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极拳运动概述 主讲教师:鲁勇 第一节 太极拳概述 一 . 太极拳起源与演进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 “ 阴阳 ” 、 “ 太极 ” 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 。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 , 势势相连 , 绵绵不断 。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附会和传说 。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 , 最早习练太极拳的是明末清初时期 , 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 。 创编太极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综合吸收戚继光的长拳三十二势和当时著名的各种拳法; 2. 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3. 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通过近 400年的发展演变,后人又将陈氏太极拳发展成杨、武、吴、
2、孙等式。各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同。 二 . 太极拳的分类与内容 1.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众多流派,流传较广的主要有五大流派: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 2.太极拳的主要技术方法为太极十三式:(手法)掤、捋、挤、按、採、挒、肘、 靠 ; (身法步法)进、退、顾、盼、定 第二节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一 、 虚灵顶劲 二 、 气沉丹田 三 、 含胸拔背 四 、 松腰敛臀 五 、 圆裆松胯 六 、 沉肩坠肘 七 、 舒指坐腕 八 、 尾闾中正 九 、 内宜鼓荡 , 外示安逸 十 、 运劲如抽丝 , 迈步如猫行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即 “ 顶头悬 ”
3、 。要求头顶的百会穴 处向上轻轻顶起,顶劲不可过分用力,要有必 然虚灵之意,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 扎实。 二、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同时要 “ 意注丹田 ” ,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 气敛、神舒的境地。 三、含胸拔背: 含胸是胸廓略向内涵虚,使胸部有舒宽的 感觉。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含胸拔背时 胸背肌肉需松沉,不能故意做作。 四、松腰敛臀 太极拳要求含胸、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 必须松腰。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的基础上使臀 部稍作内收。 五、圆裆松胯: 圆裆松胯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贯上下的锻炼方法。圆裆和松胯相配合能使腰部灵活和起到臀部内敛的作用。 六、沉肩坠肘
4、: 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同时还要有些微向里合抱的裹劲,这样才能使劲贯穿到上肢手臂。 七、舒指坐腕: 舒指是掌指自然伸展,坐腕是腕关节向手 背一侧自然曲起,对各类手法的劲力都有积极 作用。 八、尾闾中正: 尾闾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势、 “ 中正安 舒 “ 、 “ 支撑八面 ” 的准星,更重要的是尾闾中正 还影响着下盘的稳固。 九、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鼓荡是对内在精神所提的要求,鼓 荡是精神振奋的意思。内宜鼓荡是要求 练习时内在的精神要振奋,然而这种振 奋是沉着的,要 “ 神宜内敛 ” 的,并不流 于形色,表现是安逸的。 十、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练太极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心理
5、安静,排除杂念,是精神完全集中到运 动上来。运动中还要讲究速度均匀,要 求保持适当的等速运动,就需要像抽丝 那样均匀地抽拉,其步法则必须相应地 像猫迈步那样轻灵。 第三节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1.心静体松 2.呼吸自然 3.轻灵沉着 4.圆活连贯 5.上下相随 6.虚实分明 7.柔中寓刚 8.以意导动 第四节 太极拳套路的教学要点 一、先求心静体松 二、 从单个动作教学和基本步法练习开始 三、 静止架势与慢速连贯的教学相结合 一、先求心静体松 心静容易使动作达到匀速和缓慢,避免 忽快忽慢等急躁现象;体松,可以使身体姿 势达到沉肩坠肘、自然舒胸和松腰敛臀等基 本要求。 二、 从单个动作教学和基本步法
6、练习开始 单个动作教学时,选择典型动作进行 分解教学,这样有利于加深对动作内涵、 方法、要求的认识。 三、 静止架势与慢速连贯的教学相结合 按照太极拳套路动作的先后顺序,先教会 每一个动作的静止正确架势,然后教每一动作 的路线,最后再将这些动作贯串起来。这种先 势后招的教法,优点是能较规范地掌握静止动 作架势。但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动作的过程和动 作间的连贯性,以及完整的讲解和示范教学。 第五节 简化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通过 删繁就简,加以简化、改编而成的太极拳普及套 路。此拳分为 8组,共 24个动作,故又称为 “ 二十 四式太极拳 ” 。全套动作结构安排合理,体现了先 易后难,由简至繁的原则。对于初学者来说,易 学、易懂,套路既不复杂又能体现出太极拳动作 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