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规划.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10016080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16.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规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规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规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第二节 城市规划概述(掌握),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重要文献 (理解),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一、城市的概念,1、字源学解释,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一、城市的概念,2、系统科学对城市的定义,3、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的空间地域系统。,1、具有较高的人口

2、密度和建筑密度 2、拥有更完备的市政和公共设施,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二、城市的产生,(一)居民点,(二)城市,1、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产生 2、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分布与河流关系密切,如尼罗河、印度河、长江黄河农业文明出现,1、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2、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二、城市的产生,(三)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 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 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 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三、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特点,1、

3、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 2、 城市规模小,职能单一 3、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防御功能 4、在整个社会处于从属地位,郑州商代城,巴比伦城,内防护壁垒,外防护壁垒,内城护河,幼,发,拉,底,河,广场,卫城,卫城远眺,雅典平面,燕下都城,城,壕,古,运,粮,河,春秋战国时期,三、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二)现代社会城市的特点,2、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1) 规模:小城市 特大城市 巨型城市(2) 职能:综合性 专业性(3) 类型:单一城市 群体城市 城市连绵带,1、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四、城市化 (urbanization),(一)定义,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指

4、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人口增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居住集中成片,四、城市化 (urbanization),(二)类型,2、离心型城市化,1、向心型城市化,指城市中行政、金融业务、商业 等部门都有向城市中心集中,也称集中型城市化,工业、居住、游乐等职能由城市 中心向城市边缘移动,又分为外延型和飞地型。,四、城市化 (urbanization),(三)城市化进程(S曲线,又称诺瑟姆曲线), 起步阶段: 0 30%,生 产力水平低

5、,发展缓慢 加速阶段:30% 7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 本完成,部分城市人口转向第三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四、城市化 (urbanization),(三)城市化进程,四、城市化 (urbanization),(三)城市化进程,第二节 城市规划概述,一、城市规划定义,1、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2、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前提 3、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来自于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二、城市规划的任务、目标和内容,(一)城市规划的任务,保护和修

6、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二、城市规划的任务、目标和内容,(二)城市规划的目标,4、公共设施的提供,如公园、学校和医院等;5、财政健康,城市开发要考虑财政状况6、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或维持现有水平7、环境保护,限制城市开发和土地使用对环境压力,1、健康,即土地使用要有助于保证公众健康 2、公共安全,从各个层面全方位保障市民安全 3、交通,为社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三)城市规划的内容,3、确定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合理分配各项用地,并考虑长远发展方向,5、拟订新区开发和

7、旧区改造的原则、方法,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原则,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拟订城市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三)城市规划的内容,8、安排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以后的单项工程设计做依据,9、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6、确定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三、城市规划的特点,(一)综合性 (二)政策性,(三)地方性,(五)实践性,(四)动态性,涉及许多方面和诸多要素,依据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因地制宜,遵重当地人意愿,具有预见性

8、,不断调整补充,反映实际问题,注重管理,四、城市规划调查与基础资料,1、现场踏勘(最基本手段)2、基础资料收集整理,4、分析研究,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一)调查方法,(二)调查内容,1、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4、各类市政的基础设施状况 5、城市人口、市民生活方式、政府体制结构 6、城市建设资金筹集、安排与分配,2、城市自然环境特征3、城市总体经济、各产业部门及土地使用,(三)城市规划基础资料,1、城市勘察资料(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和水文地质等) 2、城市测量资料 3、气象资料 4、水文资料,5、城市历史资料 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 7、城市人口资料 8、市域自然资源资料(矿产、水、燃料动力等)

9、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三)城市规划基础资料,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 11、交通运输资料 12、各类仓储资料 13、城市行政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现状和规划资料,14、建筑物现状资料 15、工程设施资料(市政工程、公用设施现状资料) 16、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等资料 17、城市人防设施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18、城市环境资料,五、城市规划层面及工作阶段,1、城市发展战略层面,2、建设控制引导层面,(1)城市总体规划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城市规划层面,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体现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方向,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的开发利用作出法律规定

10、(涉及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1)控制性详细规划 (2)修建性详细规划,(二)城市规划工作阶段,(二)城市规划工作阶段,(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4) 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6)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 (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二)城市规划工作阶段,(1)城市规划区范围,(4)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3)城镇建设用地规划,2、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

11、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一般为20年,(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7)城市防灾工程,规划成果:,某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15),某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15),某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15),某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15),(二)城市规划工作阶段,(1)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居住人口分布;,(3)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2)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和风景名胜区等保护范围等;,3、分区规划,在总规基础上,对城市土

12、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等作出进一步安排,以便和详细规划更好衔接,(4)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支线的走向、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场等位置和规模,主要停车场的规模与布局等。,分区规划的成果,分区位置图,分区土地利用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比例:1/5000,(二)城市规划工作阶段,(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以及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等设计原则,(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4、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规和

13、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确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二)城市规划工作阶段,(4)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交站场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及其他交通设施,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控制点坐标及标高,(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5)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4、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规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确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二)城市规划工作阶段,(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技术论证,(3)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的日照分析,(2)建筑、道路和绿地

14、等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局总平面图,5、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针对开发修建地区,(4)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区小区组团结构,北京回龙观小区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绵阳游仙芙蓉村居民点规划平面布置图,中华街区改造规划 (第一名方案),中华街区改造规划 (第一名方案),中华街区改造规划 (第一名方案),滨河路效果图,六、城市规划常用的技术方法,1、现场调查法,(2)工作阶段,(1)主要类型,(一)收集资料方法,最基本的调查手段和工作方法,可获得感性认识

15、 和第一手资料,A)规划编制初期的现场勘查 B)规划编制中期针对特定问题的现场踏勘,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整理阶段,六、城市规划常用的技术方法,2、访谈法,3、问卷法,(一)收集资料方法,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相关规划资料,分为直接访谈(面谈)、间接访谈(如电话等)、访问和座谈等方式,通过填写问卷(调查表)来收集规划资料,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类型,六、城市规划常用的技术方法,1、回归分析法,3、情景分析法,2、趋势外推法,(二)预测方法,通过建立具有一定相关性的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间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将研究对象过去到现在的变化趋势外推到未来的预测方法,又称前景描述法,即在推测基础上对可

16、能的未来情景进行描述,并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六、城市规划常用的技术方法,1、层次分析法,3、线性规划法,2、城市感知评价法,(三)评价和决策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多目标问题的决策,从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其对城市空间心理感受进行评价,静态最优化数学规划方法之一,解决多变量约束条件下决策对象线性目标函数最优问题,六、城市规划常用的技术方法,1、GIS技术,3、RS技术,2、互联网技术,(四)信息技术,可视化显示、空间分析、快速查询、空间数据管理,获取数据(如Google)、信息发布,公众参与、扩大交流,利用卫片、航片等影像数据进行城乡发展动态监测并辅助城市规划部分工作,七、城市规划

17、的调整、修改和审批,1、在不违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批准的规划进行局部变更。,2、城市规划调整决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一)城市规划的调整,如扩大城市用地,改变用地功能或道路宽度、走向,七、城市规划的调整、修改和审批,1、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城乡规划过程中,发现城市规划的某些原则和框架已不适应实际要求,须进行重大变更;,2、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须经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报原批准机关审批。,(二)城市规划的修改,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城市性质的重大变更,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总体布

18、局变更,七、城市规划的调整、修改和审批,1、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即某一级的城市总体规划须由高一级的政府机关审批,2、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三)城市规划的审批,城乡规划法(2008.1.),如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重要文献,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2、限制城市规模 3、实行城市功能分区,1、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一)田园城市思想,4、城市按照规划单元建设 5、将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一、现代城市规

19、划理论,(二)卫星城镇理论,(1)分散中心城市人口和工业压力 (2)布局在大城市的郊区或者以外的附近地区 (3)分为卧城、半独立城镇和卫星城镇三种类型,2、主要观点,1、卫星城:经济上、社会上 、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 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 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C中心区 R住宅区,卫星城,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卫星城镇理论,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三)有机疏散理论,(2)生物有机体中的细胞间的空隙既使有机体生长具有灵活性,又能保护有机体,(1)城市发展如同生物有机体的生长,这种生长是通过“细胞”向临近空间扩展实现的;,1、观点,(3)可把城市划分为不同集中点的区域,每个区

20、域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的地段,(三)有机疏散理论,1、观点,2、案例:1918年芬兰的赫尔辛基规划方案,(4)由于分散的离心力与集中的向心力对比,导致城市既有日常活动的集中,又可产生 有机分散; (5)对于城市交通,可把快车道 设在带状绿地中,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等需要安静场所,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把无序集中变为有序分散,(四)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理论,1、邻里单位,(2)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 “组成细胞”, 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1)营造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四)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理论,1、邻里单位理论,(3)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邻里

21、单位边界。 (4)邻里单位内应有绿地、小公园和娱乐空间以满足居民需要 (5)商业设施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位于交通的交叉处。,(四)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理论,2、小区规划理论,(2)小区一般在20公顷上下,由城市干道所包围,配置一套基本的生活设施,一般的生活服务可以在小区内解决,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活单元和规划单元。,(1)把小区作为居住区的构成“细胞”,其规模不限于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由一般城市道路来划分,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界线(如铁路、河流)为界。,(五)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2)改变沿街建筑的密集式街道,增加街道宽度及两旁建筑的间距,增加绿地。,(1)提高

22、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1、主要观点,2、代表人物:柯布西埃,法国人,勒柯布西埃 现代城市规划总图,容纳40万人的 24栋摩天大楼,容纳60万人的连排别墅,容纳200万人的花园别墅,返 回,(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1992年),1、背景,(1)适当的人口增长和健康的经济发展 (2)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健康的社会发展,2、观点,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里约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将其推向了行动。,(3)节俭的资源消耗和清洁的空气水体 (4)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 (5)安全的防卫体系和协调的城乡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增加了环境保护规划部分,对城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

23、估,二、城市规划相关重要文献,(一)雅典宪章( 1933年),2、主要内容,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1、背景,(1)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 (2)城市规划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 (3)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 (4)确立了城市规划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点,居住:,存在的问题,建议,人口密度过大,空地、绿地缺乏;与工业区太接近,环境污染严重;房屋沿街建造噪音大,影响安静,日照不良;公共设施少,分布不合理,在城市中最好地段建造房屋,规定不同地段不同的人口密度,存在的问题,建议,工作:,工作地点无计划布置,多在城郊与居住地点相隔太

24、远,造成交通拥挤,工人身心疲惫;同时引起城市无限制扩展,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游憩:,存在的问题,建议,空地、绿地缺乏,位置安排也不合理,无法解决居民的休息需要,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减低旧区人口密度,拆除的地方改为绿地,适当的位置保留风景地带,交通:,存在的问题,建议,宽度不足,交叉口过多,没按功能分类,从整个街道系统规划入手,街道要根据车速进行功能分类,要科学划定道路宽度,(二)马丘比丘宪章( 1978年),1、背景,(1)过分追求功能分区会牺牲城市的有机构成,应营造一个多功能的生活环境;,2、主要内容,1978年12月在秘鲁的利马对“雅典宪章”40年的实践进行了评价,发表了“马

25、丘比丘”宣言。,(2)优先考虑发展公共交通,私人车辆应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 (3)要使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4)城市规划是动态的,包括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三) 北京宪章(1999年),1、强调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的融合;,4、提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人居环境”,3、重申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注重根植于地方文化的多层次技术建构及建筑文化的“和而不同”,自学内容讨论(1),1、题目: (1)我国城乡规划法主要内容解读 (2)产业与城市发展,2、时间:3月9日上午(第三周周三上午),3、要求: (1)主题发言为第1组和第2组 (2)准备PPT,时间为20分钟,讨论5分钟 (3)内容熟悉,ppt制作精美,讲述有条理,重点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