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答、论述题第一章 转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1.试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 3 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追认瑞士的独立,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规定卡尔文派教徒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法官各占相等的人数,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它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2、第二, 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 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 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五, 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 30 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
3、意义。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是国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奠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从而使国家主义具有了某种法律的意义。可以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2.简述欧洲国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正值三十年战争末期阶段,欧洲主要大国忙于大大小小的战事,无暇顾及英国,客观上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在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仍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关注。具体表现在:法国
4、:革命初期没有明显表现出支持英王的态度。后担心革命影响法国人民和法国王权的稳定。 “三十年战争”期间,无法公开干涉,与苏格兰结盟,调停战争,挑拨议会分裂,支持英王。战后意图以武装干涉阻止议会处死查理一世。后因国内投石党内乱,计划落空。西班牙:英荷结盟与西班牙的贸易与殖民地之争。西班牙支持爱尔兰起义。在对法战争不利时,同英国接近。外交上表示支持英国议会,在荷兰则进行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渲染英国海上势力对荷兰的威胁。荷兰:因海上霸权与商业利益与英国有矛盾。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意图从英国革命中获益。联省共和国议会支持英王,主要省份荷兰则支持英国议会。不愿看到英国强大。俄国:对英国专制政权抱同情态度。
5、教皇:支持英王,意图借机恢复天主教地位。丹麦:支持英王。瑞典:支持英国议会。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它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3.简述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答:路易十四沿袭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对外扩张政策,梦想实现法国所谓“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扬言要“夺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成为全欧洲的主宰” 。“遗产战争”: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7 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1668 年法西签订亚琛和约 。 “遗产战争”在英、荷、瑞干涉下结束,说明势力过分强大的法国已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其扩张政策已引起了欧
6、洲各国的警惕。法国的让步也反映了法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多国为敌,路易十四因此更加重视外交的联合分化作用。荷兰因在反法联盟中充当主角,成为法国下一个战争目标。法荷战争:1678 年,法荷签订奈梅根和约 。法国割占奥地利和西班牙部分领土,使勃兰登堡陷入孤立。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5 年,法国取消南特敕令(1598) ,迫害新教徒,引起新教国家不满,欧洲出现反法浪潮。1697 年, 里斯维克和约从内容上使欧洲恢复了战前的状态,对欧洲各国以及后来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法国来说,和约大大削弱了法国的霸权地位。如果说奈梅根和约是法国霸权鼎盛的标志,那么, 里斯维克和约则是法国霸权衰落的开始。法国
7、的政治地位在战后逐步下降,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盛况。英国在国防和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增强,英国开始以欧洲大国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奥地利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已被削弱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国际政治地位,能够继续以大国地位参与欧洲列强间的竞争。连续不断的战争损伤了法国的元气,在英、荷等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法国仍保留封建专制,经济落后。法国在竞争中慢慢丧失了优势地位,在与英国的抗衡中落于下风。几次战争也表明,保持国际势力的均衡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追求霸权只能导致衰落。4.试论 18 世纪欧洲列强争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答: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是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
8、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俄国崛起与北方战争(17001721):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中欧。但俄国没有出海口,仍然是一个内陆国。于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与瑞典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北方大战。1721 年 8 月 30 日,双方缔结了尼什塔特和约 。战争以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和海口而告结束,随后,俄国成为欧洲强国。普鲁士的兴起:18 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对外扩张中日渐强盛,并于 1701 年成为普鲁士王国。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
9、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因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为在奥地利获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七年战争(17561763 ):七年战争是 17561763 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俄普奥瓜分波兰(1772、1793、1795):波兰曾是 17 世纪的强国,到 18 世纪衰落下来。18 世纪的最后 30 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波兰,改变了东欧的政治地理形势。英、法两国的争
10、霸混战:从 17 世纪末起,英、法矛盾日趋尖锐,并贯穿于整个 18 世纪。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英国成为欧洲的霸主。5.试述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答: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是指 17721795 年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的事件。从 17 世纪开始,波兰开始走向衰落,而在 18 世纪时,波兰的领土开始遭到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邻近国家的瓜分,瓜分一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而第三阶段的进行导致了波兰的灭亡。背景:16 世纪波兰已发展成东欧的封建强国,领土面积居欧洲第三位,包括现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大片土地。然而从 17 世纪中叶起波兰走向衰落,农奴制强化,封建
11、割据严重;“自由选王制” (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外国人有资格竞选)致使王位频繁更迭,外国人为王者不乏其数,15721795 年总共 11 位国王中有 7 名外国人;“自由否决权”制度(议会决议只要有一人反对便不能通过)使波兰无法实行有效统治,从 17 世纪中叶起约 100 年间召开的 55 次议会上,有 48 次未作出任何决议。政局混乱的混乱使波兰国力衰弱,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俄普奥三国对波兰领土的野心当时东普鲁士尚在波兰王国境内,普鲁士急于打开通道使东普鲁士与勃兰登堡连成一片。俄国视波兰为自己通往西欧的障碍。北方战争后,成为波兰的最大侵略者。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继承了削弱波兰的政策。而且俄罗斯
12、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作战争夺黑海的出海口,急于打开波兰通道。奥地利帝国在与普鲁士的领土争夺中已失去西里西亚,不能坐视普鲁士继续扩张,也要求参与瓜分波兰。直接原因:1763 年 10 月,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病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兰议会选举亲俄贵族 SA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加紧控制波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以便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结果引起外国的干涉,导致波兰陷入被瓜分的危机之中。瓜分经过:第一次瓜分(1772)1764 年 4 月,为反对波兰和土耳其,俄国、普鲁士结成同盟。1767 年 6 月,俄军入侵波,次年二月,波兰部分贵族领导抗俄武
13、装斗争。10 月为防止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土耳其对俄发动战争。1771 年 7 月,奥地利与土耳其订立军事同盟。普鲁士也拒不履行俄普同盟条约 。为摆脱外交上的困境,俄国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兰的主张。同时普鲁士为联俄制奥,俄国为推翻土奥联盟,都同意奥地利参与瓜分。1772 年 8 月,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根据条约,俄国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 9.2 万平方千米、人口 130 万;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伦市以外的海尔姆诺省、马尔博克省,面积 3.6 万平方千米、人口
14、 58 万;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 8.3 万平方千米、人口 265万。波兰议会最终在 1773 年 9 月 18 日被迫承认条约。此次瓜分条约令波兰失去 211,000 平方公里领土(30%领土)和超过 400 万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 。第二次瓜分(1793)18 世纪 80 年代,波兰中小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又一次掀起爱国革新运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波兰爱国者受革命影响希望收复失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于 1791年通过五三宪法 。波兰的改革运动,遭到了邻国尤其是俄罗斯的敌视。1792 年,俄军进入波兰。10 万俄军长驱直入波兰,占领华沙,
15、波兰战败。普鲁士借口防止法国大革命蔓延,也进军波兰。1793 年 1 月 23 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协议。根据条约,俄占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 、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面积 25 万平方千米、人口 300 万;普占格但斯克和托伦两市、大波兰地区的几省、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 5.8 万平方千米、人口 110 万。瓜分完成后两国通知奥地利这一既成事实,奥地利未得到任何好处。第三次瓜分(1795)波兰被两次瓜分后,面临着最后灭亡的危险。1794 年 3 月 24 日,波兰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屡胜俄军,4 月占领华沙和维尔塔,建立革命政权,公布
16、农民解放宣言。11 月,俄军在普、奥配合下,将起义镇压下去。俄普奥三国为了铲除波兰剩余势力所带来的动荡,决定以“将独立的波兰彻底抹去”的方式解决问题。1795 年 10 月 24 日三国代表再次签订瓜分条约,将剩余的波兰联邦国土全部瓜分。根据条约,俄占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面积 12 万平方千米、人口 120 万;奥占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 4.75 万平方千米、人口 50 万;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 5.5 万平方千米、人口 100 万。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影响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
17、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 62%,共约 46 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 20%,共约 14.11 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 18%,共约 12.18 万平方公里。俄国在后两次瓜分中均起了关键作用。俄普奥三国的欧洲大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 123 多年之久。许多波兰的诗人、政治家、贵族、作家、艺术家被流放,成为 19 世纪的革命者。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也成了波兰浪漫主义定义的一部分。6.试析法国大革命的国际影响。答: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又一次政治
18、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拿破仑战争早期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 。经济上,法国在 18 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发展。思想上,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7.试评价拿破仑战争。答:拿破仑战争处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那时正是欧洲封建主义走向崩溃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时代。拿破仑的时代和法国大革命是一脉相承的。拿破仑的政权无论是在形式上是
19、执政府或帝国,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权,是为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虽然带有强制性、掠夺性和侵略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拿破仑战争还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的性质,并把法国革命思想和革命制度推行到欧洲,起到破坏欧洲的封建秩序,动摇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前提的作用。拿破仑对历史的贡献也是不容抹杀的。拿破仑战争的历史意义: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多次击败“反法同盟”则是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最后虽然拿破仑失败,但由于他在战争中的多次胜利,一次又一次挽救了革命中的法国,保护了革命的胜利的果实达十五年之久,使之得到了巩固。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
20、一帝国,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那时,欧洲多半是一些封建君主专制的农奴制国家德意志是由三百多个小邦组成的,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极端落后,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拿破仑战争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了三十多个大邦,为德意志民族统一创造了条件,这是历史上的时步现象。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随着拿破仑的扩张传播到欧洲大陆,给予了那些封建国家里的人民以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拿破仑扶植了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
21、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拿破仑战争的历史局限:拿破仑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侵略欧洲各个地方,掠夺了所在地区的财富,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拿破仑战争侵犯了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掠夺和奴役了各国人民,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拿破仑采用以战养战的战争方针,他对于占领国大肆征收军事税,征用军事物资,加重了被占领国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场反动战争。战争所到之处人民饱受奴役。总之,在拿破仑战争中,法国人掠夺和侵占过他国领土,但是这些丝毫没有改变这些战争的根本历史意义,因为这些战争破坏和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由此,历史经历了充满战争和悲剧的这一整个
22、时代,大踏步的从封建主义向“自由的”资本主义前进。第二章 维也纳体系与东方问题1.试述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国际关系现状。答:拿破仑战争结束了,法国失败了。战胜国按照自己的心愿,对欧洲进行一次重新安排,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1814 年 9 月至 1815 年 6 月,战胜拿破仑的欧洲各国封建君主齐聚奥地利王国首都维也纳,在俄、普、英、奥四大国的主持下,同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缔约,由此,维也纳体系出台,它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之前的一个全欧性的战略关系格局。维也纳时代的到来: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1812 年,由于俄国公然违抗拿破仑对英国大陆封锁的法令,拿
23、破仑亲率 60 万大军远征俄国,却在莫斯科遭到惨败,帝国开始崩溃,1814 年 3 月 31 日,10 万反法联军攻占巴黎,拿破仑退位,到 1815 年,帝国最终瓦解,至此欧洲在国际关系格局方面进入到维也纳体系时代。强权政治体系: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出现了一幅用强权绘制的政治地图。我们看到,维也纳体系的出台,导致欧洲封建主义的复辟,如法国的波旁王朝、撒丁王国的撒伏伊王朝、尼德兰的奥仑治王朝,还有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德意志大大小小的王公们也纷纷登场,体现出历史的倒退;塔列朗的“正统主义原则” ,使法国免受瓜分之祸,是一个巧妙的外交政策;俄国利用这一原则,首倡建立“神圣同盟” ,以武力维护维也纳
24、体系,俄国也由此建立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英国为促成大陆均势,避免同俄国冲突,选择了德、意的分裂,将中欧塑造成东、西欧间的矛盾缓冲地带。当“正统主义原则”与大国领土扩张发生冲突时,出现了“领土补偿原则” ,这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强权政治” 、 “大国意愿”辅以“补偿原则”来保持平衡,这是维也纳体系的一大特征。欧洲新的统治秩序由此形成。2.试析维也纳体系。答:维也纳体系是 19 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和神圣同盟条约 、 四国同盟条约共同构成了维也纳体系。它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
25、则等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多极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封建列强间的和平与协调。1848 年法、意、奥、普等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冲击了维也纳体系。1853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将维也纳体系进一步推向解体。评价:首先,它代表四大国的意志,也可以说是代表了落后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意志(因为除英国与荷兰之外的其他国家此时还都是封建专制国家) ,它按照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其次,它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他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第三,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
26、办法来解决相互间的争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欧洲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繁程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第四,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为欧洲大国间的关系创造了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这是均势的最重要含义。维也纳会议所做出的欧洲领土安排,首先是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构筑的一道安全堤坝。其次,会议所进行的地缘政治安排,还使得在中欧出现了德意志邦联,使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重点放在海外,使其履行其维持欧洲均势的作用。维也纳会议所追求的力量平衡,只是在各大国之间谋取力量对比的大致平衡,而非绝对的平衡。平衡与均势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
27、。认为通过建立国际政治权力均势,就可以导致欧洲的安宁和繁荣,是一相情愿。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国家追求的不是均势,而是权力的优势。 3.试析 门罗宣言 。答:1823 年 8 月,英国外交大臣 G.坎宁邀请美国共同反对俄、普、奥 3 国“神圣同盟”对拉美各国的干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门罗的赞同。1823 年 12 月 2 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28、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 门罗宣言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的扩张;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世纪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4.试析东方问题。答:东方问题是什么?东方问题最早出现在欧洲协调的维罗纳会议上讨论希腊
29、问题时使用的。其中东方是指欧洲的东方,具体是指奥斯曼土耳其。用恩格斯的话来说,东方问题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东方问题源于土耳其帝国的衰落,所以它的本质是对土耳其领土的蚕食、侵略和争夺,以及这种侵略和争夺对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东方问题的由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 17 世纪开始衰落。同时,随着欧洲资义的发展。列强日益对外扩张。19 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尔干以及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扼守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
30、代俄国沙皇追求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斗争,1744 年俄国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楚库克凯尔那吉和约 ,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地区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的种子。此后,俄国又多次进攻土耳其,并获得大量利益。1821-1829 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焦点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欧洲列强如何卷入东方问题在整个 19 世纪东方问题的争端舞台上,主要国家为俄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其领土并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
31、的表明独立的奥斯曼帝国,维持其庞大的殖民体系中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以保障它在东方特别是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黑海海峡,遏止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为此俄英双方在近东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成为 19 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在近东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利益,其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保持一致。奥地利对东方问题的政策一开始与俄国较一致,双方还曾联合入侵土耳其,但随着双方关系的恶化,奥地利开始与统一后的德国联合推进东进政策,与英法俄在近代展开激烈争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东方问题对欧洲国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东方问题重要性使欧洲列强均参与其中。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焦点和国际政治纷争
32、的中心。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东方问题的发展在最终摧毁正统秩序和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试论塔列朗与维也纳会议。答:塔列朗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著名外交家,为法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巩固做出了极大贡献。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 30 年代,曾在连续 6 届法国政府中,担任了外交部长、外交大臣,甚至总理大臣的职务。1814 年 9 月,维也纳国际会议召开,战败的法国并没有因为战败而无所作为。圆滑的塔列朗联合诸小国代表,反对大国垄断对重要问题的处理,并利用四大国之间的矛盾,企图拆散反法联盟,恢复法国在大会中的大国身份。他还提出了所谓的“正
33、统主义”的原则,意图恢复和维护 1789 年之前的欧洲君主统治秩序。但“正统主义”原则还包含恢复旧的领土秩序的含义,实际上是谋求阻止欧洲领土发生不利于的变化,特别是不能让普鲁士吞并萨克森王国而变得更强大。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为了剥夺其他国家的发言权,俄、英,奥,普 4 大国企图合伙把维也纳会议控制在它们手里。为此,这 4 国先在伦敦开会商量办法。这对一心想重新跻身于大国之列的法国是十分不利的。但是 6 月伦敦会议首先把四大国相互间的重重矛盾暴露了出来。俄国一心要吞下拿破仑留下的华沙大公国,普鲁士十分垂涎德意志境内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的萨克森王国;英国则竭力反对俄国更
34、强大,奥国也不愿俄、普两国再扩张。4 国在伦敦未能达成协议。塔列朗在巴黎一直注意研究伦敦会议的消息和文件,决定利用矛盾取得法国要取得的东西。最重要的两条,就是防止俄国吞并波兰,摧毁普鲁士鲸吞萨克森的计划。接着,塔列朗又开始在 4 大国中寻找盟友。由于英国在欧洲的传统政策是使欧陆各大国势均力敌,彼此对立,以便它充当仲裁者的角色,从中渔利。同时,它又特别反对俄国过分扩张。所以,塔列朗决定先同英国接近。维也纳会议前,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到巴黎同塔列朗会谈,同意法国摧毁俄国吞并波兰的计划。英法这次会谈,成为后来维也纳会议上塔列朗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1814 年 9 月 23 日,法国使团到达维也纳。塔
35、列朗马上开始鼓动如簧之舌,在反法同盟各国之间进行挑拨离间,设法搞垮这个同盟,他看到:失去拿破仑这个共同敌人的同盟者,从第 1 天起就互相咬起来了;而且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又有 1 个共同感受到的威胁:涅瓦河上的巨熊正企图代替刚被囚禁的塞纳河上的狮子称霸欧洲。所以他们都需要同法国拉关系。这是可以好好利用的。塔列朗的第一个目标是设法挤进 4 大国会议,首先,他向 4 国宣布:同盟国与法国既已签订和约,维也纳会议的文件上就不该再出现“同盟国”的字样。10 月 1 日大会开幕前各国所做的一切,对法国说来,都不存在。这个声明打乱了 4 大国的计划,伦敦会议的决定无法拿出来了。其次,塔列朗又提出了在维
36、也纳会议上起了决定作用的所谓“正统主义原则” 。塔列朗利用这个头等封建的、头等君主专制的原则,来捍卫资产阶级的法国。这个原则,他在上半年已经用过,使没有武力保卫自己领土完整的法国免于被瓜分;现在它又可以用来遏止普鲁士和俄国的扩张野心了。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为波兰和萨克森问题同亚历山大进行的斗争。他为此费尽心机,全力以赴。法、奥都认为,萨克森王国是它们在东方和北方的一个缓冲国,它的存在是很重要的。所以塔列朗首先鼓动奥国出来反对侵犯萨克森,并扬言法国有 200,000 军队,有时还说有 400,000,暗示自己对抗俄、普的野心还是有实力作后盾的。 为了把波兰从沙皇手里夺下来,1
37、0 月 3 日和 23 日,塔列朗同亚历山大两次交锋,展开激烈的舌战。但是亚历山大寸步不让,狂言“我有 200,000 人在波兰,让他们试试把我赶走吧!”24 日,梅特涅又同亚历山大大吵了一场,也没有结果。11 月 14 日,普鲁士干脆侵入萨克森,想造成既成事实。一时间,各国关系十分紧张:巴伐利亚,奥地利开始讨论作战计划,法国也准备命令军队进入战场,亚历山大则正式宣布他要任意处理波兰问题。社会上纷传战争即将爆发。俄、普两国的贪婪,绐塔列朗造成了破坏旧反法同盟、建立新反俄普同盟的时机。12月 25 日,他试探着向卡斯尔累建议成立英奥法同盟,当时后者还下不了决心。可是没过几天,局势又进一步紧张了。
38、在 12 月 30 日的会上,俄国大使声称非照俄国的方案办事不可。卡斯尔累当场提出抗议,次日,他余怒未息地前来拜访塔列朗。这时,塔列朗又提出建立英法奥同盟。卡斯尔累立即表示同意,并提出由他来起草条约的草案。草案被塔列朗和梅特涅接受了。1815 年 1 月 3 日晚, 3 国代表签了字。这是个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英、奥、法 3 国宣誓一致行动,保证巴黎和约的实施,3 国在它们中间的任何一国受到攻击时,有责任立即互相支援;法,奥各出兵 150,000,并配备相应的大炮辎重;英国如不能提供规定的士兵人数,则要为每个士兵付出 20 英镑;设立军事委员会,万一俄军进攻西欧,要订立联合军事计划。条约上签名的
39、顺序是: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于是,从这天以后,在召开 4 国会议时,梅特涅和卡斯尔累就坚持要请塔列朗也参加会议。1 月 11 日,塔列朗终于挤进了 4 国会议,被正式邀去参加 4 国讨论每个问题的会议,从此,4 国会议变成了 5 国会议。而在 5 国会议上,总是 3 票对 2 票,问题就好解决了。由于亚历山大蛮横地占住华沙大公国不放,法、英、奥 3 国代表最后只得让步,但他们不肯在萨克森问题上再遭失败了。尤其是卡斯尔累,此时他正接到被召回国的调令,在英国反对党和舆论的攻击下,他不愿毫无成就地回去,所以坚持不让普鲁士得到整个萨克森。2 月 9 日,大家终于找到了一个妥协方案:萨克森国王留下
40、包括来比锡和德累斯顿等 28 座城市在内的 1,300,000 人口的地方,另一半有 720,000 人口的较贫困的地区加上波兰的土恩则划给了普鲁士。卡斯尔累原想把多而富的一半划给普国,而塔列朗坚持把这多一半留给萨克森王。梅特涅支持他。塔列朗胜利了。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斗争,塔列朗的胜利的确不小。会后,法国重新成为强国之一:各大国保证遵守巴黎和约,法国保住了 1792 年的领土完整;英,俄、奥、普 4 国反法同盟瓦解,而有利于法国的法、英、奥反俄、普的同盟秘密成立了;塔列朗挤进了 4 国会议,使决定国际问题的会议不能不听到法国的声音;法国东北部仍保有一个较强的缓冲国萨克森,使法国的世仇普鲁士未能因
41、鲸吞整个萨克森而变得更强大。当然,这些成绩不能全记在塔列朗个人的名下。但是他施展外交手段,充分利用各大国间的矛盾,改善了法国的处境。他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6.试析梅特涅与维也纳体系。答:根据第一次巴黎和会的规定,1814 年 9 月,维也纳国际会议召开。维也纳会议实际上是战胜国按照自己的心愿,对欧洲进行一次重新安排,这次会议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会议由英、俄、奥、普四大强国主持,西、葡、瑞典等二流战胜国遭到排斥。奥地利的代表是深得奥皇信任的梅特涅。他效忠于哈布斯堡家族,同时又信奉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法则,工于心计,外交经验丰富,遇事沉着冷静。在拿破仑战争后期,他在法、俄之
42、间施展其左右逢源的手段,既促成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俄国向西扩张的企图,对于欧洲均势的恢复起了很大作用,从而使奥地利在维也纳会议中居于主导地位。会议的地点选在维也纳,这本身就是梅特涅对外政策的产物。因此,尽管哈布斯堡帝国只是金玉其外,但由于梅特涅的竭力维持,竟也能显赫一时。会议的两个焦点问题,德国和波兰,直到 1815 年的 2 月才得以解决。梅特涅可谓喜忧参半:奥地利享有的华沙公国将成为俄国的附属国。作为补偿,普鲁士只能获得部分萨克森领地(本来普鲁士要求获得萨克森全领) 。他的工作重点现在是要让大多数德意志邦国同意放弃一些曾经拥有的权利去成立一个新的联邦国会。他同时要协助瑞
43、士委员会的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琐碎的事情。他还私下讨论关于南意大利的命运,因为乔吉姆穆拉特在那不勒斯的军队正在变强。不仅如此他还有各种各样的代表团要接待,包括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来自于欧洲各地。3 月 7 日,一条新闻把梅特涅惊醒,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越狱了。得知消息的一小时之内他同时会见了普鲁士和俄国皇帝,一开始梅特涅没心情去改变大会进程,而且事情的进展对大会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最终 3 月 13 日,五国联盟宣布拿破仑为逃犯,并于 25 日签署新协议将召集 15 万人的军队。一切似乎一夜之间回到了两年前。随着军队开拔渐行渐远,维也纳会议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并且迅速修改了独立尼德兰的边界,正式提议
44、解散瑞士联邦,批准了此前关于波兰的协议。到 4 月底,只有两个问题了,新德意志联邦的组织问题和意大利问题。之后事情马上到了紧要关头。奥地利加强了对伦巴第-威尼斯的控制,也加强了那些在玛利亚路易斯名义之下领地的保护。4 月 18 日梅特涅正式向那不勒斯的穆拉特宣战。5 月3 日奥地利在拖伦蒂诺战役中取胜,并在其后不到三周的时间里就占领了那不勒斯。梅特涅觉得可以在回到维也纳之后再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德国问题的讨论拖延到了 6 月初,之后一个奥普的联合提议获得了批准。许多纲领性的事项都需要德联邦议会讨论,议会主席是弗兰茨皇帝。尽管还是有许多批评声音认为奥地利应该在德国有更高的影响力,不过对这个结果梅
45、特涅已经满意了,这已经相当于控制两个哈布斯堡家族了。当然,梅特涅此时可以利用议会为自己谋取利益。虽然如此,这些安排还是得到了大多数议会代表的欢迎。与此同时更高一级的官员准备向法国重新开战。最后一份协议 6 月 19 日在维也纳签署(俄国一周后签字) ,维也纳会议也就此正式结束了,随后大多数的代表都离开了这个城市。梅特涅自己早在 13 日就前往了前线投入到了战役之中。不过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拿破仑在6 月 18 日的滑铁卢战役中完败。在维也纳会议上,他积极推行欧洲大国均势政策,调和俄、英、普、奥列强瓜分领土和殖民地的矛盾,在巩固欧洲旧秩序上取得各方一致的意见。同时,又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与英、法代
46、表签订反对俄、普的秘密协定,确保奥地利在意大利和德意志联邦中的优势地位这次会议名义上是为了重建欧洲和平,实际目的却是复辟封建王朝,打压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因梅特涅及多数与会领袖都认为,民族主义及民主运动是致乱之源,并采取敌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他们致力使欧洲回归到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前的原状,恢复旧秩序下的思想与制度,重新建立欧洲的保守势力。在梅特涅的强势主导下,维也纳会议订下欧洲各国以后的“协调”方针,亦种下日后四国同盟的建立的恶果。第三章 19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末的欧美国际关系1.分析 1848 年欧洲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答:1848 年欧洲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47、,摧毁了反动的神圣同盟和维也纳体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锻炼了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以及革命群众,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这场革命在很多地方均告失败,却动摇了中欧的保守势力基础,奥地利的首相,保守主义者梅特涅被迫下台,新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通过一些较自由的政策,如扩大地方自治及保证各族平等,维持帝国统治。面对奥地利本土的不满,皇帝于 1849 年 3 月 4日颁布宪法,承诺组织一个保障帝国统一、民族平等及代议制的国会,亦会废除封建制度、建立市政组织及改革司法制度在捷克问题上,为舒缓捷克的独立情绪,奥地利政府便作
48、出退让,如和所谓的老捷克派(即士绅及中产阶级)合作,允许捷克人组成波希米亚议会,捷克语取得与德语对等的地位,捷克人有自己的大学及中学,且可在政府中担任公职,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成为了帝国直辖区,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在 1850年,普鲁士国王也成立了宪法,回应失败了的民间革命并决心要成立一个团结北方德意志邦国的联盟,以回应民族主义的诉求。创立复兴报的加富尔也在 1852 年成为萨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的首相,采行自由主义政策,并有着扩张以一统北意大利的雄心。故此,1848年革命虽然失败,却为 1860 年代奥地利帝国日益自由化、意大利及德意志两国统一奠下重要基石。2.试析普法战争后的
49、欧洲国际关系特点(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国际局势) 。答:普法战争结束后,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国由于战败削弱,丧失了克里米亚战争以来欧洲霸主的地位。一度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和意大利都实现了统一。一个在人口资源、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方面在欧洲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的崛起,成为列强关注的焦点。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到不安。对俄国的影响:因为德皇威廉一世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存在着舅甥关系,俄国在普法、普奥战争中保持“善意中立” ,以及 1871 年,俾斯麦帮助俄国在是年召开的伦敦会议上取消了 1856 年的 巴黎条约对黑海“中立化”的规定,完全恢复了克里米亚战争前俄国在黑海上的主权,并确认了海峡对一切外国军舰封闭的原则,所以德俄之间依然存在着传统的王朝友谊。对德国的影响:首先,德国的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德国仅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便一跃而成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和军事大国。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德国统一这一因素外,还有阿尔萨斯和洛林提供的自然资源,法国的赔款所提供的资金,加上世界正处于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德国经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