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 霖 铃,柳 永,2018/5/17,2,学习目标,了解宋词相关的知识。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体会诗歌的感情,并把握其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写作背景,雨霖铃也写做雨淋铃词牌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作此曲。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曲调自身就具
2、有哀伤的成分。,雨 霖 铃 柳 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 霖 铃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3、说!,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什么情感?,运用怎样方法?,(内容),(情感),(技巧),把握情感,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之情),作者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写景),直接抒情的句子,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
4、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触景生情,却道天凉好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自古逢秋悲寂寥,共同感受普遍情感,“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达意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烟波、暮霭、柳杨、晓风、残月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B、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伤感、无可奈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5、骤雨初歇。,融情入景即景抒情,“寒”点出节令(深秋),显出凄清,渲染气氛;“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美人迟暮”的感慨;“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送别之“泪”。“长亭”是送别之地,从来就是“天下伤心处”。,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的场景抓住了特定的动作情态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痛苦:执手、泪眼、凝噎。 凝噎喉头发硬,欲语不能。失语乃情感失控之象 白描手法勾勒细节,拨动心弦,引发共鸣。,以诗解诗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绵
6、长,沉沉暮霭浓重,楚天辽阔无垠,三种景物各有何特征?,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伤离别”有何关系?,借 景 抒 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柳,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谐音,留,杨柳:,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温庭筠 : 绿杨陌上多别离。,送别留赠的信物,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悲凉,寓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7、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温庭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象征,离愁,月,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景中含情),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 酒醒之后,酒,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愁,象征,酒醒
8、,愁醒,情景交融,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体 会 诗 意,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勾勒环境,描写情态,因情设景,刻画心理,寒蝉、长亭、骤雨,实写,(景语),执手、泪眼、凝噎,烟波、暮蔼、楚天,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情语),实写,虚拟,(景语),虚拟,(情语),杨柳、晓风、残月,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缠绵哀怨宛转凄切,伤离恨别雨霖铃:,请欣赏雨霖铃,根据画面来朗读本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9、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根据画面来背诵本词,雨 霖 铃,柳永,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
10、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
11、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
12、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
13、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
14、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艺术特色:,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写作特点一:写作特点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婉约
15、词派的特点:,哀怨缠绵,总结诗词鉴赏方法:,1.把握信息。(词牌、作者。)2.理解字面意思。(注释、文言知识积累)3.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意象、主旨句)4.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16、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他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状元作为目标。落榜只认为“偶然”,“风遗”只说是“暂”,由此可见柳永狂傲自负的性格。他自称“明代遗贤”是讽刺仁宗朝号称清明盛世,却不能做到“野无遗贤”。但既然已落第,下一步该怎么办呢?“风云际会”,施展抱负是封建时代士子的奋斗目标,既然“未遂风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争不恣狂荡”,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那种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
17、生活。“偎红倚翠”、“浅斟低唱”,是对“狂荡”的具体说明。,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争的一种方式。科举落第,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只有以极端对极端才能求得平衡。所以,他故意要造成惊世骇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优势。柳永的“狂荡”之中仍然有着严肃的一面,狂荡以傲世,严肃以自律,这才是“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真面目。柳永把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想法抒写出来,说明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多么深重的苦恼和多么烦杂的困扰,也说明他为了摆脱这种苦恼和困扰曾经进行了多么痛苦的挣扎。写到最后,柳永得出结论:“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谓青春短暂,怎忍虚掷,为“浮名”而牺牲赏心乐事。
18、所以,只要快乐就行,“浮名”算不了什么。,这首词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宋元时代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反响。它正面鼓吹文人士者与统治者分离,而与歌妓等下层人民接近,有一定的思想进步性。,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梁衡读柳永,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一、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二、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三、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知识储备: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主要从修辞手法、炼字等角度赏析诗歌语言,评价诗歌语言的总体风格(如清
19、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及其艺术魅力。,鉴赏语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寒蝉凄切凄凉悲切晚暮色苍茫 ,落寞 骤雨初歇秋雨初过,凉气袭人,白日登程,挨延至晚不忍离别,唤起下句“留恋处”。骤雨初歇,无论如何也该启行表现必得离别,逼出下句“兰舟催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千里烟波轻烟笼罩 暮霭沉沉压抑、郁闷 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 杨柳岸柳,“留”也,有不舍之义 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 残月离别、悲凉,鉴赏表达技
20、巧知识储备 鉴赏表达技巧可从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手法等方面赏析。 表现手法有烘托渲染、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抒情的直接(直抒胸臆)与间接(情景交融),描写的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和点与面等处理技巧等; 修辞方法(既是语言品读的关键也是表达技巧的重点)有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等; 结构手法有由景入情、由事转议、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等。,鉴赏语言 鉴赏表达技巧,具体赏析,有人说:本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你同意吗?表现在哪里?,虚写:推想,上片写分别时的情景 实写 下片写别后的情状 虚写,直接抒情 都门帐饮无绪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良辰美景虚设
21、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孤独痛苦,无限伤感,寒蝉凄切凄凉悲切 千里烟波轻烟笼罩 暮霭沉沉压抑、郁闷 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 杨柳岸柳,“留”也,有不舍之义 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 残月离别、悲凉,烘托出悲愁凄凉的气氛,哀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关于酒: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愁时,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杜甫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
22、,举杯消愁愁更愁。”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思路概括为:,理解语言赏析技巧感悟形象领会情意,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拓展阅读:,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
23、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
24、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
25、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
26、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点明地点、节序、事件,“凄切”奠定词作的基调,通过景物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之意。“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物描写开篇,看似无形之笔,
27、却是有心之柳,基本都是用来渲染一种特定的情味,为全诗定下感情的基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四川) 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秋床)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景物一灯照秋床,写主人公彻夜难眠。由此可得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28、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作者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镜头既是细节描写,也是白描直述,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暗示。中国文学一般不直接写人物心理,尤其是古诗词,这种以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来写人物在诗词中曾屡屡出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8山东) 画堂春 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n):持
29、取,捻弄“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心理)变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此句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设想别后的道路
30、遥远而漫长,衬托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属于王夫之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念”字后“去去”属叠字,越去越远的意思,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暮霭”曰“沉沉”,也属叠字,声调和谐,景色如绘,着色一层浓似一层。这种景情相融、以景传情的艺术手法古诗词中比比皆是。,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07江苏)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写“极目远
31、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此句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
32、甚于常时,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画面之凄清,荡人心魂。景语似工笔小帧,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这种画面感体现出的景情关系与虚实相映更能生发无限意味,也是古今诗人追逐的境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
33、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三四句也如清丽小帧,因此也可从虚实关系角度入手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纵有”“更”这些词
34、语强化了语意的表达,写出了作者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而用反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和直接,属于直抒胸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7全国)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
35、析。,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理清词中“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就不会先入为主,以为写东坡的旷达、豪放,而是选择情调低沉的表达情感类的词语,如:无奈、苦涩、惆怅、低落等,并在此种低沉的基调中思家念亲。,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诗歌形象:抒情主人公,送行者;刻画的人物形象,友人;意象,寒蝉、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诗歌语言:炼字艺术,形容词“残”等;副词、连词“便纵有”“更与”等;叠词“去去”“沉沉”等。词眼,“伤离别”。语言风格:婉
36、约凄凉、平易自然。诗歌内容:表达爱情(或亲情、友情)。,诗歌技巧:正面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等;侧面描写,“寒蝉凄切”等;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结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语情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白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卒章显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点染(渲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其他,想象(或联想)、铺陈(或铺叙)、烘托(或衬托)、曲直(曲笔与直笔)、意境(境界)、移情,1下列
37、各诗句中与柳永雨霖铃一词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立意不同的一项是()A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孟浩然送吴悦游韶阳)B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李白古风)C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陶渊明和刘柴桑)D故人千里道,沧波一年别。夜上明月楼,相思楚天阔。(刘长卿石梁湖有寄),练习,【答案】C(读柳永词可知,柳永在这首雨霖铃中表达了一种凄婉怅惘的离别情绪。所以离别是全诗贯穿始终的核心情感。题目中A,B,D三项都有相同的情感如“去去”“楚天阔”,都指离别。C项虽也有“去去”,却是指离开人世),2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词人对送行情人的心理的描写。
38、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渺的江面,更不舍让词人离去。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漂泊在遥远浩渺的江面,两人都不舍分离。,C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广阔天地,强自解脱离别之苦。D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到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江面,更不舍离开情人。【答案】D,赏析参考,雨霖铃先实写秋晚时分京都城外设帐饯别的情景,别离时置身雨后、耳闻寒蝉、执手帐中、泪流舟侧的种种,再现了景色的黯淡和情绪的低落。再虚写烟波浩渺楚天空阔别离前路的情景,未来人生的迟暮与迷茫尽在不言中。,下阕虚写“今宵酒醒”后的情景,借助联想,堆积 “残月”“晓风” “杨柳岸
39、”三景,营造了日后“良辰好景风情”不再的凄迷无依、孤苦无聊的氛围。使整首词意境更为凄凉清丽、缠绵悱恻。,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片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四目凝视,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岸边的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开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连成一片。,运用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片词人头只见头顶上悬挂着一弯残月,近处,河流
40、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 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白之时,抬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微微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愁眉不展,若有所思。,苏轼词风格多样,清新俊逸者有之,刚健豪放者更著。苏轼打破诗与词的界限,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以词言事、说理、抒怀(怀古、感旧、记游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促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词境得以开拓。 南宋国运式微,词坛慷慨悲壮、低迷感伤情绪交织。李清照是经历南渡悲苦的,爱国女词人。词篇多抒发个人不幸遭遇,蕴涵着家国兴亡的感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把词引向更宏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以文句填词,以史论入词,古往今来,不拘一格,爱国情怀最著。与苏词相比别开风气:豪放里又添了屈原“美人香草”式的韵味。 南宋后期词坛,一变而为西风残蝉的悲凉气息。姜夔是杰出代表。姜词历来以清妙秀远见称,意境幽清,情怀落寞,生发出一种令人感喟不已的艺术魅力。另有蒋捷、周密等人,为遗民词人,亡国之痛,身世,之感,往往以比兴手法寄托于笔端,词作包蕴深沉而意绪衰飒,撼人心魄。,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