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目 录第一章 规划总论 - 1 -一、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 1 -二、规划性质与规划依据 - 1 -三、规划背景与规划原则 - 1 -四、规划任务与规划理念 - 1 -第二章 区域现状与存在问题 - 2 -一、区域现状 - 2 -二、存在问题 - 2 -第三章 总体定位与发展战略 - 3 -一、总体定位 - 3 -二、发展目标 - 3 -三、发展战略 - 4 -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发展思路 - 5 -一、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 - 5 -二、规划思路与发展重点 - 5 -第五章 旅游交通规划 - 6 -一、道路系统规划 - 6 -二、游线组织 - 6 -第六章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 6
2、 -一、绿地系统规划 - 6 -二、景观规划 - 7 -第七章 城市吸引物体系概念规划 - 9 -一、旅游码头区 - 9 -二、滨江休闲游憩带 - 9 -三、巴东民族文化公园 - 11 -四、西壤坡居民生活消费区 - 11 -五、雷家坪生态乡村空间 - 12 -六、承载城市功能的公共休闲空间 - 12 -七、官渡口 - 14 -八、白土坡、大坪区和黄土坡区 - 14 -九、旅游交通廊道 - 15 -第八章 近期绿化专项规划 - 15 -一、绿化总论 - 15 -二、实施要点 - 16 -第九章 近期亮化专项规划 - 17 -一、亮化总论 - 17 -二、实施要点 - 17 -第十章 美化专项概
3、念规划 - 18 -一、美化总论 - 18 -二、实施要点 - 19 - 1 -第一章 规划总论一、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县城范围以长江为主轴,以西壤坡区为重点,东至秭归交界处,西至巫峡口,南以城区可视范围为界,北以长江北岸山体轮廓线为界。重点包括城市岸线和城市轮廓线控制、沿江环境整治、景观提升,西壤坡城市核心区段的游憩网络规划、绿化、亮化和美化,县城滨江旅游带概念规划。(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082020 年。重点规划近、中期,展望远期。其中,近期为 20082010年;中期为 20112015 年;远期为 20162020 年。二、规划性质与规划依据(一)规划性质巴东
4、县城城市旅游概念规划,巴东城市发展和旅游功能提升的指导性文件。(二)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 旅游规划通例4、 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控制性规划5、 巴东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12020)6、 巴东县旅游业“十一五”规划7、 巴东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其他有关法律、文件和技术规范,以及县旅游局及其他县直部门、城镇和周边景区提供的相关资料。三、规划背景与规划原则(一)规划背景在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控制性规划全面实施和县委政府大力发展旅游的背景下,根据新的发展背景和形势,对原来编制的城市规
5、划进行适当补充和旅游功能提升。(二)规划原则本次规划坚持以下规划原则:一是规划期限上,做到长短结合。既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又具有具体项目的可操作性,做到明确宏观方向与微观实践推进相结合。二是规划内容上,突出核心、兼顾周边。既要重点策划作为城市核心区的西壤坡区,并兼顾城市其他片区,又充分结合未来发展统筹考虑巴山森林公园、链子溪、雷家坪等周边景区(点) 。三是规划衔接上,继承性与协调性相结合,解决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控制性规划中该区域发展的落地问题,弥补巴东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缺乏的旅游形象和功能提升问题。四、规划任务与规划理念(一)规划任务为适应巴东旅游大发展的要求,本次概念
6、规划需要明确:1、核心区有限,如何拓展城市格局,前瞻性地确定新的规划范围?2、定位模糊,如何合理确定县城在建设旅游目的地中的定位?3、功能混沌,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4、交通单一,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未来旅游大发展需要的交通网络?5、建设破坏,如何保护好水体、山体、生态植被和民族文化?6、风格困惑,如何确立鲜明的城市建筑风格与风貌特色?(二)规划理念1、将巴东县城作为一个大景区的理念;2、将巴东县城打造成一个山水生态型景观城市的理念;3、将巴东县城培育成一个游憩型休闲度假城市的理念。- 2 -第二章 区域现状与存在问题巴东县城因山体滑坡几经搬迁后,形成包括西壤坡区、云沱区、黄土
7、坡区等在内的五区合一、顺长江沿线呈东西走向的长形区域。一、区域现状巴东县城是一座移民县城和港口城市,依山临江,梯级构建,所在区域自然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捷,素有 “楚西厄塞、巴东为首 ”、 “川鄂咽喉、鄂西门户 ”之称,与三峡大坝、神农架等知名品牌旅游区相连,是东西线 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南北线 神农架、神农溪双神旅游线上的重要结合部。 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空间架构,可以打造以城市观光休闲、旅游综合服务为主、巴楚风格独特、承接东西南北旅游接待的精致小城。(一)历史文化概况巴东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块土地孕育和锻炼出了一大批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在巴东建功立业,彪炳
8、千秋。北宋名相寇准,初入仕途时曾任巴东知县,他居官清廉,体察民情,鼓励农耕,政绩卓著,现有“秋风亭“、“白云亭“、“劝农亭“仍在展示着寇公当年业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曾九次转战巴东。巴东是少数民族地区,以土家族为代表的巴东人民具有勤劳、纯朴、刚毅、直率的性格,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土家族独特风格、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二)规划城镇概况规划县城范围包括信陵镇所辖西壤坡区、云沱区、白土坡区、大坪区和黄土坡区,东瀼口镇的雷家坪村、旧县坪村、焦家湾村、东瀼口村、黄腊石村,官渡口镇的五里堆村、西壤口村、东坡村、巫峡口村,总面积 122.01 平方公里。县城人口 6.34 万人,流动
9、人口约 1.5 万人,城市人口增长综合速率近期为 3.4%,以此计算到 2010 年,城区人口规模达 7.5 万人;远期综合速率为 2.8%。根据人均占地要求,最终城区人口将控制在 9 万人以内。(三)土地现状分析2005 年底县城实际建设用地 371.32 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58.40 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138.39 公顷,公共设施用地 89.58 公顷,道路广场用地 60.75 公顷,公共绿地 8.47 公顷。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县城内用地面积可达到 391.23 公顷 ,根据县城城市规划要求,将优先发展西壤坡、白土坡、官渡口、东瀼口小区,引导发展大坪小区、云沱小区,严禁发展(开发)
10、黄土坡小区。(四)地质现状分析巴东城区背山临江,依山筑城,整体坡度较大,平均坡度在 15-20之 间 。 这一区域地形地址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种类繁杂多样,主要发育类型有滑坡(变形体) 、泥石流、塌岸、高切坡等。据调查资料,巴东县城区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 148 个(处) ,其中滑坡(变形体) 46个、泥石流 14 处、塌岸 19 处、高切坡 57 处、潜在不稳定斜坡 12 处。县城地处鄂西暴雨中心范围,降雨量大且强度高,容易发生山洪并形成泥石流,诱发山体滑坡和沟床下切、沟坡坍塌。同时,一旦有较大强度地震,易造成重大危害。(五)植被现状分析目前城区无一处集中成片的大型公园绿地,只有街旁绿地 8.
11、47 公顷,生产绿地苗圃面积 1公顷,绿地总面积为 9.47 公顷,道路绿化总长度 17.85 公里,绿化总面积 3.5 公顷。整体而言,城区未充分利用长江和山体等自然地貌条件来体现城市的绿化特色,城市绿化未形成系统,绿地面积少,分布不均匀,公园绿地严重不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只有 1.33 平方米。二、存在问题从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县城的有城无景、看景不上岸特点突出,其周边除无源洞景点、民族文化公园进行了简易开发外,滨江休闲带、链子溪、千步梯、马鞍子山头、雷家坪村等均处于待开发状态。从旅游层面看,县城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城区人口相对集中,总人口达七万之多;二是因特殊地势所限,建筑物密度较大;
12、三是城市建设不平衡,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运作管理手段和力度欠缺,城市配套设施档次以及绿化率偏低;四是巴东长江大桥收费站的设置严重影响大江南北两岸无阻碍流通,与江南岸的一体化发展尚有待时日;五是地域性城市文化元素表现不明显,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还未形成。- 3 -第三章 总体定位与发展战略一、总体定位(一)发展定位1、在全县旅游产业格局中的定位巴东旅游业的核心和龙头之一,带动全县旅游发展的综合型服务中心。2、在湖北省长江三峡坝库区中的定位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旅游中心之一和支撑服务基地。3、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定位长江三峡精品线路上重要的枢纽型旅游港口城市,以城市历史文化和土家风情见长的
13、山水生态城、人居环境城和休闲度假城。(二)目的地定位以三峡大旅游为背景,立足县城地跨长江两岸的区位和地理优势,深入挖掘巴楚历史民俗文化,依托长江航线主轴,联动江南江北两片,借助三峡大坝、神农架、神农溪知名旅游品牌,承接东西,呼应南北,发挥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纤夫文化、土家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集休闲度假、滨水游憩、民俗体验、移民风情为一体的大三峡旅游圈层重要支撑城镇、有城有景、看景上岸、消费进城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三)形象定位突出鄂渝交汇处、恩施桥头堡旅游区位优势,突出巴楚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氛围,突出城市休闲度假、旅游接待服务功能,体现临江梯级构建、地域文化浓郁、承接四方游客的滨江
14、城市特色。初步确定县城旅游主题形象为:三峡休闲,乐在巴东纤夫古镇,巴土新风(四)产品定位1、城市休闲产品以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接待服务为重点,充分利用良好的城市环境,通过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重点开发滨江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体验、餐饮购物等系列城镇休闲产品。2、游船旅游产品依托长江航线和城区主干道,以主城区为核心,联动无源洞、雷家坪、链子溪,重点开发以夜景效果展示、民俗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城区休闲、滨江游憩、乡村旅游等城市夜游产品系列。以长江航道为纽带,以特色游船为连结,以展示纤夫文化、寇准文化、城市文化与自然山水为特色,突出打造神农溪、链子溪、县城、雷家坪、无源洞相串联的游船旅游系列产品。3、民俗文
15、化体验产品充分挖掘以纤夫拉纤、移民搬迁、民俗风情等的文化内涵,以广场歌舞、影视剧作、情景体验、壁画雕塑等为手段,以景区、游船、城区广场、公园为基地,推出集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文化体验产品系列。4、节庆文化产品立足纤夫文化品牌,整合民族服饰、戏曲、建筑、餐饮等为主的地方特色资源,巴东的土家持续举办纤夫文化节,形成系列化、定期化的节庆产品。5、乡村旅游产品以雷家坪村为重点,以田园观光采摘、农家餐饮娱乐为特色,借助城区旅游、神农溪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开发城郊乡村特色旅游基地。(五)市场定位1、入境旅游市场开发依托三峡和神农架入境旅游市场,重点开发汉语言和汉文化影响区域,积极拓展欧美、澳洲市场,扩大国
16、际市场知名度。2、国内旅游市场开发巩固和扩大恩施及其周边市场,突破重庆、武汉市场;立足华中,联动西南,突破华东,开拓华北;积极捕捉其它机会市场。重点开发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核心城市客源市场。- 4 -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力争到规划期末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不断提升旅游业在城市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体系,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优势得以有效发挥,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强化旅游业在挖掘历史文化、展示城市个性、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把巴东县城建设成为弘扬历史文化、展示土家文化风情的重要窗口;通过旅游发展有效
17、地保护和优化巴东县自然资源和城市环境,促进巴东县的可持续发展。(二)分期目标近期(2008-2010)到 2010 年,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初步完善,旅游项目投资有较大的突破,城市旅游吸引力体系得到优化提升,城市旅游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近期工作重点:以创建中国旅游强县为契机,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城市旅游环境,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提升城区的旅游功能和旅游氛围;以大型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为突破口,调整城市旅游产品结构,丰富城区旅游功能,改变“过而不游”的被动局面,树立休闲度假城市旅游新形象;通过滨江休闲游憩带、城市景观通道、购物街、城市文化活动及设施的规划,建设巴东城市旅游吸引体
18、系,实现以山水风光为背景,融观光休闲度假、寇准文化、土家民俗风情、会议商务等项目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格局;高度重视旅游人力资源培养,通过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引进解决旅游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全面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为巴东县域旅游发展储备人才。中期(2010-2015)到 2015 年,城市环境和城市旅游功能更加完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城市形象初步建立,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有较大提升,对全县旅游发展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得到大大发挥,旅游业成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支柱性行业。中期工作重点:着力打造环城游憩带上的拳头旅游产品,使之成为区域内外具有较高品位和较大影响力的成熟景点(区) ;持
19、续定期举办纤夫文化节,进一步提升文化巴东的城市形象;申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弘扬文化巴东精神。远期(2016-2020)城市旅游竞争力持续提升,打造成为闻名全国的三峡移民旅游城和文化城,实现规划期末的总目标。(三)突破口选择重点选择以下几个项目形成突破:一是旅游码头和滨江休闲游憩带提升门户形象;二是民族文化公园,打造城市旅游核心吸引物;三是纤夫文化节,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旅游氛围;四是水上夜游项目形成城市夜间旅游亮点和新增长点。三、发展战略结合巴东县城的空间特点和发展潜力,制定以下发展战略。(一)南北拓展、东西联动空间布局上,考虑到巴东县城核心区的承载压力,结合未来城市发展的功能要求和发展方
20、向,近期规划重点向水面和山上拓展,并通过线路串联打造环城游憩带,整体拉大巴东县城的空间骨架,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空间雏形。(二)组团开发、核心突破发展时序上,鉴于县城的“一江两片、带状组团”特点,统筹考虑近期与远期关系,立足城市核心区的发展基础,近期以西壤坡、云沱区为重点,以旅游码头、民族文化公园、滨江休闲游憩带为切入点,实现核心启动、重点突破。(三)生态先导、公共优先环境营造上,以打造绿色生态城、文明人居城为目标,着力保护自然山水资源,构筑城乡融合的绿色空间体系,形成多层次、多视角、放射性的景观网络系统,强化城市公共游憩功能,配- 5 -备综合服务设施,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四)国际标准、特色
21、提升打造目标上,按照国际理念和标准发展巴东城市旅游,建设上着力突破特色化,以少数民族文化和建筑风格为特色,突出文化旅游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将巴东县城打造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旅游名城。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发展思路一、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整个县城旅游规划确定为“一轴、两片、六区”的发展布局。(一)强化一条景观轴线以长江航线为主轴,突出昼夜美景,着力打造滨江休闲游憩带,体现观景、亲水、休闲功能,近期规划范围重点包括江南滨江沿线(东至狮子包,西到巫峡口) 、江北滨江沿线、横跨联接江北和江南的巴东长江大桥。(二)拉大两个发展片区1、江南片区以西壤坡为重点,实施“上山、下水、东拓、西进”战略,拓展
22、城区旅游骨架,向东延伸至无源洞,向西联动链子溪,向北下依长江岸边,向南上升到马鞍子山头,以城市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接待服务为主。在建设好民族文化公园和城市广场功能提升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一是做好江南滨江休闲游憩带建设,吸引城市休闲娱乐活动往江面走,形成对长江游客的吸引力;二是以千步梯为轴线的视觉长廊,在其上终端建设巴土云顶森林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公园;三是联动巴山森林公园无源洞景区,打造巴东的城市会客厅;四是结合旅游码头和链子溪景区建设,打造精品水上夜游线路。2、江北片区集镇建设初具规模,乡村风貌特点突出,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以东瀼口镇、官渡口为重心,近期以土地控制和绿化提升为主,以建设江北滨江旅
23、游带为切入点,以乡村休闲旅游、乡村餐饮娱乐为重点,以“产业启动、形象提升、隔岸观火、夜游串联”为开发思路,形成与江南片区的呼应与互动。立足土地控制和绿化提升,重点做好:一是结合滨江旅游经济带建设,提升集镇及其滨江绿化,改造集镇街道;二是建设城市夜景观景平台、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三是在长江大桥右侧,与江南对应建设精制小广场,辅于灯饰,与江南形成呼应;四是以游船旅游为纽带,以雷家坪为重要服务节点,结合新农村建设提升社区环境,加强沿江建筑风貌改造和乡村旅游点建设。(三)形成六大功能分区1、强化一个景观引导区依托长江三峡的水上交通廊道和客源通道,做好沿江景观提升和滨江休闲游憩带建设,打造城市旅游景观引导
24、区。2、打造一个动力核心区以西壤坡区、云沱区为核心,打造巴东城市旅游的核心区和发展引擎。3、带动一个潜力增长区以官渡口、神农溪入口为重点,以形象提升为突破口,强化城镇风貌改造和旅游功能提升,打造城市旅游服务新区。4、培育一个乡村生态区结合移民新村和新农村建设,发挥柑桔等农业产业优势,以雷家坪乡村旅游点为示范,辐射带动东瀼口片区,培育形成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5、改造一个形象提升区整合长江以南的白土坡区、大坪区和黄土坡区,以主干道、城市广场、公共建筑等为重点,大力进行形象提升工程,服务于营造美好的旅游城市整体形象。6、控制一个发展储备区立足现有的城市发展格局和未来发展潜力,将官渡口至东瀼口段整体划
25、为发展储备区,强化绿化引导和土地控制,为未来城镇发展留下空间。近期重点做好江北滨江生态景观带建设。二、规划思路与发展重点(一)基本思路坚持以下工作思路:- 6 -绿化起步、亮化提升、美化配套(重点是沿江视觉范围内构筑物、主城区街道、房屋的美化) 、项目渐进(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公共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文艺产品、餐饮产品、休闲产品等) 、管理到位(旅游行业管理、城市运作管理) 。(二)空间重点立足巴东县城的现状格局和发展潜力,以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为指导,以动力核心区为规划重点,培育和打造以下几大体验单元。1、长江巴东港口的水陆转换空间由一般的客运码头为主逐步转变为客运码头、旅游码头并重,配套建设旅游
26、服务区和星级酒店,打造巴东旅游窗口形象。2、民族文化公园的文化民俗空间以巴东土家文化和寇准文化为重点,突出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相通相融,打造巴东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物。3、西壤坡居民区的生活消费空间以巫峡路、楚天路等街区为重点,强化特色旅游消费服务,实现从单一的看到看、娱、吃、购兼备的转换。4、承载城市功能的公共休闲空间以马鞍子山、巫峡广场和云沱土家广场(新建)为核心,加强绿化提升和休闲健身设施建设,建设城市休闲健身公园,打造城市生态绿肺。5、长江北岸的生态乡村空间以雷家坪为示范带动,以优化环境为切入点,推动新农村建设。6、旅游交通廊道的景观游憩空间以长江三峡(链子溪-无源洞)段、长江大桥、滨江
27、休闲游憩带、千步梯和商业步行街为廊道,串联各重要节点,形成以交通组织为主要功能的景观通道。第五章 旅游交通规划一、道路系统规划根据城市规划,适应地形地势,方便游客集散,保证各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各功能区内部道路通达,方向明晰,路线短捷,展现县城的整体风貌。1、对外交通规划 3 条连接 209 国道的道路为城区过境公路。2、对内交通(1)交通主干线沿江大道(江南) 、江北沿江路、北京大道,道路红线 1520 米。(2)交通次干道支路红线宽 612 米。(3)阶梯、游步道千步梯、滨江游步道、白土坡梯道等。(4)汽车站在西壤坡建设公水联运中心,在大坪、白土坡、官渡口建设长途汽车站。 (5)港口、
28、码头包括巴东港旅游码头、官渡口码头、民族文化公园码头、东瀼口轮渡码头、无源洞码头等。二、游线组织重点策划两条主题线路。1、移民新镇旅游线旅游码头千步梯巴土云顶森林公园巫峡路商业步行街云沱土家广场民族文化公园滨江休闲游憩带旅游码头2、水上夜游线巴东港旅游码头链子溪官渡口巴东长江大桥民族文化公园东瀼口雷家坪巴山森林公园无源洞第六章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一、绿地系统规划(一)依托自然山水骨架,建立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城区及其周边环境的绿化建设,形成城市绿化防护带,创造城市的绿色大背景。城市绿地系统以“绿网绿轴绿岛绿星”为核心,包括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组团公共绿地、街头绿带,形成点线面、平面与垂直相结合的城
29、市生态绿地网络结构。- 7 -1、绿网道路交通系统绿化(行道树)2、绿轴(廊)滨水景观轴(廊道)沿江绿色景观区设置滨河林荫路,据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规划式布局;临近水面设置游步路,可设踏步与水相连,可设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远眺和摄影;于岸边设置栏杆和座椅;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3、绿岛五个公园和两个广场包括云沱公园、巴土云顶森林公园(规划拟建) 、官渡口公园、白土坡公园、紫阳沟公园;两个广场:巫峡广场、云沱土家广场(规划拟建) 。根据居民的生活行为特征,绿岛系统规划按“专类城区社区”三级绿地进行布局。其中,(1)专类主要满足居民长度假期、每月出
30、行游憩康乐活动的需要,规划绿地有云沱公园、烈士陵园、官渡口公园, 用地面积分别为 6.00 公顷、 4.82 公顷和 15.19 公顷;(2)城区主要满足居民每周的游憩康体活动的出行需求,规划绿地类型有市级综合公园:白土坡公园,结合白土坡小区南面山地建设,总用地面积为 17.27 公顷;(3)社区主要满足居民每日游憩康体活动的出行需求,规划绿地类型主要有居住区公园:紫阳沟公园,位于东瀼口镇,面积为 8.33 公顷。城区街旁绿地及带状公园:主要沿城区道路及长江沿岸分布,总面积为 34.11 公顷。4、绿星包括交通节点绿化(由道路转弯处的行道树,交通岛及一些装饰性的绿地组成) ,街边节点绿化(步行
31、街道路上可铺设装饰性强的花纹路面,还可布置些装饰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座椅、凉亭、电话间等,绿化以草坪花坛为主,可能的情况下种植乔木蔽荫) 。(二)其他绿地规划生产绿地:规划保留西壤坡现状苗圃用地,在黄土坡增加一片苗圃和花圃用地,使城区苗圃用地达到 15.92 公顷,占城市建成区的 2.2%。防护绿地:规划在大坪沿江油库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小于 50 米宽的安全隔离绿带;云沱变电站东部与道路之间的用地设为防护绿地,占地面积为 0.6 公顷;城区 110kv 电力线下设置 1525米宽的防护绿带,35kv 电力线下设置 1220 米宽的防护绿带。同时合理选址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灾通道。避灾绿地规模以避难者人均 1-2 平方米为宜,每处避灾绿地平均面积 5-10 公顷为宜。公园内修建备用井,以提供发生灾害时使用的生活用水。规划沿江大道为城市绿化景观路,在江岸与沿江道路较宽处设置游园绿地,较窄处以草坪、花卉为主。城区道路临山的一侧应加强多层次的垂直绿化,采用乔木和低矮花灌木相结合的方式来丰富城区道路景观。规划远期绿地总面积为 104.19 公顷,人均 11.58 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 85.72 公顷,人均9.52 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 30%,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