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ORD 格式-可编辑-触摸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引言一、 儒家思想与中国建筑1、儒家思想与“礼“2、四合院民居中的儒家礼制宗法思想3、故宫“礼“的集中表现4、等级制度“礼“ 在传统建筑中的具体表现5、逾制的孔庙6、城市中的儒家礼制二、 中国建筑与道家文化1、儒家的“中和 “、“中正“ 之美与道家的“自然“ 之美2、园林产生的道家文化背景3、儒道互补的“天人合一“三、 中国传统建筑所反映的宗教信仰文化1、宗教理念与传说在建筑上的表现2、随宗教传入的建筑类型3、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的交融4、中国民间信仰5、生死观与自然观6、趋吉意识7、龙图腾四、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与多元性1、 中
2、国传统建筑独特的装饰艺术2、 中国建筑艺术的多元与融合五、中国传统建筑所反映的文学意境1、 建筑艺术与文学的结合2、 文学意象在建筑装饰图案中的反映3、 建筑形象与传说轶事的结合引言 建筑的文化意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文化的意象歌德公元 1749公元 1832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实建筑何尝不是一种凝固的文化说到古埃及文明我们会首先想到金字塔说到古罗马文明我们会想那些挺拔的廊柱。同样长城在中国人的心中绝不仅仅是一道军事防御工事。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图 1长城-WORD 格式-可编辑-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墓还是园林、住宅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
3、方面的综合产物。图 2故宫中国传统建筑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传统建筑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长期采用木结构体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传统建筑曾经是古人非常实用的生活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外化的体现。通过传统建筑我们往往可以触摸到一种文化最深邃的精义所在。图 3颐和园佛香阁一、 儒家思想与中国建筑1、儒家思想与“礼“孔子公元前 551 - 公元前 479创立的儒学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柱石之一在公元前 2 世纪初后取得正统文化地位。儒学体系是春秋公元前 770 - 公元前 476时期孔子公元前 551 - 公元前 479创立的在汉武帝公元前 140前 87 在位时取得了官方的正统文
4、化地位被各个王朝推崇。这是一种特别重视伦理关系的文化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柱石之一。儒家思想的特色1以“忠、孝、节 保持道德操守不动摇 、义合乎正义或公益“ 为人生的基本价值观2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君、父、夫的绝对权威3推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忠、孝、节、义 “、“仁、义、礼、智、信“观念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国家用牌坊这种特殊的建筑来表明国家对某人的道德褒奖。图 4徽州棠樾鲍家牌坊-WORD 格式-可编辑-牌坊是中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的一种建筑物。上面一般都写明建造的对象和原因以此宣扬当时的人生理念。古代规定要立表彰、纪念性的牌
5、坊者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直接封赠方能建造。并对其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此对于一个家族、乃至整个乡镇而言拥有牌坊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2、 四合院民居中的儒家礼制宗法思想“礼 “的核心是建立一种等级制度。四合院的居住秩序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却自有天地。“礼 “是儒家为维持封建社会人际关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种社会秩序。四合院就是一种体现了礼制思想的民宅。图 5标准四合院墨线图中国人在建筑空间安排上形成了中为尊两侧为卑北尊南卑左尊右卑前尊后卑的体系。四合院中北房的中间是客厅或祖堂东次间是长辈卧室西次间是主人的卧室。东、西厢房
6、由晚辈居住长子夫妇居东次子夫妇居西。南房做外客厅、书斋。厢房与南房设垂花门及矮墙隔绝内外形成内外院妇女不出内院外客不进内院。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罩楼住未出嫁的女子或女佣或做为杂用房间。四合院的门窗一致开向院里门里门外都设有屏风或者影壁外面看来相当封闭里面的生活却自成体系。它突出长辈与晚辈、长子与次子、男人与女人的地位差别体现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尊卑有序“ 、“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主仆有别“ 的特点。图 6四合院实景3、 故宫“礼 “的集中表现-WORD 格式-可编辑-故宫是儒家“礼 “制思想表现得最强烈的地方。儒家思想中一直强调的个体在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故宫这个规模最大、形态最复
7、杂的四合院建筑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是由蒯祥公元 1397公元 1481设计始建于 1406 年的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的宫殿建筑群。图 7故宫俯视图故宫是中国明公元 1368 - 公元 1644清公元 1636 - 公元 1911两代 24 位皇帝的住宅与办公场所包括举办各种礼仪的殿堂、处理日常政务的处所、帝王家族的起居、祭祀、学习、娱乐场所和服务人员的居室。占地 72 万平米有房屋 9999.5 间。这使得它让 30 万工人费时 14 年才得以建成。故宫显现了儒家礼制在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嫡庶关系中的表现。帝王的办公区在前主要有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召见文武官员的三座大殿它们由南向北排列
8、在中轴线上的工字形台基上用最高贵的建筑规格体现着皇权的尊贵。图 8太和殿帝王生活起居部分在后面中轴线由南向北是皇帝、皇后的寝宫亦是一组由三座大殿组成的建筑群。以表现传统礼制的“前朝后寝“ 之意。中国古代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作为唯一的正式妻子只有皇后的寝宫在尊贵的中轴线上其他皇妃分别住在东西两侧的十二座宫院里。这种居住格局清楚地表现了嫡庶之间的尊卑关系。4、 等级制度“礼“ 在传统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出于对秩序的要求中国传统建筑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古代官方建筑在规模、装饰上有着用以区分等级的各种具体规定并被纳入法典。出于对秩序的要求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从公元 7 世
9、纪起就制定了皇族、贵族、官员和普通百姓建筑上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式样等方面的限制条文-WORD 格式-可编辑-并被纳入法典。如果违规会被视为犯法行为严重的有可能会因此而丧命。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石狮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装饰。现在常有饭店、酒楼用石狮子作仿古的文化符号可过去只有五品中国古代以品数表示官的阶级大小。五品官相当于现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官员。以上的官员才能在门口立威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的石狮有 13 排卷发亲王有 12 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图 9故宫里的狮子中国古建筑的檐角垂脊或戗脊上排列着的小动物叫走兽
10、它们起保护瓦钉钉帽的作用后来被赋予了装饰和等级的意味。清代公元 1636 - 公元 1911规定走兽的多寡与建筑规模和等级有关中国建筑中只有皇帝举办典礼的太和殿用满了十枚走兽不计仙人其他建筑必须少于此数。图 10屋脊走兽5、逾制的孔庙中国有一座建筑在礼制上是例外。看看这十根浮雕龙柱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龙是帝王专用的而数字“九“ 通常用来象征皇权的尊贵。而在孔庙里竟有十根龙柱这不是违背了“礼制“ 吗事实上这正是为了表现人们对儒家学说的尊崇。图 11曲阜孔庙里的龙柱由于有效地稳定了封建社会秩序儒家学说取得了近似宗教的地位把政治、哲学和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的儒教孔子
11、本人也被不断偶像-WORD 格式-可编辑-化、神圣化。出于对孔子的崇敬中国人将他逐步神圣化尊奉为“文宣王“ 、“大成至圣先师“、“ 圣人“。历代帝王对他的嫡系子孙都有封爵。1055 年孔子第 46 代孙被封为“衍圣公“从此孔府成为了中国皇宫之外最大的贵族府邸。“衍圣公“ 这一封爵承袭了 32 代历时 880 年位列文官之首。孔家是中国惟一不因朝代更替而失去贵族地位的家族这一点即使历代皇族也无法做到。图 12曲阜孔府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 478 年他的府邸就被当时的诸侯王改建为庙。历代帝王在一定的日期都会选派官员到这里来祭祀其中有些人还亲自前往。因此在孔庙出现的龙柱不仅不是违背儒家所强调的礼制而
12、是在显示孔子地位的尊崇。图 13曲阜孔庙6、城市中的儒家礼制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下城市规划主要是政府行为很少有自由发展而成的城市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也带着浓厚的儒家礼制气息。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下城市规划主要是政府行为很少有自由发展而成的城市。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也带着浓厚的儒家礼制气息。1267 年开始忽必烈公元 1215公元 1294历时二十余年修建了都城元大都。大都呈长方形面积约 50 平方公里。东、西、南面城墙各设三个城门北面二个城门。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 28 米其他主要街道宽 25 米小街宽为大街的一半胡同宽度是小街的一半
13、。城市轮廓方整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后-WORD 格式-可编辑-来的明清两代北京城就是在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图 14元大都图这座 13 世纪新都城的修建参用的却是此前 1800 年前的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对城市的理想描述。“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 每边开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城中干道九纵九横)经途九轨(纵向的干道可并行九辆马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二、 中国建筑与道家文化1、 儒家的“中和 “、“中正“ 之美与道家的“自然“ 之美出于尊崇中国常将地位最高的建筑放在正中其它建筑环绕在两侧。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有清楚的南北中轴线、整齐的东西对称形成了“中正“ 之美。
14、像四合院把父母的卧室放在中间一样出于尊崇中国常将地位最高的建筑放在正中其他建筑环绕在两侧。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遵循的一种结构清楚的南北中轴线、整齐的东西对称。图 15俯视故宫与强调社会群体间的关系相应儒家形成了对“中正“ 、“中和“之美的追求这种美学观含有浓厚的道德价值判断因素。例如故宫里的地名通常有“仁“ 、“和“、“ 中“、“安“ 等字如天安门、太和殿等这些字代表着中国儒家思想的理念。宫府体现儒家的思想意识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园林体现道家的思想意识追求变化、生动与自然。而中国的园林则与讲究“中正 “的民居、宫府完全不同显示出对变化、生动、自然的追求。尤其是江南园林正是在努力避免对称
15、、整齐与秩序。这是因为前者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意识而后者产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时期表现出道家逍遥自由、无为顺应-WORD 格式-可编辑-的追求。图 16拙政园图 17留园2、 园林产生的道家文化背景道家思想更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与重视人的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互补。在魏晋公元220公元 420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道家思想与儒家几乎同时产生但它更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重视人的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互补在中国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公元前 202公元 220末的战乱与瘟疫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更多地思考生命的意义等终极问题。国家法纪的混乱大大削弱了儒家道德的约束力张扬个体生命价
16、值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晋代公元 266公元 420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与挑战。西晋公元 266 - 公元 316 末年大批贵族为躲避入侵者南渡长江江南逐渐成为文化中心。士大夫们为了回避官场倾轧开始流连于江南秀美的山水之中。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山水诗和要把山水纳入庭院中的私家园林。园林是一种集居住与观赏为一体的建筑。它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源自道家的出世思想。以模拟自然意境为目的所以江南园林非常注重分割和布局富有浓郁的艺术气息。私家园林是一种集居住与观赏为一体的建筑能让人生活在一个再创造的自然环境中。为了创造出模拟自然的意境所以江南园林非常注重分割和布局创造多种空间环境及浓郁
17、的艺术气息。例如位于苏州的网师园占地仅 5400 平米却形成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 的建筑设计蓝本。-WORD 格式-可编辑-图 18网师园园林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源自道家的出世思想道家出世思想是指一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思想在此后的发展中它们的建造者、拥有者也的确常常是退休官员、躲避官场的才子或是回避尘嚣的巨商。3、 儒道互补的“天人合一“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导致了中国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艺术追求。园林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是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都主张人与自然和
18、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导致了中国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艺术追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自然模拟自然经过精心的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中国的园林从一开始就有文人参与设计与规划。大量诗人、书画家参与园林设计促进了建筑对自然美的发掘。江南园林常采用各种手法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位于无锡的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靠锡山园的总体布局就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引惠山泉水作园内池水在西、北处用惠山石堆砌假山仿佛是惠山的自然延伸。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园的面积虽不大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青山正补
19、墙头缺“ 园林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图 19寄畅园三、 中国传统建筑所反映的宗教信仰文化1、 宗教理念与传说在建筑上的表现-WORD 格式-可编辑-中国的主要宗教有本土的道教和先后从印度以及中东地区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老子春秋晚期、庄子约公元前 369 - 公元前 286在其著作中论述的“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他们的哲学著作成为道教的经典他们本人被奉为道教的神仙。道家思想诉诸心灵或理性道教则诉诸情感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是道家思想的发展。道教成型的年代正是园林开始出现的公元 5 世纪因此道家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园林的布局。“一水三山“园林模式表现出道教
20、传说痕迹。在道教传说中东海有“蓬莱 “、“方丈“、“瀛洲“ 三座神山人们到了这里就能够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与此同时中国园林形成了一个庞大水体中座落三个小岛的“一水三山“ 模式。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中有三座岛屿苏州拙政园的水中有象征着“岛“ 的三座亭。“一水三山“模式留有园林诞生时期追求道教“长生 “境界的文化痕迹。园林中的山水植物 各种建筑和它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还应该是一种精神环境一种能给予人们思想感悟的环境。图 20颐和园昆明湖2、 随宗教传入的建筑类型佛教在公元 1 世纪传入中国在公元 4 世纪中期后迅速发展。公元 7 世纪时 佛教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目前中国佛教主
21、要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三大宗派。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寺。相传汉明帝公元 57公元 75 在位梦见金神从西而来飞绕殿庭于是派十八人出使西域在阿富汗访得佛法。公元 67 年汉使用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返回洛阳在第二年建成我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图 21白马寺-WORD 格式-可编辑-石窟是随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现在中国西部地区保留了众多精美的石窟。公元 3-5 世纪的战乱与民族大迁移 引发了人生困苦感促使石窟等佛教建筑的大量出现。图 22云冈石窟佛像造型图 23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这是山西云冈石窟里的佛像和河南龙门石窟里的佛像。前者地理位置偏西后者已经深入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原腹地
22、前者主要雕凿于北魏公元 386 - 公元 534时期后者却雕凿于唐代公元 618 - 公元 907。我们看到前者的佛像面貌有更多的印度人的痕迹衣饰简单质朴后者不仅面貌更加中国化而且衣饰繁复显得更加女性化这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对比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佛教石窟佛像造型的变化清晰地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3、 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的交融唐代公元 618 - 公元 907 初年伊斯兰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当时的首都长安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元代公元 1271 - 公元 1368伊斯兰教从中亚、西亚传入中国西部地区。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的包容力许多外来的宗教建筑逐渐出现了与世俗建筑相融合的趋势。图 24艾提
23、尕尔清真寺这是新疆艾提尕尔清真寺它也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中国新疆地区的清真寺大多就像它一样呈现出阿拉伯建筑风格。中国文化腹地的清真寺体现出更多中国建筑的特色来。图 25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WORD 格式-可编辑-图 26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图 27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这是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非常能代表中国内地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它初建于公元 742年是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大约 150 年之后。从外观上看这是一个四进的四合院有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但是从礼拜堂里的彩画上仍然能够看出伊斯兰教寺院彩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显示了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和谐共处。图 28喇嘛塔图 29密檐塔图 30楼阁塔图 3
24、1金刚宝座塔另一种发生重大转变的宗教建筑就是佛塔了。塔是埋葬佛骨舍利的纪念物它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们顶礼膜拜。传入中国后它的形状却被中国人改造了。中国人认为埋葬佛骨舍利的塔应该崇高、华丽于是与中国固有的多层楼阁相结合形成了楼阁塔。在以后的文化发展中塔更多屹立在山之巅、水之侧宣传佛教的功能退居其次观景、点缀山水的功能反而提升与自然山水组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观成为古代颇具人文内涵的景象点缀在中华大地上。4、 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有极具特色的非宗教信仰体系不同宗教的神与非宗教神混合、交流体现了中国人宗教信仰多元化、功利化的特色。这些民间信仰也受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影响形成了“天、地、君、亲、师“ 的信仰序列
25、。1天-WORD 格式-可编辑-图 32天坛自然神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这尤其体现在对天、地、日、月的崇拜上。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建筑它的围墙上圆下方分别象征天与地体现“天圆地方“ 的思想。2地图 33泰山碧霞元君祠与天相对地崇拜主要表现在对山、河、大地的崇拜上。主要有祭祀泰山等五座大山的“五岳庙“祭祀黄河长江等四条大河的“ 四渎庙“。公元 10 世纪以后祭祀当地土地神的土地庙在全国各地兴起。3君图 34陕西轩辕庙历代帝王尤其是传说中曾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帝王一直是中国人崇拜的对象。其中最著名的是纪念黄帝约公元前 3000 - 约公元前 2070的“轩辕庙“ 。黄帝被中华民族奉为共同始祖至
26、今中国人仍然自称“炎黄子孙“ “黄“就是指黄帝。4亲祖先崇拜是古代中国影响至深的民间信仰。帝王家的太庙平民的祠堂都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堂也常成为宗族长行使特殊权力的地方。除了徽州清懿堂供奉女性祖先之外几乎所有祠堂只供奉男性祖先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男权宗法社会的特色。图 35太庙图 36祠堂5师古代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那些身前拥有很高功绩与道德声誉的人被尊为人格神。-WORD 格式-可编辑-图 37北京孔庙孔子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古代各地的官学旁都会设有祭拜孔子的“孔庙“或称“文庙“。那是二千年来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 在民间 则被俗称为“夫子庙“。图 38山西解州关帝庙与孔子相对应汉公元
27、前 202 -公元 220末的著名武将关羽公元 169公元 219由于勇猛忠义被后人奉为“武圣“ 。在古代中国供奉他的关帝庙比 “文庙“更普遍。有意思的是因为关羽生前不贪财、重诚信他还被奉为商业守护神。5、 生死观与自然观图 39秦始皇陵图 40兵马俑一号坑由于相信灵魂不灭古代中国人相信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将继续保持着如同人世间的生活方式。墓穴就是那时的生活场所。因为这种视死如生的观念中国有厚葬的传统。尤其是帝王墓穴不仅特别注重地下生活空间的营造通常也有极为丰厚的陪葬品。公元前 221年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公元前 221公元前 209的陵墓至今未被打开。据探测那是一座占地 56.25 平方公里的地下
28、城市著名的兵马俑只是其中一角。图 41明十三陵明公元 1368 - 公元 1644 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它集墓葬与祭祀于一体地面部分有大型宫殿建筑以供后人祭祀。在中国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建筑与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天人-WORD 格式-可编辑-合一“ 的哲学观点。6、 趋吉意识图 42颐和园万寿山人们普遍存在的祈求“多福“ 、 “多寿“在中国建筑上有较多反应。颐和园是清代乾隆皇帝为庆贺母亲的生日而修建的。中文中 “蝠“ 与“福“谐音桃隐喻长寿所以颐和园中的山形似蝙蝠湖形似寿桃利用谐音寓意着“福山寿海“ 。图 43恭王府中的吉祥
29、图案因为石榴、葫芦都有“多籽“ 的特点 这两种植物的图案在中国建筑装饰经常出现 反映了中国人“多子 “的愿望。蝙蝠、桃、石榴 或葫芦常在一起组成 “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祝愿。这些意象是中国文化的综合反映是人们趋吉意识的集中反映。7、龙图腾龙是中国古人的图腾。中国的龙是想象出来的动物具有马头、虾眼、龟颈、鹿角、虎掌、鹰爪、金鱼尾是中国古代各部落联盟后图腾融合的结果。图 44九龙壁进入封建社会后龙逐渐成为了皇家的专用象征皇帝被视为龙的化身。因此在皇宫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龙形装饰图案是一个龙的世界。此外在建筑中还有多种龙的变形形象。中国传说“一龙生九子 九子不像龙 “在宫门上、香炉角上、屋脊两端与顶端等
30、处的小动物就是龙的那些儿子们他们一同组成了龙的家族。四、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与多元性1、 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装饰艺术中国传统建筑中现在存留最多的是明公元 1368 - 公元 1644清公元 1636 - 公元 1911时期的建筑。16 世纪后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审美趣味更趋于世俗化。-WORD 格式-可编辑-此时的建筑艺术装饰性日益加强更着意对功能性部件的精雕细琢与西方同期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有些相似。而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在木结构基础上发展的艺术故有许多特殊的表现形式。我们举若干例证。图 45斗拱这叫斗拱它的作用在于支撑屋顶的重量扺消一部份屋顶的压力延长建筑物的寿命但到了明清时期它的功能从注
31、重结构转换为注重装饰。图 46装饰性斗拱图 47藻井图 48藻井这叫藻井它一般建在屋顶天花的中心部位起着强调室内空间中心及重点的装饰作用。但明清以后藻井的式样越来越复杂成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内部装饰。图 49留园漏窗这叫漏窗主要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非承重的部位。起沟通内外隔而不断增加景观的作用。漏窗在明清以后被广泛应用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图案甚至多达千种以上。图 50颐和园长廊图 51颐和园长廊彩绘彩画是保护木构件的油饰措施进一步美化、艺术化后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各种形制的彩画艺术。图 52清代格扇门窗棂格图案格扇门窗的棂格图案及雕刻亦是基于木制门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饰艺术其变化也是层出
32、不穷的。2、 中国建筑艺术的多元与融合-WORD 格式-可编辑-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建筑在追求实用性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地理、文化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形态和规模。中国传统建筑在追求实用性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地理、文化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形态和规模。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文化风物的差异也造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千姿百态。图 53乔家大院图 54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祁县始建于公元 1756 年是中国典型的按血缘关系形成的一个家族的聚居地。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 1991 年以此院为外景地拍摄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片描述了上个世纪 20 年代中国女人与封建社会做殊死抗争的悲惨命运。影片曾获第 48 届威尼斯国际电
33、影节“银狮奖“ 、第 64 届奥斯卡“ 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提名。乔家大院充分体现了清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占地 8724 建筑面积约 3870 。分六个大院内套 20 个小院313间房屋。从外面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达十几米。从里面看进入大院门是一条长 80m 笔直的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西尽头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仅寓示着“连升三级“和“ 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整个大院族人、佣人各居其所布局严谨井然有序显示了中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但是规范中又有各种变化例如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盖有更楼并配置修建有
34、相应的更道把整个大院连了起来。-WORD 格式-可编辑-全院局部建筑更是变化无穷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就连 140 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由此可见中国农村建筑不论在平面还是在外貌上具有比城市建筑更为生动活泼的形式。图 55客家土楼1000 多年前一些人因战乱、饥荒等原因被迫南迁辗转万里在中国南部形成了客家民系。在他们生活的地区山高林密常有盗匪出没他们也常常与当地居民发生争斗因此安全防范成为建造民居的首要原则这使客家人形成了聚族而居、营建集团住宅的传统出现了高大雄伟的土楼。这些土楼以祠堂为中心家族围聚有团结、防御、保持文化独立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经济性、坚固性、防御性、艺术性的思想。这使得他们在 10
35、00 多年后仍然顽强地保留自己的文化特性形成中国汉族文化中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中国地域跨越三个气候带56 个民族生活在平原、高山、草原、森林、沙漠、水网等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历史原因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国建筑也因此各具特色。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更具特色。藏族藏族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建筑通常没有汉族建筑中常见的中轴线通常以“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层次作为布局为人们呈现佛教的宇宙观。金色的屋顶配合着红色和白色的墙壁在高原蓝天的烘托下别有一番壮丽的景观。图 56布达拉宫作为过去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的布达拉宫在海拔 3770 米的红山上
36、顺着山势层层升-WORD 格式-可编辑-高地修建而成是藏族“依山式 “建筑的典型。它体现了西藏古代 “碉楼式“的宫殿风格。回廊曲径纵横交错体现出布达拉宫的高大雄伟。蒙古族蒙古族是生活在中国北部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13 世纪蒙古的铁骑攻打到了青藏高原为蒙古带来了藏传佛教。历史上达赖四世公元 1589公元 1616就是蒙族人。1579 年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建起了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大召寺。图 57呼和浩特大召寺蒙族主要居住在用木料和毛毡搭建起来的“蒙古包“ 里。蒙古包仿照天的样子 不仅表现了蒙古人对自然的崇拜拱形也使蒙古包的顶能够承受草原上风雪沙暴的巨大压力。“蒙古包“无论是搭盖、拆卸还是装载、搬
37、迁 都非常轻易便捷适合他们流动而简约的生活方式。图 58蒙古包纳西族中国西南部的丽江古城199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的建筑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图 59丽江城民居丽江古城的民居融汉族建筑的造型、白族建筑的布局和藏族建筑的空间形式于一体又显现出纳西族建筑传统。丽江民居常引水入户、或临水建屋,既有北方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风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西南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图 60傣族竹楼在中国处于热带、亚热带的山林中雨量充沛虫蛇较多。干栏式建筑下部落空可以随地势自然错落可以傍山临水地用竹木材建造成为中国南部许多民族的主要居住建筑。-WOR
38、D 格式-可编辑-其中造型轻巧色彩淡雅的傣家竹楼独树一帜。五、中国传统建筑所反映的文学意境1、 建筑艺术与文学的结合楹联在中国五代公元 907 - 公元 960时期开始出现。是中国格律诗的衍生。它利用汉字单音节的特征两句中字与字之间形成音调与语义上的对应。寥寥数语可以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上的双重美感。在中国建筑中楹联是最具特色的一种装饰。无论是民居、园林、寺庙在各种建筑的门边或廊柱上都能看到楹联。寥寥数语却常常文情并茂、加上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给人以思想和艺术上的双重美感。图 61园林上的对联图 62庙宇上的对联图 63民居上的对联园林里的楹联常常是人们对景观的点评和感叹体现了
39、中国园林建筑与中国文学的巧妙结合。民居大门口的楹联常常是主人对自己现在生活的总结、对未来生活的祝愿。而客厅、书房等处的楹联则常常书写了主人的品格与志向。最普遍的楹联就是每逢中国农历新年时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了它们是人们的新年祝福是中国春节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民俗。2、 文学意象在建筑装饰图案中的反映中国文学常见意象梅不畏强暴松老而弥坚竹清高、气节菊隐逸-WORD 格式-可编辑-兰高雅莲出污泥而不染鸳鸯坚贞不渝的爱情在两千多年文学传统的积淀下某些动植物形成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象征主人的品德情操。如在冬天依然保持青翠的松、竹与绽放的梅花被用来象征人的高洁、不畏强暴兰花常用来象征主人情趣的优雅菊花、各
40、种虫鱼则常常寓意着主人是隐逸之士。这些有意味的植物形象常常出现在装饰、雕刻上或被精心种植成为园林的主题园林因此更具人文意蕴。图 64扬州个园的竹3、 建筑形象与传说轶事的结合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文学史的国家许多历史掌故、传说轶事、诗词文章与建筑结合得非常紧密。许多普通的建筑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它们中有的是因为有文人在此题写过著名的诗篇或文章有的是因为在此发生过美丽的爱情故事或者是其它一些风雅的故事在此发生。西安大雁塔就颇具代表性。公元 7 世纪唐朝僧人玄奘约公元 600公元 664历经艰险从印度取经归来就在大雁塔里带领全国 20 多位高僧翻译佛经。同时大雁塔又在儒家士子们心目中有特殊的地
41、位。自从唐代公元 618 - 公元 907初年新科进士在大雁塔题名以来大雁塔题名就成了众多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们的目标。图 65西安大雁塔由于文人的参与普通的建筑具有了特殊的意义。长江沿岸有著名的岳阳楼、黄鹤楼和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WORD 格式-可编辑-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阳楼。北宋公元 960 - 公元 1127初年范仲淹公元 989公元 1052在岳阳楼记中一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传神地表达了儒士心怀天下的抱负。岳阳楼成为了众多儒家名士襟怀的写照。图 66岳阳楼与这三大名楼相似人们因东晋公元 317公元 420时期著名中国书法家王羲之公元 303公元 361所书兰亭序这一
42、中国书法的典范而记住了浙江兰亭因从元代流传至今仍在上演的戏剧西厢记里的爱情故事而记住了山西普救寺因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蛇仙白娘子与凡人许仙的传奇故事而记住了杭州雷峰塔。图 67书法作品兰亭序这些逸闻掌故为建筑增添了文化含义建筑因此也成为了文化的意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建筑已经倾塌可人们却一再在原址上重建。人们需要这些建筑的存在。缺少它们中国人将去哪里又如何感受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缅怀那些令人神往的传说图 68今日北京即使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已经将各种文化因素融铸成了现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可人们依然能够在当今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里看到传统建筑的影子进而体会到现代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积淀。这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爱更是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体现。昨天的建筑讲述着过去的文化今天的建筑将为明天讲述今天的文化。我希望通过这次演讲能够使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大家认识中国文化时心中浮起的意象更希望大家以后-WORD 格式-可编辑-看到中国风格的建筑时能想到它背后的中国文化。谢谢大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