信里大发“故国乔木”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
5、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说:“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为了这里树多的缘故。” “您错了。”周先生笑着说,“这地方如真算 个岛,则从前当呼之为赤岛 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 而不能名之为青。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德国人用了无数吨 zhayao、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株。土壤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别人从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限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 16.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文章开头交待了青岛的地理位置,回顾了青岛屈辱的历史,更展现了其悠久而辉煌的文明。 B作者把青岛比作是“一片汪洋的绿海”,而“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了青岛树多而密的特点。 C作者描写的内容是青岛的树,中间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而这一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是因为“我”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 E这篇散文写了青岛的树,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青岛的树的喜爱。文 章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17. 青
7、岛的树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予以概括。( 6 分) 18. 文章题为“青岛的树”,本应着力写青岛的树,但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树林?( 4 分) 19. 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 8 分) 参考答案: 16. ( 4 分) BC 【解析: A 项,“更展现了其悠久而辉煌的文明”于文无据。 D 项,“我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合文意,从文中看,“我常感觉心灵枯 燥”是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的环境了无生趣。 E 项,“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文中并没有充分体现,本文的文笔也不“诙
8、谐”。】 17.( 6 分) 茂盛、苍翠(多、密密层层、铺天盖地)( 2 分),多人工栽植( 2 分),让心灵与自然契合(能滋润心灵)( 2 分)。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信息区为第 2、 3、 6、 7 四段中,第 2 段主要写青岛的树多、呈青绿色,特别茂盛的特点;第 3 段则指出青岛的树属于都市“人工培植的茂密树林”这一特点;从第 6、 7 段可看出青岛的树能滋润心灵。 整合以上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即可。 18. ( 4 分) 表达自己对静谧的茂密树林的喜爱之情和初回国时对所见荒废景象的失望之感( 2 分),烘托(衬托)青岛的树,突出见到青岛的树时的惊喜。(
9、 2 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应考虑内容的安排与中心之间的联系。文章题为“青岛的树”,但却在第 4、 5 两段着力描写了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树林,并突出了其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这与下文作者归国之后所见“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形成对比,自然引出后文 对青岛树的描写。 19. ( 8 分) 答案示例:在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作者内心情感矛盾而复杂( 2 分):痛恨德国人的入侵,却又偏偏喜爱入侵者所植的树木。情感矛盾( 3 分)。入侵者炸山植树,我们有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痛惜而无语( 3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文章主旨,联系文中所写的时代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感情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其次,要紧扣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不主观附会。最后,分析要结合文本,符合文中所反 映的事实,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