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任安书(节选),哲思短章只为两天尽情绽放非洲的戈壁滩上干旱炎热,土壤贫瘠,只适合根系庞大的植物,而依米花却除外。依米花只有一条细长的根茎,必须用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根部对泥土的植入,第六年方才吐蕊。让人惊叹的是,依米花的四个花瓣颜色各不相同,红、黄、蓝、白,煞是娇艳绚丽,而且这种经过漫长积蓄开出的四色小花,花期只有两天,两天过后依米花连花带茎枯萎死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倔强生长,经历六年的风霜雪雨,只为两天的尽情绽放这需要怎样的顽强和耐力?试想茫茫天地,风沙肆虐,动物吞噬,虫子蛀咬,脆弱的依米花一一承受,它细小的茎脉里肯定有火般的信念在支撑着它:开花,开花,热烈而又坦然地开花! 我们无法藐
2、视一粒种子的沉默和卑微,更不能藐视它一生一次的美丽辉煌。小小的依米花是插在非洲戈壁上的一杆杆猎猎旗帜,是燃烧在我们视野里的盏盏火把。,每个人来到世界之初都是一样的,只是更多的人如同荒原野草,一样的颜色,一样的姿态,一样的高度,把自己抛向庸庸碌碌的一面。有的人却像依米花一样,在命运无常的风云里,不懈抗争,开出自己独特的颜色。不管生命多么艰难,短暂,都无怨无悔,全情投入。 这个世界上,奇花异草并不多,我们能够记住的仅仅是那么一两种草木,敬畏生命的依米花,敬畏一种至高的心灵海拔。,修身名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宋苏轼赏读:谁说人生不能再变得年轻些?门前流水还能倒流向西呢!人总是由青年走
3、向老年,这是自然规律,正像中国的大江大河都是从西向东流一样;作者用门前溪水向西流比喻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返老还童。形象地说明了对岁月流逝要抱乐观态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司马光资治通鉴赏读:人分别三天以后,就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他。,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 睡诀 赏读:侧睡屈身,醒时摆正伸开身子,起床、睡觉要有一定时间,先让心睡,后闭上眼。,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宋苏洵赏读:泰山在眼前崩倒了也能保持脸不变色心不跳。干大事业的人要沉着冷静。,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
4、一说山西河津)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史书的典范。,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到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
5、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而直至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3文体知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
6、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4审美视窗光照千秋铸绝唱司马迁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人格是尊严,读到的是坚忍是奋斗!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他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皇权可以摧残他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他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他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他不朽的灵魂! 悲哉子长,壮哉子长。,预习作业1字音识记,y
7、un,b,ln,y,li,xi,yn,t,tng,qing,p,“屈”,“剃”,“抢” 碰撞,“已” 已经,“网” 法网,“抵”,“佚”,“债”,3一词多义,(实行,运用)(采用)(需要、接受)(埋怨)(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声望)(阴历每月十五日),(却)(你的)(是)(竟),(介词,把)(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副词,深深地)(贵重)(重视)(重复)(层),名词作动词 效法,名词作动词 穿,名词作状语 像乐师伶人一样,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心意、情意,(情意)诚挚恳切,(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_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
8、好的事情)(3)下流多谤议古义:_今义:卑鄙龌龊(4)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古义:_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所赖以立身处世的基础,卑贱的地位,口头向人陈说,说话,6文言句式 (1)李斯,相也 ( ) 译文:_ (2)重为乡党所笑 ( ) 译文:_ (3)教以慎于接物 ( ) 译文:_,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李斯是宰相。,深深地被同乡邻里耻笑。,用谨慎与他人交往来教导我。,(4)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译文:_(5)受械于陈 ( )译文:_(6)灌夫受辱于居室 ( )译文:_,状语后置句,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状语后置句,在陈地被逮捕,状语后置句,灌夫在
9、居室受辱,7.文白对照,结构图示,主旨归纳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重点突破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他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提示
10、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司马迁在
11、本文中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报任安书一文,处处流露着司马迁内心无比激愤和痛苦的心情。“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这是何等的矛盾痛苦之情。“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是作者痛苦挣扎的直接倾诉,而在这无比的痛苦矛盾之情中,又蕴涵着司马迁对自己受到奇耻大辱的激愤的控诉。,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文情并茂,把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议论、叙述都带有浓烈的抒情意味,直抒胸臆、悲愤满腔,表现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独立个性的知识分子
12、在强大专制制度迫害下内心巨大的痛苦,是汉代散文中难得的抒发情感之作。,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提示运用典故。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文章第三段作者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善用排比。文章运用了叙事、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有许多排比句,或两句、三句为一套,或五句、六句为一套,表达感情一气贯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考点链接妙用排比在文章中适当地运用排比,不但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更可集中地表达某种意思或感
13、情,还利于造成结构上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特别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张力。具体的运用:(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当然,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而不能只是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1文本审美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
14、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
15、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
16、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2写作迁移 【角度一】 人生观 题目:学习本课之后,你一定深有感触吧?请就司马迁 的人生观发表一下你的看法。300字左右。,【示例】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报任安书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 1“自古英雄多磨难”,这是生活的哲理。逆境是痛苦的,有时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逆境能锻炼人的坚强性格,能培养百折不挠的强者。司马迁正是这样的强者。,2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17、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如果现在死了没有什么价值,则要避免无所谓的牺牲,以求日后作出更大贡献,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季布为人奴而不死,伍子胥乞食江上,都是忍辱发愤的著名例子。司马迁在这方面有其极深刻的切身体会,故他绝不是倡导怯懦苟活,而是要考虑让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发挥出它更大的能量,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角度二】 沟通 题目: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自 选,不少于800字。【示例】谁解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写下这一句,必定已潸然泪下。他一定希望读者能懂自己的文字,能听到自己胸中郁积的千言万语。 是的,读者和作者是可以
18、沟通的,哪怕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哪怕处在相距几个世纪的不同世界。因为,书就是永不泯灭的沟通的桥梁。,读书,是作者和读者在沟通知识。那次,我从图书馆翻到一本马丁加德纳的科普名著:啊哈!灵机一动,打开书就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位教授家养了很多宠物,除了两只以外全是猫,除两只外全是狗,除两只外全是鹦鹉,问有什么宠物,各几只?”在思考时,我总觉得面前有一层薄雾,答案就隐藏在那雾后面,可就是够不着。突然啊哈!只要打破只从正面想问题的定式,绕道而行,就云开雾散了。这本书的其它问题虽各有巧妙,但无不体现了这种思想。在沉浸于趣题时,我也常常感到加德纳先生正微笑着告诉我一些“小聪明”,但“小聪明”里常有大智慧啊!
19、,读书,是作者和读者互相倾诉感情。最近,我看到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人与人间不久前还似亲密无间,今却近乎陌路;人与人间表面交情甚好,背后却互相倾轧。回家后心中烦乱,翻到红楼梦,正看到贾家被抄,亲戚好友流离失散。宝玉衣衫褴褛,提着一盏灯四处流浪。他在寻找什么?不只是亲人吧。作者借宝玉之灯,是不是也想找回些什么?我又何尝不想让宝玉的灯也替我找到那些令人烦乱的问题的答案!我敢说,那时,曹雪芹先生的情感与我的有一点相通!,读书,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升华思想。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岂止是写给任安的!“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为自己的使命而“偷生”,实在是最可敬的大丈夫!这使我对生命又有了新的认识:活着也是一种责任,随便放弃它的人才真正可耻。 作为读者,我们当与作者沟通。有吾辈解书中真味,作者们可以无憾了吧!,见Word版活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