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慧心明智解散文之题,讲师:王敦宏,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题目,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语词的错误理解。B.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悟性的陶醉”。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2014年北京卷废
2、墟之美题目,19.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3分)20.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6分),1.做题前务必仔细审读题干,找出其关键信息,抓住“术语”。2.根据“术语”准确作出判断: (1)这道题的能力要求指向的层级;,准确处理“术语”和能力,正解“词义、句意”,双关多义的词句(含义丰富的词句),总结概括部分内容的词句,关乎主旨的词句,1.通过对词义的解读检查对文章丰富内容的掌握程度;2.通过对句意的分析检查对部分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整合能力;,考查的思维定位,从本义出发,明确其字面意思,结
3、合语境判断其“语境意”引伸义、比喻义、双关义等,点出其具体的意义和内涵,从句子出发,抓住关键词句,点出其对应的文章内容,或概括主旨的作用,从句子本义出发,找出句中关键词语的含意,落实上下文主要内容与该句子的联系(逻辑关系),结合对文意的把握,落实文意与该句子的对应关系,在散文的阅读能力中,“分析综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极重要的考查内容。在分析综合中,常常出现“为什么”这样的题目: 例:1998年全国卷报秋2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分) 答:因为_(不超过8个字)(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3分) 答:因为_(
4、不超过10个字),考题感知,1.快速地在原文中搜寻到题干中的信息材料在什么位置;2.在该材料的前后寻找相关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材料;,答题思维,内容要点、事物特点、人物形象、原因理由、艺术手法等。,认识能力,归纳,概括,掌握门道,明确归纳概括的“对象”,找出层次、角度的主体,概括出结论性词语,对相关的内容做层次的剖析处理,整合出并列关系的答案内容,散文在表达上采用的一些技巧、手法,主要表现在:1.描写的方法;,手法,内容的选定:“整篇”上的象征(柴禾) 虚实结合(上善若水)“内容”上的对比(草堂诗魂)衬托(壶口的黄河2005年广东卷)“修辞”上的比喻、比拟等考查的形式:,考试的思维,1.利用先前
5、的积累,熟练掌握常见的手法技巧;2.确定分析思考的范围;3.认真研读文本,从手法的角度研判文本在手法使用上的具体内容;,答题的思维,能力定位,检查对文章中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的掌握情况,需要得出的结论是对这种种关系的准确判断,需要处理的是“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常常和赏析结合起来,作为赏析的前提,用精准的语词概括出自己的结论,针对问题确定内容之间的关系,判断出彼此之间的关系,对需要处理的内容材料加以分析,答题的思维规范,掌握常见的组织材料的思维方式,对有什么样的影响?,最主要的是确定“对象”,好的题目应该明确这个对象,只要考生去梳理它们的关系就行了。,命题的评析,1.针对有明确对象的“作用”赏
6、析,重点思考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对关系对象的影响。,思维规范,【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参考答案】,典题直观,1.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文本的内涵探究一般定位于思想内容或情感认识的整合;3.探究考查定位在文本的内涵与“我”的结合;4.“探究题具有开放性,思考要有深度和广度;答题要紧扣文本,不要作不着边际的回答。”(江苏卷考试说明),考查思维,将文本内涵与自己的认识结合起来,体现其现实意义,准确把握题意,明确考查意图和要求,根据文本,找到轴线,理出层次,有针对性地答题,尽力往“纵阔深广”处思考,不要拘泥于某些成见,把握好“广”与“本”的度,答题要点,理解文本,整合文本信息,准确把握文本中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