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词词义的推断,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三、辨析词性推断,四、语法分析推断,五、语境分析推断,二、语言结构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联想推断,不以外夷见忽。,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联想推断,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2、。例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联想推断,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联想推断,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联想推断,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
3、必以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
4、险固的地方”之意。 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信义著于四海 怀信佗傺,语法分析推断,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
5、相信”之意。,语法分析推断,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语境分析推断,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
6、着,和着”。 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语境分析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语境分析推断,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 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 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
7、“记载”较为准确。,语境分析推断,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命相,名词),(宰相,名词),(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互相,副词),(辅助,动词),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相”的意义及用法。,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胜不敢复相士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互相,副词),(辅助,动词),(观察,审察,动词),(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课堂练习,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实词。,意季布匿其所,料
8、想。“意”解释为“料想”在鸿门宴中出现过,“然不自意能破关入秦” 。,课堂练习,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不如,比不上。此句与上句“胜公荣,不可不与饮”构成对称语句,阮籍假设了“胜公荣”“减公荣”两种相反的情况,“减”相对于“胜”,“胜”意为超过,那么“减”解释为“不如,比不上” 。,课堂练习,“畜妻”与“育子”相对,可以推知“畜”解释成“养”。,畜妻而育子,同也,课堂练习,此句中“家”这一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且其后承接了宾语“歙州”,因此必须活用作动词,解释为 “定居”。,世家歙州,课堂练习,此句中“刑”与“牲”构成动宾关系,“刑”的对象是“牲”,可以推知“
9、刑”解释为动词“宰杀”。,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课堂练习,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课堂练习,(1)所以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管理百姓的人疏导百姓让他们畅所欲言。 (2)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课堂练习,放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