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共亡党的教训与启示.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10420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4.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共亡党的教训与启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苏共亡党的教训与启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苏共亡党的教训与启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苏共亡党的教训与启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苏共亡党的教训与启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共亡党的教训与启示,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70年的红旗缓缓降落。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寄托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地从此不复存在。,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8月23日签署了“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8月2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苏共在拥有35万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500万名苏联共产党员的时候,领导苏联人民打败了席卷欧洲、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国,为结束二

2、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十多年来关于苏联亡党 亡国原因的认识与总结,和平演变论 个人因素论 社会主义缺陷论 改革诱发论,经济本源论 体制缺陷论 民族因素论 苏共主因,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苏共失败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内因也有外因等等。

3、正是历史的和现实的、思想的和体制的、党内的和党外的、个人的和组织的、深层的和表层的、不改革积累起来的和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最终导致了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苏共垮台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一)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 (二)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模式的形成及其弊端 (三)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共的改革与失误 (四)戈尔巴乔夫对苏共的改革,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1、列宁对执政党建设的可

4、贵探索,列宁对执政党建设作了可贵的探索,但没来得及对这个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首先,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首要任务; 晚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二,在处理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列宁提出要坚持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提出党政分开的思想;,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三,提出党要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反对官僚主义; 密切联系群众; 注重群众的切身利益。,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四,在处理党内关系上,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 提出要扩大党内民主生活,发扬党内民主; 列宁执政时期,党内民主空气空前浓厚。,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

5、程,第五,在监督方面,要提高党的监察机关的威信和它的职权,监察机关要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 要建立一个同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督委员会,以便实行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提出各级监察委员会必须与同级党的委员会平行,有同等的权力; 提出要改组工农检查院,把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同国家的工农检查院合并; 要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监督;,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六,在党员干部问题上,列宁曾经提出要实行选举制; 提出要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意义和局限性: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列宁对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探索只是初步的: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没有得

6、到很好的解决。,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列宁没有解决以下问题:党究竟应该如何领导国家?党和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应当是什么关系?党如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如何发展党内民主?监督机关如何发挥作用?,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2、苏共执政模式的形成及其主要弊端,1)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模式的形成:斯大林虽然对执政党建设,在理论上也提出过一些思想,捍卫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但在实践中,从30年代起,苏共形成了一个执政党建设的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高度集权的

7、模式 。,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2)斯大林时期党建模式的特点,1、党的组织行政化; 2、国家权力个人化;3、干部制度委任化;4、个人崇拜普遍化;5、监督机构无效化;6、党政机关官僚化;7、法律制度虚无化。这是一种高度集权、个人专权、个人崇拜、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执政模式。,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3、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共的改革与失误,(1)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失败; (2)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停滞; (3)勃列日涅夫之后的苏共是老人政治,病夫治国。,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 9月7日 -1964年 10月14日 (苏共

8、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把一切错误都归罪于斯大林,在国内外引起了思想混乱和政治风波。 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60年代后,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赫鲁晓夫本人冒失多变,主观武断,执政后期在不少地方重犯斯大林时期的错误。,(1)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失败,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2)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停滞,1、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

9、工业,造成经济结构畸形。,2、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不满情绪与日俱增。,3、严重缺乏民主,官僚机制空前。,材料一:当苏联爆炸第一课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皮鞋产量仅163.6万双,而全国的人口是1亿7千万。,材料二:苏共25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原班人马当选;政治局委员中60岁以上者占92.9%;70岁以上者占57%,平均年龄比原来提高了10岁,干部队伍走向老化。,勃列日涅夫平庸治国18年,痛失苏联改革权力结构的最佳良机,成为苏联走向停止衰落的起点。,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苏共中

10、央委员会总书记)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3)勃列日涅夫之后的苏共是老人政治,病夫治国,安德罗波夫带着严重的肾病以68岁高龄主政,在专设病房里工作仅14个月就人亡政息; 随后年老病弱、呼吸困难、平庸无能的73岁的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当年年底就彻底失去工作能力,仅13个月后便去世。,在等级授职制下,等级低的必然向等级高的负责,导致苏共各级领导难以体现民众的公意和授权; 形成“比我高的人莫来”的用人局面,因为“比我高的人来了,我就可能出局”,我不可能去任用比我有能力的人才; 大规模造

11、成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物质主义和短期行为,上级领导往往凭个人好恶授予或收回权力的主观性、临时性,导致提拔庸才、中庸奴才、压制人才、排斥英才的危险现象。,导致赫鲁晓夫垮台的最重要因素,是他提出的领导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得罪了党内既得利益阶层。因此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予以废除。到1980年代初,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弊端已表现到极致。两年四个月中,就有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三位年迈的最高领导人病死在岗位上,党员群众不止被刺疼了心,也对苏联的未来丧失信心。人们编政治笑话说,苏共召开党代表大会时,主持人宣布议程:一、与会代表全体起立;二、现在把总书记抬进来;三、由播音员宣读总书记报告。,一、苏共执政模

12、式由兴到衰的历程,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危害已经达到了极致!,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5年 3月11日 -1991年 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4.戈尔巴乔夫时期对苏共的革新,(一)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演变 改革的第一阶段(1987年冬到1989年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多一些社会主义,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这一阶段的改革仍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进行,对传统党建模式作了重大修正,与此同时带来不少问题。,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二阶段(1990年到1991年8.19事件)这一阶段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由多一些社会主义向

13、多一些民主转变. 一是多党制的发展,二是党内派别迅速崛起。这使党处于涣散和软弱的状态。使本来应该对改革负起责任的党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导致苏共角色的转变,改革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成为了改革的对象!,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在党内革新苏共导致一系列后果,思想的分化组织的分裂中央失去权威基层组织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党员失去了方向和信心,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在这场政治体制改革中革新苏共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是:权力的转移,思路: 党政分开改革选举制度 具体举措: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总统制建立新的联盟国家,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二)急风暴雨式的革

14、新苏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引发了党内的纷争,激进派、主流派和保守派的争斗,使苏共党内由思想分歧发展到组织分裂; 二是在新旧体制的更替中苏共并没有做好准备。一方面没有从理论上解决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与党政分离的矛盾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没有使广大党员和党的组织掌握新的活动方式,党内混乱,党的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三是苏共权威的失去使之领导改革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慌不择路的改革路径产生了灾难性的失误,错失改革良机,改革已无法阻挡苏共倒台、苏联大厦将倾的趋势 苏共政治体制改革的后果是越改革,苏共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低,最后被迫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一、苏共执政模

15、式由兴到衰的历程,苏共自身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政党自身的改革与社会改革同等重要,只有把握自身的改革,在改革进程中不断寻找到与社会改革的结合点,去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党所倡导和领导的社会改革才能顺利,才能畅通。,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作为执政党的苏共本身的逐步蜕化变质 ,也就是说,苏联共产党不仅是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所搞垮,也是被它一直宣称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而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9511990年

16、苏联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增长率对比 (与前期相比的年均增长率,),资料来源: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990年。,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总统周围的人 政党领袖 地方精英 政 府 商业精英 来自苏维埃官员的总体比例 75.0 57.1 82.3 74.3 61.0来自党的官员 21.2 65.0 17.8 0 13.1来自团的官员 0 5.0 1.8 0 37.7来自苏维埃的官员 63.6 25.0 78.6 26.9 3.3来自经济部门的官员 9.1 5.0 0 42.3 37.7 其他 6.1 10.0 0 30.8 8.2,从苏联官员转化来的俄国精英一览表,

17、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一)党群关系恶化,使执政党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1、苏共的特权现象导致其政治、经济停滞并逐步丧失了民心; 2、民生问题寒透了民心; 3、理论与实际的不一致加剧了民心的伤痛。,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苏共垮台前曾在人民中作过“苏共究竟代表谁”的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苏联剧变后最大赢家是过去党和政府领导成员,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俄罗斯显贵,在总统周围占75%,政党领袖中占57.1%,地方精英中占82.3%,政府中占74.3%。美国认为苏共是唯一在自己

18、葬礼上致富的政党。,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1、苏共的发展战略背离了群众现实的物质利益要求,苏共执政后,在党的战略思想的转变中,形成了重政治、轻经济、使经济服从于政治战略的局面。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对苏联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脱离国情和实际。致使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对现状不满,从而对苏共执政提出了质疑。,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1951-1990苏联主要经济指标变化%,2、任命制使党的领导干部漠视群众需求,党群关系出现隔阂,任命制使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 任命制损害了党的领导的合法性; 任命制还带来任人唯亲,

19、不正之风盛行; 党群关系倒置,使党逐渐失去了执政的基础。,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二)民主集中制实际上变成了极端集中制,使执政主体失去了活力和战斗力,1、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制度被破坏,权力集中在个人手中; 2、党内不同意见缺乏表达机制,不同意见者受到打压; 3、民主集中制受到唾弃,党变成了松散的俱乐部。,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改革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要冲破既得利益者的阻滞。苏共多次面临改革机遇都失之交臂,除思想僵化保守外,更重要的是被利益集团绑架。能不能改革,改到什么程度,都看是否合乎他们的利益。,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三)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和形式主义的

20、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指导地位的作用,1、僵化的、教条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2、垄断意识形态、垄断真理; 3、最后取消马克思的指导作用 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相结合,带来严重恶果。,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最高领导人成为各个学科的最高权威和真理的最后仲裁者; 混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 以思想文化的单一性取代多样性; 社会主义以外的一切文化成果均被以各种罪名加以否定。 结果形成一种僵化的、封闭保守的思想文化模式。,僵化的思想文化模式,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三、苏共执政党建设

21、的教训与启示,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一)必须高度重视党群关系,从制度上巩固党执政的社会根基世界政党执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党群联系机制的建立。苏共没有建立一种制度化的党群联系机制,导致党群关系恶化。,一是党应当充分代表和反映人民的利益; 二是党支持人民做国家的主人。,必须从机制上保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要改革党与非党、党与政、党与群众的关系模式,特别是要切实实行表达民意的选举制度。,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但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宗旨层面上,由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操作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为人民服务的评估标准也不够科学或缺乏标

22、准。,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苏共为人民而生存,并为人民服务”。这是宪法中的语言。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主机制作保证,即使是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政党也会失去它的人民性。无产阶级执政党要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在民主建设中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先进的思想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苏联老百姓每年用于排队购买食品和牙膏、手纸等日用品的时间,相当于1500万劳动者的全年工时。人民对苏共的感情和信任,就在这种令人难捱的漫长等待中流失了,耗尽了。另一方面,很多领导干部不需排队,就可以很容易地从特供商店获得美味佳肴和进口商品,对群众的

23、困窘缺乏亲身感受,也不会有改善人民生活的紧迫感。有的还在酒足饭饱之余,批判老百姓向往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资产阶级思想”。,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二)先进的思想必须靠科学的、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来保证它的实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苏联人民对苏共最不满的是民主问题,西方国家攻击最多的也是苏共的民主问题,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社会各界的聚焦点还是民主问题,最后导致苏共瓦解,苏联解体的还是民主问题。,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1、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2、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3、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创新精神。,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

24、教训与启示,(三)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这一政治原则相对于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居于更为根本的地位。只有在坚持党内民主这一根本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并在这一根本政治原则的指导之下,才能正确执行和理解民主集中制。否则,民主集中制就很可能蜕变为以集中为名义而实际上的权力意志专断,结果完全背离政党的民主属性,也难以保证政党活动的正确开展;扩大党内民主,必须首先建立一种机制。能够使所有体现党内民主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保证。,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四)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度,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它运行了半

25、个多世纪。虽然在各个不同时期党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这种体制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弊端,但苏共历届领导人对改革都没有深刻的认识,长期以来改革不是半途而废就是纸上谈兵,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机遇,结果这一体制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使后来的改革更加困难。,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改革是无产阶级执政党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同时,改革也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革命”,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执政党必须在改革中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五)必须遵循政党执政的普遍规律,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政党是现代政治的普遍现象,政党的基本功能是沟通民众与公共权力联系的桥梁,是民众控制公共权力之手的延伸。苏共首先不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活动的规律,而是违背了一般政党活动的规律.尽管有崇高的目标,但其运作缺乏科学性.没有起到政党应当起到的作用。,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当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之时,没有民众起来抗争,这一教训足够深刻。,“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