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茶类我国是茶的故乡,历经四五千年历史,形成了名目繁多的茶叶品类,难以胜数,但概括起来可分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及青茶(其商品名为乌龙茶)等,分别简介如下。一、绿茶类我国绿茶有 4 个类型,即:蒸青、炒青、烘青及晒青等 4 个类型绿茶。这 4 个类型,均有杀青、揉捻及干燥等 3 个主要程序,属不发酵茶类,其中:蒸青绿茶,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古老的绿茶类型;其次是炒青绿茶;再次是烘青绿茶,以及晒青绿茶等。这类茶共同的品质特点为“清汤绿叶” ,共有的工艺为“杀青” 。1、蒸青蒸青绿茶简称蒸青,这个类型茶,早在唐代前就出现了,一直延至今天我国西南茶区,武陵山区湖北恩施玉露茶就
2、是这个类型的绿茶,今天日本玉露茶和煎茶也都属这个类型的绿茶,现以恩施玉露茶为代表简介如下。恩施玉露,别称“玉露茶”或“玉露” ,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属蒸青绿茶,其初制工艺,仍沿用唐代的蒸汽杀青方法。这种绿茶采用蒸汽杀青,在绿茶初制工艺中,目前我国保留为数不多。这个茶创制年代,相传清康熙年间。初制工艺采用传统的初制工艺,其工艺过程分为蒸青扇干水分铲头毛火揉捻(同转和对揉)铲毛火整形上光拣选等 7 道工序。除了蒸青、扇干水分、拣选外,其余各道工序均在焙炉上完成。蒸青首先是采用高湿蒸汽、薄摊鲜叶、快速透匀进行蒸青。待鲜叶蒸青完毕,立即用蒲扇或电风扇进行骤降蒸青叶温,以防蒸青叶变黄色。铲头毛火待蒸青叶
3、全部降温后,再将蒸青叶投入 120左右的焙炉上,由24 人使用铲法,待蒸青叶基本成条。叶色油绿,梗脉满布“鸡皮皱纹” ,稍显白毫,手捏蒸青叶不粘,亦不成团,俗称“散子” ,迅速下炉后,再摊凉降温。揉捻(回转揉和对揉)这时需要反复将铲头毛火的茶坯入炉,采用“回转揉”和“对揉”法进行揉捻,当茶坯初具紧、圆、直的外形,叶细胞破碎率达 45左右时,再次下炉将揉捻叶降温。铲二毛火待揉捻叶降温完毕,继而将揉捻叶再入炉中,仍然采用铲法使揉2捻叶茶条色泽油绿、滋润光滑、梗黄绿,叶软而不刺手,再下炉进行冷却,其目的使叶子水分再重新均匀分布到叶表面。整形上光再次将铲二毛火的茶坯投入炉上进行整形上光,这是使玉露茶品
4、质特点形成的重要工序。此工序义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悬手搓条,把0.8l 公斤铲二毛火的茶坯,放在 5080的焙炉上,用两手心相对;拇指朝上,四指微曲,捧起茶条,右手向前,左手往后朝一个方向搓条,并不断抛散茶团,使茶条成为细长圆形,约七成于即可;转入第二阶段时则采用“搂、搓、端、扎”4种手法交替使用,继续整形上光,直到干燥适度为止,整个过程约需 7080 分钟。拣选最后烘焙至用手一捻茶叶即成粉末,梗能折断即可以选。拣选主要拣剔碎片、黄片、粗条、老梗及其他夹杂物,然后用牛皮纸包好,置于块状石灰缸中封藏。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紧圆、光滑、纤细,挺直如松针,毫白显露,色泽苍翠润绿,艳如绿豆;汤色嫩绿
5、明亮,而显萤光,香鲜味爽,叶底绿亮匀整。2、炒青炒青绿茶简称炒青,这个茶类产最多、分布广,主要是分布在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及江北茶区,其初制有手工与机制两种,其初制各工序目的要求基本相同。根据茶叶的外形不同,又分为 3 个类型,即:长炒青、圆炒青、细嫩炒青等。(1)长炒青绿茶其花色品种丰富多彩,产量最多,又分布最广,均居 3 个类型绿茶的首位,如安徽的屯绿、舒绿;浙江的杭遂绿、平绿、温绿;江西的婺绿、饶绿;江苏的苏绿,湖北鄂绿,湖南湘绿;贵州的黔绿,云南的滇绿,四川的川绿:以及河南信绿,陕西的陕绿,均属长炒青绿茶。现以屯绿等为代表简介如下。 屯绿屯溪绿茶简称屯绿,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源于休宁松萝
6、茶。在历史上屯绿有:一是祁东、婺东的“四大名家” ,即:凫溪口、下土坑、杨村、李坑(小范围以杨树林、杨村、骑马洲、下土坑为代表)出产屯绿为最好;二是休宁的“四大名家”即:大源(流口的茗洲) 、沂源(溪口梓坞) 、平源(五城的古林) 、南源(汉口的小阜)等,这些区域的茶产品,均是屯绿珍品,久享盛名。原屯绿主产区包括今安3徽的屯溪区、黄山区、歙县、休宁、黟县、绩溪、石台、祁门东乡:江西的婺源、乐平、德兴、玉山;浙江的昌化、淳安、遂安等,亦多以屯绿区为荣誉。建国后屯绿产区屯绿产量分布情况:原徽州占 73.5,宣城占 1.5;浙江淳安等县占3.5;江西婺源占 20,德兴占 l。屯绿制作工艺精细,也是十
7、分独特的,分初制和精制两部分,现分别简介如下:初制过去屯绿初制分为杀青揉捻千燥等 3 道工序。精制主要经过焓筛扇簸拣等工序。初制品要补火匀堆后,才能成为成品茶。同时建国后,我国精制茶还实行机制制茶,并在歙县、休宁、黟县相继建立了精制厂,从而使精制茶全部采用机械化,以代替手工操作。机制精制茶,主要工序是:筛分切断风选炒车拣剔复火匀堆等,其花色品种分为特珍、珍眉、雨茶、特贡、贡煦、针眉,秀眉、绿片等 8 个花色,18 个不同等级别的外销绿茶。品质特点:屯绿是以“叶绿、汤青、香醇、味厚”四绝而蜚声海外,其中特珍特级,条索紧细秀长,芽峰显露,稍如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鲜嫩馥郁,带熟板栗香,滋味鲜浓爽口
8、,汤色黄绿明亮,叶底肥嫩匀亮。(2)圆炒青在我国绿茶中,其花色品种较少,主要有 3 个,如浙江的珠茶与泉岗烽白、安徽的涌溪火青等,均属圆炒青绿茶,现以涌溪火青为代表简介如下。 涌溪火青泾县涌溪火青,创制源于安徽省休宁县松萝茶,自古至今均为手工作业,其制茶工艺也是十分独特的,现简介如下。初制工艺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筛分整理等工序,其中掰老锅是塑造涌溪火青茶腰圆形状的关键工序,同时要采用木炭供热,开始投叶量 45 公斤,锅,中间要进行并锅,两锅并一锅后茶叶量至少有 10 公斤以上。整个制茶过程全凭手工操作,使茶叶在锅内压、挤、摊、滚、翻、转。焓炒动作宜轻,减少茸毛脱落。焓炒次数宜少
9、,每分钟 10 余次,后减少到 56 次。掰老锅时,叶温要低、时间要长、投叶量要多、焓炒速度要慢、动作要轻、翻炒次数要少,均为我国炒青绿茶之最,是名符其实的“低温长焓” 。全程炒制时间,从鲜4叶下锅后,在炒制过程中,需要不同锅温度和用不同手法,连续不停地翻炒 20 多个小时。产品可为分 3 个等级。品质特点:涌溪火青外形,颗粒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内质,花香馥郁,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爽口甘甜,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杏黄,匀嫩整齐。(3)细嫩炒青细嫩炒青绿茶,因芽叶采摘标准不同,精湛炒制工艺的差异等,而形成外形扁平挺直、螺旋卷曲、紧直针形,形状各异的名茶,如外形舒展扁平的浙江西湖
10、龙井,卷曲形的江苏吴县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和河南信阳毛尖,以及紧直针形的湖南安化松针等名茶,这些名茶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中均负有盛名,现以西湖龙井和碧螺春茶为代表简介如下。 西湖龙井龙井茶的故乡是在杭州西湖畔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龙井创制于明朝,到了明、清时期就已久负盛名了。这些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茶树种外,还与精湛的炒制工艺有密切关系。龙井茶炒制过程有 10 道工序,即依次为鲜叶摊放青锅(杀青、初步整形)揉捻(特、高、中级不经揉捻)回潮炒二青叶分筛与簸片末辉锅干茶分筛挺长头归堆贮藏收灰等,全部是手工操作,十分独特。同时在 10 道工序中并有 10 个手法与手势,即:抓、抖、搭、拓(抹) 、捺、挺(推
11、) 、扣、甩、磨、压等。这 10 个手法与手势,要在龙井茶炒制 10 道工序过程中分别完成,其中青锅、辉锅是整个龙井茶炒制工艺流程的重点与关键,其他几道工序要灵活掌握,密切配合,协调运用,同时还需配以分筛、回潮、挺长头、簸片末等辅助工序,才能炒制好龙井茶。现只重点简介青锅、回潮、辉锅及龙井茶的精制等 4 个环节。青锅高级龙井茶炒制。锅温 80100,投鲜叶量为 100150 克/锅,并分 3 个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抖炒 34 分钟:第二阶段抖、拓(抹)炒,23分钟;第三阶段搭、拓(抹)结合炒,至茶叶舒展扁平,含水量为 2025时起锅,共 1213 分钟。中级龙井茶炒制,锅温 100120,投
12、鲜叶量 400 克/锅,共1520 分钟,其炒法基本上与高级龙茶相同。但因鲜叶稍大,所以还要用抓的手势,为使茶条收紧、压扁、平滑,含水量约 35时即可起锅。5回潮青锅叶摊放回潮时,到 4060 分钟后,需要用 3.5 孔/25.4 毫米筛将青锅叶分成 3 档(头子、中筛、筛底) ,分别进行烽炒。辉锅这是龙井茶做形和干燥的重要工序。高级龙井茶辉锅时,投叶量为250300 克/锅;中级龙井茶,投叶量为 400500 克/ 锅。辉锅的锅温 6080:炒到青底底叶受热回潮,吐露茸毛时,再提高温度达 8090;待有茸毛脱落、茶叶收紧成扁平时,再降温到 50。辉炒时间,高级龙井茶为 1520 分钟,中级龙
13、井茶为 2530 分钟。同时在做高级龙井茶时,要重视外形,所以在辉锅时对搭、拓(抹) 、推(挺) 、荡等手法与手势较为注意,其中搭是使茶条扁平光滑,抹为了理直条形。79 分钟后,再改抹、挺手法,一抹一推使茶叶磨光扁平。待茶叶叶质干硬,即改为荡,45 分钟后,茶叶外形平直光滑,呈翠绿色,含水量 56时起锅。在做中级龙井茶时也较注意外形,是采用搭、捺、抓推的手法,其中搭结合抖,搭 56 分钟,再改捺、抓,使茶条齐而扁平,经过 15 分钟后,再结合推,一抓一推交替使用,至茶叶足干为止。精制高级龙井茶精制,是采用手工操作,单级付制,单级回收。主要采用分筛、撩筛、簸、拣等工序。清明前采制的为极品龙井茶,
14、需鲜嫩芽叶 3.6 万4万个/500 克。品质特点 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外形扁直挺秀,光洁匀整,色泽似翠似碧:内质,香气馥郁若兰,幽而不俗,汤清色绿,滋味鲜醇甘爽,回味留韵。 碧螺春早在晋和南朝时,江浙一带就有人种茶、吃茶,而碧螺春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属绿茶类,为细嫩型炒青卷曲形绿茶,创制于明末清初,距今有 300 多年历史。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吴县涧庭山,并以“形火、色艳、香高、味醇”而驰名中外。碧螺春炒制工艺主要有 4 道工序即:杀青揉捻搓团干燥等,其主要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炒制全程需要3540 分钟。
15、炒制茶灶川直径 60 厘米的平锅,燃料松枝及茅草,而现在也有电炒锅。杀青一般杀青锅温达 180200,投鲜叶 500 克/锅。用双手或单手及时6翻抖,先抛后闷,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4 分钟。揉捻待锅温降到 7080时,呈杀青好的“热坯” ,用双手或单手把杀青叶捏在手掌中,沿锅壁顺一个方向揉转,使杀青叶在手掌和锅壁之问进行公转与自转,边揉转茶叶,边从手边散落,开始揉 34 分钟时,需要抖散一次。以后逐渐增加旋转次数,而减少抖散次数。揉时手握茶叶松紧要适度,遵循轻一重一轻顺序的原则。当茶叶达 7 成千,条索基本紧结时即可,时间 1215 分钟左右。拼团这是碧螺春
16、茸毛显露与条索紧细卷曲的火键工序,这也是碧螺春炒制工艺的首创。搓团时锅温应降低到 6065,将热坯茶叶用双手控制在手掌中团转,手握用力要均匀荠要遵循轻一重一轻的原则:锅温控制遵循低一高一低的原则,边团边解散,每团 35 转解散一次,搓至条索卷曲,茸毛显露,茶坯达八成千即可,历时 1215 分钟。干燥这是使搓团显毫后的茶叶,需要继续蒸发水分,稳定茶叶品质十分重要的工序。这时锅温要保持 5060,用手轻轻翻动或轻团茶叶,至茶叶有轻微触手感觉,达九成干时即可起锅。然后再将茶叶薄摊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中,利用余热烘至足干,含水量达 67时即可,历时 67 分钟。品质特点 碧螺春芽叶中氨基酸、儿茶素、
17、咖啡碱,水浸出物等含量较多,并素以“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的独特风格而载誉中外。3、烘青烘青绿茶简称“烘青” 。这个类型茶,有普通烘青和细嫩烘青之分。普通烘青一般是作为窨制花茶的茶坯:细嫩烘青多数属优质名茶,如安徽黄山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及六安瓜片,浙江的华项云雾,湖南的高桥银针,重庆的永川秀芽,现以黄山毛蜂为代表简介如下。黄山以景色奇绝与生态环境优越,而产出品质优异、风格独特、驰名中外的黄山毛峰。曾多次荣获国内部委级奖,1955 年被中茶公司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为条形烘青绿茶。据茶史料记载,该茶始于明,创制于清
18、光绪年问,如徽州商会资料记载:谢裕泰茶行于黄山汤口、漕溪充川一带,在高山名园采肥嫩芽尖,精细炒焙,首创黄山毛峰,运销东北、华北一带,至抗日战争7前,产高级黄山毛峰达 500 公斤以上。建国后,黄山毛峰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对黄山毛峰需求逐年增多,其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黄山市旅游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杨村及长潭一带。黄山毛峰主销京、津、沪,安徽省合肥,江苏南京,山东及华北等大中城市。早在 1984 年出口西德而获得高得度评价。1997 年又开始销往香港等城市。黄山毛峰制茶工艺因等级不同而有区别:特级与一级毛峰,分杀青烘焙等 2 道工序;普通黄山毛峰,
19、即:二至三级毛峰,要适当增加手揉,分杀青揉捻烘焙等3 道工序。杀青在广口深底斗锅内进行,锅温 100110,特级黄山毛峰,投鲜叶一芽一叶初展 2544 克,锅。要求“翻得快,扬得高,撤得开,捞得净” ,并在锅内边炒边理条,不需单独揉捻。炒至叶色转暗,失去光泽即可出锅上烘。揉捻二级以下的黄山毛峰,一芽一、二叶的鲜叶,在杀青同时,需要适当增加一点手揉,方可上烘。烘焙分毛火与足火两个步骤。一是毛火,用明炭烘,全程用 4 个烘笼,摊叶薄而匀,翻叶轻而勤,烘至六七成干下烘:二是足火,把摊凉数小时后,再将78 个毛火的茶叶合并为 1 烘笼进行足火。足火主要用木炭暗火,低温慢烘,以便慢慢透发茶香。品质特点黄
20、山毛峰产品分特级、一、二、三级。特级毛峰,堪称中国黄山毛峰之极品,其品质特点:外形似雀舌,匀齐壮实,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色如“象牙”和鱼叶“金黄” ,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所不同的两大主要特征。4、晒青晒青绿茶简称“晒青” 。这个类型茶,主要分在我国云、川、渝、鄂、陕、甘等西部 6 省、市的丘陵山区,如滇青、陕青等。除一部分初制散青晒青直接饮外,大部分初制散晒青所用原料较粗老,多用于压制紧压茶,如“青砖” 、 “康砖”及“沱茶”等,现重点简介滇青。我国西南茶区,滇青在制茶史上还是较悠久的。据柴萼梵天穿庐丛录8(1925)中所描述,普洱茶是蒸制以竹箬成团裹的竹篓
21、装大宗茶,其具体制法,如冯军在云南茶叶产销概况中所介绍那样,分初制和复制,其中初制是将鲜叶投入锅内进行杀青、手揉、晒干而成毛茶,即:现在云南晒青,简称为“滇青” 。历史上滇青是按季节命名:春尖、春中、春尾、二水和谷花等级别。现代的滇青是选用晒青毛茶未经过后熟阶段直接筛制而成,其等级分为春蕊、春芽、春尖、甲配、乙配、丙配和春玉等 7 个级别。春蕊为高级滇青,品质优良,1986 年曾荣获省优秀旅游产品奖。云南各茶厂均可生产滇青,其产品主要销售云南省内,以及营销我国西北、华北及广东等大中城市,也是馈赠亲友珍品。滇青初制工艺较为简单,只要经过杀青揉捻后再采用阳光晒干即可成为晒青绿茶,但与历史上滇青经过
22、后熟阶段(即后发酵)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品质风格独特大不相同。品质特点初制后的滇青成茶各级品质是不同的。春蕊:外形条索肥嫩紧直、匀整、无梗,色泽墨绿润泽、白毫特多;内质汤色黄绿清澈,清香浓郁,醇厚爽口,叶底嫩匀多芽、黄绿明亮。春芽:外形条索肥嫩紧结、有锋苗、匀整、稍有嫩茎,色泽墨绿尚润、白毫多;内质汤色黄绿明亮,清香浓郁,滋味醇浓,叶底嫩匀有芽,黄绿尚亮。春尖:外形条索肥嫩尚紧、尚匀整、有嫩茎,色泽墨绿调匀、白毫尚多;内质汤色黄绿尚亮,清香尚浓,滋味醇厚,叶底嫩匀、黄绿,稍有红梗红叶。甲配:外形条索粗壮尚紧、尚匀整、稍有梗片,色泽墨绿欠匀,有白毫;内质汤色黄绿尚明,有清乔,滋味醇和,叶底欠匀,黄绿
23、欠匀,稍有红梗红叶。乙配:外形条索粗壮稍松、匀整稍差、仃梗片,色泽墨绿稍花、稍有白毫:内质汤色黄绿,香气纯正,滋味稍粗淡,叶底黄绿欠匀,有红梗红叶。丙配:外形条索粗壮、欠匀整、朴片稍多,色泽花黄少毫;内质汤色黄绿欠明,叶底嫩匀度差、暗绿不匀、有红梗红叶。二、黄茶类据史料推测,黄茶类从公元 7 世纪就已产生了。作为正式生产年代,如霍山黄芽(现今改为烘青绿茶) ,据寿州志记载,安徽省霍山县(古属寿州)用黄芽茶树品种加工而成,于唐代就很闻名,并作为贡茶进献朝廷。初制主要分为杀青、9闷黄、揉捻、烘干,或杀青、揉捻、烘约七八成干、闷黄、再复烘等。这是后发酵的半发酵茶,属黄茶类。至今还保留黄茶类的花色品种
24、有:四川的蒙顶黄芽、湖北的远安鹿苑、湖南的洞庭湖君山针及宁乡沩山毛尖等。这类茶共同的品质特点为“黄汤黄叶” ,共有的工艺为“闷黄” 。 君山银针君山银针始于清代,主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一个小岛上,海拔高度 90 米,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每年产君山银针 250 公斤。君山银针初制分为杀青摊放初烘摊放初包(闷黄)复烘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 10 个环节。杀青在 20左右的斜锅内进行,其锅温 120130,投鲜叶量,250 克/锅。技术要点,两手要轻轻翻炒,芽头要均匀受热,蒸发水分,制止茶多酚氧化酶活性。切忌芽头沿锅壁摩擦,以免茸毛磨损,色泽混暗。杀青时间需 34 分钟。摊放杀青后的杀青叶要及时放在竹盘中,
25、簸扬 10 余次,然后摊放 23 分钟。初烘与摊放对摊放后的杀青叶,要均匀薄摊在 3 个小竹髓内,随后放在焙灶上用炭火进行初烘,温度 50左右,每隔 23 分钟翻 1 次,约五六成干,下烘再摊放 23 分钟。初包这是君山银针品质特点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摊放后芽坯用双层皮纸包成 1 包,每包的烘量每次约 500l500 克,而后装入木制或铁制箱中,放置 48小时左右,待芽色呈,现橙黄时即为适度。复烘与摊放烘叶量要比初烘叶量要多 l 倍,温度 45左右。烘至 78 成干下烘,再进行摊放。复包方法与初包相同,芽色略成金黄为适度。干燥烘温为 50左右,面烘量约 500 克,烘至足干即可下烘。分级按芽
26、头肥瘦、曲直和色泽金黄程度进行分级。品质特点 君山银针,是由不带叶片的单个芽头初制而成的。芽头紧实而挺直,长短大小均匀,茸毛满披,芽头金黄,光亮。冲泡后香气清爽,汤色杏黄明净,滋味甘醇爽口,叶底鲜亮。 沩山毛尖10沩山毛尖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属黄茶类。相传始创于唐代,产于湖南省宁乡县大沩山地区。早在唐代就已驰名,并作为贡茶。该茶主销湖南本省,长沙市居多,也有少量远销北京等地。沩山毛尖初制工艺融黄茶的渥堆和黑茶烟熏为一体,可算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其初制工艺流程为杀青渥堆闷黄揉捻烘焙熏烟等 5 道工序,现分别简介如下:杀青有两种方法,即:一是目前茶农多采用蒸青杀青法。蒸青采用普通饭木甑,分成数格,
27、每格盛茶叶厚 1 厘米,重 500 克,蒸至谷黄色,严格掌握程度,不生不老。如果杀青不足则红变,过度则呈糜烂状,均不适宜。二是采用大型平锅进行炒青,火温要高,150左右,投鲜叶 l000 l500 克,待鲜叶音软清香即可出锅。渥堆闷黄杀青后,炒青要趁热进行漏堆,如蒸青杀青法.则先婴摊凉后,再混堆。渥堆闷黄足将杀青坏置干篾盘中,厚 1012 厘米,上覆棉布,保湿保温,经 45 小时翻堆 1 次:再渥堆 45 小时,直到全部芽叶均匀变黄为止。揉捻杀青叶经渥堆后,先摊开散热,再进行揉捻。时间要短、轻压、慢速,切忌猛揉重压,茶叶细胞不易过多破坏和茶汁外溢,只须芽叶微卷,保持完整。烘焙在专用炕焙上进行,
28、将揉捻后的茶坯分批分层放在焙折上,用松柴木炭进行文火烘焙。火温不易太高,以 7080为宜。每焙可加 23 层(约 6 厘米厚) 。待第一层烘至七成干时,再加第一层又达七成干直到第三层也达到七成千,直至烘干为止。中途不需要翻,以保持茶叶成朵而不曲不碎。如果遇到气温偏低,闷黄不足,也要烘至七成干下焙,再祆补渥堆两小时左右,以达到加色的作用,再烘焙。熏烟历来茶农极为珍视,但在时间安排上不统一,有的烘焙之后直接就进行熏烟,有的则由收购部门统一进行熏烟。熏烟之前,在毛茶上面需要洒一层稀薄茶水,也有的用清水,其目的只有一个,让湿润后好熏烟。50 公斤干茶需要水约 5公斤。生烟的原料采用枫球,新鲜的黄藤。须
29、要用暗火烟熏,不可明火烘烤。品质特点 外形叶缘微卷,自然开展成朵,形似兰花,色泽黄亮,白毫披露。内质,用开水冲泡后,松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汤色橙黄鲜亮,叶底黄亮嫩匀,完整成朵,耐冲泡。生化成分,其茶多酚含量 23.07、氨基酸 3.23、咖啡碱114.72、水浸出物达 40.79。三、黑茶类黑茶是我国特有的边销茶,为藏、青、新等边疆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黑茶刍形最早产生于 11 世纪前后,当时由于西南产的绿茶运往西北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所以必须将茶叶压制成团块,其目的为方便运输。这些团块茶通过一路的“湿堆作用” ,形成自然黑茶。随后因边销茶需求量日益增多,尤其到了宋朝,这种自然黑茶
30、远满足不了边疆少数民族需求,故又出现了“做色黑茶” ,即将所用一般较粗老的鲜叶,经过蒸压和渥堆作用,制成黑茶,其初、精制工艺分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之在初制过程中往往堆积时间较长,所以叶色油黑或褐黑色,也是后发酵的半发酵茶,属黑茶类。主产滇、川、渝、桂、湘、鄂等省、市。当今花色品种有:云南的普洱散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青茶:还有紧压茶,如茯砖、康砖、青砖、黑砖、金尖茶、紧茶、方包茶、七子茶及沱茶。这类茶共同的品质特点为“干茶叶色油黑或褐绿、汤色褐黄或褐红” ,共有的工艺为“渥堆” 。 云南普洱茶普洱茶是本区域最早面向市场的名茶,由唐代普茶演变而成,且始于唐代,如清阮福的阮福普洱茶记中就
31、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618907)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 1300 多年前,本区域就向今天的西藏和四川等藏族供应普茶。宋代(9601279) ,普洱茶成为“易西蕃之马”之物。正如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 ”普洱茶也不例外。元代(12791368) ,普洱茶已作为人们在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如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夷风俗 “金齿” 、 “白夷” (指泰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贸易。 ”明代(13681644) ,普洱名茶就正式问市了,为满足市场需求,增添了普洱茶的花色品种,如毛尖、芽茶及女儿茶之号,正如谢肇浙滇略记载:“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
32、” 、 “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一样。此时,普洱茶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随着普洱茶商品贸易的发展普洱已由原来小地方,发展成为众人皆知普洱茶的主产地。此外,普洱茶还具有药理功效,如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了“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加,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12力尤大也。 ”到了清代,据方国瑜在闲话普洱茶中记载:“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初年,普茶运销,盛极一时,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于途,还有缅甸、锡兰、遇罗、柬埔寨、安南等国的驮马商队,每年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 。19 世纪初,普洱茶还远销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直到 1935年,因英法帝国主义提高关税,茶
33、商无利可图,茶叶卖不出去;1937 年抗日战争开始,茶叶又无人买,所以茶商只得改做其他生意,导致茶叶生产每况愈下,普洱茶也同样如此。再加上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战事横生,山官、土司,奸商对茶农的残酷剥削,至使茶叶生产濒于停顿。据吴大勋滇南闻见录记载:茶叶产量下降到 150 吨。建国后,政府拨款扶持救济,茶叶生产才逐渐恢复与发展,茶叶产量逐年增长。目前,就云南省来讲,已与近 20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普洱茶的贸易往来关系,年出口达 l000 多吨。云南普洱茶,是中国传统历史名茶之一,主产于西南茶区滇西南丘陵山地区域。历史上云南普洱茶,是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的各种茶的总称
34、。由于茶叶集散于普洱县(唐时属银生府)再加工,然后行销各地,以普洱茶而闻名海内外,故称普洱茶。当代云南普洱茶,分普洱散茶与蒸压成型(紧压型)的茶两大类。普洱散茶是采用云南大叶种的中、低档晒青毛茶为原料,通过云大晒青毛茶付制,进行后发酵、筛制、拣制、拼堆、包装等程序加工而成,属黑茶类。其品质特点:外形条索肥硕,色泽褐红,呈猪肝色或带灰白色;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普洱蒸压型(紧压型)的茶是采用普洱散茶,经蒸压塑型而成的。花色品目有七子饼茶、云南沱茶、普洱砖茶等 3 个品目。前 1 个品目主产于滇西南丘陵山地区域,后 2 个品目主产于云贵高原区域。四、白茶类我国白茶生产历史悠久,据宋徽宗大观茶
35、论 (1107 年)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问,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夸而己,芽英不多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 。由此可见,宋朝就有白茶生产了,其制作乃为绿茶制法。后延续元、明、清,至今均生产白茶,也是我国特种外销茶类。此类茶13只主产于福建、广东等省,其花色品种有白毫银针、寿眉、白牡丹,以及大白茶、小自茶等。这类茶共同的品质特点为“干茶叶色墨绿,汤色淡黄” ,共有的工艺为“萎凋” 。 白毫银针白毫银针创制于 19 世纪初,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是我国特殊种外销名茶之一,属白茶类,产于福建政和、福
36、鼎等 2 县、市,其主产区也包括建阳及松溪等 2市、县。这 4 县、市,地处中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暖秋爽,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土壤为红壤,上层深厚,pH值 4.45.4 之间。还有选择福鼎大白茶、政和火白茶等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加工而成。产品主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也销往德国、美国、伊朗及北欧。该茶原料选自政和大白茶或福鼎大白茶,春季肥壮芽梢,采其肥芽或一芽一叶。剥针手法:一手持芽梢基部,另一只手将芽梢中部的鱼叶和一片真叶轻轻剥下,留下长梗与肥芽,称“鲜针” ,这一过程称“剥针” 。剥针动作:手法要轻,速度要快,谨防损伤芽针。鲜叶采摘后,初制方法
37、有 3 种,一是要先剥后晒;二是先晒后剥;三是先凉后烘。先剥后晒的方法初制工艺流程,大体包括萎凋一干燥一烘干一晒干等 4 道主要工序,现分别简介如下:萎凋:鲜针薄摊水筛(即有孔的簸箕) ,切忽重叠,置通风处晾青架上萎凋,或于微弱阳光下进日光萎凋,切忌翻动,以免芽针损伤红变,晒至八九十成时,即可进行干燥;干燥:可用烘干或晒干;烘干:主要用焙笼文火烘焙,其笼温控制在 3040,烘至足干即可;晒干:若遇好天气,可直接日晒至足干。先晒后剥的方法主要流程包括抽针一烘干等 2 道主要工序,现分别简介如下:晒针:即将采下的芽梢摊于水筛内,置弱阳光下晒,称“晒毛针” 。晒至八九成干时,移入室内“抽针” 。晒针
38、以晴朗干燥的北风天为好,并要求晒场开阔通风。同时摊针要薄,切忌重叠,一般晒一天即可八九成干;抽针:用手剥去真叶与鱼叶,即为“抽针” ;烘干:用笼烘至足干即可。先凉后烘的方法若遇阴雨天时,采用室内自然萎凋,至减重 30后,用文14火烘焙足干。白毫银针精制工艺比较简单,茶分筛后经拣剔,摘去长梗(俗称“银针脚” ) ,拣去片、杂,复火。复火后趁热装箱(俗称“热装” ) 。趁热装箱是为防止芽毫断碎。品质特点外形芽毫壮肥硕显毫,形挺直似针,毫自如银,色泽银灰熠熠闪光。汤色杏黄,滋味醇厚回甘,毫香鲜新,开汤后,芽尖向上,茶芽徐徐下落,竖立于水中慢慢下沉至杯底,条条挺立,上下交错,望之酷似石钟乳,蔚然壮观。
39、由于茶芽沉时仍挺立水中,世人称之为“正直之心” 。白毫银针性寒,有降火退热,解毒之功效。 白牡丹白牡丹同白毫银针一样,既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又是我国特种外销名茶之一,属白茶类。产区、生态环境及其选择茶树优良品种同,在此也不再赘述了。该茶鲜叶采自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水仙或仙台大白茶等大叶品种。鲜叶要求“三白” ,即芽与第 l 叶、第 2 叶密披白毫,毫色洁白。其制茶工艺分室内自然萎凋法和加温萎凋法两种:室内自然萎凋法工艺:分室内自然萎凋并筛干燥焙笼烘焙机械烘焙等5 道工序。室内自然萎凋鲜叶均匀薄摊于水筛内,切忌重叠,以防芽叶变黑。摊后水筛置晾青架上。萎凋室严格控制温、湿度,谨防雨雾入侵。室温
40、以 2025,相对湿度以 7080为宜。萎凋时不宜翻动芽叶,以免拆断芽叶或芽叶因损伤而红变,而影响萎凋质量。萎凋时间需经 3640 小时,其萎凋标准是,毫色转白,芽尖嫩梗翘起,称“翘尾” 。翘起的芽尖和嫩梗会穿出水筛筛孔,俗称“穿筛” 。萎凋叶约七八成干即可并筛。并筛也是自然萎凋叶至七八成干时,将两筛萎凋叶并为一筛。然后再用手把萎凋叶轻轻摊匀。并筛可促进叶缘垂卷,防止叶面贴筛而成平板状,以形成白牡丹的自然叶态。如果以大白茶为原料的需经二次并筛:即待七成干时外筛为第一次,八成千时再并筛为第二次。经过第二次并筛后,将萎凋叶摊成“凹”字形,以利提高叶温,保持一定湿度,促进芽叶内含物的转化和品质的形成
41、。干燥待萎凋叶达九成干时,便可进行干燥。但需要及时干燥,以防芽叶黄15变质变。干燥可采用晒干或烘干均行。烘干有笼烘和机械烘焙两种方法均可。焙笼烘焙如萎凋叶已达九成干时,笼温度,则要控制在 7080,每笼摊叶 l 千克,20 分钟可达足干。若八成干时,则需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先用90100,烘至九成干,下焙摊凉,再用 7080烘至足十,其间翻动 23 次。机械烘如九成干的萎凋叶集中摊厚 34 厘米,以 80风温慢速烘焙约 20分钟,则可达足干。若八成干者,分两次烘焙,初烘温度 100,快速烘焙,约 10分钟,达九成于下机摊凉;再以 80风温,慢速烘至足干。加温萎凋法工艺:分加温萎凋机械烘焙拣剔等
42、3 道工序。加温萎凋若遇阴雨天,空气湿度大,可采用加温萎凋。在萎凋室内通过热风管道,使温度控制在 2832,相对湿度控制在 6570为宜。历时 3538小时,约达六七成千后,将叶堆集成 1015 厘米厚,进行 34 小时的“堆放”即转入烘焙干燥。机械烘焙烘焙温度要控制在 80100,直到烘至足干,大约需要 25 分钟。拣剔白牡丹干燥后即可进行拣剔。拣去腊片(鱼叶) 、梗、黄片、及杂物等。拣剔时动作要轻,以芽叶断碎,保持外形完美无损。品质特点外形肥壮,芽叶连枝,叶缘垂卷,叶态自然,叶色灰绿,夹以银白毫心,呈“抱心形” ,冲泡后绿叶衬嫩芽,宛如薷蕾初绽的花朵.绚丽秀美;滋味清醇微甜,毫香鲜嫩持久,
43、汤色杏黄明亮,叶底嫩匀完整,叶脉微红,布于绿叶之中,有“红装素裹”之美誉。五、青茶类青茶类(商品名又称乌龙茶类) ,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其制法是综合了红茶、绿茶初制工艺的特点,也称为半发酵茶类,其成茶品质特点,既具有红茶之甘甜醇,又有绿茶之清香。目前乌龙茶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及台湾等 3 省,大体分为4 个类型区,即: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广东潮州乌龙茶及台湾乌龙茶等,其中:产量以福建为最多,品质优、花色品种丰富多彩。茶叶的香气和滋味,两者是瓦为一体的,也是茶叶品质优异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乌龙茶更是这样。香气高,滋味必然醇正:相反香气低,滋味必然平淡。这就说明了乌龙茶的香气,既是前提,又是
44、基础,也是决定乌龙茶品质优异的关键。现就乌龙茶香气来讲,大体可归纳为:16“品种香” 、 “风土香”和“制造香”等 3 种。一是所谓“品种香“,即几前我国主要茶树品种香型,如:福建省的茶树品种中的水仙、铁观音、奇兰、本山、毛蟹、佛手、梅占、黄金桂、大红袍,又如:广东省凤凰水仙等。这些品种其香型都各异,如铁观音的香有“观音韵” 、水仙的香芬郁清高、奇兰的香清而细、佛手与梅占的香浓而粗,凤凰水仙兰花香等。二是所谓“风土香”即:独特生态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天然花香,如武夷的奇种、南雅(建瓯)的水仙等品种。而武夷的奇种、水仙种,在其他地方制造茶叶香气,就没有像武夷山制造的香气和南雅口所特具的兰花香气。三是
45、所谓“制造香”即:初制过程中所形成的香气,不同茶类与不同的初制方法就有不同的香气,如红茶的香鲜醇、绿茶的香清爽、乌龙茶的香郁长、普洱茶的陈香、白茶的毫香等。这类茶共同的品质特点为“绿叶红镶边” ,共有的工艺为“做青” 。就上述 4 个类型区的乌龙茶来讲,其采制工艺及品质特点等,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同时品茗技艺也是有别的,现究其主要内容分别简介如下。1、闽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如:闽北水仙、武夷肉桂,以及四名从等,统称岩茶或武夷岩茶,以及青茶莲心又名李园莲心,系闽北青茶(乌龙茶)一种,现只重点简介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是我国众多历史名茶之一。它的缘由应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武夷岩茶,既是商品名称,又
46、是品种名称。最早是用武夷菜茶群体品种加工而成。后经历代茶农反复单株选育。以单丛、花名、普通名丛及四大名丛为主体,加工而成的闽北乌龙茶,其花色品种繁多,品质各异,统称为武夷岩茶。二是创制年代,武夷岩茶原于武夷茶的,而武夷茶始于六朝,在元朝以前均生产蒸青绿茶,到了明代才开始生产炒青绿茶。真正的武火岩茶,却创制于是未清初,为乌龙茶类的始祖。三是产地,武夷岩茶原产地为武夷山市,其主产区均为武夷山的三坑(慧苑坑、牛栏坑、大坑) ,二涧(流香涧、悟源涧) ,是由山南向山北转移后,历年来岩茶品质为最优,已 300 余年不变,至今亦然。同时因茶树多种植于武夷山的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之中。由于峰岩交错,
47、沿峰近岩,茶农利用奇异立地条件,构筑“盆栽式茶园” ,俗称“石座法” 、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这就是武夷山茶区的特色,所以名日:“武夷岩茶” 。四是名山、好水、名人、出名茶,武夷山因山水奇伟而得名,并有“奇秀甲东南”而著称。早在六朝(公元 560565 年)陈嘉年间,颐野王奉17使到武夷山时,就慨叹武夷山为“人世之罕见” 。自唐宋以来,历代官宦雅士、文人墨客以诗词歌颂武夷者不知其数,特别是武夷岩茶的出现,更为这“碧水丹山”之乡(武夷特有称号)增添了新的诗意,夷山堪称为一体, “好山、好水、出好茶” ,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情况错综复杂,对不同鲜叶要进行不同处
48、理,俗话说:“看青做茶” 。这也就是说,不同茶青要灵活掌握,分别对待,如鲜叶含水量多少、品种特性、鲜叶老嫩程度、气候阴晴、前工序适度掌握之差异及前后工序街接时间是否矛盾,这些都要考虑,否则很难做好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初制工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武夷岩茶传统初制工艺较为复杂,鲜叶通过萎凋(日光或加温)凉青摇青与做手炒青初揉复炒(炒熟)复揉水焙簸拣凉索毛轻足火团包炖火成茶等工序。二是现今武夷岩茶初制工艺,鲜叶通过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等 5 部分。分别简介如下:萎凋这是武夷岩茶初制工艺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系品质形成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萎凋方法,可分为日光、遮阴网及加温等三种萎凋。一是日光萎凋,为避免强阳光曝晒,上午 10 点前采回鲜叶应摊放水筛(直径80110 厘米)上,每平方米摊叶 0.51 公斤,叶片不相重迭为宜,叶面温度应控制在 40以下。若摊放在竹席或水泥地面上,要及时翻动 l2 次,时间约 2040分钟。二是遮阴网萎凋,这是在室外用遮阴网遮住阳光,使强阳光变为弱光,温度2030,鲜叶摊放在竹席或水泥地上,每平方米 l1.5 公斤,每 30 分钟翻动 1次,约需 80100 分钟。三是室内加温萎凋,室内有萎凋槽,每平方米摊鲜叶 78 公斤,鼓吹热风,温度 3235,